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设山海水城 共享美丽三门 关于深入推进三门县新型城镇化的思路与对策

2017-05-22 浙江城乡建设

2006年我省率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工作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意见》,提出要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互促共进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在全省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大格局中,三门历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立足县情,坚持“城乡统筹、港城互动”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不断优化新型城镇化空间布局,统筹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提升城乡人居环境,深化新型城镇化体制改革创新。至此,该县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人居品质不断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得到不断提高。走出了一条滨海地区特色新型城镇化的新路子。


今年5月,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专家组一行来到三门县就国家新型城镇化进行考察调研,并召开“新型城镇化建设(三门县)城市诊断会”,专家组对该县新型城镇建设留下了深刻印象,并给予了充分肯定。


一、三门县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成效

1


城镇空间格局不断优化


根据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大力推进城乡规划体系建设,相继完成《三门县域(县城)总体规划(2006-2020)》、《三门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三门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一系列重大规划,推动出台《三门湾区域统筹发展规划》,构筑了城乡发展总平台。



30余个专项规划已编制实施,20余个城市设计高水平完成,有力地提升了城市品质,县城控规覆盖率达95%以上,472个村庄完成规划编制与调整,目前已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域、城乡统筹、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的城乡规划体系。不断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完成了新一轮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中心城区和各乡镇、各功能区块布局不断优化,健跳镇、浦坝港镇列入全国重点镇。不断提升城镇功能,内疏外联的城镇道路交通发展格局全面铺开,给排水、燃气等市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公园、市场等公共服务设施不断优化;住房、医疗、学校等民生条件不断提升。



2



产城融合发展不断推进


坚持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互动发展,先后提出“东拓西扩”、“工业南下”、“三港三城”等战略目标,推进三门城镇发展从山谷向滨海跨越,拉开了产城融合框架,形成了环海游港区块建设滨海新城、环健跳港区块建设华东电力城、环浦坝港区块建设沿海工业城,产业、城市、港口“三位一体”发展格局。



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依托该县优良的生态环境和健康产业基础,以及三门核电和中核集团这一独特资源和技术品牌优势,重点发展健康、绿色能源等国家新兴产业,成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加快创建浙江省健康产业典范区、长三角健康养老养生基地,百亿核电关联产业集群。



国家新兴产业正成为三门经济转型升级的主方向。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推动旅游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协调发展,成功创建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蛇蟠岛景区成为国家级4A景区,三门核电成为全省首批工业旅游示范点,打造出潘家小镇、东屏古村、启明博物馆、农博园等一批特色景点。“三门祭冬”入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东屏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岩下潘、木杓入选中国最美村镇。



3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坚持“以人为本”,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我县城镇化建设全过程,城乡发展呈现新面貌,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县、省级森林城市、省级示范文明县城。大力实施“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治危拆违”、“三改一拆”、“四边三化”、“五水共治”等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组合拳,腾出发展空间,扮靓城市家园,改善人居环境。完成清水绿廊建设358公里,淘汰燃煤小锅炉243台,城市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稳定在90%以上。累计完成拆违800万平方米、“三改”630万平方米,新增城镇日污水处理能力4.39万吨,新建污水管网176公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基本实现全覆盖,全域劣五类水体基本消除,获得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县和省级“无违建”创建先进县称号。


4


新型城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坚持把改革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根本动力,不断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以深入实施“四张清单一张网”为核心,深化“三权改革”,农村宅基地使用权、集体经济股权、林权改革全面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改革加快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同待遇。被省测绘与地理信息局列入了“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推广城市,“数字三门”地理空间框架的推广应用总计完成12个应用示范,基本实现“数字城管”向“智慧城管”转变。开展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在城市道路、污水处理厂、公共自行车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中,积极稳步推进了投融资创新和PPP项目合作。


二、深入推进三门县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该县新型城镇化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着城镇化质量不够高等发展阶段性问题,突出体现在:中心城区首位度不高,城市特色不够鲜明;城市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理顺,经营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特色风貌有待进一步彰显;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资源整合不够,城乡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等。

当前,该县正处在“加快裂变发展、再造五个三门”,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加速期;处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关键期;处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攻坚期;处在加速海洋经济发展,政策利好叠加的“窗口期”。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既是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现实要求,也是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扩大有效投资、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转型发展的重大举措,更是探索滨海城镇新型城镇化“裂变发展、美丽转型”路径的重大实践。



三、下一步深入推进三门县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思路和主要任务 



当务之急是要加快“六个转型”:一是理念转型,建设理念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

二是空间转型,空间布局更加注重集约高效;

三是功能转型,城乡功能要更加注重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

四是设施转型,基础设施要更加注重绿色安全;

五是品质转型,城乡建设要更加注重人文特色;

六是管理转型,城市管理更加注重精细化、法制化管理。通过“六个转型”,构建与新型城镇化相适应的城乡建设发展新模式,形成空间布局更加合理、城镇功能更加完善、人文特色更加鲜明、人居环境更加优美、建设管理更加精细的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围绕“六个转型”,重点在四个方面加强工作:



1


坚持以人为本   着力打造美丽三门


1.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并完善与之相适应的配套管理制度。巩固推进“三权到人(户)、权跟人(户)走”的农村产权改革,让农民放心进城转化为市民。吸引各类人才集聚,实现人才回归、资金回流、创业回乡。依托三门技师学院培养一批契合产业发展需求的蓝领工人,推动农业转移人口技能培训和就业创业。



