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0年3月27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疫情下的英国:太平间露天扩建,卫生纸没断货

祝羽捷 骚客文艺 今天


本       文       约      5000       字


阅       读       需       要


10 min


每天晚上8点30分,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会公开最新疫情,宣布政府将要采取的新策略。自从2015年开始,我每一年都会在英国住够半年,这是一个祖国之外心系的地方,我特意把这段超过英超收视率的发言找来听了听,或多或少体会了很多英国朋友的心情,他们说,仿佛回到了二战时,人们围在一起,等候无线电广播传来丘吉尔的演讲。

图源:Belfast Telegraph

不同的是,许多不买账的人会立刻拿起手机,第一时间在社交媒体上质疑政府的决策。

图源:Twitter@Michelle Dewberry

回到2月初的伦敦,那时还处在冬天,下午4点半天就黑了,人们像往常一样下班,到Pub里喝一杯,吐槽着哈里和梅根退出皇室后一系列皇室八卦,赶上欧冠比赛的日子更是热闹非凡。比起正在享受啤酒和足球的英国人,华人轻松不起来,密切关注着国内的疫情,从朋友圈和家人的口中得知,国内物资不足。

赵雨潇是卡迪夫大学中国校友会的一员,校友会组织大家捐款,在英国购买了口罩和防护服空运到武汉。在伦敦大学教书的心远,原本订了3月底往返国内的机票,为了参加一场学术讨论会,当时正是国内新冠疫情爆发的时刻,机票出奇便宜,312磅的往返经济舱(那个时候绝没有人想到,这几天回国机票被炒出天价)。有些朋友出于好意给我留言:“要不要到英国避一下?”便遭到国内网友的攻击。

卡迪夫大学校友会的捐赠物资抵达武汉 祝羽捷供图

往常,春节过后我会坐上英国航空的航班,跟在伦敦的团队一起开会、工作,拍摄有关英国文化的短视频。我还在年初提交了两个学校的申请,但随着全英学校已经关闭,申请如石沉大海。如今,我们所有的工作计划全部搁置,就像今天很多英国人在社交媒体上所说:“我也不知道何时是尽头。”整个疫情期间,我一直和英国的朋友、导师、工作人员保持联系,起初是他们关心国内的疫情,问我们是否口罩充足,食物充足,世事难料,进入三月后,双方现在调转了位置。

英国的疫情急转直下。3月22日,英国新增确诊665人,累计确诊5683人,累计死亡281人,新增48例,最年轻感染者18岁。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计划下周通过信件以及短信的方式,向全国150万高危人群发出建议,在12周内不要出门,以保护个人健康。这些高危人群包括接受过器官移植、患有严重呼吸道疾病(如囊性纤维化)或特定癌症(如血液或骨髓)的人。

这个刚过去的周末,仍旧有不少英国人到公园等公共场所聚会,坐在河边聊天、喝饮料,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在网上引起了很多本国人的不满。“他们真的不知道自己在冒险吗?”网友不断在鲍里斯·约翰逊的社交媒体下面留言,希望他能做出更强硬的政策。

又过一天时间,3月23日,英国新增新冠肺炎确诊者967例,累计确诊6650例,新增死亡54例,累计死亡335例。

图源:BBC

这天晚上,鲍里斯·约翰逊宣布,为了应对疫情,英国开始实施更加严格的管制措施:从这一晚开始,除购买生活必需品、外出锻炼、求医或核心工作者通勤以外,所有人必须待在家中;非同一家庭2人以上的聚集将被禁止;图书馆、露天健身房、祷告场所等也将关闭,人们除葬礼外不可举行纪念或宗教仪式;新规实施后,警察将有权驱散聚集的人群或进行罚款;新规将实施三周,届时如果疫情得到控制,将放松管制。

