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尊严与封建 | 青年维也纳

青年维也纳 青年维也纳 2022-09-22

尊严与封建

作者:克罗采和春天(高林)
“当每个人觉得自己遇到不平可以拔刀相向的时候,‘士可杀不可辱’这种规则才可能存在。”


明治时期的歌舞伎表演《忠臣藏》的时候,增加了很多既不见于史料、传统的表演里也不存在的情节。比如在松之廊下,吉良不但对内匠头恶语相向、百般辱骂,甚至还朝内匠头脸上吐吐沫。

虽然歌舞伎是“庶民”的戏剧,但这样的情节还是让很多观众感到不快。那么为什么要加入这样的情节呢?

原因就在于伦理观的转变。在武士的世界里“侮辱人”和“杀人”是没有区别的。单纯的骂人就可能招来刀剑的报复。因为对武士来说“荣誉”是和“生命”同等重要的。你骂我,我就斩了你。

而这种宁“砍”勿“骂”的规则要能够流传下来形成风气,其实依靠的是基于“武力自卫”的“习惯法”。因为“侮辱”这件事从来都是最难把握的一种行为。对一个旁观的执法者来说要确定“对一个人的侮辱”是很难的。说什么算是骂,说什么算是“口头禅”是无法区分的。

对方怎么算“侮辱”其实只有当事人自己最清楚。所以只有当整个社会的执法权掌握在每个人自己手里的时候,当每个人觉得自己遇到“不平”可以“拔刀相向”的时候,“士可杀不可辱”这种规则才可能存在。

日本从平安晚期就是一个缺少中央集权传统的社会。每个人的安全、每个地方的秩序都需要人们自我捍卫。所以才会形成武力捍卫尊严的传统。

经过明治维新,日本进入到一个中央集权的社会里。通过禁止带刀、禁止决斗和报仇实现了官府对暴力的垄断。这时候单纯因为骂人就挥刀取人性命对明治时期的观众来说已经是难以理解的事了。于是面向大众的歌舞伎,不得不让作为大反派的吉良上野介做出他根本不可能做的坏事“吐唾沫”来羞辱浅野内匠头。因为只有如此,人们才能产生“哦这真的很过分!”的感受。

世界读书日,我们不荐书 | 青年维也纳




|青年维也纳微信群讲座|


主讲人:高林 x 吕利 

◉ 伊丽莎白二世与君主制



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离世引发了普遍的哀思,青年维也纳特推出本期节目。望勿错过!


讲座形式:微信群语音,时长约2-2.5小时,含至少20分钟交流提问时间。

讲座时间:10月2日(周日)晚20:00


门票:20元


报名方式:扫二维码加客服菌,红包买票




无需担心错过讲座时间,讲座后群内发录音


点阅读原文购买往期讲座录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