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为预拌混凝土行业指明涅磐之路
点击上方“青砼时代”可订阅哦!
导读
十九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多方面的深刻论述,明确了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对于预拌混凝土行业而言,又一次走到了转型的十字路口。
1
一场历史性告别的开始
一场新的改革已经开始。回顾我国预拌混凝土行业发展的历程,“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可以视为这个行业转型涅槃的标志。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一场历史性告别的开始。混凝土行业将逐步告别过去“粉尘飞舞、污水横流、噪音刺耳”的传统印象,走上“智能制造、绿色生产”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1903年,德国在starberg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预拌混凝土工厂,美国、日本也也相继于1913年、1950年开始了预拌混凝土生产。而中国的预拌混凝土生产则要追溯到1973年,当时北京市建工局承建北京饭店东楼,从捷克引进了立轴强制式搅拌机,建立了我国的第一个混凝土搅拌站,这被视为我国预拌混凝土行业的肇端。1985年至1986年,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一些大城市相继建设了一大批混凝土生产厂,迎来了我国第一个建站高峰。这一批混凝土搅拌站的建成,标志着我国预拌混凝土产业已经初具规模,也标志着我国商品混凝土行业的形成。
早期的预拌混凝土生产大都是靠手动操作,称量方式也都是容积式的。步入90年代后,我国基础建设和房地产业迅速发展,预拌混凝土行业开始出现了专业化、机械化趋势。步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预拌混凝土行业快速增长。截止2016年,据不完全统计,全国预拌混凝土产能超过56亿立方米,产量超过18.6亿立方米;全国预拌混凝土企业数量超过9500个。
作为行业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包括中建西部建设在内的所有混凝土企业,都从来没有谁会怀疑,中国预拌混凝土产业的快速发展是经济增长带来的红利。预拌混凝土行业作为一种水泥衍生品能够异军突起,是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必然结果。与此同时,人们同样注意到,一大批生产工艺粗糙、管理水平低下、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的“作坊式”企业开始走向“只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的误区,“粉尘飞舞、污水横流、噪音刺耳”成为公众对混凝土企业的传统印象。
中建西部建设
“我们在快速发展中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明显的短板,成为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这样的状况,必须下大气力扭转。”习近平总书记说。不可否认,行业发展之初,市场对产品处于刚性需求时期,“发展成为企业的硬道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金山银山”不再是粉饰太平的遮羞布。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地位,环境监管政策逐渐收紧,一些预拌混凝土企业势必“日子难过”。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总结人类文明发展规律、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先后提出“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确立了“绿色发展”的新理念。如果企业仍旧试图抱有“生态文明只是一阵风”的侥幸心理,那么就一定会在历史的浪潮中被“淘汰出局”。
生态文明建设呼唤“5.0变革时代”
如上所述,党的十九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一样重要的位置,昭示了中央对于绿色发展的决心。身处其中的企业,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
预拌混凝土行业的显著进步在于,不少企业早已意识到绿色生产的重要性。众所周知,预拌混凝土搅拌站最大的污染是三项:噪音、粉尘和污水。
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由于行业的计划性特征和市场需求不充分,预拌混凝土基本以“现场搅拌站”的方式进行。由于总量较小,采取粉料、骨料等叠加计量,提拉斗上料,以现场搅拌、不用混凝土搅拌车输送为主要特点,其对环境的影响较为薄弱,这是预拌混凝土行业的“1.0时代”。90年代开始,部分预拌混凝土企业开始采取工厂流水线生产商品混凝土,把物料根据骨料、粉料、液体物料分开计量单独输送,并用罐装车将预拌混凝土运输到各工地,让建筑工地的尘土减了至少一半。这被视为预拌混凝土行业的“2.0时代”。进入21世纪后,混凝土搅拌站骨料输送不再采用提拉斗上料,主要以皮带机输送为显著特征,同时搅拌楼内加装预加料斗,大大提高了行业生产效率,预拌混凝土行业进入“3.0时代”。近些年来,全封闭工厂开始出现。即将预拌混凝土生产基地装进由钢结构的隔音墙板厂房,从而控制其噪声、粉尘和污水的排放,使其达到国家标准,预拌混凝土行业进入“4.0时代”。
