查看原文
其他

《思维的力量及其训练过程》并《审辩思维九讲》招生公告

冉云飞 听啊读书课 2021-03-02

《思维的力量及其训练过程》并《审辩思维九讲》招生公告


我称今年自己所上网课的2020年为“方法论年”,因为这些课程均涉及方法,且并非常规意义上的专门之学。为何专教方法论呢?因为方法得当,易达成纲举目张之实,收事半功倍之效。四个季度分别是“中外阅读法”、“通识教育”、“审辩思维”、“逻辑入门”,因每个月讲三次,故每门课均为九讲。这四门方法论课,堪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效力,彼此回环联锁,而成为一个小整体。这在中文网课或实际授课情形中,以方法论将四门课串联在一起讲,恐怕有那么一点“开创性”。七月起开讲《审辩思维九讲》,为让大家对这门课有一个框架性的了解,简单谈几点。


何为思维及其力量?

一般我们都知道,枪炮是有力量的,领导是有力量的,姚明是有力量的,等等,不一而足。但思维是什么东西?它有力量么?为何有力量?其力量来自于何处?这力量有好坏之别么?


思维简单地说,是人脑借助语言对世界的概括和间接反应。换言之,思维是接受贮存、加工输出信息的活动过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记忆、理解、创新。


枪炮的力量,是因自身的力量被人使用;领导是因为组织架构赋予权力,姚明是天赋与遗传的力量。除神以外,任何力量都不会没有边界,包括思维的力量,因为人是有限的受造物。诸种力量中有一股来自思维的力量,因为人类的行动,大多是思维运作——亦即思考后的结果,这与本能冲动的例外并不矛盾。


思维最直接的反应是,对所面对的世界和事物命名。命名是一种极大的权柄,狗不可能给人命名,人可以给狗命名。这就是为什么说,神让亚当为世上各样的活物命名,是极大的恩典,因为祂给亚当极大的智慧。但一般说来,命名意味着对世界和事物的认识,通过语言来达成一种可以反应诸种事实,并与之匹配的意涵。这样的意涵若达成一种大家都可以明白且接受的说法,就形成了概念——正如荀子说,名无固宜,约定俗成。所谓的约定俗成,反应的是那个概念的社会化过程。


一旦约定俗成的概念被大家接受,概念之间串联起来,就形成更为复杂的思考,促成人类活动进一步复杂且有序。思维活动与交往,涉及对信息来源的甄别,并对其加以理解,最后形成判断,那么就少不了判别与辨识。判别辨识,就涉及到对供信息者有一个由前提到结论的推论过程——也就是西方人常说的what—why—how的过程——从而给出是否的答案。由于前提的多样(信息的真假、人为的宣传、信息管控、事实的多样等),加之没有推理的训练、且有思维惯性、思维懒惰、识知偏差,缺少严肃探究,缜密的思考,常常造成被人卖了还帮着他数钱的悲惨境地。


用概念组成的话语是有力量的,常规说来这是约定俗成的一种权力,因为大家都得遵守。这就是为什么把你定成“反革命”就意味着你被打入另册。“反革命”能打入另册,固然是权力胁迫的结果,更是因为“反革命”这个词被民众接受,被权力规训,而共同达成一种社会默认的结果。这一种语词的“坏力量”。当然,这样的词,移植到民主社会大多不灵,因为没有这样的概念诞生的社会土壤。


那么关于语词的“好力量”呢?“宽恕”一词对中国人来说是相当陌生的,但它是相当有力量的。心理学家罗伯特·恩莱特在其所著的《宽恕是一种选择》里,就研究“宽恕”是什么,不是什么,为何要宽恕,何以达成宽恕。这样的解释,就使得“宽恕”一词,在他所设定的范围内,无论从前提到结论及推理,变得自洽,也易于为大家接受。但宽恕若不是从神对我们的赦免而来,那么宽恕者或会变成自义而不自知,被宽恕者也不容易从饶恕的恩典中得益,甚至会认为对方软弱可欺,甚至通过欺骗达成了对方的宽恕,而成埋下未来炸弹的恶行。因为没有且不能体会,即不能相信一位绝对的赦免者,宽恕常变成人的表演,就变成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宽恕无所附丽,便会变得徒有其表。


在一个正常的社会,思维的力量所展示出来的创造力及诸方面的效用,是不可尽述的。反之,在一个非正常的社会,虽然思维依然有力量,但不可以高看此种力量。犹如王小波所说,知识分子害怕生在一个不理智的时代。要言之,害怕生在一个不讲理的时代。不讲理,思维及话语的力量必然大打折扣,且整个社会必因此受害。这就是批判的武器为何常被武器的批判所整肃的原因。




