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林:2022年阅读印象记 | 青年维也纳

青年维也纳 青年维也纳 2023-01-02

2022年阅读印象记

作者:克罗采和春天(高林)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因为乌克兰问题打起来的?”



今年看书不太多,印象深刻的大概是这么几本。


第一是《滔天洪水》,这个是答应要写个书评,结果拿到发现是字典一样的大部头,然后打算凭良心看完,却意外地发现非常好看。

单从内容说这本书只是讲1917年到1930年之间这十几年的历史。但看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它表现的其实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主题,那就是美国与全球秩序的建立。

罗马的霸权—〉罗马的和平—》罗马帝国这条道路是罗马人不情不愿地走完的。

那么从这个角度说美国的霸权—〉美国的和平—》美国的帝国,这个过程美国也是不情不愿的。

尤其是1917年美国人的霸权其实来的非常意外,因为1916年欧洲所有的当局者在“差不多得了!”“到此为止保住我们的地位”和“我们要打到底!”之间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打到底!”才让美国突然成了全球最后的强国。

到1918年底中欧盟国已经崩溃,协约国里的俄国和罗马尼亚已经战败,英法意虽然胜利了,却欠了一笔天文数字的债,用英国财政部的话说会让英国沦为收税还美国外债的“征税机器”。

在这样的局面下美国国内对战后秩序的观点有几种,一种是让全世界爱怎么折腾怎么折腾,美国要完成威尔逊的“全球第一大舰队”,然后凭藉海上霸权去赚钱。

一种是美国不能坐视欧洲的无政府状态,所以应该和英法结成跨大西洋民主国家同盟。

威尔逊在巴黎和会

而威尔逊则介于两者之间,要在尽可能少花钱的前提下建立一个可以让美国赚钱的全球秩序。这就是国际联盟。国际联盟是要用口号满足所有对世界大战和“帝国主义”忍无可忍的进步主义者的机构,利用欧洲的进步主义者来减轻美国的负担。结果也就可想而知。

在欧洲,一个同样有趣的主张也出现了,那就是协约国的战时“进口、运输”计划委员会。这个委员会是在德国潜艇战破坏大西洋航线,协约国没有足够的信用可以在美国贷款的情况下组织起来的。

协约国都向英国递交它们的需求,而英国用自己的信用贷款。贷款本身需要协约国整体协调,那么贷款买什么自然也要协调,买到了美国货之后美国不管运输,那么分配在德国潜艇打击下越来越紧张的运输船也需要协调。贷款之后还得还债,那么协约国有限的商品,要运过大西洋还需要协调。

威尔逊在国会特别会议上

也就是说到一战最艰难的时刻,协约国的原料、生产、运输、出口都已经开始彼此协调和让步。在这个政府间协调机制之外,还有美国胡佛组织的援救被占领的比利时人的救济运动,他们也需要运输能力。结果就是至少在短暂的几个月里,俄国人能不能拿到炮弹,比利时人能不能吃上饭,英国人能不能继续喝加糖的茶,法国孩子有没有新衣服,都取决于这个权力巨大的委员会。

这个委员会里有个法国官员叫让-莫内,他主张把这套战时生产、运输、销售的协调体制保存下来,扩大到美国,建立一个世界经济秩序。

这个主张当然被拒绝了。但这本书的有趣之处在于我们可以从“问题”和“解决方案”的角度思考。那就是面对世界大战,对主权国家不信任的人们提出了“国际联盟”、“大西洋民主国家同盟”、“世界经济秩序”,在1919年到1939年之间的二十年里,这三个解决方案都失败了。

时代周刊封面上的让-莫内

但1945年以后这三个方案都再一次开花结果,这就是联合国、北约、欧洲煤钢共同体。从1919年到2022年一百零三年的时间里,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是怎么在1919年的起点上向前迈进的!

