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一线两套房,职场中层,35+人群的焦虑人生!

2017-11-05 大渔 财经网在线

一线城市,最焦虑的人群究竟是谁?


是买不起房看不到明天的小白领,还是刚凑出首付上了车天天为月供焦头烂额的刚需党?甚至是控诉中国教育制度的12岁北京名校生?


NONONO,他们都不是,在一线,最焦虑的是这样的一个群体。


他们的年龄普遍在36到45岁,在一线打拼多年,大多都拥有一线城市两套房产,一套自住一套投资,总价值在千万左右,但面积不大也不豪,大多还有个百八十万的贷款。职位则多是私企中层或者高层,年薪20-50万之间,有家,有娃,有事业!


你一定会说,我擦!装B遭雷劈啊!这些千万富翁还焦虑那我岂不是要抹脖子上吊了?


且先止怒,待我把他们的焦虑一一道来。

1


职场上的末班车群体


这个人群普遍是一线的新移民,原生家庭大多来自农村或四五六线小城镇,大学毕业后在大城市慢慢扎下了根,借着出生早的优势在一线早早置下了第一套自住房,后来在房价上涨过程中又置入了第二套房产,充分享受了房价上涨带来的红利。然而,早生华发,日日焦虑,有抑郁倾向活得最累的又往往是这部分人群。


首先,青春韶华不再,青春已逝不可怕,可怕的是中国职场的35岁大限,在私企打工,当你超过35岁奔40岁,甚至奔45岁,就会发现,你几乎成了公司最老的员工,你的手下,你的同事基本都是85、90后,每天对你指手划脚的上司可能三十刚出头,你的老板很可能比你还年轻。噢,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是不是瞬间整个人都不好了!


年龄大了,精力不如年轻人,活力不如年轻人,创造力不如年轻人,可偏偏拿着比年轻人多几倍的工资,真的让人很扎心。可能你会说,我有20年的工作经验啊!噢,算了,你自己心里也清楚,就你那点经验,在职场打拼过几年情商不低的人都能混到,之所以老板现在还留着你,不是因为公司离了你就玩不转了,也不是因为你为公司付出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而是老板掐指一算,炒你不合算啊,要赔八年的工龄工资,唉,算了,还是凑合用吧!


想到这里,你本来鼓足了勇气,想和老板好好谈一谈,我那五年没涨的年薪是不是该调整一下了,我的年终奖是不是也该稍微加一点点了?想想又咽回去了,还是回工位老实工作吧,能留下已属万幸,还要啥自行车啊?


2

要不要创业


这个群体的人群几乎每天都在继续上班和辞职创业这两个选项之间纠结徘徊,不是真的有创业的激情在燃烧,而是很清楚一旦失业想再上岗就难上加难了,与其到时候被人像晚市菜场的菜叶子一样挑来拣去,倒不如现在就闭着眼睛跳进创业这个大坑里呢?


可是,创业又谈何容易,上了多年的班,早已成了温水里的青蛙,游不快也跳不远,尤其是在大企业某个岗位固定多年的,只擅长自己的份内之事,对如何选择项目,如何运营企业毫无头绪,小项目看不上,大项目做不来,盲目跳入创业大坑,十有八九会摔个七荤八素。


更何况,这个年纪的人正是夹心层,上有老,下有小,不像二十几三十岁时的血气方刚,头脑一热说干就干了,大不了一切归零从头再来嘛。他们是经不起归零的,家庭的各项生活开销,老人的赡养费、医疗费,孩子的各项养育费用、课外班费用,都是不小的开支,是不能断档的。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女性,很多因为照顾孩子和女性职场生命更短暂的原因都已经回归家庭,当起了全职太太,所有的家庭压力都在职场男性的身上,你说,他们活得能不焦虑吗?


所以,很多四十岁年薪二三十万的职场男人,活得很屌丝很狼狈,他们穿着99元包邮的衬衣,顶着开始秃顶的头发和愈加明显的肚腩,每天为午饭吃15元的兰州拉面还是18元的盖浇饭而犹豫不决。这哪里是想象中的睿智幽默有资产有情调的大叔,分明是中年版的屌丝男士。而他们居家的太太,在照看孩子的同时,很多则开始做起了微商,一边带娃一边刷屏,在朋友圈狂刷着各色面膜、洗发水、唇膏、文胸卫生巾之类,努力实现着年入百万的梦想。

3


要不要卖房迁居


也许你会说,有没有那么惨啊,卖一套房一切不都解决了,或者卖了房子拿着几百万举家迁回老家呗。


说起来很简单,实施起来却很难,他们在一线已经扎根多年,所有的关系、人脉、社保、生活习惯等都已经与这个城市融为一体无法分割,很多人的户口也迁了过来,相应的孩子的户籍,上学,这些都是一环套一环的,牵一发而动全身。更重要的是,他们已无路可退。


