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90后“月光族”,如何成了有房一族?

2017-11-10 JOJO&DEC 财经网在线

身边的90后们,很少有人有大额存款。有的甚至已经工作了3~4年,但存款从来没有到过6位数。


他(她)们会用好的电器,穿漂亮的衣服,跟朋友去三里屯聚会狂嗨,吃好吃的,他们衣橱里的衣服有很多件可能一次都没穿过,新买的电器因为搬家就随手送人了。他们努力挣钱,也努力把钱花光。你问他们存了多少钱,回答往往是:没有,月光。


90后被贴了很多标签。有人说:90后生活在蜜罐里。有人说:90后自我。有人说:90后贪图享受。有人说:90后不买房。还有人说:90后撑起了现金贷千亿级市场。


虽然多数90后并不存钱,也不会为了买房而省吃俭用,但90后其实也买房。只不过对于买房这件事,90后有着更为“欧美化”的消费观和理财观。


比如,我身边的这几位90后,虽然他们都是“月光族”,但不怕刷爆卡,不怕背负几百万负债,因为他们对未来更加乐观。当然,他们都有家人的支持。他们虽然不能代表全部90后,但至少也代表了其中的一群人。



| “更喜欢负债”的90后


01


小戈,白领男,贷款250万,工资刚够月供


小戈刚拿到相对不错的薪水,在南京站稳脚跟,就要面临急剧上涨的房价和不友好的信贷政策。父母能够提供的首付给了小戈两个选择:一是,买个市区老破大,月供压力小;二是,一步到位买到河西的次新,但是需要贷款250万。


给我打电话过来征求建议的同时,小戈也表明了他自己的想法:“收入还是在增加的,这点月供到明年就不觉得多了。” 新房对于小戈的吸引力明显比老破小要大,他愿意因此而背负高于现在承受能力的月供。


折腾了3个月,小戈终于赶上基准利率末班车,但是他每个月的月供高达13000多元,工资全部用来还月供了,生活费还得啃老。


期间,为了尽快完成交易,提早搬进房子,小戈要求做加急,原本这笔费用应该由卖家承担,但小戈为了保险主动要求分担费用。“不爱计较,效率优先”,是典型的90后思维。


02


重重,IT女,“比起存钱,我更喜欢负债”


重重刚来北京的时候,300万元不到可以买一套五环内的一居室。但之后的两年里,同样的价钱所能买的房子只能不断向五环外延伸。2017年以后,300万就只够交首付和税费了。


2017年,重重终于说服父母卖掉二线省会的房子,给自己尽可能多地凑一些首付买北京。她一步步把买房预算加到了600万元,打算一步到位,在五环内买一个改善型的两居室。


重重计划首付四成,600万的房价就意味着,她即将负担高达360万的贷款。“比起存钱,我更喜欢负债”。



虽然在收入较高的互联网公司工作,但重重的工资还是不够还房贷,需要父母补贴一些月供。不过重重的父母是生意人,有足够的财力。


重重说,“未来即使回去,我还是要在这里买一套房子,毕竟北京比家乡的机会多得多。”她最近正在备考CFA(特许金融分析师),为将来有更多的职业选择做准备。


03


溜溜,公务员,买房不忘小资生活


溜溜是公务员,坐标南京,家境还算不错,工作后结束“啃老”,但一样存不住钱,每月信用卡账单最低7000元,每年至少一次海外旅游。


眼瞅着房价蹭蹭的涨,溜溜动了买房的念头。今年上半年溜溜找到我,问我要不要把家里另一套浦口的房子卖掉,那套房子有点远,一直不住也不出租实在可惜。而且卖了可以换个高档一点的小区,或者离单位近的房子。


我推荐他把浦口的老破小置换到河西,河西的新房低于二手房,以旧换新,对于刚进入限价期的南京是很好的选择。


在溜溜的“忽悠”下,父母终于同意卖掉浦口的房子,给他做了买房的首付,反正早晚也得买婚房。溜溜最终选了一套新区的房子,房价比河西低,还贷压力不像小戈和重重那么大,每个月用公积金就够一多半月供了,他还可以继续过着他的小资生活。



| 投资现在,还是期待未来?


现实从来不会缺席,就像辛波斯卡的《现实世界》中写的:它是一个难以对付的家伙/它坐在我们肩上/使我们的心变得沉重/扰乱我们的脚步。


高房价,就是90后面对的最大现实。


对比身上依旧留有上一代人“谨慎”习惯的80后,90后更放得开。他们在改革开放之后的经济高速发展期长大,对未来的预期比较乐观,这也是他们身上“迷之自信”的来源。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负债的本质是把未来的收入在现在变现,尽管它将会产生利息成本,但是首先它能够让你有更多的钱去做事,增加现在的可支配收入,去投资自己,而不是把计划留到未来为实现;其次,它能够消除时间带来的不确定性成本。


我们经常说,欧美发达国家的人不爱存钱,因为他们社会福利好。实际上福利只是一方面,他们对钱的理解方式,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能够让他们体会到适当的负债对现在是有利的。


