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一季度GDP增长6.9%!为啥你的收入没增长?给你五个卖房的理由!

2017-04-17 财经网在线

前言:

2017年一季度经济数据新鲜出炉,GDP增长6.9%,创一年来新高。


自2015年经济增长跌破7%后,GDP数值就成了瞩目的焦点,因为它关系了我国“双百”目标的实现,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复兴要盛世,首先得有物质基础啊。


关于GDP的各类解读相信已够多了,本文将另辟蹊径,讲讲GDP统计数值背后的故事。



1


概念:地产项目如何被计入GDP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GDP的概念: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这里有几个关键点:


1、周期为季度或年度,所以我国才有了每季度的GDP增长率和每年的GDP增长率;

2、必须是最终的产品或劳务,没完工的项目/达不到使用条件的产品/没结束的服务是不能统计在内的;

3、不仅包括产品还包括服务,衣服/鞋子/电脑/冰箱/汽车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产品计入GDP,律师咨询/出租车乘坐/教育培训/贷款中介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服务也被统计入GDP。


为便于理解,我们还是举个例子,就举大家最熟悉的房地产:


一个地产项目年度销售额100亿,是否就把这100亿直接统计入GDP呢?当然不是。因为这100亿里头含有钢铁/水泥/玻璃/建筑工人/甚至规划设计等生产成本,而这些生产成本已经作为最终的产品或劳务被统计入了GDP(在出厂的那一刻),再统计一次就重复了。


房地产创造的GDP是扣除这些生产本后的增量部分。另外,完工的房子/达到入驻条件的房子产生的增量部分才被统计入GDP,未完工的房子是不能统计入GDP的(因为它不是最终产品)。


虽然房子还没盖好,但它使用的水泥/钢铁等原材料却是在出厂时就属于了最终产品,这部分原材会被统计入GDP,所以项目虽然没完工哪怕烂尾了,但仍然促进了GDP的增长——它消耗了钢铁/水泥等原材料,项目开工前的规划设计等服务也已完成了。


最终产品和劳务构成了GDP,还得有个前提条件——能被统计出来。有很多最终产品生产出来了,很多劳务也提供了,但却无法统计——没有发票的纯现金交易就是例子,可能合法(家庭保姆服务),也可能非法(色情/毒品/赌博)。


2


统计:性、毒品与意大利的GDP


GDP统计的产品和劳务是以交易/出售为目的的,所以妻子在家里看孩子或操持家务洗衣做饭,虽有劳务的支出但不以交易为目的,是不能统计入GDP的,但保姆服务就可以统计入GDP——保姆是以出卖自己的劳动换取收入为目的的。


可如果给保姆支付的是现金,它虽然创造了GDP但仍无法体现在GDP数值内,因为统计局统计不到了这笔交易啊。若保姆去税务局开了张发票,这笔交易就能被统计入GDP。


是的,如果统计数字不作假的话,原则上一个国家或地区实际的GDP应该大于统计局公布的GDP——因为总有一些交易没有被统计。


为了真实反映GDP情况,已经有一些国家尝试着把灰色经济统计入GDP了。


意大利国家统计局自2014年9月起,就把贩毒、卖淫、走私等非法交易计入GDP统计数据——因为它们本身就是产品或劳务,并以交易为目的也产生了实际交易,这样就会增加GDP的数额。


意大利政府“玩弄”数字游戏,不光是为了向百姓展示自己施政能力强、搞经济是一把好手,更重要的是为了应对欧盟监管要求及从欧盟获取好处。根据欧盟规定,成员国的年财政支出不得超过GDP的3%,否则会有经济处罚。


对于南欧这些喜欢晒太阳、不想工作只想吃福利的国民来说,就利用选票逼迫政府借债发福利——于是政府超支就不难理解了。为了讨好选民,又为了避免处罚,不得已就只好在统计上想办法了。另外的好处是,各国是根据自己的GDP总额来确定在欧盟的基金份额——份额高就能贷更多的款、紧急时刻能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


因为有这么多的好处,英国/奥地利/芬兰/爱沙尼亚/瑞典等欧盟国家也纷纷把性/毒品/走私交易等统计入GDP。当然这只能预估,是无法确切统计的,因为很难接触到交易的双方,欧盟还为这种灰色经济的统计提供了一些指引方法。


