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受误解,可能是每一代人不可避免的命运。
独生子女刚出现时,社会上满是对“小皇帝”的讨伐,直到他们成了社会主流,这些声音才渐渐消停。读中学那会儿,我们常听到班主任用遗憾乃至痛恨的语气说我们不如他以前带过的学生那么刻苦、努力,但后来遇到他,他又叹息“现在的孩子还不如你们当年”。这种观感似乎也是全社会的共识,以至于前些年涌现出来许多段子,诸如“70后是冰,踏实稳重,但推一下动一下;80后是水,要顺着他们引导才能向前;90后则是汽,看得见摸不着”。
另一些惯常看到的指责,是说90后不成熟、冲动、爱享乐、不负责、玩起来不要命、花钱如流水,甚至是“垮掉的一代”;但仔细想想,这些其实大体都是年轻人的共性,每一代人差不多都是这么过来的,并不是这一代人特有的——如果我们看不惯这些,那很可能只是证明我们已经老了。如果要理解一代人,最好专注于那些“时代共性”,也就是他们特殊的时代经历给他们带来的有别于前人的代际特征。
![]()
当然,就个体而言,一个人出生在哪个年份不必然就带有某种心理特质(虽然有好多信奉星座理论的人,相信出生在某个日期就会有相应的性格),所谓“80后”或“90后”可能只是一种伪概念,一个方便的指称;但这些年中国社会差不多十年一大变,确实难免潜移默化地给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带来不同的影响,塑造某些群体性的价值取向。
就这些年我所接触的同事、亲友来看,90后中也不乏相当稳重者,并不像外界所夸张传闻的那么不靠谱,他们身上的某些特质与其说是“退步”,倒不如说正表明我们这个社会在向前“进步”。不夸张地说,有时正是他们身上的一些变化,让我感觉到有希望。
确实,在职场上,提到90后员工,很多公司都会感到头疼,比起80后来说,90后更加具备个性,但他们也更具备创造性,也是能够吃苦的。80后的主管自然看不到这一点,他们只看到了90后“一言不合就跳槽”。
![]()
90后
先不去分析为何90后容易跳槽,而是来看下,80后有什么特点。那么,80后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呢?理解了这一点,就更好理解90后的特点了。
80后与90后在人生观、世界观上的碰撞,就像是被生活逼出来的实用主义者遇上了享受生活的浪漫主义者。
我承认,80后对90后是有羡慕和嫉妒的。
青春只有在逝去之后才会意识到美好。当80后感慨不能重来一次之时,要眼睁睁看着90后、00后挥霍青春、肆意张扬,内心的感受可想而知。
投射到职场,80后为了“面包”放弃闯荡的大有人在。
为了升迁分分钟看领导脸色,也难怪会觉得“神马是领导”的90后简直是脑残。
难得休假,能在家睡到自然醒已是恩赐,带娃去个咖啡厅都累得直不起腰的人,自然觉得90后能及时行乐,在酒吧夜店rock&roll是一种奢侈了。
面对各种贷款账单,看着90后悠悠地来一句“花了是钱不花是纸”,如果还能淡定那真是修炼到了一定境界。
![]()
作家阎连科说,10年前,80后也曾代表了一种叛逆或完全不同的审美,所以韩寒、张悦然、郭敬明成了热点。
但大部分80后在30岁以后开始融入一个生活秩序。对80后的唏嘘,更多的来自短时间内一代人迅速变得循规蹈矩甚至萎靡不振,迅速融入了社会的大染缸,迅速接受并认同了自己的命运。
与此相比,90后激进、强悍、爱憎分明,不循规蹈矩,不迷信权威,虽然一身毛病,却朝气澎湃,有着随时可以为自己喜欢的事去死的状态,似乎更值得期待。
![]()
毕竟,“任何一个时代,都是靠下一代对上一代的反叛进步的”。
难道80后身上就没有90后羡慕的东西么?
当然有。80后至少有个天真烂漫的童年,90后却在很早的时候就意识到生存竞争和出人头地所意味的代价。
更何况,“他们的后浪来势更为凶猛”——网民“无穷无尽”说,“70后父母对孩子教育有紧迫感,很早就开始全方位地培养。过不了几年,00后才会是真正高素质的新人类。”
其实,这样刻意制造代际竞争的话题并没有多大意思。无论是70后、80后、90后还是00后,在同样的年纪都在用符合当时社会形态的处世态度去生活,20岁以不同方式疯狂、30岁在奋斗拼搏、40岁都会是社会支柱。
关键是挖掘出那些代际相传、进化然后优化的品格。比如90后的创意、灵活、“make things happen”,加上80后的韧性、理性、“make dream come true”,相信无论是并肩作战,还是狭路相逢,都会很有战斗乐趣。
再说,纠结80后、90后谁被干翻,不如思考一下,究竟什么样的人更容易被干翻——30岁之前没有狠狠努力的人,会被一直努力到30岁的人干掉;不思进取的年轻人,会被热血奋进的更年轻的人干掉。
正如80后李昕所说:“你犯过最可怕的错误,就是什么都没做就老了。现在开始改变,还来得及,绝地反击,永远不会太迟。”
免责声明:如无特别说明,图文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删除。本文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Go to "Discover" > "Top Stories" > "W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