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宣布,英国开始实施更加严格的管制措施

民众在社交媒体上建立了#StayAtHomeSaveLives(呆在家里拯救生命)这个话题。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也在这个话题下发Twitter说:“We want to protect you. But to do so, we need you to do your bit. ”二战期间,英国最鼓舞人心的一句话“Keep calm and carry on”如今已经被民众改成了“Keep calmand stay home”。

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在推特上号召“呆在家里拯救生命”

We stay here for you, please stay home for us 

我的朋友Elaine身体不舒服,前段时间预约了GP(社区医院)看病。她的GP在Mayfair(梅费尔),伦敦最金贵的上流社会区域之一,却被告知GP已经关闭,理由是医生没有防护服,要保证医生不被感染。GP是普通科医生,如果在英国生病了,是不能直接去医院的,去看每个社区的GP,再通过社区的GP推荐到医院或者专科去检查。倒是有另外一个朋友幸运地被GP接待了,但她说,从来没有见过英国的医生服务态度如此恶劣。随着死亡数字和感染人数的增长,社区医院的医护人员越发焦虑不安。

根据政府要求,70岁以上老人必须隔离,所以女王带着她的狗,离开白金汉宫,搬去了温莎城堡进行隔离。查尔斯王子也过70岁了,女王和大儿子分别进行自我隔离期间,威廉王子将会承担更多的高阶皇室公务,代替女王和查尔斯王子参加活动和行使皇室职责。很多民众也开始选择自我隔离,我们学校校长太太在社交媒体上说,“我已经在家待了三天了,感觉人老了6岁。”

3月19日,英国女王带着她的狗离开了白金汉宫。图源:BBC

鉴于国内对英国情况的一些偏见,我在晚上与伦敦做了连线。跟我连线的是心远,她是伦敦大学的人类学博士后。通话过程中我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多么渴望了解外界,认识世界,即便在这个信息无比发达的时代,我们还是有那么多闭塞性,我们还是会被偏见阻碍,我们仍旧会画地为牢。就像Doris Lessing所说,自我信息大爆炸的确发生了,但我们审视这些信息的能力仍处于“幼儿时期”。作为人类学研究员,她和同事们也做了一些信息采集的工作,解答了我们一直对英国抗疫情况的困惑。

首先最激起民众愤怒的,是来自鲍里斯关于英国政府采取“群体免疫”herd immunity发言。一周时间,政府完全改口,态度大转变。随着英国帝国理工大学基于病毒扩散模型的报告出炉,政府意识到之前的策略有严重的漏洞。遗憾的是,提出这份报告的帝国理工的科学家Neil Ferguson也感染了新冠,检验呈阳性,他被中国的网友称作英国的“吹哨人”。

政府越来越偏重更为严厉的压制措施。某些媒体为了抓眼球,有意加重“群体免疫”这几个字眼,断章取义,给民众造出一种“消极抵抗”的印象。“群体免疫”的争论在一定程度上是在传播中不断被演变,被误读,导致了我们对这项政策的理解产生偏差,政府表示他们已经制定了计划,并非对病毒放任自流。策略分为四个阶段:contain(控制); delay(延缓); research(调研);mitigate(缓和)。现在他们正处于策略的第二阶段,是让病毒来得平缓、不要集中爆发、需要赢得时间;同时要保护弱势群体和老人。专家预测,病毒可能无法完全消失,甚至每年都会重临。在这种情况下,会形成群体免疫,而60%的人需要获得群体免疫。在这个阶段也为疫苗和药物的研发争取时间,等待疫苗和特效药这些终极武器研发成功。


英国政府制定的应对疫情的四个阶段,图源:The week

民众的恐慌来自信息的不透明,政府在官方网站gov.uk设立新冠病毒专区,发布公告并随时更新政策和专业医疗资讯,希望民众可以最大程度了解真实的信息。英国并非家长制,政府对待民众向来以对待成年人的方式,对于成年人就是要说实话,那么政府在发言是强调情况“worst”,警告民众会有“失去至亲”的风险,强调客观条件(没有疫苗,床位有限)都是让成年人们意识到疫情的严峻性,做出最坏的打算。他们并非是很多人误会的所谓放弃民众,而是比起盲目的乐观,更重要的是说出最坏的情况,成年人会自己做出判断,是不是应该呆在家里,想一下如何保护自己和家人。

