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一年拿到17亿美元投资的保险科技,是风口,还是噱头?

2017-08-11 洛桑 墨菲 财经网在线

P2P、消费金融等一轮轮风口之后,业内不少人将保险科技,视为最新即将爆发的风口。


一边是风口上的盛宠,一边又是能否落地的质疑。


保险科技同样面临诸多问题,核心数据迟迟未放开,落地应用不够;传统保险机构忙着跑马圈地,对于尚未爆发能量的科技,反应平平。


科技的崛起之路,总是相伴着鲜花和口水,这条路从未平坦无阻。


但时间会给出最终的答案。


01 新的风口


人们一直在期待科技的魔力,推动这个已发展数千年的古老行当——保险。


背后的逻辑,也极为简单,因为保险是金融中最多金、且关系最错综复杂的行业,科技一旦撬动,将搅动金融风云。


科技对于保险的野心,一直昭然若揭。巨头都嗅探到风口,早早入场。


早在2013年,阿里、腾讯、中国平安联合成立众安保险,拿下第一家互联网保险牌照。


“未来保险要从主要依赖销售,转向依赖从头到尾的动态大数据风控”,在2016年保险发展年会上,马云甚至断言了销售主导保险命运的终结。


京东不遑多让,今年6月,京东和阳光产险联合成立“智能保险实验室”,试图通过模型算法、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杀入车险市场。


资本入场就如润滑剂,让行业行进的齿轮进一步加速。


据公开资料显示,去年全球保险科技初创公司交易173笔融资16.9亿美元,同比上升42%。


到底什么是保险科技?


据《中国保险科技发展白皮书2017》介绍,区块链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车联网、无人驾驶汽车、无人机、基因检测、可穿戴设备等10项技术可与保险行业深度结合。


也就是说,只要能对产品设计、定价、销售、理赔等保险链条产生影响的,都可以算作保险科技。


去年,保险界最火的词还是“场景险”。


在场景中嵌入保险,比如,航班的延误险、淘宝的退运费险、共享单车的人身安全险等等。


但这点撬动远远不足。据保监会数据显示,互联网保险的渗透率由2015年的9.2%降至2016年的7.6%。


“场景险并没有很好改变保险业发展,所以互联网保险企业想结合科技寻求突破。”大象保险CEO杨喆向记者介绍。


另一方面,互联网保险的从业者,也看到了“金融科技”的火热。


2016年,被负面缠身的行业拖累,P2P、网贷等标签变得污名化,一些互联网金融公司,借助“金融科技”,成功转型。


陷入场景险中突围无力的互联网保险,也试图换一个性感的标签,再战江湖。


于是,保险科技乘风而上,成为风口下的宠儿。


02 虚火过旺


那风口下的保险科技,落地实践究竟如何?


“保险科技就是提升行业运作效率的工具”,小雨伞保险董事长徐瀚总结称。


天眼互联创始人杨齐几乎也抱有同样的观点,他认为,保险科技归根结底,还是运用数据技术,优化成本和效率。


大部分从业者认为,科技对保险产生的第一影响,就是提高效率。


信诚人寿保险副总经理李海举了一个例子:比如传统投保环节,一般需要5天,而电子投保只需30分钟。


“通过打包模块进行业务流程改造,人力成本可降为过去的四分之一”,李海称,这就是比较直观的感受。


尽管开始了缓慢的落地,但谈论保险科技蕴含颠覆的力量,还为时过早。


“目前而言,保险科技更多只是一种概念。”杨喆表示,在国内,保险科技还远谈不上颠覆和重塑。


比如大数据。


现在大数据行业如火如荼,然而,大部分数据却不能运用到保险领域中。


比如,现在最火的个人征信数据,是否可以作为保费的制定标准?


