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0年8月20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五会家长”,请查收!

成都职工 2020-08-20



你,是不是“五会家长”?!



1.只会催



“快点起床!”

“快点吃早饭!”

“快点做作业!”

“快点看书!”……

似乎“快点”就是爸妈的口头禅。


结果:越催孩子越烦,越烦就越不高兴做。 

建议:张嘴催孩子之前,先想清楚,到底是孩子磨蹭,还是因为孩子没有跟上你的节奏,所以你觉得他慢?

孩子的生活节奏、生理节奏本来就跟大人不一样,他们吃饭比我们慢、洗漱比我们慢,不是因为故意磨蹭,而是他们的能力就仅此而已。

判定孩子是否磨蹭,不应该以家长的节奏为标准,真正的评判标准是同龄孩子的速度。

尊重孩子的节奏,不要以大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允许孩子比你慢一些,更不要因为心急指责孩子。他们可能已经拼尽全力,只是还达不到你的要求,别太苛求孩子。



2.只会擦


爸妈坐我旁边看我写作业,

没写几个字,

他(她)就直接拿着橡皮过来擦,

就知道擦、擦、擦!

我已经很努力在写了,你能不擦吗?


结果:越擦越不喜欢写作业,严重的就开始逃避作业。

建议:擦的动作虽然能宣泄爸妈心里的急躁,却会损害孩子的自信心,更可能起到不好的示范效应。

有些写作业困难的孩子就有一种不良习惯——喜欢使用橡皮,不停地擦来擦去写的字稍微有一点不整齐或者页面有一点不干净的地方,就会马上擦掉重写,有时甚至把本子擦破了,这在心理学上称之为“橡皮综合症”。

一般是因为孩子学习压力大,心情焦虑,怕出错,对自己要求高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对不少家长而言,陪孩子写作业是件费心费力的事儿,不过在焦躁也要试着在内心纾解,别通过行为把消极情绪传染给孩子。


3.只会烦



爸妈是唐僧,

我犯错了,

他讲了,我知道了,

可他们还是不停地讲呀讲呀。

听到后来,我都不知道他们讲了什么!


结果:一个唾沫横飞,一个云里雾里,反反复复这几句话,孩子都能背出来了。以后再犯,家长还没说,孩子就能背出来。

建议:唠叨得过多,你的声音在孩子那儿就变成了噪音。唠叨,常常是担心、数落、批评,本意是关心和督促,但重复一千遍,就成了“废话”

所以,想让你的话有力度有效果,要记住,同样的话别反复说,不翻旧账,少点评论,多点解决问题的办法;有话就跟孩子面对面说,不要家长这边在厨房自己“唠叨”,孩子那边在客厅捏捏扭扭地玩,孩子只有在看见家长的脸时,才愿意接受信息。



4.只会吼


妈妈是只河东狮,

一看到我犯错误,

就要吼我,

样子真难看。


结果:孩子被吼愣了,至于吼了什么,一概屏蔽了。

建议:有这样一则新闻,一名曾经做过语文老师的人发起了名叫“全力吼叫,不如温柔拥抱”30天线上打卡活动,结果微信群里150多位爸妈竟然无人坚持下来。

很多父母表示,一不高兴就“吼”是家长的通病,自己也知道这样做不对,应该和孩子沟通解决问题,可就是做不到。

其实,相比孩子,成年人有发育成熟的理性大脑,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全责。吼叫、责备、批评……发泄情绪很容易,但想想缺乏足够的耐心和自控力的后果呢?

每当发怒时,不妨狠狠地弹一下自己。你会感到疼痛,那就是自己“犯戒”的信号,告诫自己吼叫已经对孩子造成伤害了。



5.只会打


我犯错了,

爸爸不好好和我说,

就知道打我,

他是不是不爱我了?


结果:时间一长,孩子对爸妈的脾气一清二楚,犯错了,顶多也就挨几下打,还能把他怎么着。

建议:有句话说,三等父母用拳头管孩子,二等父母用嘴巴管孩子,一等父母用行为管孩子。

拳脚只能让孩子“听话”一时,孩子越大,“打一顿”的震慑力就越差。

有人说,打骂是家长面对犯错的孩子失控的表现。怎么在不动手的情况下,对孩子表达出自己的不满情绪呢?

