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中产阶级财富保卫战,手握100万你在纠结什么?

2017-09-02 董映颉 财经网在线

这是一个资本杀伐的时代。日益吹大的资产泡沫,高到风险凸显的杠杆率,连电视剧里都是满屏的资本角力。


这让本已成功立足社会的中产阶级,反而成了迷茫的一代,不菲的收入和体面的工作为他们带来欣慰,但对未来的不安和焦虑才是中产光鲜外表下最戳心的痛点。他们需要被带领,去寻找把握财富的安全感。


近一段时间,90度地产密集接触了十多位中产人士,他们受过良好教育、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有一定的闲暇和较高的消费能力,追求生活品质,更为关键的是,颇有投资心得。我们希望通过分享他们的投资经历,给还在迷茫中的大多数提供一点有价值的参考。


国内房产还值不值得买?


不得不说,中国人实在是太热爱房地产投资了。有了积蓄后,无论什么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购置房产。


不过,如今国内的房地产市场狼藉一片,一线城市房价高得离谱,二线城市已经开始挤水分,三、四线城市买完房不知道要多少年才能有回报。因此,国内房产还值不值得买,成了现阶段中产人群最纠结的问题。


在外企工作的S在北京有两套房,面积都不大,一套60平,另一套80多平。近两年凭借努力工作,生活简单的他也存下将近100万现金。最近每次碰见他时,“现在适合在哪投资”是他的主要话题。


S列出了三种备选方案。方案一,拿着100万去找一个适合投资或度假的二线城市,比如青岛、苏州、成都、南京这些地方,选一个成熟区域给一套80平米左右的房子付个首付。方案二,卖掉手里的一套房,再加上100万现金,在北京购置一套改善型的大平层。方案三,卖掉手中所有住宅,一步到位,给自己的后半生找一个硬归宿。


考虑再三,S选择了第二种方案,他认为这样既能满足自己对居住条件的改善需求,又能保留投资获益的空间。他把目标定在近期开盘的几个“限价”项目上,每平米不到8万元的核心区域资源,他深知这样的房子买到就是赚了。不过,这样的房子也不是想买就能买到,提交了各种验资手续之后,他还在等待售楼处美女的消息。


“二手房市场现在肯定不是进场的好时机,要是买二手房,我起码会再等一年,等市场彻底降温。”对房地产市场,S相信自己的判断,等到市场上都没人敢买房了,那才是入场的好时机。


与S在财富上大致相当的Y,却做出了与S不同的选择。Y选择了直接投资二线城市。“一百多万的首付,在二线城市可以买套很好的房子。现在一些二线城市还有发展空间。”最终Y选择在青岛买了一套100多平米的住宅,“主要为投资,但未来也可以过去度假。”


实际上,对于大多数拥有一定财富的中产家庭来说,房子仍然是最好的投资选择,把现金换成房子,现在看起来是抵御通胀的最有效办法,唯一不确定的就是入场时机。


对此,90度也咨询了不少专业投资顾问,在他们眼中,房产是家庭投资架构中的硬指标,40岁之前的投资配比中至少有两套房是用来保底的,一套自住,一套用来度假。再多出的部分都以投资获利为主,可在房产及其他投资渠道中选择。因此,当条件允许时,建议先把保底的房产配置好,然后再增加其他品类(也包括投资类房产)的投资。


海外投资也是一个选项


现在的投资顾问们正努力在做的一件事,就是让他的投资人相信,除了国内的房产和股票,还有更多收益更高的投资方式和渠道。


最近,身边几个中产宝妈的聊天话题中增加了新内容:出国买房去哪里好?当然,宝妈们的出发点都还是孩子的教育,在她们心里,如果能让孩子逃离强大压力下的竞争环境,还能获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才是最好的选择。


毕竟,在国内若想跻身优质学校,最终拼的还是孩子的能力和家长在时间上的投入程度,孩子进入初中之后,你就发现,钱没那么好用了。


D心仪的地方是美国,当然她在美国有亲戚可以帮忙。在她看来,美国的住宅除了纽约、洛杉矶这样的大都市,其他地方的公寓或者House价格都相对稳定。


8年前,D的哥哥决定定居美国时,购置的第一套房产是西雅图周边小镇里的一栋House,上下两层,三间卧室,带花园和车库,总共花了76万美元。最近D的哥哥在同一个小镇想再入手相似户型的房产,价格不过比当初涨了5万美元。


X的孩子刚刚进了北京西城的一所市重点小学,但是X没有感觉一丝轻松。入校第一天,老师就提出,家长要有一个人专门负责孩子的学习,否则即使高年级能跟上,上初中也会很吃力。


