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元涛 | 梵高至死穷困潦倒;这个人凭啥坐拥白富美,天天数钞票?

2017-10-25 王元涛 骚客文艺


本       文       约       3200       字


阅       读       需       要


min

今天是毕加索的生日,这位二十世纪最重要的画家136年前生于西班牙的马拉加。毕加索是少有的生前就具备巨大声名的艺术家,与梵高、高更等前辈相比,至少在财富方面,毕加索算是大赢家。原来,这也与他善于“抱大腿”、蹭热点、刷评论等传播学秘笈有莫大关系。


一向认为,这个世界,百行百作,天才都是批量出产的,至于最后谁能脱颖而出,扬名立万,那是偶然。上帝不掷骰子,上帝掷雨点。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所有人,包括毕加索,谁不服也没有用。

但是,偶然之中有必然。对毕加索来说,主动配合上帝的一个前提因素,就是他不竭的创造力。老毕一生,作品三万九千件,他活了九十二岁,平均每年四百二十三点九件。所有渴望成功而没有成功的人,都可以拿这个数据当镜子照照自己。

当年在北京讨生活时,我常去中国宋庄瞎混,见过不少穷画家,其中一些人整天喝大酒吹大牛,嘴上不在乎名与利,但分明看得出来,内心却燃烧着成为毕加索的欲望小火苗。可是,不干活,却是他们难以治愈的致命伤。

有人说了,毕加索算什么?作品那么多,难免泥沙俱下。而他们的目标,则是成为纯洁的梵高!可是,你知道梵高三十七岁英年早逝时,留下了多少作品吗?九百多件!说到底,没有这种创造力,后世的有心人再怎么努力,恐怕也难以让他爆得大名吧?

那么,同样是天才,同样有创造力,同样刻苦勤奋,梵高与毕加索,为什么偏偏一个大穷,另一个大富呢?说一个小故事,就什么都明白了。


1


1905年,毕加索二十四岁,一个姓斯泰因的美国家庭来到巴黎,首次买下他的画作《杂技表演者一家和猴子》。这个美国家庭的主事者,是哥哥里奥和妹妹葛特鲁德,他们十分古怪,拎着成箱美元,专门收购各类丑画。毕加索似乎天才地嗅到了什么,马上要求,给这对兄妹画肖像,而且同时,还要给他们的小侄子也画肖像。

这就相当于,“骚客文艺”给我发了篇稿,我马上要求给出品人小荷写吹捧文章,同时,还要给小荷读小学的五道杠小侄子也写吹捧文章。当然我是乐意这么做的,如果小荷同意,而且又有这种小侄子的话。但这样的事,毕加索一生的竞争对手马蒂斯不肯做,在巴黎蒙马特高地出租屋里受穷的很多画家也不肯做,就更别提远在普罗旺斯的梵高了。 

毕加索不在乎,他不仅做,而且还要花大力气做好。尤其是给葛特鲁德画像,彻底被老毕搞成了一项声势浩大的工程。毕加索动员葛特鲁德出镜做模特,先后达九十余次!最后,成品《葛特鲁德·斯泰因画像》把葛特鲁德那种冷酷、咄咄逼人、掌控一切的精神气质,恶狠狠地挖掘出来了,她十分满意。但是,她的朋友们却不买账,认为画得太严肃,与她不相似。你猜老毕是怎么回应的?他说:“没关系,以后她会设法越变越像画上的样子。”如此自信、如此霸气、如此漂亮的回答,让葛特鲁德欢喜疯了。

斯泰因坐在《葛特鲁德·斯泰因画像》前 (1922)

2


事实证明,让葛特鲁德这个女人喜欢上,可不得了。

读过海明威《流动的盛宴》吗?对了,他在巴黎常去蹭饭的那个家庭,女主人就是葛特鲁 43 34850 43 15262 0 0 2087 0 0:00:16 0:00:07 0:00:09 3039。当海明威坐在客厅餐桌前大嚼法棍时,身后墙上,就挂着毕加索的好几幅画作。这个客厅,是当时巴黎文化界最有势力的据点。这张餐桌见识过多少名人?二三流的数不胜数,仅青史留名的,就有艾略特和乔伊斯,而《了不起的盖茨比》作者菲茨杰拉德,还像海明威一样,得到过葛特鲁德的帮助。画家当中,享誉全球级别的,除了毕加索,至少还有马蒂斯和达利。

因此,不可否认,能挤进葛特鲁德家客厅第一排的位置,的确是一条成名的捷径。你想啊,葛特鲁德花大价钱买了毕加索的画,这样的消息,任何一个评论家都不可能假装没听说,不可能不重视,因此,毕加索顺利且频繁地出现在公共视野,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斯泰因公寓墙上收藏的画作


3


在二十世纪初叶,敬惜字纸,依然是文明世界尊奉的传统,报纸已经开始主宰公共生活。稍晚几年,在上海,有一位美丽的女演员自尽,留下一句著名的话“人言可畏”,就是对报纸的悲愤控诉。文章可以杀人,也可以成就人,老毕是第一批认清这一点的。因此,凭着给葛特鲁德画像的这种人际关系经营天赋,他早早就把与评论家搞好关系,当成了日常工作很重要的一部分来抓。

很多评论家回忆过,在巴黎蒙马特“洗衣船”公寓破旧昏暗的房间里,老毕手秉蜡烛,耐心地为他们介绍自己的作品。“烛光的映照让他的画看起来更加神秘迷人。”评论家萨尔蒙这样说。实际上,外表看起来那么粗野不驯的老毕,居然如此殷勤体贴,这恐怕也是让他的画看起来神秘迷人的直接加分因素。

想一想,在这种成名的关键阶段,梵高处理人际关系的主要对象又是谁呢?是房东。在紧张绘画之余,不时纠缠他的问题是:到底拖欠房租到第几周,房东就会找警察呢?