退回到哪里,回老家?回到四五六七线日趋衰落的小县城,还是那大有可为的农村天地,完全不现实;去二线?人脉朋友全部割舍,全家户口重新迁徒,放弃一线更好的教育和医疗,携妻带子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在四十岁的高龄让一切重新开始,工作未知,前途未知,生活习惯未知,一切都未知,何况二线城市现在房价已不低,放弃原有的一切,让自己下一代的起点从一线变成了二线。所有的付出,仅仅是为了房产置换可能带来的二三百万现金流,真的值得吗?我想大多数人不会选择这条路。


当然,在逼不得已的时候,他们也会选择卖掉另外一套房产,但这是最后迈出的一步,因为那套房产是他们最后的安全底线,一旦选择出手,手头拿着几百万现金会让他们更为恐慌。每天看着财经专家告诉他们人民币在快速贬值,拿着几百万现金就如同拿了几百万个烫手的山芋,日日为该把它们投向何处而忧心忡忡。


其实这部分人群他们不怕老,他们怕的是老无所养和职场断层,离65岁领退休金还有二十多年,可现实中自己还是家中的顶梁柱,老人正在老去,孩子正在成长,正是人生最花钱的阶段,但工作却已岌岌可危,惟一的收入来源快要熄火,换了你,能不焦虑吗?


4


人是生而不同的


写到这里,我知道会有很多键盘侠蹦出来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年轻时缺乏危机感,不时刻充电提升自己,提高核心竞争力,让自己成为不可替代的人,走到现在这一步又有什么可值得同情的?


我只想说,龙生九子,子子不同。不是每个人都生而喜欢竞争善于竞争的,你喜欢职场拼杀,他喜欢静水深流,你喜欢豪车华服,她喜欢简约古朴,你喜欢 39 33447 39 13308 0 0 7469 0 0:00:04 0:00:01 0:00:03 7468孜不倦,他喜欢把酒言欢。每个人的天性生而不同,都值得被尊重。我始终认为,一个健全完善的社会,应该充分尊重每个人的天性特点,并给到其最适合个人成长的空间。


在这方面,欧美一些福利完善的发达国家做的较好,但也有容易滋生懒人的弊端。但在我国目前阶段,所有的人不管你天性如何,能力如何,都会被套到同一个模子里,就是你要拼,你要成功,而成功的标准就是金钱和权利,你只要得到了其中一项,就是大家眼里的成功者,否则就是LOSER一枚。


更何况,这个社会本就是金字塔型的,即使所有的人都努力,最终攀上塔顶的也只会是一小部分人,绝大多数只是垫脚的基石罢了。


当然,也会有人反驳说,有技术的人越老越吃香,比如中医,比如有些技术高工,确实有这样的人群,可是,我向来反对以偏概全,我们要看社会的主流,主流的中年人群是随着年龄增长竞争力在不断下降的,即使IT界的技术码农也不例外。


一切都是如此清晰,可却无法找到改变的路径。随着年龄的增长,竞争力不断下降是自然界的普适规律,身为万物之尊的人类也无法避免,尤其是身处体制外的大多数人。大家所能做的,就是在春种秋收之时储备足够过冬的粮食、技能和人脉,同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未来没有那么好,但也没有那么糟,慢慢走,慢慢地,找寻答案。



延伸阅读:

新中产们,除了车和房,还有什么是值得你骄傲的?

《富爸爸,穷爸爸》的作者罗伯特·T·清崎曾给过家长警醒:如果要让债主、奸商、警方,甚至骗子来替你进行理财教育,那恐怕就会付出一定代价了——金钱是把双刃剑。当提升财商成为社会的共识,理财师已经在中产家庭和企业上开始发光发热。

在美国,独立理财师(Independent Financial Advisors,简称IFA)是市场主流,占整个理财市场63%以上的市场份额,他们从传统的金融机构独立出来创业,拥有稳定的客户资源和成熟的专业技能。在中国,理财师的价值被严重低估,“独立理财师”行业还处于发展的旭日东升阶段。进入21世纪后,全球独立理财师事业快速发展。英国2004年拥有9000名“IFA”。澳大利亚政府近年来也推行有完备的“独立理财师”制度。


国内理财师市场开始起步


相比于国外理财师的发展历史,国内开始涌现庞大的理财市场需求,一旦成长到美国的水平,会带来很大的发展空间。

从理财师的角度来说,在与客户建立了比较深厚的关系后,其不需要机构背书,也不需要通过机构获客,产品是理财师依附机构的唯一原因。相信国内十余年的发展史,已经积累了一批这样的理财师,并且我们也发现了很多迹象。

从客户的角度来说,理财师独立能够更好地代表其利益,不再出现机构与客户的利益冲突。从这个逻辑来说,理财师独立也适用在国内。相信发展到一定阶段,独立会成为一种风潮。

在过去的确没有IFA的发展土壤。但到了2015,事情开始发生变化了。这个行业会在未来1-2年爆发增长。

IFA的发展需要的客观条件


当今中国几乎所有人都很急,张爱玲的一句“出名要趁早”不知道害了多少中国人,同样一句”你不理财,财不理你“也正在成为最害人的东西。我的一个朋友,年轻时候很多人没有提升自己的理财水平,身上有钱的时候就乱了阵脚。没事就问问银行的理财经理“你给我们推荐一个理财产品吧?买哪只股票可以赚大钱?买基金可以实现快速致富吗?”想想也是可笑,要能暴富他会让你去买吗?这种理财观念从根本上就出了问题。于是乎“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就变成了所谓理财经理的托词。不懂理财不可怕,但是分辨不清圈套就是你的不对了。

