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威廉·福克纳的艺术与生活

Linguistic World 语言学世界 2022-09-26

#福克纳诞辰125周年#

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
1897.9.25 —1962.7.6

威廉·福克纳,意识流文学在美国的代表人物,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其代表作《喧哗与骚动》于1984年出版李文俊的中译本以来,在中国的文学爱好者中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这位20世纪伟大的天才小说家,其真实人生却充满失败。无英雄感的参军生涯,亲兄弟的飞机失事,令人失望的好莱坞编剧工作,甚至酗酒带来的毁灭打击,等等,应对个人与事业上的种种挑战时,福克纳感到力不从心,这种感觉纠缠了他一生。


2018年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成为福克纳:威廉•福克纳的艺术人生》一书,2019年5月南京大学出版社在南京先锋书店举办《成为福克纳》阅读分享暨签售会,活动邀请了美国福克纳研究专家、东南密苏里州立大学福克纳研究中心主任克里斯托弗·里格尔博士(Christopher Rieger),《成为福克纳》一书译者晏向阳,福克纳研究者、南京林业大学英语系教授韩启群,以及南京大学英语系副教授但汉松讨论福克纳的困境人生和天才著作,福克纳所代表的的南方文学和中国的乡土文学,福克纳在美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福克纳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和接受。


福克纳诞辰125周年之际,本刊特转发分享会上嘉宾们的发言节选,并隆重推荐《成为福克纳》一书。


/ 嘉宾简介 /


克里斯托弗·里格尔

东南密苏里州立大学福克纳研究中心主任,著有Clear-Cutting Eden: Ecology and the Pastoral in Southern Literature,并主编Faulkner and ChopinFaulkner and Morrison 、Faulkner and Hurston等论文集。


晏向阳

高校教师,文学翻译。已出版《如果这都不算好,什么算?》《可怕的中年》《午夜北平》《黑河钓事》《剖析恶魔》《永远的男孩女孩》《波兰斯基传》《通往天堂的最后一站》等多种译作。


韩启群

文学博士,南京林业大学教授。主要从事美国南方文学、福克纳研究、“物转向”批评研究。出版专著《转型期变革的多维书写——福纳斯诺普斯三部曲的物质文化批评》(2017)。


但汉松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文系副教授,英美文学博士。出版随笔集《以读攻读》(2017),主要译著有托马斯·品钦的《性本恶》(2012)、《慢慢学》(2018),桑顿·怀尔德的《我们的小镇》(2013)、《圣路易斯雷大桥》(2013),朱利安·巴恩斯的《福楼拜的鹦鹉》(2016)。


福克纳文学生涯的转折点


但汉松:福克纳现代主义小说的训练来自哪里?三十出头的他是如何实现这么惊人的文学突破的?


里格尔:很多人都不能理解福克纳究竟是怎样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实现这样的文学突破的,但这个文学突破和他1925年左右在巴黎的那段经历有关。在巴黎的时候,他接受现代艺术的影响,尤其是绘画,这些现代艺术给了他很多灵感。虽然他称自己是一个很失败的诗人,但是他努力地把他对诗歌的理解和小说这个体裁融合在一起。他是在舍伍德·安德森的帮助下转向小说创作的,小说创作成为他的一个转折点。他的前三部小说并不是非常有趣也不是很成功,他在第三部小说完成之后决定不再去创作出版人想要的那种小说,他只想为自己写作,于是创作了《喧哗与骚动》这部具有实验性的小说。《喧哗与骚动》这本小说取得了一个突破,他试着去用了很多实验性的技巧,这部小说其实是捕捉到了他对生活的一些感觉,他真实的感受,他在这本小说中倾注了很多个人的东西,这是他在之前的小说中都没有做到的。同时这本小说做到了形式和内容的融合,形式和内容开始相互关照,意识流的技法和他小说的主题相互之间也有沟通。这是他第一次完成这样的壮举。


但汉松:这本书的翻译挺不同寻常的,其实是很难的。因为它不像是一部真正的文学家的生平传记,更多是一种关于文学本身的传记。它不是按照作家出生、成长、恋爱、结婚、生子、死亡这样线性的顺序来写的,它把“成为福克纳”这样一个伟大的事件分成了几个片段,重点并不是讲小说家经历的人生,而是说他的这种人生的危机怎么成为他小说创作的一部分。这部作品当中有大量的文学分析,完全不了解福克纳作品体系的人,我觉得看这样的传记是很困难的,更别说去翻译了。晏向阳老师,能不能请您讲讲翻译这本书的经历,有哪些是您印象特别深刻的地方?


