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名师执教 学风鼎盛,你听过的那些四川名人大多求知于这里……

成都方志 成都职工 2020-08-20



书院教育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教育体制,在四川,书院制度存续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四川书院规模大,数量多,许多书院还拥有全国性的地位,这反映出古代四川地区文教之风的盛行。


在中国书院史上,蒲江鹤山书院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建于1210年,为南宋著名理学大师、教育家魏了翁在蒲江老家守丧时所建。魏了翁曾两度在此授业,时间跨度长达十余年,其中亲自讲学四五年。魏了翁第一次回乡时,带回大量蜀地尚没有的朱熹论著并刊刻流布,使代表当时宋学最高水平的程朱理学得以在蜀地广为传播。他不但自己讲学,还延请当时著名学者讲授其间。教学效果非常显著,所教生徒参加省试,“十而得八”,以致书室为之变空,人竞传为美谈。于是名声四播,负笈而来者络绎不绝。


魏了翁开办鹤山书院,时间长,授徒多,使“蜀人尽知义理之学”,极大地提高了四川文化教育的普及程度。在长期的教学和学术活动中,还形成了以他为代表的鹤山学派。该学派将蜀地的三苏蜀学与洛阳的二程洛学这全国两大学术流派融合在一起(即著名的“洛蜀会同”),使宋代蜀学与理学均发展到新的高度,在中国学术史上写下光辉一页。为表彰魏了翁的办学成就,宋理宗曾御书“鹤山书院”大字亲赐



魏了翁画像


约在魏了翁创办鹤山书院前后,宋代的成都还有一所全国有名的书院,那就是屹立于成都“二江之上”、今合江亭一带的沧江书院

书院创办者为南宋名相虞允文之孙虞刚简。南宋中期时,这里是全国有名的讲学中心之一。经常在此讲学的,有著名学术家族华阳范氏的范仲黼、范子该、范子长、范荪(时人称为“四范”)以及薛绂、邓谏从、虞刚简、程遇孙、宋德之等共九人,他们被称为“二江九先生”。另外,著名学者李心传、李道传、魏了翁等人也曾在此讲学,李修己、张仕佺等人也常在此与众学者切磋学术。清黄宗羲著《宋元学案》,特地将“二江诸儒”专立一案,可见其学术影响之大。


虞刚简像


学者们在这里“会文讲学”,时间长达二十年之久。所传之学,为理学名家张栻之学。张栻号南轩,为名相张浚之子,是与朱熹齐名的一代理学宗师。他虽为蜀人,但因自小随父生活,故讲学的中心在长沙。但他的学术通过其门人、私淑回传到了四川。如“二江九先生”中的范仲黼、范子该、范子长、范荪、宋德之即为他的嫡传弟子,魏了翁、虞刚简等通过范仲黼的再传,成为张栻之私淑。一代名儒魏了翁,正是在沧江书院与学者“切磋于义理之会”过程中,崛起为全国有名的理学名家。


而宋代理学思潮,也正是经书院学者的传播,得以在以成都为中心的四川地区快速发展;源远流长的蜀学,也由此实现了义理化转型和再一次兴盛。当时成都二江讲学之盛,“肩摩袂属,谒无留门,坐无虚席,爨无停炊”(魏了翁语),“不下长沙”;张栻学术在四川的传播,“湖湘间反不如也”。


魏了翁《提刑提举帖》


到元明时期,成都书院在一度中衰后逐渐恢复,为清代的光大奠定了基础。

清代,是成都古代又一次办学高峰。特别是书院的恢复和发展,是清代成都教育兴盛的重要标志。那时成都影响较大的书院有:城区的四大书院(锦江书院、墨池书院、芙蓉书院、潜溪书院)和尊经书院,郊县的绣川书院(金堂)、崇阳书院(崇州)、万春书院(温江)、九峰书院(彭州)、唐昌书院(郫县)等。尤其是以锦江书院为代表的传统书院和以尊经书院为代表的近代书院,是两个时代教育的典范,在中国教育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清代四川书院资料图


锦江书院是中国书院史上的一所重要书院。一是历史沉淀深厚,所在的文翁石室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地方官办学堂。二是设置较早,创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是清代最早兴建的6所省级书院和全国最著名的22所大书院之一。三是存在时间长,达199年,其间没有间断。四是名师执教。被誉为清代“蜀中三才子”的彭端淑,清代“循良第一”的名吏牛树梅,以及易简、顾汝修、李惺、伍肇龄等名宿鸿儒先后任书院山长,办学质量名列全国前茅。


从锦江书院走出来的莘莘学子,有与彭端淑同列“蜀中三才子”、时称“锦江六杰”的大学者李调元,“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刘光第,清代四川唯一的状元骆成骧,近代著名教育家李榕,实业家兼历史学家张森楷,“文名籍甚”的举人张邦伸等。尤其李调元是明清时期继杨慎、费密之后巴蜀地区又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其《函海》一书,涵盖历史学、考古学、地理学、文学、语言学、金石学、农学、姓氏学、民俗学等,被誉为“巴蜀百科全书”。


锦江书院资料图


光绪元年(1875年),尊经书院建成并招生。这不但是成都教育、也是成都城市文化由传统向近代转型的发端。当时,改良派官僚张之洞简放四川学政,目睹四川由于应试教育造成的落后状况,接受丁忧在家的川籍洋务派官员薛焕等15人倡议,与川督吴棠联名向朝廷奏准,在成都南校场石犀寺附近修建了尊经书院。书院以振兴蜀学为宗旨,致力于培养通经致用之人才。随着湖南籍大学者、今文经学大师王闿运出任山长,书院很快成为当时川省文化学术中心,以人才荟萃闻名全国。


甲午战争后,尊经书院增设天文、地舆、商务、中外交涉等新学课程,向传授“新学”的新式书院转化。光绪二十四年,书院早期学子、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宋育仁应聘为山长。他在成都组织“蜀学会”,创办《蜀学报》,使尊经书院一时成为振兴蜀学、宣传维新思想的重要基地。在短短的28年中,尊经书院培育了一大批影响四川近现代政治、思想、经济、文化和科学发展的名人,为中华文化的振兴、蜀学的发展、巴蜀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名人有“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杨锐,中国旧时代最后一位经学大家、为康梁变法提供理论依据的蜀学泰斗廖平,力主新学与维新变法的宋育仁,炸死宗社党党首良弼、迫使清帝退位的民国大将军彭家珍,领袖群伦、发动保路运动的张澜、罗纶、蒲殿俊、尹昌衡,宣传新文化、“只手打倒孔家店”的吴虞,清末荣县独立领导人、中共五老之一的吴玉章,以及海内外知名学者吴之英、颜楷、邵从恩、谢无量、徐炯、刘咸荥、顾印愚、林思进等。甚至郭沫若、蒙文通等学者,其师承都与尊经书院有直接渊源。


书院在四川教育史中地位显赫,它不仅为古代四川培养了一代代具有地区乃至全国声誉的学人,也使得蜀学文脉绵延不绝,延续至今,为我们保留了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


四川高等学堂大门,原尊经书院旧址



来源丨成都方志
编辑丨Amber
图文整理自网络,如侵删


文章精选


成都人的情人节不是昨天,元宵节才是属于我们的浪漫

吃茶馆,拜码头,闹革命:上世纪成都还有这样的秘密社会!

年味日淡,不如去看看千年前成都人民春节怎么玩!


你点的每个好看,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