在大学毕业之前我们的收入是负的,刚上班的头几年也会比较拮据,收入最好的时间段在30到50岁之间,之后的挣钱能力又开始下降。如果能把30到50岁的一部分现金流提前分配到20到30岁这个阶段,用来提高自己的能力,做一些投资,又会反过来提高你30岁之后的收入。


所以,从经济学角度看,负债并不仅是一种消费观,更代表着你对金钱的理解和规划。财经作家吴晓波就曾举过一个例子:一个子承父业的出租车司机,靠着两代人30年“踩油门”挣钱,全款买了两套房,父母住一套,他自己住一套。守着两套固定资产,但是如果不出车,家里的现金流就断了。


出租车司机的思维代表了上一代人的工作生活模式:主要收入来自一份工作,在最没钱的年龄省吃俭用,在最有钱的年龄把一生挣到最多的一笔钱沉淀到房子上,或者沉淀在银行账户。这种方式的最大弊端是:钱一直是死的。


在经济学中,钱只有流动起来才能发挥作用,才有更大的价值。就像我们的期房销售政策,卖期房本身就是一种负债行为,从你交了钱开始,开发商就欠你一套房子。


并不是说90后更懂经济学。从改革开放至今,每隔10年中国经济就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90后是在经济上升曲线中成长的一批人,也是在互联网大潮削弱了家庭教育依赖的大环境中长大的,所以90后并不惧怕负债,90后更注重生活质量,90后更相信自己,90后也有他们应对现实的态度和方式。


延伸阅读:

疯狂的双十一,消失的修道士



有一天狂欢结束了,就退隐山林去修道,马云说:两千年了,道还是那个道,理还是那个理!


1978年3月18日,初春时节,乍暖还寒,一场胜利的大会在京开幕。一位可敬的老人,与几千名科学家共同步入大会堂。会上,可敬的老人宣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要重视人才,将人才作为思考一切问题的核心。


被压抑许久的科学家们,听到这段暖心的话,热泪上涌,如沐春风。


那场大会,涌现出了一批明星科学家,其中最亮的一颗,是数学家陈景润。就在那一年,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发表,风靡全国。陈景润的大名,妇孺皆知,人人传颂,知名度不亚于如今的流量明星。时隔多年,这一场景很难想象,一个“呆头呆脑”的数学家会成为全民偶像。


陈景润研究的哥德巴赫猜想,是世界三大数学难题之一,两百多年来,难倒了几代人。这个猜想说起来很简单:证明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质数之和。普通人无法理解其中的玄机,就简单描述为证明“1+1”成立。陈景润的成绩,是证明了“1+2”,离最后的结果,仅一步之遥。


陈景润成名后,受到亲切关怀,住了大房子,车接车送,还被安排与一位护士结婚。男人嘛,一旦进入温柔乡,都懂的。此后的陈景润,停下了脚步。“1+1”的终极问题,仍高高挂在那里,诱惑着世间的天才。


那个年代的青少年,很多都有过冲动,立志去攻克“1+1”,摘下那顶耀眼的皇冠。


陈景润结婚的第二年,杭州的一位高中生,参加了人生第一次高考,可惜数学只考了1分。但这位学生没有气馁,契而不舍,努力钻研数学,终于在第3次高考时,数学拿到89分,如愿考入杭州师范。


这位学生,就是马云。他的青少年时代,正赶上陈景润成为全民偶像,“1+1”的难题,肯定也在他脑中转悠过。不就是个加法吗?证明来证明去,搞什么鬼。


考入大学后,马云摆脱了数学这个老大难,尽情释放自己的语言天赋。从英语专业的优等生,到大学的英语教师,再到专职翻译。然后下海,做黄页,为外经贸部做网站,创办阿里巴巴,架起了国内中小企业通向世界的桥梁。


后来,他又在国内修桥铺路,创办淘宝,帮助屌丝们开店,刷淘宝,网购经济被点燃,星星之火,越燃越旺。


事业日渐壮大,功业初成的马云,却仍觉得有所欠缺。 多年前数学考1分的奇事,潜藏在内心深处。1分,即便纯粹瞎蒙,也是很难考出来的啊。


马云好奇心很重,喜欢访仙问道。冥冥之中,他感觉到这个“1”,在生命中会有不寻常的意义。恰在他困惑的时候,一位好朋友,向他介绍了一位神秘的道长。妙的是,这位道长,就叫“李一”。


在重庆缙云山设坛修道的李一,法术高深。他曾在电视台表演过水下闭气2个多小时,由现场国家公证人员证明有效。他拿手的绝活是“人体通电看病”,把220伏的电流导入自己身体,然后“酌量”传给病人做治疗。


