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7张图看懂谁才是真正的“吸血之城”! 债市崩盘了,房价还会远吗?

2017-11-06 老船长 财经网在线


一、7张图看懂谁才是真正的“吸血之城”!


前言:

“吸血之城”的说法早已有之,但这几年来越发引人关注。关于谁是最能“吸血”的城市的讨论满屏皆是,“吸血”的做法也被人诟病。


谁是真正的“吸血之城”?“吸血”造成的一城独大真的全错了吗?


1

吸的什么血?


何谓吸血?


在所有的讨论中,没人能下个定义。他们认为,一个大城市“鹤立鸡群”于周边的小城市,其发展是建立在小城市的“痛苦”之上的,“榨干了他们的血和汗”,造成一城独大。


被拿来讨论最多的例子是北京。环北京的贫困带、河北多个城市的资源、制造业为北京“打工”等说法不一而足。比如下面这段:


“北京将高污染的产业迁入河北,但是这些企业的人事、税收关系都在北京,只把生产车间放在河北排放污染。因此经济收入算北京,而治理污染的费用则靠地方。”


如此“吸血”,真是让周边小城市没有生存之地啊。


还有人将北京与其他世界大都市作比较:


大多数现代化国家的首都周围,都形成了一个富裕地带,从而与首都一起形成大都市区。“大伦敦”、“巴黎都市区”、“大东京”,莫不与周边地区共享繁荣。唯独北京,富饶的大城市周围却环绕着一条贫困带,对比鲜明。


这位同学恐怕要多读读历史了。你敢说伦敦、东京在历史发展中从没拿过周边的资源?从没吸引过周边城市的人口?


每一个现在都是历史的重复上演。世界城市发展的轨迹向来如此,一城独大的现象从没停止过。你拿西方城市发展200年后的结果,与刚刚起步的北京做对比,未免有点欺负人了。


而能证明“吸血”的,还是观察政策倾向、资源吸收、资本流动、人口流动等因素。


从这几个指标分析,谁是“吸血之城”?


2

人口在向哪流动?


还是先看“人口首位度”这个指标。首位度,是指该区域的首位城市与第二位城市(注意:不是人口规模第二的城市)的人口规模之比。


首位城市,在中国一般都是省会城市,但几个省份例外,如山东的青岛、江苏的苏州、福建的厦门等,也可视作首位城市。这里将几个城市一并列入,提供另一个视角,


▼2016年省会及主要城市人口首位度


这个图相信大家不再陌生,这里作简单解读:


1、 海口相对于三亚,常住人口优势明显,首位度排第一。

2、 银川、成都排第二、第三,也是常被大家认为的最能“吸血”的城市。

3、 福州的首位度是要远高于厦门的,毕竟厦门受地形限制,人口较少。

4、 青岛则远高于济南,苏州要远高于南京,与目前的城市地位基本一致。

5、 广州稍高于深圳,两者落差并不大。

6、 首位度前5名,均为中西部城市,处于高速发展中。


但首位度的历史变化趋势,更能看出一个城市是否在持续“吸血”壮大。


▼按增幅排序的城市人口首位度

▲注:红色为持续增高,绿色为持续降低。


其中:

1、 2000年以来,一众二线城市开始发力,28个城市中,首位度持续增高的有16个,下降的有5个,其余则有起伏。

2、 海口、银川、成都的增幅最大,对省内城市的优势逐步拉大。

3、 只有沈阳、济南、广州、杭州、南京、福州的首位度在下降。

4、 福州的下降,对应的是厦门的崛起,如今厦门影响力高于福州。

5、 广州的下降,对应的是深圳的赶超,2017年的GDP比较,深圳或将超越。

6、 济南、南京、沈阳的下降,与青岛、苏州、大连的强势有关,经济中心影响力超越行政中心。

7、 中部城市中,郑州增幅最大,其次是长沙、合肥、武汉。郑州近年来的发展速度之快,远超省内的洛阳、开封。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造成人口流动的根本原因。小城市的人口向大城市流动,是确定无疑的大方向与趋势。人在迁徙时,就近原则仍是大多数人的第一选择。



▲一线城市从全国人口抽血盛况

▲准一线城市抽血地图(图片来源:城市数据团)


比如上图中的强二线城市的人口“抽血”距离都在300-400公里左右,而北京、上海、深圳的人口吸引距离都超过或接近600公里,大城市越是发达,“抽血”的距离越远。


而现状是,省内人口最多的城市,往往经济不强。比如河南的南阳、山东的临沂,这些城市将为省内大城市发展提供“燃料”,造成“吸血”的现象。


3

经济地位有啥变化?