3


数值:一场车祸所能增加的GDP


知道了GDP所统计的内容,就引来了一个问题:GDP增长高就一定好吗?答案是不一定。


我们暂且不论GDP增长过快会造成资源供应失衡并引发通货膨胀,主要是被统计入GDP的产品或劳务不一定对社会/百姓真的有好处: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确实能提高GDP,但却破坏了青山绿水、污浊了新鲜空气,进而易导致当地居民患各类疾病——百姓得病就得打针吃药住院看医生,讽刺的是这却促进了GDP的增长,因为药是产品而住院/看病是消费服务啊。难怪一个段子说:每出一次车祸就是对GDP增长做了一次贡献!


再比如,城市里的道路/桥梁/房屋每拆一次建一次就能为GDP增长做出两轮贡献——拆,贡献的是拆卸劳务;建,贡献的除了规划设计/法律咨询/融资中介等劳务外,还有更多水泥/钢铁等原材料产品。可这一拆一建除了增加GDP/二次返工劳民伤财外,对百姓生活/城市面貌/资金的合理运用有什么益处呢?它本可以一次提前设计规划建设好的啊!


因为GDP统计背后的诸多弊端,所以我们现在提出绿色GDP/有质量的GDP,官员考核也不再唯GDP马首是瞻。


为了与世界通用的以GDP反映国民富裕程度的方法唱唱反调,上世纪80年代,喜马拉雅山脉脚下的小国不丹国王提出了另一套衡量国民满意度的指标——国家整体幸福指数,除了经济发展,还把环境保护、文化推广和良政涵盖进去,统计结果是不丹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百姓安居乐业。


所以,我们不仅要关注GDP增长的数值,更应关注增长表象下的内容——持续的、和谐的、绿色的、对人类有益的产品和劳务才是我们要的,不能唯GDP数值论英雄。



4


解惑:GDP涨你的收入不一定涨


粮食年年大丰收,工业产值年年创新高,GDP年年稳增长,可很多人的感觉却是收入没有跟着涨啊,于是,最直接的反映是这TM统计局的水分也太大了!


我相信统计数据会有些水分(通过前文也知道,数据只能大致反映GDP,但不会跟实际GDP绝对一致,因为很多产品和劳务统计不到啊),但数据基本是可信的——统计学毕竟是一本科学,也有交叉证伪证实的措施,趋势和方向性绝对没问题。


那为什么GDP涨了,可你的收入没涨呢?原因出在新增财富的分配上,是增量财富没有分配到你手里罢了。


GDP统计的是整体,所以就存在有的行业涨的快,有的行业涨的慢,甚至有的行业不仅不涨还在下跌,它并非均匀的增长。于是,在快速发展的行业里收入增长的就快了,在没落行业里只能被平均。


是的,要想收入高于GDP涨幅就得在高速发展的行业里混——80年代的商贸物流业、90年代的工厂制造业、2000年代外贸行业、及2010年前后的房地产/金融/互联网等,及今后的医疗/娱乐/休闲/养老等产业。


GDP增长不仅关系着国民收入的增长,还关系着百姓的就业。问题来了:GDP增长,就业一定会增长吗?答案同样是不一定。


我们再回到GDP的概念上来——它是产品和劳务的总值。目前的趋势是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越来越无人化、机器化和自动化——是的,用的劳动力越来越少,可生产的产品却越来越多,产品多了GDP就增长了啊,可就业人口不仅不增长还在下降!


所以,更准确的说法是:依靠劳务和服务的第三产业发展才能更好的促进就业的增长,保就业增就业就得发展第三产业。


5


思考:GDP只是个统计参考指标


由上文可知,GDP虽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总量统计数字,具有很强的参考意义,但也不应盲目崇拜——不是GDP数字的高低影响了你生活的好坏,而是众多个体生活的好坏反映在了GDP的数字上


既然GDP是由人统计出来的,就存在着人统计的误差、统计科目/方法的合理性及统计渠道的有效性等问题,GDP能反映出趋势性和方向性,但绝对不精确等同于实际GDP数额。也因此,GDP统计的方法和科目也在适时的变更,如2016年我国就把技术研发支出统计入固定资产投资中,而非之前作为中间损耗,一定程度上提升了GDP数值的小幅上涨。