名正言顺:审辩思维与批判性思维的取舍


在中文语境里,批判一词的负面含义古已有之,四九年后变本加厉,如同“反动“一词,相当地被意识形态化了。所以一听批判二字,人们的直觉就是被批判的对象一定错了。更不用说来后来的大批判,那简直是使人几乎丧失了理性思考能力,对那个时段有体验或者有研究的人,都会不寒而栗。再者,批判二字还生发出粗糙、蛮横之意,这与审辩思维需要审慎缜密、展缓判断、慎下结论、随时准备纠错的技能与心态都不睦。因此即便国内大多数人,都喜欢旧概念,但我还是选用人比较少的审辩思维来言说大家习以为常的批判性思维。


目前专讲批判性思维而名之曰审辩思维的,只有谢小庆先生的《审辩式思维》。他将critical thinking的九种不同译法都罗列出来,并明示了译者为谁,并说审辩式思维之名是学者宋明国所提出,连维基百科中文版都采用了此名(《审辩式思维》小引)。他说为何采用审辩思维而弃用批判性思维,其道理与我以上所言,大同小异,不再赘述。


谢小庆《审辩式思维》一书在谈及《德尔菲报告》总结出来的审辩思维六大核心认知技能(解释、分析、评价、推论、阐释、自我调整),说得比较清晰。同时,审辩思维所需要的气质形成,于生活的一般态度及特定问题的处理方式,也分析到位。特别是他对普乐好(plausible)在审辩思维中的强调,是其它书中比较少见的。他对审辩式思维的十二个字总结,尤为简洁易记:不懈质疑、包容异见、力行担责。当然,他在后面举例时,受意识形态,特别是宣传所影响的例子如雷锋等——徐贲在论及朱维特、奥多奈尔的《宣传与说服》时将宣传的单向度灌输意图,与靠平等而有交锋的说服之区别,有很好的说明(见其《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使他这书在理论与实例上不匹配,一定程度上犯了自己所强调的在审辩思维上的不严谨,从而减色。同时,他在书中似乎强调,传统中国人与西方相比更有审辩思维,这也与事实不符。


但即便如此,他在十二字之下总结的以下几点,虽然与别人的总结也大同小异,还是值得称引,他认为审辩思维是最重要的国民素质,其特在认识和人格上有六个方面的表现:合乎逻辑地论证观点;凭证据讲话;善于提出问题,不懈质疑;反省自身的问题,对异见保持包容的态度;认识并理解一个命题具有特定的适用和概括化范围;直面选择,勇于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当然,我在上课时候,还会给出其他人的定义,甚至总结出更为简洁的,自认为不失核心意义的自己的定义。


审辩思维为何在中国基本缺失?

我曾说过,四九年后曾经消失过的社会学、法学诸课程,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均恢复了,唯有逻辑学这门应该让所有学生学习的公共课,至今付诸阙如。中国大学里专门学过逻辑的人,除数学(数理逻辑)、哲学(形式逻辑)、法学(法律逻辑)、中文(文法与逻辑)等少数学科外,其它学科几乎未曾听闻过逻辑的踪影,更不用说审辩式思维课了。当然社会出过一些与审辩思维有关的书,学生们若爱学习,自能学到东西,但可惜的是不能作为课程,让学生必修,这是相当令人遗憾的。


遗憾归遗憾,学校里不上审辩思维课,这也不会让我们感到意外,因为我们谁也不是外宾,就不要装外宾。稍微清醒的人,都知道凡是对国民、公民比较重要的认知与权利保障领域,就是我们的教育要么忽略,要么歪曲的,这就是中国教育的现实。所以,你若是读公立学校,固然可能学到一些知识,但收获垃圾的概率更高。就像一口被烟垢污染的锅,要清洗出本真的样子,其费力比较被少燻的为多,这是一个常识。最近教育部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审辩思维课,你也就不必指望在大学里真能学到了。一如曾经有点热的通识教育,也只会流于形式。


老实说,通识教育也罢,审辩思维也好,都在相当的土壤和需求下,才能诞生。对此,徐贲一针见血:“并不是有语言的地方就自动会有说理的,有语言的地方必须有自由才能有说理”。就像弥尔顿在《论出版自由》时所说的一样,没有对手的情况下,说理是没有意义的(《明亮的对话》P31)。你说,不对话啊,有对手啊。可别人的权力强大到不把你当对手,自然说理就一定会付诸阙如。换言之,要被对方视为真正的对手,才有在“武器的批判”解决不了问题的情况下,双方才用各种或诚实或欺骗的说理,来传达一些“批判的武器”。