英国政府网站gov.uk中的新冠病毒专区

很多人目睹了英国行政中心威斯敏斯特区在露天搭建了太平间,而上一次在公共区域临时建设停尸房是在2017年6月,伦敦西部一栋24层公寓着火。第一时间建太平间,也是政府的应急反应之一。西敏寺的太平间原本可以容纳106具尸体,又加盖了帐篷可以多放100具。要在地广人稀的海德公园继续修建太平间的传言也一直不断。很多人不理解,当务之急难道不是修建方舱医院吗,为何第一时间加盖太平间?英国有死亡教育和重视死亡质量的传统,所以对待死亡的态度更加开放,并不是有些人理解的用棺材诅咒或者恐吓。威斯敏斯特市议会的一位发言人说:“这是预防措施,每当伦敦发生重大事故,都会做出类似的安排。”

英媒大都市报(Metro)报道,英国威斯敏斯特自治市搭帐篷扩建停尸房 图源:PA

民主自由传统国家无权限制公民自由,政府唯一做的就是关闭英国人常常聚会的酒吧和餐厅,用这种方式来间接限制人们的自由出行。关闭的酒吧和餐厅可根据政策向保险公司提出补偿。若不关闭,自负盈亏。同时,英国政府也已经承诺,向不能上班的员工提供80%的收入(出台政策意味着必须承担经济责任)。这项“薪资补贴”计划具体是:因疫情而无法工作的数百万英国人(不包括在3月之前被解雇的劳动者),将统一由政府发钱补贴其工资的80%,补贴上限为每人每月2500英镑(约人民币20734元)。这一补贴数值,略高于英国普遍月薪的中位数标准,至少持续3个月,在必要时会延长。个人房贷也可申请延缓三个月支付。对于企业也有一些扶持:房租一年的business rate全免;提供免息贷款给中小企业;各种税项申报延缓。

心远在伦敦大学带人类学研究生,最近适应了网络教学。英国各个高校在四周以前已经因为员工薪水问题(主要针对职工养老金),在政府宣布关闭学校前,最早请假不来学校的是中国留学生,他们在朋友圈和微博上得知疫情的危害性,表示不敢坐地铁,心远作为这个专业唯一的中国导师表示理解。现在学校完全关闭,线下课程改成网课,但由于英国的互联网技术落后国内,授课质量受到影响。

很多住在伦敦的朋友告诉我,各个超市都在供给蔬菜水果,物价稳定,他们可以正常吃喝。但由于内心的恐惧,也开始囤货。据《独立报》报道,尽管食物供应充足,但是由于配送问题,各个超市的供需情况不同,还是会出现空架现象。

为了照顾老年人及弱势群体,英国的一些超市设置了早上8点至9点专门对老年人开放,这样他们就不用担心一到超市商品被其他人抢购一空。图源:独立报

华人朋友反应,中国超市的食物供应比较全,没有断货,有良心的华人老板坚持不涨价。我们在国内看到网上最多的图片是卫生纸货架清空。这里有几点原因,一是基于以往的经验,经历过一战二战闪电战的英国曾经卫生纸断货,记忆里的恐慌基因作祟,人们第一时间想到要买卫生纸;二是卫生纸在货架上占据的面积比较大,很容易从视觉上断货,但不存在真正的买不到卫生纸。最后,卫生纸是最便宜的消费品之一,哪怕收入最低的人,也可以通过买卫生纸得到心理安慰——我至少为疫情做了点防备。

