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网络犯罪调查:黑客心理研究

2016-01-01 E安全

作为成为“犯罪现场调查:网络篇”系列剧集的灵感来源对于大多数安全从业者来说并不是什么值得夸耀的经历,但这一切确实发生在了网络心理学家Mary Aiken教授身上。作为都柏林网络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她对来自世界各地的网络罪犯及黑客们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观点。

Aiken是目前希望利用犯罪者动机及心理因素找出犯下计算机与互联网罪行之恶意分子的主导人士之一。这显然应该算是犯罪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只是专门通过技术实现犯罪行为。毫无疑问,她所做的工作对于当今社会非常重要。

黑客心理学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绝大多数人都能够轻易接触到计算机设备,因此以此为基础从两个角度做出研究就非常重要了:计算机的介入会如何改变犯罪特性,利用计算机犯罪又会对恶意人士的前期准备造成哪些影响。根据《卫报》刊登的Aiken最近在2015年网络峰会上的发言,我们惊奇地发现她对黑客做出了弗洛伊德式的“网络-性冲动渗透”描述,这两个词被混合起来确实是种前所未有的作法。

面向特定心理学范畴的研究工作发现,黑客绝不是什么新生事物。针对这一群体的心理学研究自2005年就已经开始,旨在将黑客文化同神经系统疾病联系起来。然而这方面内容受到网络峰会等主流会议的关注,并受到《卫报》等重要媒体的报道无疑还是第一次。

当心刻板的印象

通过Aiken的说明,我们意识到目前的一大潜在风险在于多数人对于黑客存在着一种刻板的印象,即认为对方应是一位年轻男性、穿着帽衫并住在父母家的地下室里。尽管心理学描述会采用其它更正式、更顺耳的术语对此进行说明,但根据我们以往见到过的报道,记者们对黑客一词几乎都抱有这样先入为主的观点。无论人们最终选择怎样美妙的字眼儿,最终做出了的“黑客”概念的表述都是同样

不过必须承认,这种既有观点的存在也有其理由。如果大家前往拉斯维加斯的DEF CON大会或者欧洲的混沌计算机俱乐部,就会发现数以百计孤独的黑客站在这里,一律是文身加深色兜帽装束。不过每有一个这类技术人员在公开场合露面,那么就比例而言就会有数十甚至上百名同样精于网络技术之道的人士通过入侵系统来获得乐趣乃至金钱。他们中有很大一部分属于成功的商人,每天西装革履地走进办公室,其外貌与行为同其他生意人别无二致。而对于一部分人而言,利用计算机实施网络攻击就像计算机系统防御工作一样仅仅是种职位——而且同样是朝九晚五。

几乎可以肯定的是,Aiken教授的研究将超越这些陈规。但遗憾的是,最终呈现在“犯罪现场调查:网络”剧集以及新闻报道当中的仍然是之前提到的陈旧形象。其中的设定是这位年仅15岁的小伙子住在自己的地下室中,并通过类似于最近TalkTalk公司所遭遇的黑客活动实现特定目的——不过这类事件的出现频率已经非常低,也远不像媒体们所认为的属于重大威胁之一。

目前我们的头号劲敌其实是那些能够持续数周、数月甚至数年的攻击活动,其始终将自身隐藏起来直到其它外部机构向受害者发出通知,提醒其已经被侵入。这类了解应该将自己深深隐藏起来的黑客绝不是出于好奇心或者满足某种网络-性冲动而干出这种勾当;他们进攻的原因在于这就是他们的生活方式,也是他们最为擅长的技术行为。

还有更多挑战需要面对

我们还需要就更多世界各地入侵网络与业务的恶意人士们的行为动机做出审视。不过时至今日,单一黑客的行为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现代网络犯罪心理范畴,就像单个连环杀手的行为与总体谋杀罪犯的心理驱动因素并无关联一样。我们需要进行更为广泛的研究,不断运用新的模式并了解当前计算机与互联网上所出现的更多犯罪活动。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最终也许能够找出规律,意识到不同类型的犯罪活动之间其实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联系或者共性。

遗憾的是,Aiken教授恐怕并不是这样一位打算在计算机相关犯罪活动领域做出深入研究的学者,至少在爱尔兰不可能。就在她于本次网络峰会上发表演讲之前不久,有消息宣称爱尔兰皇家学院(简称RSCI)将关闭该网络心理学研究中心。

看起来该研究中心的工作方向已经脱离了RCSI方面的控制。希望Aiken和她的网络心理研究中心能够找到新的立足平台,并将自己的研究范畴从特定案件拓展至真实世界网络犯罪。很明显,我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仍然需要这方面研究成果的指导。

转载请注明来自 E安全 (www.easyaq.com)

您也可以下载E安全app获取及时最及时的安全资讯


微信名:E安全

微信ID:EAQapp

❶ 点击往期内容,查看更多
❷ 复制网址在浏览器打开
www.easyaq.com
❸ 长按右侧二维码,关注E安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