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父母如何爱自己的孩子?请面对遗憾和不完美
The following article comes from 甘北 Author 甘北
作者甘北
ID:ganbei1990
心理学家李松蔚曾分享过一个案例。
一个男孩追溯成长历程,小时候,妈妈对他的要求很严格,他在幼儿园被班上的小朋友抢了玩具,妈妈知道了很生气,要求他第二天就去把玩具拿回来。
他不敢,妈妈就责怪他太怂了,不断给他施压。
这样一来,小男孩每天都处在高度的心理压力中,不仅要忍受被同学“欺负”,还要面对来自妈妈的指责,被迫地去直面自己的“懦弱”。
20年后,这个男孩跟心理咨询师进行了一次交谈。
咨询师问他最想对妈妈说什么,他的回答是:“我会告诉妈妈,我就是一个很怂的人。我做一个很怂的人,你就不会爱我吗?”
这则故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尤其是有孩子以来,我时常会思索:我想要一个怎样的孩子,我的孩子又想要一个怎样的妈妈。
— 1 —
我们的孩子
很可能不会长成我们想要的样子
每个妈妈都曾想象过,自己理想中的孩子会是什么样子。我当然也不例外。
早在孩子出生前,我就想幻想过他的样子。他应当是勇敢的、自信的、活泼的……我把世上最美好的形容词,都寄望在了他身上。
但很快,我的幻想就一个一个地破灭了。
我的孩子很怂,一点都没继承他妈妈雷霆霹雳的性格,跟别的小朋友发生矛盾,只敢用眼神求助大人,浑身都害怕得紧绷。
他还不够活泼,不敢主动跟小朋友们示好,总是远远地站着,等别的小朋友过来邀请他,才愿意放心地加入游戏。
他甚至不太自信,玩“剪刀石头布”,做不出“剪刀”的手势,就一直很抗拒这个游戏……
有时候我甚至会自我质疑,为什么我的孩子性格一点都不像我,会不会是我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又或许我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妈妈?
我跟许多父母一样,被迫接受了这个事实:我们的孩子,很可能不会长成我们想要的样子。
— 2 —
相比于“不完美”这件事
粗暴的父母更为可怕
我试图过改变我的孩子。比如胆小这件事。
他在楼下跟别的孩子一起,玩过两次自行车,于是我也给他买了一辆,教他练习自己踩。
可当我把他扶上车,他吓得哇哇直哭,不是一时胆怯的哭,而是由内自外的抗拒。两只手紧紧握住车头,哭得都快抽筋了,嘴里大声喊着:“我怕!我怕!”
这令我很挫败。唉,我的孩子,连自行车都不敢尝试。
这一幕恰巧被我爸妈瞧见,爸妈很生气,他们问了我一个醍醐灌顶的问题:“你强迫孩子学自行车,是自行车真的很重要,还是只想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随后他们又问我:“你直到现在还不会游泳,我们有按住你的头下水吗?”
这两问令我怔住了:骑自行车真的很重要吗,我为什么会因为这件事,就对自己的孩子贴“胆小”的标签?
我能理解自己对水的恐惧,为什么不能理解我两岁半的孩子,被妈妈强行固定在骑自行车上的恐惧?
而我对此的执念,到底是真的想让他学会自行车,还是因为小区别的孩子都会了,让我产生了落差和虚荣心?
— 3 —
没有谁比父母
更有义务守护孩子的天性
就像童年时,许多内向的孩子,被迫被妈妈推到人群中,忍受着内心的恐惧,跟一群不喜欢的陌生人自我介绍一样。
我们总用成人世界里的评判标准,去塑造自己的孩子:外向比内向好,胆大比胆小好,主动比被动好……然而,事实当真如此吗?
度过那段育儿焦虑期后,我试图用更松弛的方式,去跟我的孩子相处。
那辆自行车现在还放在我家的角落,偶尔他会推出去玩,用手扶着车头,跟在别的小朋友身后跑,却不敢自己尝试骑一骑。
但很快我发现他的另一个优点:他很乐意于把车分享给别的小朋友玩。
当小区没有自行车的小朋友,想骑一骑他的自行车,他每次都很乐意让给人家,还很贴心地在身后,帮人家扶住车尾,给人家做向导:“下坡了,小心,小心……”
这一切令我羞愧。
我那个“胆小”的孩子,拥有多么美好的天性啊,为什么我竟会认为,这是一件坏事?