评论家中,给予老毕最大帮助的,是阿波利奈尔。对老毕的每一幅画,他都大声叫好;对老毕画风的每一次转变,他都会调动自己的全部智力去解读,然后给出引领潮流的理由。我们可以看一段阿波利奈尔的评论:“毕加索无可比拟的天赋使其笔下的世界既美好又可怕,既粗劣又精致。这种似是而非的矛盾对立,游走于自然主义和神秘主义之间,徘徊在罪恶与虔诚的两极。”这是在评画吗?是的,评论现代绘画,你不熟练掌握这种力量感十足却什么也没说的调调,是根本唬不住人的。

毕加索蓝色时期作品 《生命》 (1903)

毕加索玫瑰时期作品 《拿烟斗的男孩》 (1905)

毕加索立体主义时期作品 《亚威农少女》(1907)

与此同时,阿波利奈尔嘲笑毕加索的死对头马蒂斯,则文字简洁明快,好读好懂,而且也才气逼人:“书呆子马蒂斯画起画来总是严肃谨慎,好像有成百上千个俄国人正在监督他一样。”


4


与老毕相比,马蒂斯确实是书呆子。斯泰因家本来早于毕加索,买了马蒂斯若干画作。可是,马蒂斯的教授气质,似乎与美国人天然的暴发户脾气不合,斯泰因家很快开始嫌弃他,抱怨他画得不够丑,即使丑,也不如毕加索丑得坏。

在二十世纪上半期的巴黎,马蒂斯与毕加索堪称双子星座,名声与地位不相上下,各有各的近卫队,各有各的脑残粉。但上百年过去了,毕加索之名,已超出圈子之外,远远盖过了马蒂斯,这是事实。

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是毕加索不拒绝参与政治,而马蒂斯则敬而远之。政治乃众人之事,论收割注意力,政治是最好的抓手。其代表性事件,是1937年,德军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造成大量无辜平民死亡。应西班牙共和政府的委托,毕加索创作大型油画《格尔尼卡》,在巴黎世界博览会上展出。

遭遇轰炸后的格尔尼卡

毕加索《格尔尼卡》(1937)

毕加索原本就偏执迷恋的那种残肢断臂的画法,与这一题材的内质高度吻合,因此,这幅画,让公众一下子就看懂了,并彻底原谅和接受了他此前画作中的所有怪诞不经,然后,大众开始带着歉疚与补偿的心理拼命赞美他,说他是“唯一的一位以二十世纪的眼光来看待二十世纪的画家”。由此,毕加索的影响越过凡尔塞和枫丹白露,顺着塞纳河,溢向大半个世界。

关于《格尔尼卡》,还有一个著名的故事。二战期间,法国沦陷,毕加索留在巴黎,不能卖画,不能办展,还经常遭到德国兵的骚扰。有一次,一名德国军人捏着印有《格尔尼卡》的明信片问毕加索:“这是你干的吗?”毕加索答:“不,这是你们干的。”幸亏对方是德国军人,如果是日本军人,闻听此言,十有八九会把刺刀递进他的肚子。

锦上添花的另一事件是,1950年,毕加索应邀设计的海报“和平鸽”,被第二届世界和平大会采用,他的名字,又得到了苏俄阵营的接受。而设计和平鸽这种事,对于梵高来说,恐怕是想都不会想的吧?


5


毕加索生前就能享受自己作品的红利,原因很多,除了个人秉赋之外,还有天时之利,也值得说两句。

在照相机进入日常生活的时代,绘画不再只是对物的描摹与呈现,而主要是表达画家的灵魂与思想,因此,可以画得“不像”,甚至可以画得笨拙或丑陋。为了让大众接受这种观念,马奈、莫奈、梵高、高更、塞尚等前辈画家,在探索的过程中,比毕加索吃了多得多的苦头。他们的坚持,最终在荒野里开辟出了一条道路,而毕加索,是其中一个不折不扣的受惠者。

本文收尾,老婆凑过来溜了一眼标题说:你不是想教人学坏吧?我一撇嘴:世人之坏,超出你我想象,哪里轮得上我来教?论经营能力,不用说宋庄,就是深圳的大芬村,街头店尾,熙熙攘攘,任何一个人的经营欲望与经营技巧都在毕加索十倍以上。可是跟毕加索相比,他们的创造力为零,因此经营指数再大,两下相乘,不照样还是个零?


-  推荐阅读  -

王元涛 | 莎乐美的皮鞭,不断轻轻打在尼采的身上 

王元涛 | 爱辩论祸从口出,悍妇也救不了苏格拉底 

王元涛 | 你知道吗,数学家最早都是黑社会 


值班主编 | 董啸   值班编辑 | 小窗

这是第 136 篇文章

- END -


© Copyright

作家原创作品 |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欢迎分享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