要知道,北京的中考就相当于一次小高考,考上优质高中才能相对松口气。因此X如今已经有了未来送孩子出国读书的打算。比较了欧洲的几个国家,X最终选择了英国伦敦。受英国“脱欧”的影响,英镑贬值,伦敦房产越来越受青睐。


与这两位不同的是,C选择了马来西亚。她认为与美国与欧洲相比,马来西亚虽然在教育上没有那么突出的优势,但马来西亚生活节奏慢,压力小,交流起来也方便,尤其是马来西亚推出的“第二家园计划”,也比美国和欧洲更加适合中国人居住和投资。


C看中的吉隆坡甲洞区域的房子是一套较新的精装二手房,由于马来西亚经济复苏,近两年吉隆坡房产保持每年10%的价格上涨空间。C最终购买的这套住宅,加上所有税费,总价合185万元人民币,介绍C买房的中介对C承诺,购买后能以至少6000元的价格代为出租。

  

在这些妈妈们看来,海外置业算是一个双保险。一方面,按照她们的计划,孩子未来基本是要送到国外去读书,提前在目标国家准备好房子,将来在安排上更从容一些。另一方面,在人民币持续贬值的大背景下,在资产配置上增加海外资产配置,也便于抵抗风险。


除了海外置业,资深的投资人士也愿意推荐其他全球配置的投资品。比如T先生,从2010年开始,每年会拿出固定的金额购买香港保险。一方面,香港保险可以走美金结算,属于海外资产;另一方面,香港的保险产品基本都分红,与内地同样分红的大病险相比,一般便宜10%~30%不等。


T先生说,近两年,一些香港保险机构对内地客户与香港居民在保费上开始一视同仁,此前内地客户的费率要比当地居民高5%。


最保险的投资法则


当然,海外配资门槛相对较高,而对于收入还没有到这一阶段的80后新中产来说,基础投资似乎是最好的选择。


37岁的L在一家公司做到中层,孩子3岁,妻子全职带孩子,全部的资产就是一套80平米学区房,一辆开了5年的迈腾,手里还有100万元存款。学区房要等孩子上学之后才能动,100万说少不少,但如果不是去其他地方买房,其实什么都干不了。于是L选择了大多数人的选择——理财。


L对于“72法则”这些概念相当熟悉。简单解释这个法则,可以假设最初投资金额为100万元,复息年利率8%,利用“72法则”,将72除以8(增长率)得9,即需约9年时间,投资金额滚存至200万元(本金翻番)。


L理财,有自己的原则,“跟炒股一样,不能贪,一定要守纪律”。


L的纪律就是对这100万按照风险等级进行严格切分:10万投风险收益都较大的股市,5万投收益较低但存取灵活的宝宝类货币基金应急,35万投基金,50万投行业排名前十的P2P。这两年投下来,8%左右的收益还是能基本保证的。“赚的并不多,但抗通胀是没问题了。”


延伸阅读:

悄悄掏空你的钱包,无现金消费的梦魇!

1

无现金生活百利无一害?


扫码支付,被称为中国新四大发明之一。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现在身边越来越多的人身上开始没有现金,钱包只有在找身份证银行卡时才用一下。


以前身上没钱,怕让人知道受嘲笑,现在反过来了,是身上有钱,让人觉得稀奇。就像我的同事,每天都要为楼下停车费,跑好几个屋子问人借现金。


二维码支付简直太方便了。放眼四周,小区的水果摊、菜市场、夜宵一条街的小摊子等,也都张贴了微信或支付宝的收款二维码。就连街头跑摩的、拉黑车的,都让用手机支付。别问为啥,人家嫌找钱麻烦,耽误挣钱功夫。


尤其是现在,支付宝微信又可以直接和信用卡绑定,花呗也支持更多实体店,一条消费链全打通,方便的不得了。躺在家里一个手机,什么都能买到。


可是,任何东西都有两面性。无现金支付就真的百利无一害么?


不知大家生活里,有没有这种感受:


进水果店买水果,苹果一种8块一斤,一种4块一斤,瞅瞅没啥大区别,就买4块的吧;


去饭店点餐,一份套餐19,另一份26,想想没什么胃口,凑合吃19的就行。


好像有时候一个凑合的心理,就能省则省了。现在一切都在改变,我们拿出手机叫外卖,看到一个套餐22,一个26,心理咯噔一下,都叫外卖了,不在乎多这4块,点贵的吧。


在淘宝上给孩子买个玩具,一看贵的也贵不了几个钱,就买贵的吧。


在京东上买个包,800的和1000的好像也没差多少,买1000的吧。


请各位好好思考下自己,生活中是不是也是这样。那么,当无现金支付到来后,我们的消费是不是更加理性了?每月花销比以往是多了还是少了?大家比以往更能存住钱了么?