晏向阳:作者在前言里面就写到,这不是一本普通的传记,因为目的并不是让大家了解作家的生活,他非常强调“成为”这个词,这是文学评论中一个很重要的术语,强调的是这个过程,强调的是根源性的影响。这本书确实跟其他传记不一样,它不是简单讲述生平,而是把对于福克纳艺术的评价融入其中。所以它不是一本入门书籍,如果你读过一些福克纳的作品,想进一步理解他的话,这本书就是一个很好的指南,因为作者在里面提出了一些非常新鲜的观点。


福克纳与莫言创作背景的相似处


但汉松:我们知道美国南方其实是一个有着特殊历史气质的地方。福克纳就讲,在这个地方过去永远不会过去。福克纳很矛盾的一个地方在于,他一方面是一个孤独的现代派艺术家;另外一方面,就像这本书所说的那样,他又是南方家长制观念的继承者。里格尔博士,从您个人的角度来看,成为一个南方小说家到底意味着什么?您对莫言是有研究的,莫言代表了中国的乡土文学。可不可以再简短地谈一下莫言跟福克纳文学当中的这种地方性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里格尔:在我看来,美国南方基本上是以农业著称的,很少有大城市,在20世纪之前也鲜有文学文化,但是福克纳改变了这一点。福克纳其实更多的是描写一种冲突,这种冲突来源于美国南方的乡村在面临现代化和工业化时所经历的改变。这种冲突在他的创作中一直非常重要。他是非常尊敬过去的,也非常尊敬他祖先遗留下来的一些传统。但是他也觉得,南方的过去里面有很多不对的东西,比如奴隶制,这些都是很有问题的,所以他在尊重过去的同时也一直想要向前看,向前进。


这种冲突其实也存在于莫言的小说中,莫言也是在一个和福克纳相似的乡土环境里写作。以我对莫言有限的研究来看,我觉得莫言的小说描绘的往往是乡村、乡土、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他在描写这些主题的时候,大多是以一种比较正面的态度。福克纳和莫言在这方面是很相似的,他们两个都尝试着去抓住过去的一些东西。但是这样的做法有好有坏,会生成一种冲突。过去肯定有很多很好的东西,我们需要抓住,但同时也有很多很坏的东西,我们需要摒弃。所以我觉得,福克纳和莫言两个人共有的这种天才,就在于他们把握住了两极之间的这种张力。福克纳刚写作他的这些书的时候,当地人对他其实是没有什么好感的,因为他们觉得他把美国南方写得太坏了。一直到他得了诺贝尔奖,他们对他的态度才有所改观。我不知道中国对莫言的接受是不是也是相同的方式,很有可能是相似的。因为很多时候必须要有很长一段时间让被写的人认识到,这些书里面对他们的描述是真实的。


一个会说谎的福克纳


但汉松:虽然这本传记里关于福克纳的生平讲得不太多,但其实还是很有趣的,有很多鲜活的细节,让人看到这个伟大作家令人啼笑皆非的一面。比如福克纳把自己伪装成一个参加过“一战”、开过战斗机、负过伤的退伍军官,回到家乡时还拄着拐杖,他其实没有瘸,但是假装自己瘸了,就这样保持了好几年。你可以想象一下他的伪装技巧,所以他是一个“撒谎精”,这样讲应该不过分。他的女儿、他的情人在福克纳去世以后很久才知道原来他吹嘘的“一战”经历全都是假的。那么他为什么这么热衷于欺骗呢?在这本书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是福克纳笔下的一个人物说的:“你忘了撒谎是为生存而做出的斗争,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扭曲现实,以适应他在这个世界上的角色的预想,是对邪恶诸神的报复。”这是福克纳对自己撒谎的一种辩护。我想请晏向阳老师给我们讲一讲福克纳撒谎的艺术。


