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蒙:为什么读书那么重要?

文道解读 2021-01-24

王蒙,河北南皮人,祖籍河北沧州,1934年10月生于北京。中国当代作家、学者,文化部原部长、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任解放军艺术学院、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大学教授、顾问,中国海洋大学文新学院院长。著有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等近百部小说,其作品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坎坷历程。


在去年的“南国书香节”开幕式上,王蒙老师受邀参加,并且分享了他的心得。每天坚持读书、写作的王老,着实是既可爱又年轻,由他来分享读书与传统文化智慧,再合适不过了。


提问一:为什么读书那么重要? 


王蒙:读书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读书并不见得是唯一的学习方法,但是不管你怎么说,你现在还说不出一种更好的方法来鼓励一个人去学习,去增长知识和见闻,去改善自己的精神品质与精神能力。我觉得原因主要是这么两方面:


第一,只有在读书的时候,你的思维能够空前地紧张起来,能够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培养。因为读书,它靠的是用这种相对比较浓缩的,比较概括的语言、文字、图标、符号,包括公式、数字等等,来给你讲述这个世界,而不是直接的用这个世界的某一部分来告诉你。比如说他写喜马拉雅山,你知道它的含义,但是他并不非得把你运到喜马拉雅山的脚下或者山腰上看这个山。孟子早就明白这个道理,他就说眼睛能看,耳朵能听,但是心能想,你只有把你整个的精神世界,把你的思维能力活跃起来,紧张起来,你才能够掌握知识、掌握信念。改变思想,只有靠读书。


第二,你读书的时候,掌握整个节奏和方式的主体是你,不是别人。你看电视剧时,你得跟着电视剧的节奏走,你一不小心就没有看到关键剧情,或者电视很啰嗦,看得你都瞌睡了,根本就没有得到什么信息。但是读书,你可以反复阅读,可以不断地从里边分析。所以说,一个人和另一个人读书所获得的东西太不一样了。

 


提问二:我们从传统文化里能够汲取什么智慧呢?

 

王蒙:以孔子为例,谈一谈传统文化里的大智慧。


如果你看《论语》,你就知道孔子这个人特别有分寸,话说得特别合适。他说什么事也不多,也不少,恰到好处。我就老想他说的一句话,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不义,就是不合乎道理,不合乎原则,这样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天上飘着的云彩一样,一晃而过。


孟子评论孔子是集大成,是圣之使着也。孔子就是根据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随时调整,随机应变的这样一个圣人。

为什么孔子要这样呢?因为孔子在世的时候是在东周,整个神州大地已经不知道分裂成多少个大国小国,各国的情况也不一样。而且孔子一直没有掌握过大的权力,他就内圣外王,他的圣贤表现的是他自己的内心,他的精神世界,他是素王,他是连一个人都指挥不动,连一根棍子也没有的这样一个国王,他的领土是零,他的财政是零,他的权力是零,所以他得随时调整。


孔子其实非常灵活。孔子说,其智也可及,说他的这个智慧,我们要学一学还能学到一点儿。问题是他该傻的时候他真傻,这个不容易做到。孔子处于乱世,他不能一味的聪明。你一味的聪明,你是找死。


孔子当官时间最长的是在鲁国,当时他怎么走的呢?是一次搞祭祀,那个祭祀用的肉没有给他拿来,或者拿来的不合格。孔子一生气就走了。那他走了是什么意思呢?是因为孔子在发祭肉的问题上,他发现鲁国鲁侯对他不信任,我还在这儿待着干嘛。但是他又不想把事闹大,弄的鲁侯和孔子的关系破裂了,他走了。所以他宁可把这个责任放到自己的身上,就好像自己有点儿急躁,有点儿发小脾气。北京话叫耍小性,我耍个小性,我走了,不干了。


所以他又有这一面,有他坚持道德,坚持原则,坚持文化这一面。但是他又有另外一面,他随时调整,随时变化,大事可以化小,小事可以化无,聪明人可以装傻。

 

活动现场


提问三:中国传统文化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

 

王蒙:中国文化是多面的,是随着时代变化的。


中国的国家太大,地理环境也不一样,人种也不完全一样,所以在这文化里头让你选择的东西非常多,有仁义孝悌忠信衷心,仁义道德,这是一面。


中国文化还有另外一面,就是说闻过则喜,说知耻近乎勇,就是中国人又主张一个人要不断的总结自己失败的经验和教训,与时俱化,这是庄子的话,要化,要善于化解各种的矛盾。我们现在还用这个词,叫化解。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中国自古就知道该改革你就得改革,该变化你必须变化,你要随着时代走。


镇江生活过美国的一个传教士的女儿,她十来岁到那儿,生活了几十年,她就是赛珍珠女士,她写过一部小说《大地》,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她有这么一种观念,中国这个文化吧,它有一种适应的能力,有一种变化发展的能力,既有一种自我保护的能力,又有一种所谓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醒的能力,所以中国文化是一个博的文化,中国文化是有希望的文化。

 

 

提问四:我们的思想是从孔孟到朱熹这样传承下来的,假设是老庄的思想一直传承下来,中国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王蒙:在中国更有效的是那种儒道互补,甚至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


中国更多的一种情况,也不是走的孔孟、朱熹的这条路线,相反的,在中国更有效的是那种儒道互补,甚至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这是中国的一个特点。比如说老庄讲无为而治,但其实孔子也是讲无为而治的,在《论语》里头就讲到了这个,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


简单地说,中国的一个读书人处在无所作为的状况,他在朝廷也没有发言权,想当官也当不上,想管事也没让他管,他会自然而然的就走老庄的那个路线。如果他正走着老庄的路线,那皇上派人来接他了,要委以重任,那他就会走孔孟的路线了。包括诸葛亮也是这样,三顾茅庐以前,他隐居睡大觉,这是老庄的路线;三顾茅庐以后,他就是孔孟的路线了。

 


提问五:在选书的时候,有什么样的挑选的原则?以及怎么样能把这书里的东西用到生活当中去,去指导我们的生活?

 

王蒙:今日书,今日毕。


我读书,我并没有一个固定的计划,有各种偶然性,有时候朋友送来了,有时候是别人都说这个书好,等等。我有一个朋友,他写的书特别多,他告诉给我一个读书的经验,你听着很难做到,但是他说的很现实。他说的是什么呢,今日书,今日毕,化自梁启超说过的今日事,今日毕。


就是今天家里头或者购买也好,别人赠送的也好,一批书来了,你就开始看,你看着没有兴趣了,你就大概翻翻就放在一边儿了;你看着有兴趣了,今天晚上豁出去三点再睡了,把它看完。


我自个儿读书的时候,我喜欢分析它里头的道理。用中国的老话说,就是读书明理。我简单举一个例子,比如毛泽东说,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直至灭亡,这是反动派的逻辑。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直至胜利,这就是人民的逻辑。


刘邦和项羽之争,打起仗来刘邦一直失败,被项羽赶的像鸭子一样。到最后的时刻,刘邦用了韩信,项羽完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也是这样,反轴心国家一直失败,英国跟德国的空战、海战,都没有捞到大便宜,苏联更是败得一塌糊涂,几乎是崩溃的样子。但是最后,盟军赢了。


类似的这些东西,如果你一边看一边琢磨,你就会有别人没有看出来的发现,你就会不断读懂更多书,而且长了本事,长了能力。


转自公众号黑天鹅图书,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探讨年轻人的矛盾生活——梁文道  长按图片识别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