别急着回答,请先翻一翻自己的美团、支付宝、微信、信用卡流水,和以前做个对比再说。


2

不可阻挡的消费升级


或许有人会说,老万,看把你抠三的,你是多花钱了,可是你吃的用的,都比以前好了啊,生活不能老将就。好吧,这确确实实是国家大力提倡的,消费升级。告别低烂糙,拥抱高精尖。


今天我们谈的不是这个,谈的是消费升级的另一层面:消费者购买方式的升级。使用过信用卡的人都知道,经常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手。现在当信用卡和手机支付、网上购物串联起来。无现金消费就是信用卡消费的升级版。


看似简单的升级,却实实在在影响着人的消费心理。也就是花钱的态度和速度,都在层级递增。三种消费层级的消费心理,买与不买的判断方式,也在不断改变:


每一次升级,都在逐步打消人们的欲望屏障。每一次升级,你的购买欲望都在增加。只要你有一个想要的念头,手机的那头,一定会有上百个理由支持你去买。


同样一件大衣、一个数码产品,在传统时代,你看看几十张红票一下子没了,就忍住不买了;在信用卡时代,你拿起实物仔细瞅了瞅,发现没想象中好,就放下了。搁到无现金时代,隔着屏幕你再看它,怎么看怎么好,无懈可击,钱不够?有花呗有白条有信用卡,东西不好?屏幕上那数据,那色彩艳丽,必须买,不买对不起它这么好的东西。


这样的消费心理变化,造成了我们的钱包越来越干瘪,很多看不见的小钱,几块几十块花的没一点感觉。每个月的开销也莫名其妙的变大,想攒下去越来越难。


3

和时代的抗衡


无现金消费,是时代的趋势,是不可逆的。我们不可能再回到过去,钱包厚厚一沓,你让我拿那么多钱出门,我还觉得不安全呢。


同样,还有一个趋势是无法抗衡的,就是我国将全面迎来内需时代。李总理曾在多个场合强调过,中国经济增长正从过去过多依赖投资、出口拉动,转向更多依靠消费拉动、服务业带动和内需支撑。2016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到64.6%,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提高到51.6%,占了半壁江山。


这就意味着,每个人的消费方式、消费能力、消费层次,都和中国经济的关联性更加紧密。换言之,如何让我们更多的花钱,更便捷的花钱,更心甘情愿的花钱,已经成为领导层都在认真研究的问题。


无现金消费并没有错,但是作为个体,如果你想攒一笔钱,计划拿钱为将来做规划,希望你能认真思考下自己的支付行为。我们都说提高财商,其实最简单的就是不乱花钱,提高自制力,合理用钱。外力不断希望你花钱的环境下,自己向各种诱惑进行反抗。


有一些实用小建议,希望你能做个参考:


不拿钱包,口袋里可以放些纸币零钱,买小东西还用现金支付;

买几百块钱衣服、电器时,如果时间充足,不如去实体店看看实物;

最好每月给自己和家庭列一个消费预算;

如果不需要刷信用额度,把信用卡从支付宝微信上解绑;

还有像买一些消费升级产品,比如扫地机、洗碗机,别急着下单,多问问身边朋友,去店里感受下;

买二手房时,如果担心对方毁约,交定金时就带厚厚一沓现金,别转账。对方一看这么多钱,心理就比转账踏实多了。


无疑我们这么做,是在和时代趋势抗衡,但是时代趋势就一定是对的么?是适合自己的么?无现金化表面是改变你的支付方式,实质是改变了我们的存钱能力。


我们辛辛苦苦赚来的钱,难道不需要认真计划,合理化,精细化利用么?难道真的要等到有一天,我们成了欧美那样,纯信用透支消费,每人都是月光族,月存500美元都能上新闻。要到那时,才焦虑担心自己的现金流,才后悔钱没有花在实处么?


无现金消费有各种好,我们并不是进行抵制,但它正悄悄掏空你的钱包,请多一分清醒,少一分醉。


过日子也没必要随波逐流,作为投资爱好者,还请对你的生活精打细算。

作者: 三万

微信推荐 | 知识就是力量       订阅号:cjwzxnet

关注我们,更多精彩及时的经济金融信息,尽在财经网在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