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再大的购物车也装不下你的欲望

2017-11-09 林秀瑜 张家明 财经网在线

无法清空的购物车,就是你秃顶的原因啊。


“双11”将到,你的购物车准备好了吗?想要的东西,都放进购物车了吧?就等11月11日0点的钟声一响,拼上网的网速,拼砍手的手速,拼钱包的厚度……

 

湖北宜昌的刘女士最近陆陆续续把几万元的商品加到了购物车里,正要撸起袖子血战“双11”,突然发现自己账户中的3万元购物基金被转走了!刘女士吓出一身冷汗,赶紧报警,结果发现是自己老公干的。


钱包空了可以马上刷信用卡,购物车被删除清空,一年的“积蓄”和未来的“希望”就都没了。

 

原来,李先生无意间看到了老婆的购物车,总金额高达几万元,心如滴血,便自作主张地登录了她的支付宝,把3万块钱转入了自己账户。经民警批评教育后,两人言归于好。也幸亏李先生当时转走的是钱,要是他把老婆购物车里的商品都删除了,这梁子可就不好化解了。

 

购物车,是现代人的一种存在主义;购物车里的商品,就是他们梦想中的未来。一个人可以没有车,但一定会有一辆永远也填不满的购物车。


实体购物车容易填满,但虚拟的购物车就像欲望本身,怎么填都填不满。图/视觉中国


“加入购物车”是一种瘾!

 

网上有一个段子流传甚广:自从认识了马云,我获得了两大成功:登录成功、付款成功;还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第一辆车——购物车。

 

法国哲学家让·鲍德里亚指出,消费社会中的人对物品的占有是“无目的”的,他们的购物欲望是一种“无目的的渴望”。在他描述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还有一个段子形容这种渴望——“Try Jesus!”什么都想买,什么都想试,什么都想吃,哪怕是耶稣本人!

 

购物车出现以后,等于有了一个工具可以完整地呈现这股浩浩荡荡、漫无目的的欲望。于是,“加入购物车”成了一种瘾,一天24小时,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往车上加燃料。


在互联网时代,便捷的网购和物流,进一步刺激了消费欲望。


在工作的空隙,逛购物网站是摸鱼的主要方式;睡不着觉的时候,在购物车里辗转,让我们度过了漫漫长夜;上水课、通勤、开会等无聊时间,刷淘宝就是打发时间的最好办法。从食品、服装、家居、手机、相机一直看到电脑设备,样样都无比心动。买不买先别管,先加进购物车吧。即使最后什么都没买,只要把想要的东西加入了购物车,便感到心满意足了。

 

深夜逛购物网站,有时也会遇见很想马上买下来的东西,或者总有一个瞬间,心里像是有蚂蚁在咬,一股压抑不住的剁手冲动就要涌出来,然而理智又在叫着“冷静、冷静”。在犹豫不决中挣扎了许久,精神也困了,正好入眠。


买or不买?你最需要的帮助,是钱。


某一天查看购物车的时候,忽然发现之前添加的宝贝失效了,反倒隐隐地松了一口气,爽快地删去了这个过期产品。令人难过的是,本来咬咬牙就能买下来的心头好,由于一时没下定决心,现在居然断货了,要不然就是涨价了,这种感觉才叫五味杂陈呢。

 

翻来覆去地折腾,购物车删了又加,加了又删,既填不满,也清不掉。不过购物车倒是暂时地缓解了你“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够丰厚的收入之间的矛盾”,毕竟只要加入购物车就可以制造满足物欲的幻觉,一分钱没花。


每年双11,各地快递站都会爆仓。图/视觉中国


不买,就错过了一个亿

 

“双11”到来前,困难群众们已经忙活了大半个月,购物车上满满当当,就差钱了。

 

为了省一点、再省一点,我们整天忙着领券、拼单、凑满减、货比三家,数学稍有不好都拼不过别人;看准东西了,抢预售,付定金,争分夺秒怕错过;原本11点睡觉的人,为了抢零点的预售而熬夜等候,还特意开了小额免密支付,守点开抢;第二天一早起来刷购物网站,发现错过了另一波预售,顿觉亏大发了!

 

“感觉错过了一个亿”,我们在微信群抢红包时说的这句玩笑话,恰好说明了消费社会的一大特点——正是“不消费就会落伍,不消费就会衰退”的神话,驱动着消费主义不断膨胀,而这种膨胀又进一步刺激了“感觉错过了一个亿”的幻觉。


“因为当我购物时,世界就变得更好。”不也是你的幻觉吗?

