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四川人独特的生物钟,就是要比全世界慢一秒 | 张丰

张丰 骚客文艺 2020-01-14


本       文       约      2700       字


阅       读       需       要


4 min


1

今天早上8点多,成都又地震了。当时我正准备起床,感觉到床横向震动,三次之后我确信,又地震了。

狗没有叫,书架上的书也没有掉,就知道这地震可能并不严重,也就4级多吧。打开朋友圈一看,果然,有不少人是被震醒的,正在那里肉测震级。心想,8点多了,还有这么多人没起床啊。这就是四川。权威消息出来,这次发生在内江的地震有5.2级,好几个人受伤,但是人们并没有恐慌,更没有悲伤。对地震,四川人有另一套看法。如果谁认为四川人真的没心没肺,他一定大错特错。抗战时的川军,已经证明了川人的有情有义。5·12地震的创伤,永远留在四川人的心底,但是他们也知道,生活还将继续。有很多关于地震的段子,最经典的当然是和打麻将有关。“你的腿怎么在抖?”“不是我抖。三万。”“碰。那是谁在抖呢?”“……是地震。”这段子要用四川话讲起来才搞笑。地震不能影响打麻将,这很不严肃。但是,即便是在5·12地震的那天晚上,在不断袭来的余震中,不少成都人依然靠打麻将来度过艰难的时光。

撼山易,撼川人桌上的长城,难。如今,四川人对地震已经淡定到麻木。每次发生地震后,打开朋友圈看肉测震级,误差都在±0.2之间。这其实没什么了不起的,换谁在固定的场所,比如自己家里,经历三次地震,谁都能总结出经验来。2008年5月12日下午,成都也有很多人惊慌失措地跑出来,有的甚至只穿一条内裤。或许是经历了最可怕的场景之后,人们才能故作淡定。5·12地震改变了很多人,包括我,一个外来者。地震后,作为报社编辑,我连续上班20天。地震几天后的一个晚上,新华社播发了一条快讯,说专家预测会有较大余震发生。这是官方唯一的地震“预报”,在央视上也有字幕滚动播出。我送报纸大样给领导的时候,发现领导已经跑了。等走出大楼,才发现成都整座城市已经疯了,路被堵得水泄不通,到处都在鸣喇叭。所有人都出来躲地震了。人们带着扑克牌,还有啤酒,或者其他可以让人开心的东西,来到开阔地带,集体逃命的行为,很快演变成大型娱乐活动。苍蝇馆子和烧烤店,也在正常营业。这不是消费苦难,而是在苦难中消费。四川人谈起地震时的潇洒和幽默背后,其实一直有某种忧虑的底色,只不过外人不易觉察罢了。

那天晚上,一定有很多爱情发生。


2
就是在那晚,我第一次吃了兔头。之前,我一直认为兔头是很可怕的东西。据说连福建人都敢吃的广东人,也不太敢吃兔头。“兔子那么可爱,你们怎么忍心?”我每次走过卖兔头的店铺,看着那一个个脑袋,都感到害怕。但是在这个逃命的晚上,和几位朋友一起坐下,几杯啤酒下肚,“今晚我们命可能都保不住,你还在乎吃不吃兔头”?
我吃了。事实证明,兔头非常美味。可以说,这是一个河南人的关键时刻,吃兔头就是向四川人纳投名状。大概从那时开始,我就开始把自己看成是成都人了。那一年,在河南老家过完年,我使用了“回成都”,而不是“去成都”。我不识字的母亲注意到了这个变化,“你是‘回’呀?”那时,我从北京到成都已经三年了,正在经历对工作的厌倦期,但是地震和兔头,好像给我展示出了某种新的东西,让我安静下来。后来我养了一只贵宾犬。家里在炒兔丁的时候,我拿出两块兔肉,用清水煮了给它。它闻了几下,摇头走开了。我查了一下小贵宾犬的资料,发现这种狗以前竟然是欧洲贵族用来打猎的,它的祖先可能每次抓到兔子,都会乖乖交给主人吧。所以,这种奇怪的基因传了下来,让贵宾犬不忍心对兔子下口。没过几天,我就发现,这种心灵鸡汤式的知识是伪科学,因为狗偷了我买的香油卤兔。这毕竟是在四川出生、长大的狗,它哪里是同情兔子,它是嫌弃清水煮兔太难吃啊。狗吃有味道的东西,对健康不好,但是它哪里管那么多呢。口腹之欲,比什么健康都重要,四川人是这样,狗也是这样。