这也是为什么我把这本书放在最前边,因为它是一本鼓励我们思考的书。如果你觉得主权国家是各民族的必然归宿,那这本书可能让你愤怒。如果你觉得不符合“理论”的世界秩序不如“世界的无政府状态”,那这本书刚好可以给你提供自娱自乐的黑料。

可假如你觉得“坏秩序也胜过无秩序”,跟主权国家为所欲为比起来,全球秩序的努力总归是一种进步,那么这本书就会让你看到一百年来人类取得的进步。

1919年威尔逊总统不相信德国能在一夜之间变成“民主国家”,但他也不愿意用美国纳税人的钱去监督德国的民主化改造。他连与法国英国联合起来保障欧洲秩序都不愿意。但是二十多年之后美国纳税人的钱被拿出来改造德国和日本的社会,支持欧洲重建,跨大西洋民主国家同盟建立起来了,而且不断扩大。一种真正取代帝国主义的世界秩序正在建立。

从这个角度说另外两本书都是《滔天洪水》的补充。

一本是《1931:债务危机与希特勒崛起》,这本书只有和《滔天洪水》搭配起来才好看。因为债务危机问题《滔天洪水》里也有,但作者是站在全球秩序的角度写的,而这本书则提供了德国的视角。尤其是布吕宁内阁的举措,从某种意义上说几乎是按小时记述的,非常有趣。

另一本则是《没有魔法宫》,这是一本关于联合国的小书。1919年威尔逊总统既不想花钱又希望建立世界秩序,所以他决定向全人类唱一首崇高的歌,这就是“国际联盟”。国际联盟的精神是伟大的,它承认了很多联合国不承认的东西,因为它对任何人都没有约束力。

从这个角度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在精神上联合国是一个严重的倒退,因为联合国有约束力了。联合国第一次对主权国家有了约束条款,也有了干预能力,虽然这一点也是残缺不全的,但它在国际联盟的基础上前进了一步。

而代价则是联合国在精神上严重的后退。一个在制度上要约束主权国家的组织,在精神上却处处对主权国家尤其是“大国”唯唯诺诺。

但历史的矛盾性正体现在这里。未来一个新的秩序正要从国际联盟、联合国、煤钢共同体、跨大西洋军事同盟,这四个萌芽里诞生。它在精神上应该是国际联盟式的。在制度上应该比联合国更紧密,在武力上有后盾、在经济上互相协调!

然后再来说说另外几本。

首先是文学和艺术领域,今年年初看了一本挺有意思的书《流行的波希米亚》。关于波希米亚风格我以前写过文章,但是这本书还是让我对波希米亚有了更多的认识。

作者把波希米亚人看作是一个整体,一直追溯到大革命里的“胡子帮”,把浪漫派、唯美主义者、蒙帕纳斯的艺术家小群体都看作是波希米亚人,然后认为波希米亚人本质上跟资本主义是一个相爱相杀的关系。波希米亚人在波德莱尔、马奈那个阶段是对资本主义充满向往的,后来又觉得自己被资本主义抛弃。

作者没有给波希米亚人一个准确的定义,而是不断描绘不同阶段的波希米亚人,这不算什么缺点。即使是,也抵不过作者提出了很多有意思的观点。比如水疗俱乐部、唯美主义者为什么推崇“歇斯底里”。

然后顺着这本书引用和谈到的其他书,我又看了一本叙述性的《波希米亚:迷人的放逐》,这本书算是波希米亚人的历史,分门别类按照时间顺序写,但并不如前一本有趣。

它提到一个有意思的观点是“前女友理论”。为什么波希米亚人明明是反资本主义的,但他们却总是在城市扩展的过程里扮演一个探路者的角色呢?也就是说为什么房地产开发商总是跟着波希米亚人跑呢?他们往伦敦港区找便宜房子,结果房地产商就跑到港区去开发loft公寓。他们跑到乡下,乡下就变成新城!

波希米亚人的解释是“前女友”理论。艺术家是可以一辈子追求艺术的,反正他们的一生也不长。但前女友们不行。她们要过中产阶级生活,于是艺术家滚到城乡结合部,然后前女友们把老公带到这生活,城乡结合部变成城市,艺术家继续滚去下一个地方。

但作者则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书里说波希米亚人和资产阶级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他们批评资本主义但自己却依然是资产阶级。所以他们到乡村生活正是乡村走向城市的第一步。

然后是“1913”这个主题。之前我看过弗洛里安·伊利斯的那本《1913:世纪之夏的浪子们》,印象非常好,青年维也纳菌还送了一本台版给我,名字翻译成《繁华落尽的黄金时代》。今年刷淘宝的时候赫然发现这家伙又写了一本关于1913年这个主题的书,标题是《意犹未尽的黄金时代》。于是马上买了一本。拿到的时候一口气看完,感觉这次作者比上一本要放松,不那么拘束,开始放飞自我了。比如“1913年的夏天,柏林有两百万居民、七千九百辆轿车、三千三百辆出租马车和一千两百辆出租汽车,但只有一位皇帝”这种话看起来无厘头,但在1913这个主题下绝对是神来之笔。看这个意思“1913”这个主题作者想写几本就能写几本,那不如索性多写几本!

