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的一位“博学流浪汉”火了,他叫沈巍。衣衫褴褛,须发板结,一副标准“流浪汉”模样,可他随身携带的除了捡废品的包之外,还有书,大量的书。他读《战国策》《左转》《了凡四训》《聊斋》《诗经》......他畅谈古今,企业治理,各地掌故,思维清晰,思维层次甚至比许多“正常人”都还要深刻。他拒绝路人的资金帮助,他说:我不是乞丐。
![]()
是啊,其实在国外的称谓里,沈巍不叫贬义的“流浪汉”,而是叫“街友”,是为了平等对待选择这种生活方式的人。沈巍也一再表明,他自愿选择目前的生活方式,已经二十多年,他最希望得到的不是怜悯,而是一点尊重。但舆论将他卷入,是以剥夺他的尊严为前提的。最新的进展是,网红沈巍被拍客围追堵截,非常烦恼。
![]()
怎么能不苦恼呢?他被贴上了标签,“大师在流浪,小丑在天堂”,将其拔高到“流浪大师”的地位,并且用他来抨击所谓的“小丑”,但谁是“小丑”又不指明。关于他的事迹,这几天媒体报道蜂拥而至,但是所谓的大师,不过是网友自行脑补的想象,譬如“大隐隐于市、少林扫地僧”等等。如果你认为这就是大师,那只能说明你武侠小说看多了,这才是病。
视频
沈巍朗诵古文,信手拈来的通俗掌故,都没超出一般古文的高度;对一些问题的点评,也并没有体现出所谓的“济世之才”。仅仅是因为这些是从“流浪汉”嘴里发出来,那些文绉绉的句子似乎就闪光了。说明白点,很多人并不是尊重知识,只是满足猎奇心态。至于流浪大师,我是觉得,他其实是个简单的人,可能比一般人偏于执着,但是远比一般人要简单。简单并不是病,脑子里弯弯绕太多了,才是病。
将沈先生塑造为满腹经纶、怀才不遇的“落难”大师,还不算完。好事者强化“网红”沈先生的另一个手段,是捏造故事。于是,沈先生有了这样的人生经历:他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还曾经是公务员,之所以流浪,是因为妻女遭遇车祸双双身亡,失去亲人的他陷入悲痛难以自拔,选择自我放逐减轻伤痛。
可真实情况是,妻女双亡导致流浪的故事,已经被沈先生本人否认,他选择街友生活时还没结婚。为什么没结婚呢?因为他的父亲。据沈巍说,他在父亲面前无所适从。如果父亲很客气地交流,他可能会选择中文系或者国际政治研究。但是,因为父亲的约束和压力,所以学了审计专业,从事一份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又因为格格不入,最终回家待岗。
就是这样一个人,因为抖音火了。当拍客们为了流量将胡编乱造的故事安插在沈先生身上,一群不明真相的看客被假象吸引,但这个时候,谁还在乎真相呢?而且重要的是,即使现在被揭发说故事造假,但人们也会“选择原谅”吧,因为人们需要一个故事,来抨击无常的命运。就像有人说“流浪汉沈巍应该加入父母皆祸害小组”那样,其实也是没什么道理的,但是却能引发某些人共鸣。
![]()
因为,在这个流浪者身上,一些人寄托了自己所欠缺的勇敢。借着流浪汉的故事,让自己释放压力。在这个畸形的社会中,人人都很压抑,很多时候都想去尼玛地一走了之,但是左思右想之后,还是选择了妥协。房子票子老婆孩子,这是一个人全部尊严的维系,得到就是正常的人,失去就意味着叛逆,最终流落街头。所以,很多人宁可被社会蹂躏,也不想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这样看来,你觉得到底是沈巍可怜,还是压制自己想法,做个俗人可怜呢? 我想,都没有错,更没有什么高下之分,只是个人选择、追求不同而已。有些人捡的是垃圾,读的却是精品,而有些人浑身名牌,读的却是垃圾,到底谁更可怜呢?亦或者,仅仅是沈巍多读了些冷门的古文经典,恰好涵盖了你的知识盲区,把你教训服了,也就成大师了。可你的股市、金融、管理、成功学等等技能,去和他论一论,也未必不如他。
他的生活方式你学不来,而你的生活一样精彩。所谓的大师,只不过是在某个领域专注的时间长罢了。流浪汉沈巍不是大师,他现在更像是动物一样在被围观,在他的内心里,围观者又何尝不是动物呢?
免责声明:如无特别说明,图文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删除。本文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长按图片识别关注![]()
![]()
![]()
Go to "Discover" > "Top Stories" > "W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