晏向阳:关于福克纳编造自己的从军经历,确实是一直受大家研究的,这可能体现了一个作家的天赋。我相信很多作家都挺爱讲故事的,有的人知道自己在讲故事,有的人讲着讲着就把它当真了。福克纳他算是参加了空军,但基本上没有参加过任何战斗。其实福克纳的飞行梦想是挺真实的,这个应该不算撒谎,他后来自己掏钱去学开飞机。他年轻的时候确实是想成为一种特殊的人物,那时候可能他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写作才华。他曾祖父在当地是挺有威望的,曾经参加过墨西哥战争,是一个老上校。所以他梦想着要恢复那种荣光,也就是说,在他真正成为作家之前,他也梦想着要出人头地,所以假装自己在战场上负伤了什么的。找到了自己的文学方式之后他就不用再装什么了,成名之后,他反而以自己是一个老农民而感到自豪。撒谎是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还没有找到出口的时候他撒了那些谎,把这个本事运用到他的文学作品当中后,他就不用在其他地方撒谎了。


但汉松: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黑人民权运动如火如荼的时候,福克纳说:“民权运动会危害我深爱的南方,内战的时候我的南方已经被摧毁过一次了,我绝不能容忍我的南方再被摧毁。”可是另外一方面,带有明显白人种族主义观念的福克纳写出了《八月之光》,非常深刻地批判了南方种族主义的暴力。我想问里格尔博士,福克纳是怎么做到将白人的种族主义意识和他小说当中对种族主义的批判结合在一起的,这难道不矛盾吗?


里格尔:福克纳对于南方种族问题的态度确实非常矛盾,他认为在个人生活里,这种冲突是很难克服的,但是在艺术世界里,他可以去刻画一些更深层的真实。他曾经在一个采访里说,他说的很多关于美国黑人的话其实是喝醉时说的。他有很严重的酗酒问题。


福克纳是怎样的一个福克纳?


但汉松:传记里讲到一个令人心碎的细节。他非常疼爱女儿吉尔。拿到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他本来是不想去瑞典领奖的,他觉得那个舞台不适合他这个老农民,但是吉尔说想去,然后他就带他女儿去了。他之所以不跟妻子离婚,也是因为不想失去吉尔。可就是这样一个吉尔,在回忆父亲时讲过一个令人心碎的故事:她小时候有一次过生日,特别希望她的爸爸跟她一起在生日派对上唱歌、吹蜡烛,结果发现她爸爸开始喝酒了,一瓶接一瓶地喝。吉尔哭着求她的爸爸说,爸爸,难道不能等我生日过完你再喝吗?她的爸爸看了她一眼说,你知道吗?没有人会记得莎士比亚的孩子是谁。这句话深深地伤害了她。晏向阳老师,对于这样一个充满矛盾感的父亲,您是怎么看的?


晏向阳:主观上他肯定是想做一个好父亲的,但他身上的种种责任、种种矛盾让他无法完全控制自己。他很爱他的女儿,但实际上给她造成了一些伤害。每个人都想成为一个好人,但很多时候生活的漩涡会把你卷进去。我觉得福克纳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被卷进去后还能表达出来,所以他成了一个伟大的文学家。他是伟大的文学家,并不是因为他过着高尚的生活,而是因为他表达了生活的真实。

/ 书介 /

《成为福克纳:威廉·福克纳的艺术与生活》

 [美]菲利普·韦恩斯坦 著  

晏向阳 译

出版方:南京大学出版社·守望者

点击“阅读原文” 一键购买

一般传记致力于依线性时间顺序重构传主的重要生活事件,以期揭示伟大人物之所以伟大的原因。有别于此,在这部传记中,韦恩斯坦以福克纳的生活与创作为中心,把焦点对准了福克纳的自我围困感,揭示了这位20世纪伟大的作家在艺术探索与实际生活中遭遇的种种困境。作者一边遵循福克纳的人生轨迹,一边技巧性地分析其作品,从而勾勒出一个栩栩如生的作家形象。

全书围绕五个主题回顾福克纳生活中那些“无关紧要”的事件,探讨那些影响了他一生的动荡时刻和无法掌控的各种麻烦,指出他那些非同寻常的让人不安的作品宛如篝火,只有他不断犯错的寻常而动乱的生活才能制造出来。作者写出了福克纳如何备受时间、空间和历史的交互困扰,探索自我意识的回声,创作出独一无二的语言,捕捉到身处压力之下的人类意识,而这在之前还从未被人发现。

