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梁文道:上海的文艺复兴

文道解读 2021-01-24


上海"多伦路文化名人街"

上海难免叫人可惜,尤其它有这么辉煌丰厚的历史,而那些故事你愈听便愈为之扼腕。没错,就算没有世博会,它也已经是全世界最受关注的城市之一了,任何外国游客要是想来中国旅游,都会发现它是这片土地上最让人目眩神迷的明珠。愈来愈多的国际企业取上海为地区总部,愈来愈多的环球流动专业人士舍香港而就上海。浦东高楼崛起之快唯有杜拜可以抗衡,浦西那一台古典的盛大演出则显得益发华贵动人。

没错,上海市民仍然可以在这里挑出许多毛病,外地人也仍然可以又羡又妒地编造与上海人有关的笑话。可是只要一拿出近年移居上海人口的数字,这个数字的声响便能盖过一切了。就像我一个学界朋友所说的,上海的城市管理要比北京好,太多了;所以他才离开北京那显赫的职位,南下定居。然而,正是这种种辉煌对比出了它在另一个面向上的平淡甚至苍白。

那个面向与建筑无关,甚至和金钱的关系也不算大;它比较需要勇气、想象力与各种各样复杂的思辩能力,它需要宽阔的襟怀和远大的视野。简单地说,那就是文化了。

且看那令外人怀念更使上海人自豪的历史吧。它曾经是全中国的电视中心,不只住了一批坐拥巨资的老板,还拥有最优秀的导演、编剧及演员。它也曾经是全中国的音乐中心,如果没有上海,我们根本不能想象现代中国流行音乐会是甚么模样。它还吸纳全中国的作家和艺术家,构成了现代史上最具活力的文化界。出版就更不必提了,光是《申报》与商务印书馆,就足以使它登上民国文化首都的宝座,并且不可置疑。可是现在呢

成名的音乐人、电影人及艺术家全都一窝蜂地往北京钻,未成名的新进大概也不会来上海找机会。每家大型出版都把驻北京的分公司当做交流讯息挖掘矿藏的重镇,而上海往往只不过是必须「有个点」的大城市罢了。

至于传媒,就连广州输出的人才也都要比上海多得多。我不晓得上海人自己怎么看,至少我自己每次路过那些文化名人故居就都会替这座城市感到难过。

例如「多伦路」,号称「文化名人一条街」;二十年后,上海出得了另一条多伦路吗?固然它有王安忆,固然它有王元化,以及一大批出色的作家和学者。但是论到一个能够代表上海的文人,你又会想到谁呢?莫非是余秋雨?

今天的上海当然不是没有文化荒原,只不过比起民国年代,它现在就像一个风华褪尽的老贵妇,只剩下可借凭吊的遗迹以及触人遐想的传说罢了。为甚么上海会变成现这副模样?这是个大问题,我只能简单地抓住其中一点来谈,那便是对于文化繁荣来说不可或缺的自由环境与宽松空气了

1930年,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成立,身为这一左翼组织的发起人,鲁迅遭到国民党通缉,罪名是「堕落文人」。这道通缉令一直延续到他逝世之后,前后七年。在这七年里头,鲁迅大部分时间都避居上海,原因是这座城市有外国租界,国民党鞭长莫及。事实上,鲁迅自己就曾在给曹靖华的一封信里头说过他在上海择居的其中一个条件是「一要租界」。可见上海租界实是当年中国最理想的避难地带,虽在中国,却又尽得不在中国之妙。

1872年,《申报》正式在上海创刊,虽曾数度起落,但始终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尤其在1932年底以后,它的《自由谈》更成了当年最大胆的言论阵地,屡屡抨击国民政府的对日政策。直到董事长史量才遭特工暗杀,《申报》的言论才较趋保守。

为何《申报》可以有这份胆量,从清政府一直斗到国民党,苦苦撑持了这么多年?答案还是租界。它身处的公共租界便是《申报》的最佳保护伞。一个鲁迅上一份《申报》固不足以说明全貌,但也道出了些许令人神伤的真相。尽管我们痛恨昔年殖民帝国的霸道,不齿当日租界之横蛮;可是我们也很难否认,要不是这些「外国势力的干涉」,或许鲁迅老早就遭蒋介石的毒手,《申报》也老早就关门大吉了。

换句话说,当年中国最自由最开放因此也最具文化影响力的上海,其实恰恰从反面见证了近代中国史的悲剧;以神州之大,竟然只有跑到列强控制的飞地,方能营造出一点引领潮流的思想震央。既然如此,我们能不能得出一个结论,说旧时上海的辉煌全靠租界,而今天上海在文化上的失色就是在于少了租界呢?当然不;不同时代的游戏有不同的玩法,现在的中国城市也有它自己的文化繁荣之道。且看北京,明明是天子脚底,最高权力的集中地,它怎么又能成了文化人和文化产业最密集的城市?

为甚么比起商城上海的沉沉暮气,首都北京的创意活力反而显得更奔放也更充沛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更进一步剖析中国政府的权力运作。(全文完)

来源:am730-观念


             探讨年轻人的矛盾生活
  长按图片识别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