 

那么,买多少才够?消费者关心的压根不是“够不够”,而是“买不买”。消费本身既是目的,也是手段。1990年代中期,路虎漫游车在美国主要的杂志上整版整版地买广告位,向消费者们恳求道:“买一些东西吧,当然我们希望你们买——漫游车;但是如果不可能的话,就买一个微波炉,一只哈巴狗,一张剧票,一个滚脚桶。总之,买一些东西。”

 

现在听起来,这句话已经不是某个品牌对我们的营销,它切切实实地就是我们内心的声音啊!

 

时下有一句话叫作“你买什么,你就是什么样的人”,反过来说,消费升级就是“你希望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你就要买什么”,而消费主义就是“别管你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你先买了吧”。


无数的表情包都在调侃“买买买”,也在刺激“买买买”。

 

就算买不起那些动不动上万元、几万元的单品,但家居用品、零食饮料之类,总可以趁“双11”囤一些吧?于是,女孩们买了整整一年的姨妈巾,主妇们买了几大箱子洗衣液,吃货们把生鲜、干果、肉脯、饼干等美食塞满了购物车,就连不知道要买什么的人,也在想方设法找出要买的东西,到处求购物车截图。

 

很快,购物车尚未清空,银行卡、余额宝的血槽就已经空了。省下来“鸡碎”那么多的钱,都不够用来弥补你日熬夜熬造成的发量损失,半个月后收到货,没准还要再给一次退货邮费。


四川大学江安校区西南门附近,快递堆积如山,学生们在快递堆中寻找自己的包裹。图/视觉中国


越消费越富有, 越花钱越中产?

 

在“双11”的强势挤兑下,“光棍节”的存在感已经越来越低。正如网友@摸鱼小熊猫的诙谐吐槽:“双11好像没有一家飞机杯在打折,搞什么鬼?”原本为单身狗们设立的节日,已经忘记了它的初心。

 

光棍节变成了消费盛典,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几年兴起的“双十二”“618”,还有其他形形色色的节日促销,都不过是“双11”的延伸罢了。在这之前,尽管市场经济已经运行了30多年,但消费与欲望的关系从未表现得如此赤裸。购物节与单身节勾兑在一起后,购物光明正大地成为了情感的替代品或解决方案。

 

单身节?买买买。情人节?买买买。恋爱了?买买买。分手了?买买买。人不再是一种情感动物,而是一种经济动物。


单身狗节变成了购物节。

 

不过,就如鲍德里亚所指出的,所有关于购物节、促销活动、消费升级的话语,都会把消费者塑造出一个“普通的人”,进而把消费活动描绘成一场“人文解放运动”;但是,沉浸在购物狂欢中的消费者,将不再是一个人类学意义上的人,他们是“一种生产力”,是购物网站交易额统计表上的一个数字,是一个个为未来的消费增长提供大数据的“样本”。

 

购物车与其说是一个欲望的无底洞,不如说是消费时代给我们新增的人生债务——在你看来,每点击一次“加入购物车”都是还债,但是在消费主义的逻辑中,每次收藏、加入购物车、购买、支付、还款,都是消费主义不断膨胀的动力。所以,假如你的信用卡总是及时还款,银行很快就会为你提供更高的信用额度,哪怕你信用一般,花呗和白条每到“双11”也会给你增加临时额度。


在消费社会,不消费仿佛成了一个“loser”。

 

时代不同了,消费社会的穷人是一种“有缺陷的消费者”(flawed consumer),所以摆脱贫穷的方式既不是赚钱,也不是通过社会改革来消除不平等,而是参与消费、不断消费,使自己成为一个“完整的消费者”。月入10000左右即被称为“新中产”,无非是因为,这个收入阶层的人就是消费的主力军。

 

任谁都看得出,越消费越富有,不消费就是穷人,是多么荒谬的事。可摆脱这种陷阱的唯一办法,也只有不迷信消费。在席卷万众的购物节里,尚能保持一点“理性消费”的清醒,就已经是一种胜利了。


延伸阅读:


电商绞杀实体?这个时代谁都不是背锅侠

一年一度的血拼大戏又将上演了:双11购物节。


各大电商平台争相摆好了姿态:


淘宝:这次,马总都去拍电影了你还不来?对了,新歌都听了么?