简单粗暴的理财风险太大,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专业的理财师成为社会的共识。这些原因也恰恰成为了IFA发展的客观条件。

❶资产端,要求资产不再被金融机构所垄断。过去的几十年中国的金融资产主要以非标债债权为主,这些资产都掌握在银行、信托手中,做IFA需要从这些机构手里拿资产,IFA先天受制于人。

但是2015年开始,这个情况不一样了。2015理财市场最大的特点就是“资产荒”,原因一方面是经济下行,优质又愿意付高息的借款人少了;另一方面资金又非常多,供需严重不平衡。这个情况导致的就是各家机构开始找别的资产,主要就是阳光私募、各种对冲基金、PE等。这些资产有什么特点呢?就是都不由金融机构掌握。

何况在资金富裕的情况下一些大机构还在通过各种方式降低理财师的收入,这直接影响到理财师的核心利益。因此,另一种形式的金融脱媒就有了可能。

❷ 资金端,以前客人都买非标。非标什么特点呢,一个期限,一个收益率,然后再加上金融机构刚兑的隐形背书,说白了和理财师没什么关系,理财师只要能找到客户就好了,产品分析、研究……客户统统都不需要,他只要认可你背后的平台就可以了,这个时候理财师的附加值很小,很容易被替代。

2015年资产荒导致的情况就是,客户也开始积极接触除非标外的负责金融产品,这些产品的特点就是复杂,非常复杂,客户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看看期限、收益、哪个公司发的就可以决定买或不买。这个时候理财师的咨询价值就开始体现。而且由于每个理财师之间是有差异的,金融机构再如何培训,也不可能做到每个理财师都像机器一样说同样的话,对每个产品做同样的判断,这时客户与对其胃口的理财师粘性就会加强,这也为理财师脱离金融机构成为IFA提供了条件。

因此,以及国内金融现状IFA将会迎来大发展。

理财要从娃娃抓起


我们看3则一直影响我们的“漏洞”定律:

房贷三一定律:每月归还房贷的金额,不超过家庭当月总收入的三分之一。

保险双十定律:每年缴纳的保费应占到家庭(个人)年收入的十分之一,总保额是年收入的10倍。

家庭理财4321定律:指家庭年收入的40%用于供房及其他方面投资;30%用于家庭生活开支;20%用于银行存款以备应急之需;10%用于保险。

被无数理财师证明过的假定律却还在生活中传扬,本身财商的缺失成了假定律传扬的根源,他们不能明确辨别真伪,道听途说,拿自己的真金白银去验证,结果当然是一直亏损。

所以,除去中高端人群对理财师的需求之外,提升国民财商,理财要从娃娃抓起势在必行。即便是孩子的父母,由于自身财商水平薄弱,很难给孩子一个正确的引导,并且担心孩子过早接触大人眼中的“铜臭”成了他们的共识。殊不知,如果你不教孩子金钱的知识,将会有其他人取代你来教育孩子。

从小培养孩子的财商,能为他们日后的财富升值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不至于由于理财观念的偏差蒙受经济损失。所以,独立的理财师就显得更加真实可信了。

独立理财师的优点


第一,完全忠诚于顾客利益。第三方理财由于其第三方的特性,可以弥补目前分业经营的弊端,改变和优化传统金融产品的售卖模式,建立以客户利益为核心的中立性理财服务模式。

第二,一对一的个性化理财。与银行、保险机构等理财顾问提供具体投资建议或售卖金融产品不同,第三方独立理财顾问提供的是总体的理财规划战略与方案,会帮助客户制定一个长期的可执行计划,他侧重于量身定做和个性化。

第三,独立与公正性。由于其独立公正,第三方理财可以免受金融机构的影响,利用其专业知识,为客户选择真正符合客户利益的金融产品。

第四,全方位的理财服务。独立的理财机构可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涵盖的金融产品包括证券、债券、保险等,包括传统的资产管理业务和海外投资策划,提供全方位理财服务。

第五,资讯和信息的无可比拟性。第三方理财与金融机构拥有紧密合作的信息、结算和资讯系统,可利用其跨行业、跨领域的优势,形成一个大型金融产品超市。

第六,第三方独立理财机构帮助顾客理性投资消费,避免“暴发户式的破产”。

最后,在国内的金融理财市场大环境下,总结一句话:如果你是个新中产,没有什么比“我有私人理财师”,或者“我的孩子是理财师”更骄傲的事了。(文:小师弟)

微信推荐 | 知识就是力量       订阅号:cjwzxnet

关注我们,更多精彩及时的经济金融信息,尽在财经网在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