其实,不打孩子应该是一个理想的状态。当孩子犯错误时,家长不要急于打孩子,因为冲动地打孩子,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这时候,你可以向孩子说出自己此刻的感受,让孩子知道你对他刚才行为的不满。

比如,告诉孩子“我现在心情不好!”“你这样做我很不满意!”“我不喜欢你这样没礼貌!”“你的表现很让我伤心!”等。

描述自己的心理感受,有助于平静自己的情绪,也有助于让孩子站在父母的角度来想问题,从而促进孩子的反思。


孩子不愿和家长沟通8大理由


很多家长觉得,孩子不愿意吐露内心想法,这是为什么呢?一起来看看孩子们的“内心戏”。


理由1:不关心我内心的想法✚●○

我真的不明白爸爸妈妈为什么不了解我真正在想什么,为什么他们要干涉我的思维,总是要我顺着他们指好的路往下走?我不是躯壳,我有灵魂我也有我的思想,我有大脑我也会自己思考。

理由2:似乎只有大人的事儿才最重要✚●○

爸爸妈妈对我的事情总是不以为然,好像只有他们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我们这些“小孩子”的事都不值一提。所以,现在我有烦恼我根本就不和他们说,反正说了也没用,他们也不会重视我,也不会安慰,有时候甚至还会笑话,说什么“这点儿小事有什么,没关系”。

理由3:对我提各种要求,自己却都做不到✚●○

为什么父母要求我们的事情自己却做不到,我们来指出父母的错误那就是顶嘴,而他们用吼叫的口气来教训我们就是循循善诱,在他们眼里,好孩子和坏孩子的区别只有一个现象可以证明,就是够不够听父母的话。

理由4:没耐心听我的真实想法✚●○

我根本没有办法和爸爸妈妈说话,对我的一些意见,他们总认为很荒谬,是狡辩、找借口,许多事情他们根本不征求我的意见,也从来不愿听我的解释。

理由5:跟我“聊天”,话题只有“学习”✚●○

父母除了每天给我塞一堆好吃的,就是没完没了地问我学习的情况,这样让我感到很厌烦,总感觉话不投机。在家里爸妈每天说的最多的话就是要把学习搞好,什么成绩了、作业了、考试了、分数了……

理由6:用冷冰冰的大道理代替心贴心的交流✚●○

每次我鼓起勇气和他们说心里话的时候,他们总是先哆嗦一大段的道理,还会摆出一副“我是大人”的架子,然后把自己的思想传输给我,实际上只有我赞同他的观点,他们才不会继续说下去,如果我不赞同,他们就会一直往下说,直到我很不乐意地接受为止。其实,我更希望能够平等的交流,即便我的某些想法他们不接受,也能够尊重我表达的权力。

理由7:用发火的方式代替平心静气的教育✚●○

上周刚开完家长会,回家就狠狠地批了我一顿。其实,每次考砸了,或者在学校犯了错误,我自己也知道做得不对,如果平心静气地跟我沟通,我会更愿意改正的,谁不想成为更好的自己呢?

理由:8:最后,如果我做了父母……✚●○

如果我以后做了家长,我不会每天都对孩子板着一张脸。我会和孩子做好朋友,和他聊天、谈心,让他把心里的想法和委屈都讲出来。一个能够理解我们、能和我们平等交流的父母,是我多么渴望和需要的啊!


那么,了解了孩子这些“内心戏”之后,怎样才是跟孩子沟通的正确打开方式呢?


和孩子有效沟通三大法则


那么,了解了孩子这些“内心戏”之后,怎样才是跟孩子沟通的正确打开方式呢?

1

不要把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孩子

这个技巧并不仅仅是个人意见,更是太多孩子的呼声。中国的家长们往往喜欢做主包办,劳心劳力的结果却往往是不被理解,甚至还要收到埋怨。家长们往往忽视了一点,他们自以为是的替孩子考虑,实质上是一种对孩子选择权利的剥夺,更是一种把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孩子最直接的表现。家长因为经验丰富,他们对孩子的“安排”很多时候确实是捷径,可这种未经孩子认可的捷径恰恰不是孩子们需要的。


家长说是为孩子好,孩子说家长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家长说学这个今后有前途,孩子却说“不喜欢,没兴趣”。



比如说爸爸妈妈一定要儿子学一样乐器,并且根据他们的喜好选择了钢琴,还貌似理智地对孩子讲:“我们并不是要你学到什么水平,也不要你成为李云迪、郎朗。弹钢琴对陶冶情操、磨练气质很有好处,甚至有的人说弹钢琴的人智力水平都更高!你就给我好好学吧!”