再然后是《启示的年代》,这本也是淘宝推给我的,说明淘宝偶尔也能推荐点正经书。说到书的内容,看简介很让人激动。作者从脑科学的角度解释世纪之交维也纳的思想、艺术和心理学。但实际看起来却没有那么惊艳。作者的切入点很独特,但写起来还是中规中矩。只不过文学学者认为是尼采和弗洛伊德的思想决定了维也纳的文化,作者则认为维也纳大学附属维也纳中心医院在脑科学方面的突飞猛进决定了维也纳的文化。这么看的话这本书可算是带负数的《弗洛伊德的躺椅》。但公平地说作者写的比《弗洛伊德的躺椅》要好很多,也更有说服力,毕竟弗洛伊德是施尼茨勒、克利姆特的同时代人。他和施尼茨勒、克利姆特都是同一场运动的一部分,也是导致这场运动的因素所决定的对象。《弗洛伊德的躺椅》把尼采、弗洛伊德并列起来作为世纪之交维也纳的文化现象的决定因素显然是说不过去的。

那这么看来在世纪末的维也纳这个主题下最好的依然是《世纪末的维也纳》,这本书出了新版但我看的是旧版,所以不能算作是今年看的。但既然谈了《启示的年代》,我还是想说在这个问题下,最好的选择是先看《世纪末的维也纳》,然后再看《启示的年代》,最后是《弗洛伊德的躺椅》。

然后是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个主题,今年我看的书里有两本彼此可以对照起来看,一个是《血色要塞:普热梅希尔之围与欧洲浩劫的降临》,一个是《走向火焰》。

《走向火焰》最有趣的其实是作者没有展开写的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因为乌克兰问题打起来的?”利芬在《走向火焰》里提出了问题,沃森则在《铁壁之围》和《血色要塞》里描写了俄国是怎么在1914年一头扑向奥属加利西亚,要把这里“完全俄罗斯化”的!利芬认为战争是为乌克兰问题而打起来的,沃森则描写了俄国在乌克兰的所作所为。

最后我要提到两本书,它们都可以归为一类,那就是“我的朋友胡适之”的作品。一本是我的朋友翻译的,一本是我的朋友写的!

今年青年维也纳的吕利大师翻译了《京都的诞生》。这本书本身非常欢乐,作者有很多时代印记,比如他头脑里pc硬件升级是通过外接扩展卡实现的!这一看就是一个八、九十年代受过日本pc硬件折磨的人。如果用游戏机来类比,一定是一个买了md、又买mdcd、买完CD机还需要再买32x来提升运算速度,或者买过pce全家桶的人!

这本书也讲了很多虽然没什么用但却很有趣的问题,比如走在平安京的街上什么样的牛车应该给什么样的牛车让路。让路的时候身份相差多少的人可以坐在车上不动、什么样的人就要在车上向身份高贵之人行礼、什么样的人就要下车行礼。这看起来没什么意义,但考虑到“与殿下争道”这一段在《平家物语》里的意义,这些冷知识其实也不是完全没有用的。

再比如武士对卫门尉这个官职的热衷,作者举了“哆啦A梦”其实可以写作“道楽卫门”的梗,看到时笑了很久。

那么跟“我的朋友胡适之”翻译的书相比,“我的朋友胡适之”写的书就是《德意志贵族》了。这本书唯一的遗憾是作者太学术、分门别类,把一个非常欢乐的主题写得太严肃。而且对教会诸侯在中世纪发挥的巨大作用不太重视,把教会诸侯仅仅看作是贵族子弟择业时的一个出路来写。这就让在中世纪德意志扮演了重要角色的教会诸侯的光彩黯淡了许多!

但总的来说这确实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书,尤其是关于奥地利贵族的部分还有德奥复辟派的部分让我看得非常开心。

在拒绝夏尔·哈斯参加“骑师俱乐部”的时候拉罗什富科公爵说“这个世界上总该有些什么是靠成功不能换来的!”这是一句非常“跋扈”的话。但如果修改一下,变成“这个世界总该有些人不为了成功而生活!”那就非常好地概括了贵族这个小群体在现代市民社会里的意义!至少可以解释为什么2022年“我们的朋友胡适之”会跳出来写一本关于德意志贵族的书!

相关链接:
高林:2021年阅读印象记 | 青年维也纳


点阅读原文购买高林往期讲座录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