或许你会认为,既然公立学校根本不重视通识教育与审辩思维,那我学这个有什么用呢?我说它有大用,你不信,因为不能马上兑现。说它无用,又不是事实。而且我还要实打实地说,学习通识教育与审辩思维还可能会增加你的成本——无论是金钱或者时间,但你若不甘被欺骗被奴役,那么只要为了这个目的,哪怕没有现实收益,也应该来学习这样的真知识。因为懂了这样的课,不仅自己能少犯错误,也少害人,更少被他人欺骗或者机构愚弄。这就像你为了解真相,增加自己所得信息的来源,必须好好学习英文,多读港台中文版书,善用互联网而非局域网一样,这些真实可见的成本,就让你知道要学真知识,不是没有成本的,甚至成本比学一般的知识更高。但是,我要说,你是不学这些东西,你一生付出的代价就会更高。



思维训练及我们的课程

我们的《审辩思维九讲》,既注重目前中文语境中的翻译成果与中国学者的研究,也注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维——如神话、文学、习俗、谚语成语等方面——对审辩思维的影响,以及与它的对比。我们注重入门和普及,提高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故力求讲得大家都懂且能够在实际中运用。


如果非得用极简短的话来说,这门课要解决的是信什么,做什么,如何做?——我一直主张,一门课你真的学懂了,就应该可以将一门课,用诸如两分钟版、十分钟版、一小时版、十小时版乃甚一本书,将听者的需要供应出来,而不丧失核心意义——信什么,即什么是真假之析,是非之辩,什么是真,真的真真的真……,以及到最本质的真从哪里来?可否从中通过推导论证或者辩驳的学习?将信什么理清楚,那么做什么就有相应清晰的认知,至于如何做,这当中固然有不可省略的训练过程。当然有人会说,审辩思维重要的是如何思考,而不是思考什么?我认为这样过于重视工具理性,而忽略了审辩思维的人文习性,即放弃了审辩思维对习惯、态度、气质等方面的深刻影响。我看了几十种关于审辩思维的书,大多数都注意及此,但似乎很少有人注意我深深关注的问题,通过审辩思维明白人的有限性,更要明白人的天然有限性从何而来。因为在我看来知识与道德的割裂,是一个不能不重视的大问题,可是大部分讲者多不及此,这不只是中国乃至是整个世界教育的通病。


现仅举一例,来说明我们的课程注重怎么训练人的思维。至于详尽的内容,自然要在课程里来展示。比如概念的形成,不能只替学生给出概念即可,而是要将概念如何形成这样的过程展示出来,以使大家对概念不是通过死记硬背,或者通过单向灌输来获得。因为若是如此,很多人对事物概念的把握,就常常处于水与油的状态。此话什么意思呢?也就意味着,他们或许记住了概念,但并不明白概念真正的内容,因为他们不知道这个概念所得以形成的肌理。因为只有明白内容,更要明白概念有无它的前设?怎么通过批判性思维的解析、辩难,最终形成概念这过程,才能真正对建立人的思考能力、明白思辩过程有帮助。换言之,要注意思辩性、合理性、建构性的过程,才能真正明白概念的形成,当然在形成的过程中,也有社会化因素在其中起作用,并非人们纯粹从象牙塔思辩中幻化出来的。


再者,我们会讲与审辩思维的诸种方法,但更会用这些方法,来进行实际的辩析,如分析你曾经所学的课文与历史,以及其它你所熟悉的学科。让你将比较那么不熟悉的方法,通过这些你曾经熟悉的重新解释,来明白与理解审辩思维诸方法,使你不至于仅在概念与方法上“坐飞机”。因为概念与方法是相对抽象的东西,不加以实际运用的话,那么就会让大家因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而视为畏途。


2020年6月13日至15日写就,15日改定。





《审辩思维九讲》必读书




 1:徐贲《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中信出版社2014年1月版。

2:柏斯丁《追随论证》,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11月版

3:刘彦方《批判性思维与创造力:越思考越会思考》,学林出版社2018年9月版。

4:董毓《批判性思维十讲:从探究实证到开放创新》,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年5月版。

5:斯特拉·科特雷尔《批判性思维训练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版。

6:尼尔·布朗、斯图尔特·基利《学会提问》(第11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年10月版。

7:理查德·保罗、琳达·埃尔德《思辨与立场: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批判性思维工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9月版。