今年5月,某公司联合蚂蚁信用推出一款基于个人信用,进行核保定价的产品,上线不久就被下线了。


“监管层面需要反复论证、揣摩的”,该公司的负责人称,确实一个人的信用好坏,和是否容易犯病、是否会遭遇意外,没有半毛钱关系。


反过来,最核心的保险数据还处于孤岛状态,并没有被挖掘出来。


比如,在医保方面,最有效的数据,一定是医院就诊档案,但目前它们都躺在各家医院的档案库中,并未打通开放。


保险数据是放是收,背后有一场有趣的博弈。


监管特别怕这些精明的保险公司,得到了核心保险数据后,将风险高的用户排除掉。


“但是,恰恰是这部分有风险的用户,才是最需要上保险的人”,风险管家CEO罗宵一句道破。


保险玩家,从商人的角度出发,无论如何都想把这些风险用户剔除;而监管层,从管理层角度出发,让保险公司帮助更多的弱势群体。


保监会虽然允许定制弹性费率的产品,但他们可不想看到太明显的价格歧视。


另一方面,数据的保护欠缺,也是一个很难放开数据的原因。


再拿病历数据来举例,这可能是个人隐私中,最为隐私的数据。一旦管理不严,导致了地下黑市流通,将引发轩然大波。


杨喆曾整理了国内外“保险科技”公司名单,他发现真正在做的、推出了好的产品的,实际上并不多。


盈利问题,如鲠在喉。


虽然改变的口号喊了许久,但保险依然没有摆脱 “销售导向”的标签;虽然互联网提供了一个新的保险销售方式,但大的渠道仍握在银行保险和代理手里。


“在互联网上,保险卖到千万就非常了不起了,但保险和银行合作,销售量都是以十亿为单位。”某精算师告诉记者。


“保险科技,对保险行业产出影响还不大。”徐瀚表示,“科技在风控、理赔等环节带来的效率提升,相比丰厚的保费收入,还没那么重要。”


03 颠覆还很远


“感觉现在互联网保险的从业者,和保险的从业者,就是两个行业”,保险行业资深从业者称,两方陷入了相互看不上的鄙视链条中。


传统保险眼中,这群叫嚣着要随时改变他们的互联网玩家,还远远不能撼动盘根错节的金融大厦。


有报告显示,2016中国保险行业从业人员达到737万人,中国人寿、中国平安等巨头保险公司,平均营销员达到百万人。


“人海战术”和销售主导,依然被传统保险公司所钟爱。


直线上涨的保费额也在提醒他们,中国保险业还处于红利期和增量市场。在他们呼哧呼哧跑马圈地时,暂时还看不上保险科技这点蚊子肉。


传统保险公司也建立了不少保险科技公司、研发部门,或投资保险科技公司。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这其中大多还是面子工程,“喊的是新技术,用的还是老办法”。


这些大的保险公司在保险科技上的应用限于内部管理环节,如CRM等。


虽然存在虚火过旺、传统保险不重视等问题,但保险科技依然生机勃勃。


杨喆见过太多占据先发、政策优势,坐吃山空,最后被新技术取代的案例,“永远不要小瞧技术的力量”。


国外有保险公司推出“智能穿戴设备”,可对病情预警,同时也降低了赔付率。


在传统保险领域,也有先行者。


比如,泰康人寿推出“泰康在线”,成为四家互联网保险公司之一;阳光保险和区块链创业公司布比达成合作,推出“区块链+航空意外险卡单”,也是国内首个区块链保险卡单。


创业公司,也在探索,智能客服“静静”,为小雨伞节省了20%左右的成本;大象科技在打造保险领域的“千人千面”,试图实现保险的“定制化”。


保险科技就如金融科技的下半场。


掣肘很多,但依然未来可期。


面对磐石般坚固的传统保险领域,科技正在试图展现水滴石穿的奇迹……


延伸阅读:

新一轮经济繁荣周期要来了?

前言:

种种迹象表明,新一轮经济繁荣周期或许正在到来。

1

信贷与泡沫


泡沫是由钱堆积造成的:钱突然多了,价格自然就涨了啊。


在信用货币之前,钱主要指金银贵金属,所以金银一多,物价就会上涨——15/16世纪的大航海时代,欧洲发现了白银遍地的美洲新大陆,白银的大量输入,造成了欧洲物价的暴涨;19世纪末,因氰化法提金技术的发明和运用,南非的黄金产量迅猛提高,已确定为金本位货币体系的西方同样经历了一场严重的通货膨胀。


