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屈菜,不简单的救饥菜
写在前面。
目前公众号已经支持回复关键字查找图文。
新功能,等你来撩!
一周一篇,写我和本草的故事。
白屈菜Chelidonium majus L. 罂粟科Papaveraceae多年生草本植物。像大多数罂粟科植物一样,具有乳汁或有色汁液,白屈菜的汁液是黄色的。全草入药,有毒,有镇痛、止咳、消肿、利尿、解毒之功效,治胃肠疼痛,痛经,黄疸,疥癣疮肿,蛇虫咬伤,外用消肿。亦可作农药。
白屈菜是一种广布植物,我国大部分省区均有分布,生于海拔500-2200米的山坡、山谷林缘草地或路旁、石缝。
广布植物是物质匮乏年代被人们食用的对象,有毒的白屈菜也不例外。白屈菜含多种生物碱,白屈菜碱chelidonine,前鸦片碱protopine,白屈菜红碱chelerythrine,血根碱sanguinarine,小檗碱berberine等。由于其所含生物碱等有毒成分,大多不溶于水,现今常用有机溶剂或酸化水进行提取。如单用水煎煮,不易将有毒物质完全提净,而且这些生物碱等成分在煮沸条件下一般也不被破坏。因此,若用处理一般植物的“ 煮熟、换水浸淘” 的作法, 显然不易使白屈菜达到解毒的目的。那么,充满智慧的古代劳动人民是如何食用有毒的白屈菜呢?关于减少白屈菜毒性,朱橚(音同素)《救荒本草》有记载:“白屈菜 救饥,采叶和净土,煮熟捞出,连土浸一宿,换水淘洗净,油盐调食。”这种解毒过程主要是利用了“净土”的吸附作用, 是植物化学中吸附分离法的应用。这种方法与1906年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在华沙发明的色层吸附分离法在理论上是一致的。显然中国古代人民是最早利用色谱技术的。
自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大搞中草药群众运动以来,白屈菜应用日广,有些地区和单位还作了一些初步临床观察和科研工作,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77版《药典》开始收载白屈菜全草入药,85-05版《药典》均未收载,10版《药典》至今又开始收载。白屈菜,苦,凉;有毒。归肺、胃经。解痉止痛,止咳平喘。用于胃脘挛痛,咳嗽气喘,百日咳。
有报道白屈菜(消咳宁)治百日咳500例,有效率为94.2%;复方白屈菜制剂(白屈菜、蒲公英、贯众)治疗慢性气管炎250例,其总有效率为91.6%;白屈菜可用于慢性胃痛;对食管癌细胞具有一定杀伤力;以白屈菜为主要成分制成的“痛必止”注射液的止痛作用较安痛定强20倍,对多种恶性肿瘤有止痛作用。
伞形花序多花;花梗纤细,花瓣倒卵形,黄色;雄蕊多数,花丝丝状,黄色;子房线形,绿色,无毛,花柱长约1毫米,柱头2裂。白屈菜茎聚伞状多分枝,所以同一植株可以呈现花果同期的景象。
蒴果狭圆柱形,近念珠状,无毛,成熟时自基部向先端开裂成2果瓣,柱头宿存。种子多数,小,具光泽,表面具网纹,有鸡冠状种阜。
茎生叶羽状全裂,全裂片2-4对,倒卵状长圆形,具不规则的深裂或浅裂,裂片边缘圆齿状,表面绿色,无毛,背面具白粉,疏被短柔毛。
最后,揪了一片叶子看看是不是真的有黄色汁液。
广而告之
安同学,毕业于河南中医药大学 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
90后阳光小伙,热爱中医药,喜欢本草摄影。拍点植物,采点本草,炮制饮片,性状显微,顺便悟点天人合一的道理。本草热爱者可加安同学微信号:anivin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