8:谢小庆《审辩式思维》,学林出版社2016年6月版。



值得一看的附录书目

1:大卫.A.亨特《批判性思维实用指南:决定该做什么和相信什么》,学林出版社2018年1月版。

2:李天命《李天命的思考艺术》,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4月版。

3:爱德华·英奇、克时斯顿·都铎《批判性思维与沟通:理性在论证中的运用》,学林出版社2018年9月版。

4:伊凡·汉耐尔《高效提问:建构批判性思维技能的七步法》,汕头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版。

5:朱利安·巴吉尼《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10月版。

6:乔尔·卢迪诺、文森特·巴里《号召批判性思维》,学林出版社2018年11月版。

7:丹尼尔·卡尼曼《思考,快与慢》,中信出版社2012年7月版。

8:文森特·赖安·拉吉罗《思考的艺术》,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12月版。

9:斯蒂芬·图尔敏《论证的使用》(修订版),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6年2月版。

10:廷斯·森特根《思维的艺术:如何像哲学家一样思考》,译林出版社2018年7月版。

11:L.S.斯泰宾《有效思维》,商务印书馆2008年11月版。

12:莎伦.M.凯《人人都该懂的批判性思维》,浙江人民出版社2019年12月版。

13:莫提默.J.艾德勒《如何听 如何说》,商务印书馆2008年5月版。

14:董毓《批判性思维原理和方法:走向新的认知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9月版。

15:布鲁克·诺埃尔·摩尔、理查德·帕克《批判性思维:带你走出思维的误区》,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11月版。

16:陈嘉映《说理》,华夏出版社2014年1月版。

17:谷振诣、刘壮虎《批判性思维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版。

18: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版。

19:谢文郁《形而上学与西方思维》,广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6月版。

20:杨武金《逻辑和批判性思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版。

21:D.Alan.Bensley《心理学批判性思维》,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9月版。

22:埃里克·B.希雷、戴维·A.利维《跨文化心理学:批判性思维和当代的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版。

23:程修凡《美国特级教师的历史课:批判性思维的养成》,鹭江出版社2017年11月版。

24:贝刚毅《思方导航:批判思考导论》,汇智出版有限公司2012年12月版。

25:彼得法·乔恩《批判性思维:思考让你永远年轻》,中国人民大学2013年5月版。

26:文森特·鲁吉罗《超越感觉:批判性思考指南(第9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11月版。

27:欧阳林《批判性思维与中学语文学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8月版。

28:基思·斯坦诺维奇《这才是心理学——看穿伪科学的批判性思维》,人民邮电出版社2020年4月版。



「听啊读书课」2020第三季招生


讲课老师



冉云飞,基督徒、作家、学者。生于酉阳,1987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长居成都。现供职于某杂志社。先后著有《尖锐的秋天:里尔克》《手抄本的流亡》《沉疴:中国教育的危机与批判》《从历史的偏旁进入成都》《陷阱里的先锋:博尔赫斯》《庄子我说》《像唐诗一样生活:中国人心灵栖息的诗意追寻》《通往比傻帝国》《吴虞和他生活的民国时代》《古蜀之肺:大慈寺传》《给你爱的人以自由》《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等书。


近年多次开设《唐诗宋词里的中国文化》《古诗文教育与现代生活》《中国古诗文中的生与死》《唐诗中的巴蜀》《民国NGO历史上的失踪者》《古代汉语》《基督教与中国文化》《「没逻辑忒抓狂」五讲》《基督教古典教育六讲》《家庭教育五讲》《汉字与中国人的思维:以流沙河认字系列为中心》等课程。


开班时

2020年第三季度

7月至9月

每月3次授课,合计9次

分别为每月8号、18号和28号

本课将于每月末举行一次在线视频讨论会(seminar),时长两小时。


讲课方式

网络视频授课

每次1.5小时

具体时间为晚上9:00-10:30

讲课时长60分钟

问答时长30分钟


学费

599元/季

学费通过微信转账缴纳


特别优惠


2020年的四季课程分别为《中外阅读法九讲》通识教育九讲》审辩思维(批判性思维)九讲》逻辑入门九讲》,现推出统买优惠。


1.凡单独购买任一季课程,价格均为599元

2.同时购买任意两季课程,价格为1100元

3.同时购买任意三季课程,价格为1600元

4.一次性购买全部四季课程,价格为2100元


招生咨询&报名方式

扫码添加 听啊读书课小助手 微信报名

也可以搜索微信号 17380145739 添加






注意事项


报名后因个人原因退出,不退学费

(可以自行转让名额)

我们保留选择学员的权利



如需咨询,请添加 听啊读书课小助手 微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