/ 精彩书摘 /

“难以忍受的现实的旋涡”:福克纳不仅写出了这种状况,他还生活在其中。而且——这可能是他作为作家最宝贵的资源了——他尊重它。他明白踟躇是人类跟多到无法应付的当前时刻妥协的方式。因为我们生活在无法逃离的当前时刻,我们不可能为我们经历的意外做出春被。我们进入了一个在我们到来之前很久就开始了的场景。这场景里还怀有在我们离开后还能存在很久的隐藏后果。不敢跟青梅竹马的情人私奔;不能顺利参与战争;买了架飞机来弥补先前撒下的谎言,然后把它传给弟弟迪安导致他死亡;痛失第一个孩子,所以另一个就格外珍贵而无法放弃(因为离婚就会失去);一个把黑人看作低人一等的他者可有时又能在他们身上——在他们竖在他面前的镜子里——看到自己无可否认的黑色孪生子的南方白人:这些生活经验没有一个特别的。任何一个南方人都可能有。可是你把它们加在一起,它们就让人备受困扰了,就像任何人的生活都可能被困扰一样。受不受困扰不是看刺激的不寻常,而在于回应的想象深度。福克纳的想象是嗜血的。

 

这些是他一生都携带的相互关联的责任和资源。嗜血的:保持畅通的渠道,在意愿的庇护之外。他终其一生无法深入的立场——他对沉默和冷漠的依赖——就像它的同僚一样,隐含着巨大威胁的内心回应。沉默并不意味着冷漠。从儿时起,他就接受了发生在他周围的每一件事,几乎从不忘却——它的外观、感受、气味、声音和未实行的可能性。他通过默默地吸收而不是大声地行动来保持更大的控制。最终,他这种间接的行为模式会包含对他已经吸收的东西的创新探索和重新修整——这也是他作为艺术家的劳动。在他脑子里,一个挤满了人的热闹世界正在形成。过量饮酒一开始就是他童年和青年生活里正常的部分。后来,它右变成他成年及老年后努力享受——最终致命——的特征。他是个什么解决不了,却又偏偏在自己没做成的事情上几乎不能欺骗自己的人。到他三十出头的时候,他已深陷糟糕的婚姻当中,一轮轮毫无节制的喝酒,一心想把已经在脑子里乱作一团的一堆小说倾泻到纸上上去。他同时(作为一个南方家长)也很缺钱,远超过了他可以靠写小说能挣到的钱。 

那些前往好莱坞的旅程遵循的是几乎可以预测的方式——他还能怎么支付他的账单?他所继承的身份模式告诉他,那些账单都是必须接住而且付清的,如果他想既成功又保持荣耀的话。一旦到了好莱坞,慢慢积蓄的情绪陷阱就设置好了,只等爆发。好莱坞聚集了他婚姻生活里出的所有岔子:离家的愁思,对电影这个媒体及其制作人员的疏离,没法顺应一个租房子住而周围脸孔可以随意更换、每一个都缺乏特定历史的世界。他在工作室遇见了一个温柔迷人的南方女人——比他小十岁的、刚离婚的,而且敬畏他的名声的女人。他们开始了一段私情——这就是能把他从婚姻痛苦里解救出来的圣殿——他们相爱了(这似乎才算是正确的顺序)。他不能离婚,于是喝酒喝得更厉害了,且在这段情感里越陷越深。他发现情色之爱更让人狂喜和折磨,跟他目前为止了解到并且认同的其他所有事情无法兼容。他陷在自我矛盾的泥沼中。同时,那本巨著——那本将彻底奠定他作为美国最伟大作家的书——一直躲着他,告诉他他还不是他一定要成为的那种作家。

 这就是威廉·福克纳的成为过程——这是一种在时空流转中让人对“成为”的通常含义产生疑问的过程。它与其说是成为,可能还不如说是支撑——支撑着随时间不断加重的负担。就像明克·斯诺普斯绝望地用他的脖子把自己从直通监狱的道路上顶开以获取自由的挣扎,就像那个每次遭遇都要再次流血的囚犯却不屈不挠地决心要完成自己的工作,尽管他跟这项工作毫无关系,就像那头无言地坚守自己的方向、不管别人的命令和鞭笞的骡子:福克纳也是如此忍受着他身上的矛盾。到20世纪40年代初,这一情景已经差不多明朗,他的肖像差不多已经完成。剩下的就是他在《押沙龙》里所谓的“垃圾般的后果”,他最后的住在医院里的、懊丧却享有国际声誉的日子。

(本文选自菲利普·韦恩斯坦《成为福克纳》)


往期相关文章

姚小娟 | 南方的心灵冲突——福克纳文学伦理学批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