但只是单纯地将“污染源”装进“盒子”,并未从根源上解决预拌混凝土的环境污染问题。一个全封闭工厂能够解决的是“对外影响”的问题,而不是“绿色生产”的问题。转型,意味着必须不断创新性地解决已经出现和即将出现的问题,它决定了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之路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有一点是清晰的,那就是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既从“外因”上采取对策,也要从“内因”上寻找突破,“外因治标,内因治本。”
1.污水处理系统
2.砂石分离机 3.料仓封闭
2013年以来,国务院和相关部委先后出台了《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关于推广应用高性能混凝土的若干意见》《促进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行动方案》《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提出推广应用高性能混凝土,促进绿色建材生产应用,鼓励行业企业探索预拌混凝土从“灰色”向“绿色”转型。2015年6月,中建西部建设西南有限公司郫县站成为国内首家通过验收的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示范基地,预拌混凝土行业的“5.0时代”初见雏形。
中建西部建设绿色化厂站
毫无疑问,从第一家预拌混凝土搅拌站建立以来,中国的企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成绩从哪里来?来自经济的高速发展。但经济的高速发展不应以牺牲生态为代价。就预拌混凝土行业而言,建立一套全流程化的绿色生产体系,是破解生态难题的最佳办法。俗语云,“在激流中能够屹立的人,未必能坚挺于人海。”显然,仅靠一个企业的努力是不够的,而是需要全行业提高政治站位,站在“千年大计”的高度上探索行业的“5.0时代”甚至“6.0时代”。
中建西部建设的“5.0时代”:
智能制造与绿色生产
作为国内预拌混凝土行业的标杆企业,中建西部建设是最早实施绿色生产的企业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引下,中建西部建设以智能制造和绿色生产为抓手,初步探索出了一条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转型的道路。
向智能制造升级。作为国内最早实施智能制造的混凝土企业之一,中建西部建设从2007年推动“无纸化办公”和“可视化生产”以来,至今已经走过了十个年头。目前已建成RMX-APC生产控制系统、CPS生产管理系统、实施基于业财一体化的运营管理系统、基于CPS平台的智慧工厂等,已经无限逼近“混凝土集团化智慧体系”的智能制造目标。它不是简单的某个生产环节的革新,而是涉及到整个企业的组织架构、运营管理体系、生产运输系统的统筹和集成,运用“互联网+”的思维和工具,以实现混凝土行业传统运营模式的彻底变革。“众人拾柴火焰高”,智能制造升级实际上是创造了一个平台,需要更多的设备制造企业、软件设计企业的参与,从而实现各类资源和力量的联动,共同推动行业的智能化升级。
智能化控制中心
向绿色环保升级。“绿色”一直被视为中建西部建设的核心竞争力。在绿色生产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引导下,中建西部建设2008年即着手申报国家绿色生产示范基地,2011年形成了国际先进的《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技术》,2014年成为绿色生产示范企业,获得中国环境标志产品,并参与了国家标准制定。今年更是实施了《2017年绿色生产行动方案》,先后成立了化学建材研究所、骨料及资源综合利用研究所、混凝土绿色智能制造研究所,在绿色生产领域更进一步。今后,中建西部建设将努力在行业内营造生态文明建设的氛围,主动参与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变被动为主动,为预拌混凝土行业的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绿色混凝土主题公园
一个行业的成长成熟,必定有一个粗放到集约、无序到规范的过程,想要成为受人尊敬的行业,想要打造受人尊敬的企业,靠简单的兼并重组、价格竞争根本无法实现,只有苦练内功、绿色发展才是混凝土行业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必经之路。如果身处其中的企业意识不到绿色生产的重要性,那么这个企业就注定面临危险。所以,我们的企业想要走向“文明”,那就要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引下不断推进自身在绿色生产领域的技术更新和完善。我想,这是一个行业的选择,也是中建西部建设央企身份所必须担起的职责。
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文作者:中建西部建设党委书记,董事长吴文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