另外还有个名义GDP和实际GDP,分别是包含价格因素和扣除价格变动的因素。所以你看这两年内蒙/山西等资源省份的名义GDP是小于实际GDP的,这说明资源产品的产量虽上升但价格在下跌;而广东/上海/北京等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的地区名义GDP高于实际GDP,说明产品或服务价格涨幅较大。这也符合近些年经济转型的方向——有技术门槛/有竞争力/有创新需求/有定价能力的行业会越来越好。


除了GDP外,另一个统计指标GNP却被很多人忽略,GDP统计的是一个地区和国家一定时期内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值,而GNP统计的是一国国民创造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值。


二者的差别是:GDP只反映你国家所创造的财富,但这些创造出的财富并不一定属于你国啊,也许股东是外商呢。日本的GDP虽然没有中国多,但其GNP却不一定少,因为日本的海外投资很多——那些被统计入别国GDP的产值实际上属于日本的GNP,这点韩国也类似。


GDP增长当然好,但也要看到增长的内容和实效——绿色的GDP、和谐的GDP、幸福的GDP、有质量的GDP……


后记:

GDP提供的是物质保障,而快乐幸福是需要精神支持的,这需要引导和引领,但也不能否认仓廪实而知礼节。



延伸:再给你五个卖房的理由!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中国楼市的火热已持续了十多年,现在依旧是各路资金的宠儿。然而,美国次贷、日本楼市等前车之鉴告诉我们,没有只涨不跌的市场。

李迅雷和姜超“师徒俩”携手警告楼市风险。



大多数人的一致预期总是错的



李迅雷称,在2003年初的时候就有人表示,美国的房价已经涨了十年,应该不会下跌。随后几年果然如此。到了2005年,就连保守的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向国会作证时,也罕见地表示“美国尚未出现全国性房地产泡沫”。也有的经济学家认为“贷款渠道的多元化”、“产品结构的多元化”、“贷款利率的多元化和多选择的重新贷款机制”以及“房地产消费结构呈多元化趋势”使得泡沫不会破灭。 


不幸的是,正是在这种一致预期下,2006年美国房价出现了下跌势头,2007年8月起次贷危机席卷美国、欧盟及日本的金融市场。


人们总是习惯为现状找理由,如今也是如此,认为中国特色的房地产市场尽管存在泡沫,但房价绝不会下跌,因为土地是受管制的,即供给有限,国家有调控能力。这与2005年的时候,美国人民对“美国特色”房地产市场不会下跌的认识不是有着惊人的相似吗?



中国2010年开始投资放缓



实际上,1993年起这轮美国房地产牛市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的高点发生在2000年,但房价下跌则发生在2006年,说明房价滞后投资增速的拐点六年才开始下跌。中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的高点出现在2010年,达到33%,如今已经回落到个位数,说明房地产作为周期性行业,一定会经历从繁荣到衰退的过程,只是很难预测衰退的具体时间。


对房地产进行调控的政策很早就实施了,但效果一直很不理想。自去年下半年开始,国家对房价的调控力度应该是这么多年来最严厉的——“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限购、限贷、限价等措施在越来越多的城市推出。


李迅雷因此预计,若2017年及今后几年房价继续上涨,则房地产政策还将继续收紧,这样对峙下去,意味着房价泡沫会越吹越大,一旦破裂,对经济的杀伤力肯定更大,就好比过去只需在三米跳板跳水,今后将不得不在十米跳台上往下跳了。



政策调控容易“矫枉过正”



李迅雷还称,房价泡沫破裂几乎在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避免,尽管决策者都不希望这一情况发生。但由于人们的认知能力所限,政策调控上容易出现矫枉过正问题。


例如,早在2003年,有关部委就联合发文(《关于制止钢铁电解铝水泥行业盲目投资若干意见的通知》-102号文)提出,“目前,钢铁、电解铝和水泥三个行业的在建项目生产能力大大超过了预期需求,必将导致生产能力过剩、市场无序竞争、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甚至造成金融风险和经济社会其他方面的隐患”。


事实上,2003年我国钢铁产能尚不到3亿吨, 2003-2007年中国正处在重工业化的高速发展期,限产并不合时宜。如今,仅河北省的钢铁产能就超过了3亿吨,全国则超过了12亿吨。