真正断货的是口罩,国内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在英国的华人大批量的采购口罩寄回国内,也是这次断货的原因之一。就在五天前,马路上戴口罩的基本都是华人。据观察,现在戴口罩的人比例已增加到20%,而很多人不戴口罩的原因,是买不到。

英国的社区在公民生活中发挥很重要的功能,各个社区都有一些互助政策,包括对老年人的关怀。比如有的社区向老年人发放报警项圈,以防身体突发不适。比起英国政府,以社区为单元的组织对个体发挥着更大的帮助作用。政府呼吁各个慈善机构对弱势群体给予更多的保护,伦敦市长公室正与洲际酒店集团合作,为露宿街头的无家可归者提供300个房间,以帮助他们抵御冠状病毒。

英国政府联合酒店,为无家可归者提供300个房间 图源:BBC

伦敦城自二战以来,首次出现了空荡荡的景象。海外游客早已回国,原本最受欢迎的景点荒无人烟。随着球场、电影院、剧院、餐厅、酒吧、学校的关闭,更多人减少了出行,留在家里,很多超市在地板上划出人与人的位置,提醒人们保持距离。

我认识的英国人都是嗜酒如命,不让他们喝酒会要了他们的命。特别是男人们,下了班去喝酒是一种习惯,到了各种比赛季,酒吧更是男人们的天堂,现在都记得读大学的时候,老师带我们去集体喝酒的盛况……如今他们只能买了酒坐在自家阳台上喝,颇有点“夕阳无限好”的忧愁景象。

随着对疫情的了解,英国人逐渐接受戴口罩这件事。过去,在他们的意识里,只有身患重病的人才会戴口罩,现在意识到戴口罩也是一种自我保护,尽管还是有很多人坚信戴口罩是没有用的。上周因戴口罩被歧视和殴打的四名华人,通过报警得到了救援,2名嫌疑人分别为十四五岁的女性,这次袭击未对4名受害者造成严重人身伤害。但英国警方表示:“任何出于无知、偏见和仇恨的犯罪,都是不可接受的。”并重申,如果遭遇类似情况,可以拨打101或999寻求帮助。


英国财长RishiSunak说:“历史上,从未有哪个时刻,如现在这般呼唤我们所有人的共情力。在这场疫情结束、也必将结束的时刻到来时,我们会回望此刻,铭记住无数细小的善行,无论是我们给予的,还是得到的。”前首相特蕾莎·梅上周重回下议院,向卫生大臣汉考克、首相约翰逊连发几大疑问:为何不检测中轻症?老年人如何自我隔离?疫苗何时问世?每个问题都是民众最关心的话题。政界人士在网上发声:“我们这个时候能不能先把政治放一边,尽快度过难关。”抗疫并非竞赛,不分国界,关乎全人类的命运。英国的华人朋友纷纷表示,他们已经放弃了回国的打算,响应科学家和政府的号召,多洗手,保持社交距离,尽量留守原地不移动就是最好的防护。虽然他们现在身处疫情的早期阶段,但看到中国的情况正在变好,他们也有了莫大的鼓励和希望。最后附上一个学弟发来的照片,他已经两周没有出门了。是不是和我们前段时间有点类似?图片 by 魏尔成


艾芬、张继先、方方、龚菁琦……

还有那些你不想遗忘的

我们已刻在纸上财新传媒新冠疫情文图报道精选 线装珍藏
36名记者 历时100天15篇不同阶段影响深远的独家深度报道加上近200幅照片集结成这一册200页的特刊即财新《中国改革》第2-3期合刊

财新传媒出品


长按下方小程序二维码即可进店购买 

-  推荐阅读  -

在韩国,有一场26万人集体参加的性侵

外国的州长都这么幼稚吗

疫情中丑恶的一面:“生怕别人过得更好”



封面图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异议请后台联系

值班主编 | 余子野   值班编辑 | 小窗

这是第 854 篇文章

- END-

 © Copyright 

作家原创作品 |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欢迎分享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