另一个可参考的重要指标自然是城市GDP占全省的比重。


▼2016主要城市GDP占比


其中:

1、 银川占比最高,超过宁夏GDP的一半。西宁排第二位,占比也接近一半了。宁夏与青海没有明显的产业优势,周边城市的“落后”体现出省会城市的“独大”。

2、 然后是东北的三个城市,长春、哈尔滨、大连,占比都接近40%。东北重工业的没落,让大庆、鞍山等城市“一蹶不振”。大连依靠港口优势,经济大幅超过沈阳。

3、 成都、武汉、西安,中西部三大重镇,在这一轮的经济崛起中,率先享受政策、人口、技术、商业等红利,GDP占全省比重超30%

4、 占比超30%的还有海口和兰州。

5、 深圳和广州只有0.1个百分点的差距,超越是迟早的事。

6、 中部几个城市中,郑州相比武汉、长沙、合肥,占比有些低了,只有19%。

7、 苏州高于南京,青岛高于济南。济南和青岛占比都不高,体现出山东经济的平衡,但济南占比过低排在了最后一位,要加油了。


与人口首位度一样,更重要的是观察变化趋势。


▼按增幅排序的城市占GDP占比


其中:

1、 银川、大连、合肥、西宁、成都增幅最大,都超过了6个百分点。

2、 西部城市中,兰州、贵阳的占比增幅比较明显。

3、 中部城市中,合肥、长沙、郑州增幅较大,反观武汉,由于占比一直较高,增幅不大。

4、 济南、南昌、苏州、厦门则是占比下降的几个城市。

5、 南京正在挤压苏州的比重,江苏的首位城市正在崛起。福州也正拉大与厦门的差距,旅游业为主的厦门有所下滑。

6、 济南与青岛的差距又拉大了一点。


4

“一城独大”是否合理?


“吸血之城”真的让周边城市毫无生存之地了吗?


其实不然。对比以上数据你会发现,在中西部的不发达省份,能获得的资源、人口红利本身就比东部经济发达省份少,因此,举全省之力发展省会城市成为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


反观东部沿海的“小城市”,温州、莆田、潮汕等四五线城市,能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甚至发展得比西部省会要好。


与“先富带动后富”有着类似的道理,中西部省份只能选择“先有后好”,先把一个大城市发展起来,再考虑带动其他周边城市。当然也和这个城市自身的努力分不开。比如三万老师之前谈到的成都,超前的政府服务意识、宣传意识等,是必然要超脱于其他城市的。


其实所有大城市对周边都是吸血的,因为现代城市化的规律,资源向成本洼地积聚,越集聚成本更加低,形成正反馈。


另外,城市也是有功能性的,一个城市不可能发展所有的产业链,他总得舍弃一些产业,重点发展适合它的产业,这时候,一个强大的超级城市,它的周围就会自然形成一个产业链互补的城市群。这是自然的经济规律。


一城独大的现象不是永久性的,将会逐步改善,毕竟大会提出了新的矛盾,“不平衡不充分”将是重点解决的问题。



二、债市崩盘了,房价还会远吗?


首先表明立场,房价不会崩盘,至少在中短期不会。


但是以下两种情况是必然会出现的:


1. 大范围内,涨幅逐渐回归到零。重申一遍,对于金融属性很强的中国房地产,不涨就是跌。至于为什么,懂金融逻辑的都懂。


2. 局部范围内,前期过分炒作的地区,房价会在19年年中左右出现明显的跌幅(20%以上称之为明显),为什么是19年年中,后面会说。


看空房地产,并不简单粗暴地等于认为房价会崩盘,这是两个概念,大家不要混淆。


01


为什么房价不会崩?


是因为中国城镇化的继续?因为货币的超发?因为中心城市的虹吸效应?还是因为中国式婚姻捆绑在房子上?