可见,对预期需求的判断往往很难准确,实际需求大大超过预期;此外,最应限制钢铁企业发展的缺水省份河北,产能扩张的规模却是最大的,由此也带来了京津冀地区的严重污染。 


但是,调控政策的钝化不等于政策的时滞效应不会发生,最可怕的是,那么多调控政策不断累积,最终可能出现“最后一根稻草压死骆驼”的现象。



人口状况已难支持房价上涨



李迅雷称,由于房价上涨从本质而言就是人口现象,根据人社部对500个村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监测数据,今年一季度在外务工的人数为27.9万人,同比减少2.1%。这应该是中国自80年代改革以来首次出现外出农民工的负增长,而中国流动人口的减少则发生在2015年。


此外,作为购房主力的25-45岁群体人数的减少,也出现在2015年。同时,过去作为人口净流出省份的安徽,去年常住人口竟然增加了60多万,这意味着其他发达省份或大城市的人口流入量在放缓甚至减少。


因此,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流动负增长等对房价存在抑制作用的因素未能充分显示作用,这同样是一个时滞现象。



房价上涨的动力来自哪里?



李迅雷指出,经过上面种种分析,除了货币扩张因素之外,其他如改善性需求等解释力度不大。


这个观点和姜超不谋而合。在姜超最新研报中,他表示,过去两年,国内房价暴涨,出现明显的资产泡沫,重要原因在于货币超发。


央行每年制定了12%左右的广义货币M2增速,是按照7%左右GDP增速和3%左右CPI增速来制定,但实际的货币增速高达16%,原因在于商业银行为了盈利的需要,发展出了巨大的影子银行,导致了货币严重超发,而超发的货币则滋生了各种资产泡沫,尤其是地产泡沫。




小心重走美国次贷老路



美国1993-2006年这轮房地产牛市中,房价年均涨幅大约为6%,在2006-2008年次贷危机中,全国房价的累计跌幅平均为20%左右,个别城市甚至接近50%。


中国自2000-2010年这十年间房价涨幅最快,年均涨幅超过15%,2011年之后房价从普涨过渡到结构性上涨,6年累计涨幅为40%(中国指数研究院公布的百城房价加权指数),尽管后期涨幅趋缓但累计涨幅远超美国上一轮房地产牛市,如北上深三地房价的累计涨幅估计在15倍以上。


此外,这些年来居民房贷余额的增速在不断加快,2016年新增居民房贷达到4.96万亿元,城镇居民用于购房的支出占当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总额的23%,工、农、中、建四大行60%以上的贷款是居民房贷。


李迅雷担忧地表示,居民购房加杠杆如此之迅猛,是否有点美国当年次贷膨胀的味道呢?         


姜超也称,如今银监会两周内密集发文,其核心目标是对银行非传统业务从严监管,尤其是同业和表外业务。从3月的货币信贷数据来看,表内信贷资产增长逐渐受控,仅剩表外融资仍在高速扩张,但在监管全面从严的背景下货币超发必将逐渐受控。如果把货币关到笼子里,其实也就意味着资产泡沫到了尾声阶段,未来应该转向真正安全和提高效率的资产,而远离一切泡沫资产。



是不是该去炒股了?



权益市场中有一个很流行的观点:现在债也不好,房子也不让买,钱都会被逼到到股市里面去。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刘煜辉教授反驳了这种观点,并认为持这种观点的人,头脑当中根本没有建立一个现代金融信用运行的概念。


刘煜辉表示,信用周期、资产周期是一个自我强化的过程,它一定是对称的,怎样上去的就怎样下来。尘归尘,土归土,但是对很多人而言只愿意相信左侧,不愿意相信右侧,这就需要时间的检验。


全球宏观对冲基金经理付鹏也认为,无论是股市还是楼市,投机者都不过是矛盾的激化者,错的是无处安放的货币投放。



炒房和之前的炒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唯一不同的是谁也不知道这样的疯狂到底会以什么样的结局收尾,虽然疯狂的时候,无数的股民也都相信股市不会崩盘,但结局却是于大家所想相距深远。房子呢?老百姓似乎也陷入到了当年的那种相信政府不会让它崩盘的状态。



所以,在当前信用周期和资产周期之下,股票和房子,可能是一样的味道。

微信推荐 | 知识就是力量       订阅号:cjwzxnet

关注我们,更多精彩及时的经济金融信息,尽在财经网在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