2.推进美丽城乡建设一体化。深入实施“六美”三门行动计划,建设“中国最鲜美城市”和长三角地区最具魅力的山海水城。围绕“一港两溪六岸”,谋划“水上三门”建设,打造城水相融、人水相依的山海水城。做精主城区,推进海游港开发,打造珠游溪、亭游溪、清溪三条绿水绕城景观轴,加快金鳞湖综合开发,打造滨水旅游综合体,做精做美做特城市客厅“三江口”区块,塑造“山魂、海魄、水韵”的城市意象。培育小城镇,纵深推进以“一加强三整治一提升”(即加强规划设计引领,整治环境卫生、整治城镇秩序、整治乡容乡貌,提升文明水平)为主要内容的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打造一批尺度舒适、精致秀美的美丽乡镇,突出建好珠岙橡塑小镇、亭旁红色千年古镇、花桥生态休闲小镇、横渡山水画小镇、蛇蟠最鲜美小镇等特色小镇。建美新农村,建好一批“唤起乡愁、留住乡貌、渗透乡情”的特色村落,打造100个美丽庭院示范样板,构建10条美丽乡村休闲精品线路。加强土地资源统筹调配,在保障主城区建设的同时,适当向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等建设适当倾斜。





3.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的资源整合,推进资源共建共享。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三纵两横”的国省道公路网,谋划布局市域铁路、通用航空等项目建设,构建水陆空一体的交通大格局和县域半小时交通网络体系,推动省域、市域、县域旅游便利化。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全面建成给排水、供气、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加快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合理布局城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养老等公共服务资源,全面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



2


坚持向海发展  着力打造实业港湾


1.优化空间布局。推进多规融合体制改革,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实现“区域全覆盖、城乡一张图”。强化空间管控能力,严格遵守“三区四线”,保障规划有效实施,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构建开放的县域空间发展大格局,主动接轨“一带一路”、长三角城市群、义甬舟开放大通道等建设,加快“北融南接”步伐,向北融入宁波和上海,向南对接台州湾开发。加快中心城区三个街道融合发展,强化中心城区辐射带动作用,打造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四个重点镇、三个特色镇为支撑的“一主四重三特”的新型城镇化格局。



2.推进产城融合。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坚持以港聚产、以产兴港,提升海游港、健跳港、浦坝港两岸三大产业集聚区,推进三门经济开发区整合,发挥三门经济开发区产业发展主平台功能。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争创省级传统产业(橡胶)改造提升示范点。建设核电关联产业园、轨道交通产业园,支持发展新能源汽车、高端洁具、户外休闲用品等细分特色行业,提升产业价值链。



3.集约节约用地。发挥产城一体绿色化布局机制,着力加快滨海新城核心区人气集聚,多措推进老城区有机更新,念好拆、治、归“三字经”,坚持治拆联手,坚持拆归联动,盘活用好闲置、低效、拆后土地,为“浙商回归”营造创业空间,创成省级基本“无违建”县。按照“山海统筹、临港布局、拥湾发展、串珠成链”的思路,推进海港、海湾、海岛、海涂“四海联动”,推动海洋滩涂资源优势裂变,构建海洋开发新格局。



3


坚持创新管理,着力打造活力城市。


1.打造智慧城市。用绿色科技和智慧科技支撑三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创新驱动,深化“数字三门地理空间框架”服务平台,加强“天地图·三门”推广应用,加强城市市政基础数据和信息资源采集与动态管理,推动城乡规划、交通管理、城市安防、灾害应急处置等城市管理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建设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发展智慧市政、智慧水务、智慧管网、智慧园林、智慧照明,实现城市管理智慧化和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到2020年基本实现智慧城管建制镇以上全覆盖。



2.创新融资模式。建立多元化可持续投融资机制,整合提升投融资平台,推进国投、基投、城投、水务和交投、水投、旅投、教投等国资平台有效运行,提高资源、资产、资本运作效率。创新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方式,推广PPP模式,实现重点项目PPP使用常态化、PPP项目民间参与常态化。


3.优化管理体制。加快制度创新,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完善乡镇社会保障体系。推进“扩权强镇”,赋予乡镇一定的县级行政审批审核权、行政执法权、社会管理权等社会经济管理权限和投融资职能。推进机制改革,理顺各街道、各园区管理机制,推进乡镇(街道)运行机制改革,探索更加精干、高效的组织架构和行政体制。全面整治城乡危旧房,培育村镇建筑工匠队伍,建立危旧房治理改造长效机制。



4


坚持绿色发展  着力打造人文高地


1.建设绿色三门。大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构建“一心四廊多斑块”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格局,高度注重岸线、滩涂、海湾、海岛等滨海生态风貌的保护,保持滨海生态自然风貌特色。推进城区、园区、村庄、街角、绿廊绿道和生态水系绿化建设,构建“绿色生态网”,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加快核电绿色能源发展,推进绿色建筑,建设绿色三门。



2.推进环境整治。统筹推进“两路两侧”、“三改一拆”、“四边三化”、“五水共治”和交通治堵等各专项工作。统筹抓好“五水共治”,开展创建全域三类及以上断面水质行动,巩固深化河长制,改造建设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联动推进源头控制、截污纳管、河塘清淤、达标排放等工作,打造“生态金名片”。


3.加强文旅融合。继承和发展全县传统文化,推动旅游经济、传统文化融合发展新模式。突出三门文化特色,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加快文化遗产在非遗保护与打造地域文化上相结合,打造一批处处有历史、步步有文化的村镇。深入挖掘“亭旁祭冬”文化精髓,打造独具特色的“亭旁祭冬”非遗特色街区。以“静止时光·乡愁记忆”为主题,对全县古村落进行整体规划保护开发,植入二十四节气非遗和相对应的树木花草,引进书院、中医、太极、打坐禅修等传统文化,推动精品农业、休闲农业、精品民俗等业态蓬勃创新发展。建立适应全域旅游发展的政策保障、资金整合、联合执法、多规融合、目标责任考核等机制,营造“举县兴旅”氛围。(厅城建处   供稿  本站编辑  张婷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