于是,花费大价钱买来钢琴,更是日复一日接送孩子学琴、练琴。可孩子从一开始就明确表达了不喜欢的态度,父母就是这样选择了无视,或者说选择了用大人的意识强加给孩子,无视任何反抗。其结果就是,学琴半年,孩子越发没兴趣,家长也没了热情,琴技也一点点荒废了。


家长一定要记住:“要尊重孩子的意见,要交流不要专制,要沟通不要独裁”。受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孩子们的想法、看法、做法肯定有不成熟、不准确、不恰当的成分,家长不要俯视,而要平视,要以沟通与协商的方式求同存异。“当我发现他们能尊重我时,我也是会讲理的”。 


2

不要在饭桌上教育孩子

原本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饭是件温馨愉快的事,即使你不言我不语也不会觉得尴尬。然而不少家长却宁愿打破这种沉默,也要利用这种轻松的氛围来教育孩子。


常见的是,父母们喜欢趁着吃饭时间对孩子或是问东问西,或是大讲道理,一番说教,或是不断责备。


所以,没有哪个孩子会喜欢“饭桌教育”。在这个时间点来对孩子进行说教,不但不能让孩子更听话,反而会让孩子更叛逆


一方面,这会直接导致孩子没有食欲,消化不良。长此以往,孩子可能形成厌食症,健康状况堪忧。


另一方面,父母的追问或是责怪,会让孩子形成抵触心理,扩大孩子和父母之间的隔阂,影响亲子关系的沟通。


严重的,导致孩子一到吃饭时心里就会高度紧张。时间久了,产生某种心理疾病。

那么,饭桌上该和孩子聊什么呢?


饭桌上的氛围虽然轻松活泼,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拿在饭桌上对孩子说。想要和孩子达到高效的沟通,更全面地了解孩子,就需要注意聊的话题。


不问学习,不说烦恼


每个家长都很关注孩子的学习,但是到了餐桌上,就应该先放一放。过多地追问孩子的在校表现,或是考试名次,只会招致孩子的反感。


如果孩子学习有所退步,家长就对其一番责怪,或是大讲道理,这就会让孩子感觉吃饭也是一件很压抑的事。


但是,聊工作同样也不适合。这是因为,孩子对大人的工作本就不甚了解,说起来也没共同话题。


倘若聊着聊着,就抱怨起工作中的不快,生活中的烦恼,这势必会冷却就餐氛围,也会影响孩子对社会、工作的价值观。


分享快乐,聊聊感受


在饭桌上,适合最简单的交谈。想要孩子多主动和父母说话,就要营造说话的愉快氛围。


不妨跟孩子一起分享他学校发生的好玩的事情,这会带动孩子的快乐情绪,拉近与孩子的距离。或是,问问孩子今天的安排。


最重要的,多去真诚地了解孩子的感受。和孩子说说最近看过的电视剧或电影,收获到了什么。或是,这几天有没有结交新的朋友。或是,学校里的饭菜合不合胃口等等。


3

与孩子进行朋友式的交流

有研究表明,与孩子进行朋友式的交流,是最能够体现平等原则的沟通手段。反观现在的家庭沟通方式,特别是对于正处在青春期的孩子及其所在家庭,效果十分不理想。对于这个现象,我也专门做了一些分析:


其一,家长与孩子交朋友的目的不明确。说的直白一点,很多家长“屈尊”与孩子交朋友、平等对话的目的,还是要教训孩子,还是要把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复制、粘贴到孩子的脑海里。这种完全专制、独裁的指挥棒不得不说也是孩子的悲哀。他们应该有形成自己独有价值观的机会。家长与孩子交朋友,首要目的不是去影响、教育,而是要理解、倾听。


其二,固化思维限制了与孩子正确的交流。


网上流传这样一个非常棒的例子,一期电视节目中,主持人请嘉宾作为母亲“对儿子说点什么”,嘉宾说:“儿子,不要生活在妈妈的阴影里,我希望你更出色,希望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主持人马上纠正道:您应该说‘儿子,你真棒,在妈妈心里你是最优秀的,我相信你一定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这寥寥几字之差,所表达的期许有很大的不同:嘉宾的话是居高临下的希望,主持人的话却是朋友式的赞美;前者是一种指导,后者是一种鼓励;儿子听了妈妈的一番话会自愧不如,继续生活在妈妈的阴影里,而主持人的那一番话如果是妈妈说的,会给儿子一种激励,增强他走出妈妈阴影的自信。


“倾听是高明家长的必备技能,但能实现倾听的前提一定是家长能够得取得孩子的信任。只有以信任为前提,孩子才肯向家长倾诉,家长才有倾听的机会,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家长们切记,千万不要认为孩子小就认为他们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知道。

要记住,孩子的敏感性是天赋,青春期的孩子,敏感性尤其强烈。倾听是为了了解孩子的需求,那么在有效倾听后,就不能一味的要求孩子完全照搬家长的方案,家长要有妥协,要有商量,要给彼此余地


来源 | 中国教育报等

图据网络,如侵删



编辑 | Shirley

点击下面的连接,查看历史文章家长鄙视链, 你在哪一层?
“怎么这么笨”、“你这个废物!”泼冷水式教育,对孩子不亚于一场车祸!
9个坏习惯,有1个就会拉低孩子成绩!现在改还有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