拍遍金庸武侠剧的大导演张纪中,夫人是《感动中国》的导演樊馨蔓,就对李一道长深为叹服,她写了一本书《世上是不是有神仙》,书的封面上,就有马云的推荐语。


作为马云的杭州老乡,樊馨蔓可算是他的贵人,早在90年代,作为央视导演的樊馨蔓,就为马云拍过一部纪录片《书生马云》。


2008年,在樊馨蔓的引荐下,马云上山拜访李一,按要求闭关修行,术语叫做“辟谷”:不玩手机,不上网,不看书、不说话,终日只能面对墙壁上一幅幅道教修炼壁画。


第一次,马云就在山上待了好几天。之后,又两次上山。


多年后,李一被曝造假,负面新闻相继披露,马云对于上山一事,澄清道:我只是借一个场所,借一个方法论,借假修真,强迫自己离开平常的办公室,到另外一个领域思考。每次都是他讲他的,我想我的,也不是从李一那儿学习什么。


李一道长在家排行老二,小时候被叫做“李二娃”,也许是为了摆脱童年时的“二”,他为自己取了“一”的道号。


本就对“1”心存敏感的马云,在李道长的“1”和“2”之间,应该有所悟道。下山后不久,2009年,他利用在大学生中流行的光棍节,在11月11日这天,创办了淘宝购物节。


双11的热闹,已不需多言,马云这步妙棋,已成为商业经典案例。


如今的双11,早已不是淘宝一家热闹,其它网购平台也纷纷跟进。但精明的马云,早就把“双11”的各类商标注册一空,竞争对手们,只能用各种变招,委曲求全的烘托气氛。


马上,一年一度的“双11晚会”就要盛大开启,今年尤其热闹,马云主演的电影,同期上映。为了让热闹更疯狂一些,他还与王菲一起,合唱了主题曲。


一场狂欢,即将席卷神州大地。网上流传段子“防火防盗防马云”,即便有刚硬的汉子,拒绝凑这个热闹。但汉子们,能阻止家里的老婆、外面的情人、或未来的女友,一遍遍的剁手吗?

双11越烧越旺,短短几年,长成巨无霸。但树大招风的道理,马云心知肚明,一路走来,原本与他并肩而立的大树,已经被风吹倒了不少。


先是李一道长,号称有几万弟子,门客遍天下,被搞的焦头烂额,坏了名声。如今销声匿迹,闭关修道。


崇拜李道长的樊馨蔓,已不再是《感动中国》的导演,与大侠张纪中的婚姻,也陷进了麻烦的官司。但她矢志不渝的“修道”,继续写了《世上是不是有神仙》的第二部和第三部。


李一和樊馨蔓,与马云相比,不是同一级别的大树。马云的另一位老朋友,同是参天大树的赵本山,就足以让他好好思量了。


拥有众多弟子的赵本山,也曾与马云称兄道弟,喝酒吃饭,现如今呢。



一会东风压倒西风,没准过一会,西风又压倒东风。



徒弟的事,赵本山管不了那么多了,他现在闭门练书法,修身养性,俨然是个“修道士”。偶尔操心一下自家女儿的直播,想办法与MC天佑连连线。


对于赵本山而言,转折点,从时间上来算,是几年前。那一年,他一不小心,跑到一个地方,跟一大帮人谈艺术,拍摄了一部流传甚广的片子。


撸友们应该猜到了,就是那部《建党伟业》,赵本山在里面出演了军阀头子段祺瑞。


教科书中,段祺瑞一直是反面人物,没有信仰,坏事做尽,开历史倒车,阻碍民族进步。


其实具体到这个人本身,也不是“全坏”。比如,他号称“六不将军”,不抽、不喝、不嫖、不赌、不贪、不占。生活朴素,无积蓄、无房产。


那一年北京学生示威游行,警察开枪,造成惨案。段祺瑞作为北洋政府首脑,听到消息,竟然跑到现场,面对学生痛哭流涕。这样的人,太窝囊,旋即被冯大将军赶下了台。


退出舞台的段祺瑞,潜心学佛,闭门不出,成了一个“修道士”。



一方唱罢,一方登场。


把段祺瑞赶下台的冯大将军,帐中有一位足智多谋的年轻人,这位年轻人,那一年刚从法国勤工俭学回来,怀抱信仰,初登舞台。


半个世纪后,这位年轻人成为一位可敬的老人,亲切接见了参加全国科学大会的陈景润,勉励他说:中国要是有1000个陈景润就了不得。


没有攻克“1+1”难题的陈景润,把接力棒交给下一代,抱憾而去。


陈景润去世1年后,李一道长在电视台表演“龟息大法”,吸引大量粉丝,并开始筹建缙云山道观。


从缙云山闭关下山的马云,怀着内心对“1”的崇拜,用“双11”曲线颠覆了“1+1”。


1+1恢复了它本来的面目,不就是“2”吗,正是李一道长的小名。再多的“1”飘过来,一台只会做加法的大电脑就解决了,1000个陈景润没有来,1000亿销售额实现了。


笑得合不拢嘴的马云,再也不担心数学考试了。

每一棵小树苗,都盼望长成大树;每一棵大树,都希望绿叶常青。“修道士”那条路,玩玩可以,谁愿意厮守终生。

双11又来了。一棵参天大树,脚踏肥沃大地,头顶万里苍穹,壮观极了。只是,偶尔的台风警报,还是要留意。


微信推荐 | 知识就是力量       订阅号:cjwzxnet

关注我们,更多精彩及时的经济金融信息,尽在财经网在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