都不是。房价不会崩,站在当下来说,只有一个原因:被冻住了。


政府为什么要冻楼?真的是因为担心进一步上涨吗?并不是。政府真正担心的,不是房价上涨,而是冲顶后的迅速坍塌,到那时,政府想冻也冻不住。


房价不崩盘,不代表它不会降价,特别是相对的范畴上来看,比如相对于其他金融资产的收益(从投资房子的角度)。


也更不代表它还会继续狂涨,哪怕温和地涨,在三四线城市去库存这一重大任务已经接近完成的今天,也变得越来越不可能。


02


那么,理解房价未来走势的核心是什么?再次重申,是货币,是利率。


理解货币和利率,央妈的货币政策是最直观的观察对象。


但在目前的经济当中,央妈的货币政策,事实上已经出现某种程度上的「钝化」或者叫「扭曲」,比如国庆节前宣布的定向降准,事实上并没有产生「宽松利好」的效果。


除了最直接的货币政策,还可以关注金融市场利率中枢的变化。


市场化的利率,虽然在中国被人为地和政策利率(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隔断了,但最终它们会传导和收敛,因为金融市场定价的始终是基于无套利的原则。


而市场化的利率,最直接的观察对象,便是国债利率。


这当中又以十年期国债利率为锚,它正好能反映债券市场的利率中枢,对应着市场对未来经济、货币、监管、外围市场牵引、信用违约风险等一系列因素的综合定价。


与此同时,十年期国债的收益率,刚好又是所有金融市场的定价核,包括股市和具有强金融属性的楼市。因此,考察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的走向,对把握未来市场的方向,包括楼市的方向,具有现实而重要的意义。


03


债券市场的崩溃。


在政府全面冻楼的同时,很凑巧地,十年期国债利率最近一个月出现了大幅飙升,这直接导致了债券市场自由落体式的滑落,债的交易情绪全面崩溃。


十年期国债期货价格走势图


细心的老铁一定会发现,这下跌幅度,不过就是从95块降到92块吗,这也算得上崩溃?有没有搞错!


没读小明的文章之前不懂不怪你,如果读了我的文章你以后还不懂,那就可以拖出去斩了。


金融市场有句话是这样的:


穷炒股,富玩债。


其实想想是极有道理的,各位老铁想想身边的人,无论是七大姑八大姨,还是上铺兄弟下铺嫂子,隔壁老王,单位翠花……


有谁是在玩儿债券的么?肯定没有。


有谁是在玩儿股票的么?肯定大把!


这隐含了一个扎心的事实,老铁们身边都是穷人啊!


富玩债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搞债券的,都是富人,都是有钱的主。比如什么呢,比如这些:


工商银行

中国银行

农业银行

建设银行

浦发银行

民生银行

……

看到了吗,债券市场的交易主体,就是专业的金主。除了银行,还可能有一些保险公司,专业的债券基金,及极少量的大散户(资金量上亿)。


如果你是一个银行里负责交易债的,那么可能你的头寸有多大呢,随便一个大点的城商行,可能都是几十亿上百亿。一百亿的本金,波动一个点,你的盈亏就是一个亿。


所以,从95块跌到92块,如果你一直是多头,那么意味着一百亿的头寸,你就亏了多少钱啊同学们,3.2亿!你觉得一个城商行,因为你这笔错误的债券交易,亏损3.2亿会很少吗?当然不会!他们辛辛苦苦一年挣的钱,也可能就几十亿而已呀!


所以,债市的玩家因为其资金体量巨大,哪怕足够小的波动,已经可以让其产生巨大的账面盈亏。而关键的因素是,这些玩家的钱,并不都是自己的,很多其实是对其客户的负债,比如银行拿着你的钱,到债市里买国债。因此,银行天然的高杠杆也接受不了债市收益率的大幅波动。


与十年期国债价格一路崩溃对应的,则是其收益率的一路狂飙。


中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走势(周线图)


04


债的定价。


估计很多老铁看到这里已经非常懵逼了,又是价格崩溃,又是收益率狂飙。难道收益率不是越高越好吗???


这里就要跟大家普及一下债券定价的原理。


先记住一个简单粗暴的结论:


债券的价格,和其收益率成反相关。


事实上,在金融资产的定价体系里,任何金融资产都可以按照「现金折现」法来处理。


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你持有一个金融资产,它在未来会持续给你产生现金回报。但是未来的100块和现在的100块不一样,所以要把未来的钱打个折,才和现在可比。这个打折就是把货币的时间价值考虑进去,更专业的说法,叫机会成本。


债券在未来带给你的现金流,有两个部分:一是你定期收到的利息,二是你的本金。


把这两个部分都折现到现在,我们就得到了债券的价格。用数学的级数求和的方式处理一下,我们就得到了下面这个简单漂亮的公式:

在这个公式里,分子I,表示的就是你每期可以收到的现金流,分母R,表示的就是你这每一笔现金流的时间价值,更严格地,机会成本。


债券在发行的时候,就规定好了每期付息多少,因此分子I是固定的一个序列。但是分母R却是不断变化的。


举个例子,目前有两个投资选择:


一是买十年期中国国债,一年的收益率目前是3.9%。二是买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是2.4%。


现在你有一笔钱,如果你投资中国国债,那么你的机会成本就是美债的2.4%。


一段时间之后,比如12月美联储加息0.25%,那么美债的收益率就会上行,也假设是这么多好了,就变成2.65%,那么你这时再投资中国国债的机会成本,也就对应上升了0.25%。


很显然,市场里就会有一部分资金,会从中国国债市场撤出,去买美债。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就是人民币会被换成美元,人民币会有贬值压力。


为了应对这种贬值压力,政府就可能会采取加息的措施。事实上,在一个没有资本管制的自由兑换的金融市场,如香港,政府的确就是这么做的。


债券定价的分子既定,那么价格变动的唯一来源,就是分母,即是收益率的变动。既然是分母,那自然和整个数值的大小反相关。


收益率越高,债券的价格就会越低。所以债券的牛市,对应的就是收益率不断走低的市场环境。如2016年之前,中国央行搞的几次降息。


以示区别,这里的收益率是市场根据多种因素(包括对未来的预期)「交易」出来的,反映了金融市场对未来的看法。它实际是一种「客观价格」,并非你投资某个资产,被保证可以最终获得的收益率,完全是两个概念。


05


收益率与资产定价。


如前所述,所有金融资产都可以按照它们未来产生的现金流,逐项折现求和,来得到它的合理价格。


收益率作为定价的「分母」,自然和金融资产的价格成反相关。


收益率越高,最直接的债券的价格会越低。


在股票、大宗商品以及房子上,这个逻辑会变得更为复杂。但是有一点是确定的:


越来越高的国债收益率,对任何风险资产的价格走势,都会构成下行压力。


这是因为:


1. 从定价的角度看,越来越高的「分母」,会拉低估值中枢水平(不懂资本资产定价的同学请自动忽略)。


2. 从机会成本角度看,越来越高的国债收益率,会显著增加投资其他资产的成本。


比如此前银行配置房贷这个资产,收益率是5%,国债是3.7%。但现在,国债收益率变成了3.9%,是不是意味着银行配置房贷这个资产,吸引力边际下降了?


总之,在金融市场,高的国债收益率,对价格的上涨,会构成系统性的压力,它会导致所有风险资产估值中枢的下移。


06


债市崩溃,房价还会远么。


还是上一部分的银行资产配置的例子。


如果一家银行有1000亿的资金,有两个配置选择,一是投资购买国债,获得3.7%的收益;二是贷款给你买房,获得5%的收益。资金分配假设是 300亿比700亿。


现在,国债的收益率已经变成了3.9%,请问如果你是银行,如果房贷利率仍然只是5%,你会怎么做?你是不是应该收缩配置在房贷上的规模,增加对国债的配置?比如变成 500亿对500亿。


这样的结果是什么?银行发放的房贷越来越少,或者干脆老子不玩儿了,停掉房贷好了。毕竟房贷的风险和流动性,怎么能和国债比呢?


或者另外一种情况,要保持银行继续发放房贷,那房贷利率就必须对应提升,比如变成5.2%。这样才能对冲国债收益率上升带来的机会成本的上升。


事实上,以上两种方法,在过去一年中,中国的银行都在广泛使用。有些银行选择缩减甚至停止房贷业务,更多的银行,选择了不断上调房贷利率。


再看一眼这个图:



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从16年底的2.6%已经上浮到现在的3.9%,对应的房贷利率,从17年三月的4.5%上升到9月5.22%。


按照房贷利率滞后国债收益率半年的反应期来看,最迟到19年中还要上升到5.5%才能对冲国债收益率持续上升的机会成本。


房贷利率一直在涨,你认为还没加息吗?不要总盯着央妈的政策利率,各位不知道房贷利率是可以浮动的吗?


不幸的消息是,12月美联储加息的概率目前已经上升至100%,大概率上,中国央行会选择3月一样的手法,提高中国货币市场的利率跟随之。而货币市场的利率,会直接作用于国债收益率。


再往后,房贷利率曲线的中长期上翘,才刚刚开始。


所以老铁们,你还敢听信那些「砖家」们瞎几把乱扯,说货币一直超发,房价还要翻倍的言论吗?


懂一点金融,才不至于被这些牛鬼蛇神拐去了地狱。

微信推荐 | 知识就是力量       订阅号:cjwzxnet

关注我们,更多精彩及时的经济金融信息,尽在财经网在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