后来,我就这件事,耐心地跟他沟通过一次。
“你很喜欢自行车对不对?”
“对!”
“那你为什么不愿意自己骑呢?”
“我撞到了那个姐姐……”
我这才猛然想起,他第一次跟别的小孩玩自行车时,曾不小心碰倒过一个年龄相仿的姐姐。我早已忘了,他却依然记得!
我那个有点害羞、有点胆怯的孩子啊,他一直是个善良的孩子啊!
我这才意识到,我之前的行为,对于孩子而言有多粗暴——我曾试图用蛮横的方式,去打破一个孩子内心坚信的秩序。
从那以后,每当别的家长问起:“为什么你这么大了,还不敢骑车?”
我都会从容地为他辩护:“咕咕很聪明的,以后总会学会的。”
我是他的妈妈,谁还比我更有义务,去守护他美好的天性呢?
— 4 —
孩子,你不需要成为妈妈喜欢的样子
没有一个孩子是完美的。就像童年的我们,同样不完美。
而大人为了塑造一个俗世定义中的完美孩子,很可能会对孩子做出粗暴的举动:
把男孩儿的洋娃娃扔出去,告诉他男孩子不该玩这些。
要求一个内向的孩子当众表演,以获得大家的掌声。
每当孩子对一个东西感兴趣,就斥责他别乱动……
但孩子最宝贵的,恰恰是这部分天性啊,他们纯真、善良、乐观、包容、好奇,为什么我们急巴巴地,让他们褪去这些美好的孩子气,成为一个老练的大人?
内向的孩子,很可能心思细腻,更会关心他人。
好动的孩子,很可能富有创造力,想象力惊人。
倔强的孩子,往往更有秩序感,更懂得遵守规则……
每一个孩子都有美好的天性,只是身为父母的我们,总对孩子有这样或那样的期待,希望他成为我们理想中的样子,却恰恰遗忘了,他本身的样子,就很美好啊。
就像我家咕咕一样。他不像妈妈一样活泼,也不像爸爸一样好学。
可是,他看到妈妈身上的蚊子包,会凑过来帮忙呼呼。吃到好吃的巧克力,会记得给外公留一块。跟别的小女孩一起玩,哪怕个头比对方小了一截,也会告诉自己:“我是男孩子,要保护女孩子!”
他没有成为我想要的样子,但他成为了他自己的样子,天生美好,善良谦让。
— 5 —
每一个孩子
都值得被温柔守护
每个人都曾是孩子,只是很多时候,我们都忘记了,当我们还是一个孩子,我们希望被妈妈温柔地对待:
我害怕的时候,希望妈妈能告诉我,她会一直陪伴我。
当我害怕见人,妈妈不会强迫我,非要在大庭广众下背一首诗。
当我做错了事被人嘲笑,妈妈能站在我那边,告诉我没关系的……
我们渴望被守护着成长,但在成长过程中,却总有这样那样的遗憾。如今,我们成了父母,或许能够成为自己想要的那种父母,温柔地守护孩子的天性。
就像我最近听到的王晰那首《蓝色臻爱》的歌词:你可爱的小嘴馋,只要喜欢就品尝,生活的滋味都随心去欣赏,愿你做自己最真,无论何事发生……
“愿你做自己最真,无论何事发生”。或许,这就是妈妈能为孩子营造的,最好的成长环境。
美赞臣蓝臻所倡导的理念,坚定了我的育儿信念:每一个孩子都拥有美好的天性,TA的敏感,TA的探索,TA的淘气,TA的善良……
TA或许不完美,但那就是世上独一无二的TA。
TA应当被赋予保留美好天性的权利,而不必被塑造成任何人。
假离婚后出国作陪读妈妈 4年后办复婚,不料剧本早被改写...
【系列】拥抱多元文化的嘉年华 加华人社团联席会2019献精彩
作者简介:甘北,100万女性的娘家人,我有一间大房子,活够了就去死。我的公众号写男欢女爱,也写世情冷暖,欢迎你来做客。微博:甘北Lily,个人公众号:甘北(ID:ganbei1990)。
加拿大之声是汉加风平台之子品牌,聚焦于加国政治、财经资讯、社区动态。致力揭示事件背后的深度、温度;传递正义、担当;体现社会责任。旗下品牌栏目:《加拿大骗子曝光台》揭露各类大小骗子、骗术;《汉加风系列》为时事评论;传递百姓之声,为华裔融入加国社会而奔走努力。
新闻线索:vanwestca@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