京东:我送券,来这里,来这里。腾讯快多帮我做广告啊~

苏宁:网上下订单,记得来店里提货。

一号店:凑个热闹~

唯品会:我也打卡……


这个赚钱日子谁都不想错过,线下零售也不甘示弱:


各大百货商场:我也有折扣,来,杀通宵

联通:你好,找我办宽带半价        

整形医院:双11特惠哦,整半个,送半个~


当然,最开心的莫过于快递行业三通一达了,嘿嘿,终于可以放心涨价了。


无疑,那天的电商将是火爆的,甚至可以说是狂热的。但是狂欢的背后,仍伴随着不少非议,电商和线下实体究竟是对手,还是队友,一直争论不休。比如,前几天在一篇文章下看到这样的评论:



也听到这样的言论:


“11.11大促往电商平台导流是一种短视和无能。实体店老板辛苦多年积累的老客户,打造好了闭环,又要拉到某宝、某猫、某东的店铺去成交?然后还被这些平台收平台费,白白流失了客户,还不赚不了钱,这不是有病么? ”


那么,电商真的冲击实体么?


1

冲击实体的是电商么?


支持这种言论的,有很多,而且还会举出很多例子,比如身边门店倒闭频繁,客流量很少,专业的会拿出来自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提供的数据,从2012年到2015年,全国有138家百货关闭,262家超市关闭,6209家体育品牌店市场关闭,告诉你这是中国实体商品交易市场走向闭店潮的一个缩影。


可是,实体难做,电商就该成为替罪羊么?这究竟是在找一个借口,还是真正的原因?


除了电商的冲击,是不是还有以下几个因素呢:


1、高房价、高租金造就的高成本、低利润;

2、线下零售如今也是过剩,不再稀缺,毫无差异化的销售,造成供给失衡;

3、算上交通成本,使得线下消费实际成本高昂,消费者线下购物欲降低;


以上这几个是不是都可以归类为替罪羊?“房价冲击实体”“同行冲击实体”“堵车冲击实体”……


怪天怪地怪政府,就是不肯怪自己。


个人觉得线下没落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糟糕的购物体验


1、不能退换货,或者给换不给退;

2、哥,这几件给您包好吧?过度热情,我就试试,还没转其它家呢;

3、“再转转看吧”,然后,服务员弥弥嘴,拉拉脸,瞪瞪眼;

4、瞎定价,表面把客户当上帝,心里把消费者当傻子;

5、办会员卡充值优惠咯,Duang,不到一个月店倒闭老板跑了;


按照电商冲击实体的思路,是不是也可以再加上一条:自己作的


想一想,处于矛盾靶心的马云说的很对:“都说实体经济不好,其实实体经济从来就没有好过。说企业难做,企业从来没有好做过,只是活下来的人说好做,死掉的人说难做。”


而死掉的,总会找一些理由和借口,有别人的,也应该有自己的。


2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这个世界优胜劣汰,能够生存下来的,既不是最强壮的,也不是最聪明的,而是最能够适应变化的物种。


中国经济每年都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电商与线下的关系,商务部产业中心出了份《走进零售新时代--深度解读新零售》报告,阐述了未来的零售新形态。有兴趣的可以找来看看,非常有深度和高度。


同样面对困境,我们也会发现,从电商和线下对对方的态度,也很能说明谁更优秀,谁也必将赢得更多消费者青睐。


线下实体,有的对电商还是抱怨、有的扭扭捏捏、有的在积极拥抱,有的足够重视却无从下手;


反观电商,转换可谓神速,当传统电商已经看到边际,转头就拥抱线下,做新零售,做线下实体店。


一前一后,面对复杂多变的新经济形式,截然不同的态度和效率。


与此同时,电商在消费升级、用户消费体验、金融产品支持等上面,产品更新迭代更是异常精彩;而大部分线下实体,还是一成不变,没有丰富的体系和竞争优势。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从面对困境的态度,也能发现线下没落的原因。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更能说明这一趋势。1-8月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29.2%,实体零售业态虽然继续回暖,但商务部重点监测企业、购物中心、百货店、超市等业态的销售额,同比也不过增长6.7%、2.7%和3.9%,可能连全国GDP增速都达不到。


马云说,互联网不是替罪羊,也不应该成为替罪羊,大家都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利用互联网把这个做得更好。


确实,未来能够存活下来的,一定是适应能力最强的,放在零售行业,也就是最符合新零售模式的。


我们看到,线下的,如优衣库、星巴克、海底捞、早已开始打造“零售+网+云”结合全体系;线上的如阿里、京东、良品铺子也开始布局线下零售。这些都是行业内的佼佼者。


表面上生意越来越难做,其实各行各业越来越专业了,越来越精益求精了。看起来是在洗牌,实际是在洗人。淘汰了欠钱不还的,没有信用的,吹牛浮夸、不脚踏实地的,留下的是一批坚持品质、真才实干,踏踏实实真正做事的。


天底下从来没有好做的买卖,实体是,电商也是。

作者:三万

微信推荐 | 知识就是力量       订阅号:cjwzxnet

关注我们,更多精彩及时的经济金融信息,尽在财经网在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