而今信用货币体系时代,钱就是央行“印”的,之后再通过商业银行的货币乘数效应“印”出更多的钱,由此进入企业/居民的手里。商业银行放贷的过程就是“印”钱的过程,放的贷款越多,市场中的钱就越多,理论上物价就会上涨。若钱大批量集中地流向某一资产时,就会造成资产泡沫——股市泡沫/楼市泡沫/艺术品泡沫……


是的,信贷扩张时极易造成资产泡沫。


一组数据:

2016年,全国新增贷款12.65万亿元,其中居民中长期贷款(相当于房贷)为5.68万亿,占比近45%。


于是,我们看到了在房地产去库存的大方针下,因有着天量的信贷(也就是市场中钱突然变多了)支持,全国一二线城市房价在2016年扶摇直上。


另一组数据:

2017上半年,全国新增贷款7.97万亿元,其中居民中长期贷款(相当于房贷)为2.82万亿,占比为35%。


于是,我们看到了全国房价开始稳定,甚至部分地区如环京还出现了下跌(2016房贷是下半年开始迅猛增加的,2017上半年延续了信贷宽松的势头,近年中后开始信贷收紧,随后出现了房价下跌的新闻)。



信贷周期就是泡沫周期,在信贷宽松的早期购入将要吸附资金的资产就能享受泡沫红利,在信贷紧缩的前期那最好抛售已经泡沫的资产了。


那如何判断信贷周期呢?降息降准就是信贷宽松,加息升准就是信贷紧缩。更简单的方法就是你去银行办贷款,容易贷款就是宽松,贷款很难那就是紧缩了。


这次不一样,既没加息也没升准,就是感觉贷款难了,这是政府控制信贷的结果,于是出现了新词汇——宽货币紧信贷


2

宽货币紧信贷


之前关于“印”钱的文章写过很多篇——央行创造基础货币,这些基础货币进入商业银行系统后,通过贷款创造更多的钱,对的,就是流通在市场中你我使用的钱。


宽货币指的是基础货币——央行“印”的钱,缓解的是银行等金融系统的流动性;紧信贷指的是信贷货币——商业银行“印”的钱,缓解的是市场中的流动性。


中央屡次开会都强调“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啥是系统性金融风险?就是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不能倒闭!所以要“宽货币”,央行多“印”钱让各商业银行有钱支付各类债务不会关门啊,也就是我们常看到的新闻——央行又通过逆回购/麻辣粉(MLF)/酸辣粉(SLF)创造了多少多少的货币。


一二线城市房价暴涨,引得民怨沸腾、哀声哉道,此外若泡沫破灭还会强烈冲击经济,而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截断资金流入楼市——钱少了、没有了资金的堆积价格自然就稳了。


可钱是什么?资金来自哪里?上面说过了——现在的钱/货币/资金就是信贷,是商业银行放出来的贷款,“紧信贷”就是收紧商业银行对外放贷。央行“印”出来的钱虽然进入了商业银行,但只能用于自身的还债/支付,却不能拿来对企业/居民发放贷款!这就是“宽货币紧信贷”的来龙去脉。


▼紧信贷后,因商业银行放贷额度受限,之前买房签订的贷款面临利率的上浮


我们知道信贷才能刺激经济,2015年底的去库存也是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提出的,通过信贷去库存、通过信贷拉动经济!而今信贷开始收缩,难道经济不需要刺激了吗?


是的,经济也许还在L底,但已企稳并有了向上的苗头,新一轮经济景气周期或许正在来临,若套用略显枯燥的货币银行学,就是货币的流通速度在变快。


3

货币流通速度


货币流通速度是指单位货币在一定时期内的平均周转次数,你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居民/企业赚到钱并花出去的频率(一个的花钱,就是另一个人的赚钱)。


理想的状态当然是大把赚钱、大把花钱了——你向市场供给必要的服务/商品(赚钱),同时又能从市场购买到自己需要的多种多样的服务/商品(花钱)。经济越发发达,商品/服务的种类就越多,交换也就越频繁,货币的流通速度也就更快,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关系。


所谓的产业迭代升级、经济结构调整、消费升级换代,从另一个方面说就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单位成本、减少环境污染、创造新的商品/服务,让货币的流通速度快起来。