你到任何一个四川人家的厨房看一下,就会发现这个秘密。除了郫县豆瓣这种必需品,厨房里的调味瓶至少还有六七个,每一家的创造性都体现在这些味道的搭配上。四川人可能不屑使用河南的“十三香”,统一调制的味道,和专制有什么区别?有些高雅人士对川菜的攻击,就在于它用麻辣掩盖食物原来的味道。有些四川人会急忙辩护,川菜博大精深,又不止是麻辣。其实,这种指责和辩解,都没抓住要领。像广东人那样,吃“食物本身的味道”,代表着一种价值观,四川人对各种“味道”的喜欢,则是另一种人生方向。

因为,味道决定口感,口感决定人生乐趣。

以吃面为例,河南人吃面分个大碗、小碗就够了,即便是小碗,也相当于四川的“三两”了。一个河南人吃面,来“三两”就够了,四川人可能要三个“一两”——他们需要三种味道,最奇怪的那种无法命名,就叫“怪味面”。在一家面店,最经典的男士套餐是“一牛一海一怪”,就是一两牛肉,一两海味,一两怪味。


3


忘了在哪里看到过美食家陈晓卿的一个故事,说他有一次在四川吃肥肠小面,地震了,他看了看周围,想了想,还是先把面吃完再说……总觉得陈晓卿是入乡随俗,被四川人“大无畏”的精神感染了。看这欢脱的击鼓说唱俑,就能感受到四川人自古有之的乐观开朗四川人的乐观还体现在他们对于自己语言的自信。在成都,你基本听不到四川人说普通话,就算是出省,很多四川人也只是把四川话升调当普通话用。比如我的一位同学,第一次去上海出差就各种抱怨:“我那么标准的普通话,商场售货员都听不懂。”我问,那你问的啥?她说:“我问售货员,可不可以把那条摇裤儿递给我看一哈?当然,还有小荷讲的她妈妈的故事,据说老人家刚一去北京就逛超市去了,逛了半天特别不高兴,“北京这么大的城市,怎么连个小东西都买不到?”追问之后才知道,她要买的是shaoji,销售人员把她带到了“山东扒鸡”的柜台,而她想要的,其实是可以淘菜的那种簸箕。


4


我认为对味道的追寻,就是一种生活的艺术,而不仅仅是“活着”。这说明四川人已经脱离了生存的艰难,从而获得一种超脱性。他们乐观,是因为他们从来都没有太过艰难的生存体验。由于都江堰的存在,这个地方的人千百年来讨生活相对容易一些。当北方人抗旱、南方人为洪水发愁的时候,成都平原的农民可能在聊天,喝茶,打麻将,等着地里结出硕果。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成都人的生活也陷入了困境,吃饭也成为了问题,但他们依然会喝茶,保留了生活中“更高的东西”。要弄懂四川人在想什么,必须到茶馆里去追寻。那些半躺着享受掏耳朵快感的人,永远都不会爱上996,也很难接受上下班打卡。

中国铁道大纪行》

茶馆里遵循的是另外一种时间,那不是来源于伦敦格林威治天文台,而是都江堰和岷江奔腾的河水。所以,四川人永远都是迟到。那不是人品问题,而是他们独特的生物钟在起作用——他们比整个世界都要慢一些。捉啥子急,喝完这杯茶再说嘛。


-  推荐阅读  -

中国男人为什么缺乏搭讪能力 | 张丰

华为251员工的“狼性”,其实和公司一样冷血 | 张丰

流沙河逝世:成都失去了它的灵魂 | 张丰

 


值班主编 | 余子野   值班编辑 | 小窗

这是第 798 篇文章

- END-

 © Copyright 

作家原创作品 |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欢迎分享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