工业产品由手工业作坊到流水线作业,再到机器人自动化生产是产业升级,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百姓消费由满足生存的食品到提高生活质量的冰箱/彩电/洗衣机等轻工业产品,再到享受奢侈的住房/汽车/旅游等属于消费升级,创造了新的商品/服务。


这些变化一方面让人赚到更多的钱,另一方面又让人花费了更多的钱,在这个大的市场里,人们彼此交换着由劳动创造的服务/商品,其交换的媒介就是货币,货币不停的从一个人手里转移到另一个人手里,转移的越快货币的流通速度就越快。


所以,在经济落后的偏远地区赚钱难,花钱也难(一线城市工作的人,过年回到西北边远地区的农村老家更深有感触),经济发达的地区赚钱容易,花钱更容易,二者的货币流通速度完全不同。


扩大内需/消费升级/产业结构调整/互联网+/双创/三去一降一补……都是让经济活跃起来、GDP增长更高一些(拉升下行的GDP)、货币的流通速度再快一些,于是我们看到了:互联网经济的繁荣、生物新科技的进步、工业自动化/机器人的发展、钢铁煤炭等资源性行业的起死回生……GDP在底部向上爬升、CPI却保持基本稳定


▼2015年以来我国GDP走势图,出现探底回升势头

▼2015年以来我国CPI一直保持稳定


新的景气周期似乎正蹒跚走来,那我们该如何应对、并会有哪些机会呢?


4

新的财富机会


关于中国经济当然有不同的看法:有人看到实体的艰难、制造业的出走、企业的倒闭、店铺的关门、房地产对各行各业资金的挤压……似乎中国已处在崩溃的边缘;有人则看到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蓬勃发展、电商网络消费的爆炸增长、生物科技领域的推陈出新、工业自动化的进步、居民消费的迭代升级……似乎中国已登顶珠峰之巅。


虽然经济转型艰难,但我更倾向于积极乐观:也许会存在一些误伤,但大方向是对的、是前进的。


艰难的实体/倒闭的企业多是落后的产能、落后的工艺、重污染的企业和即将淘汰的行业;店铺/商城倒闭,并不是人们不消费了,而是把消费转移到网上了;某些服务业不赚钱,是因为没了价格低廉的劳动力(而这本身就是以一部分人的牺牲为代价的),而又缺乏高效节约/高附加值的服务。这不是中国经济将要崩溃的明证,恰是中国经济转型中的阵痛和吐故纳新趋好的明证。


新一轮景气周期中,拉动经济的产业跟以往不同,财富的机会当然迥异以往,以下行业应该更有机会:


1.互联网新经济行业。如电商、互联网金融(P2P/银行保险证券等直销平台/网络贷款/网络众筹等)、社交平台(直播/及时互动等)、共享经济(汽车/单车/民宿/知识付费等)、在线教育等;


2.生物新技术领域。如生命工程(延长寿命/器官移植等)、生物/远程医疗(更新的技术/网络远程手术诊治等);


3.消费升级及本土服务业。如旅游休闲(单身旅行/家庭度假等)、医疗陪护、家政服务、亲子教育等;


4.人工智能领域。以后越来越单调重复性的工作会被人工智能取代:汽车驾驶、证券交易、语言翻译、法律服务等等,而人会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或增加更多的休闲。


总之,相比上一轮经济周期看重资金和能源的重资产,新一轮景气周期更偏向于高科技/高技能人力的轻资产。


那什么时候能投资房产/股市等资产并享受泡沫红利呢?请等待下一个信贷周期。


总结:

信贷宽松会引致资产泡沫,要抑制泡沫得靠信贷紧缩,信贷能够紧缩起因于经济趋好,经济趋好联想到新一轮经济景气周期到来,转了一大圈要说明什么呢?


以房地产为带动的信贷刺激效果明显、任务完成,经济活力日趋活跃,因此通过信贷刺激需求进而拉动经济的模式暂告终结,还想着资产投资博泡沫高收益的人可以洗洗睡了。安心工作、靠劳动赚钱的日子也该来了。

微信推荐 | 知识就是力量       订阅号:cjwzxnet

关注我们,更多精彩及时的经济金融信息,尽在财经网在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