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德意志宪制简史:(三)帝国之踵 | 冬川豆

2016-11-30 刘仲敬 冬川豆种子不死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德意志第二帝国宪法的失败。

·接上文·



维也纳会议,1815年那个时代,大家还看不出未来的普鲁士会成长成一个非常可怕的军事强国,而撒丁王国即使是统一了意大利以后,也仍然是非常软弱无力的。当时的外交家认为,荷兰、撒丁和普鲁士都是中型国家,而英法则是超级大国。要想抵挡法国这个超级大国,一方面要有英国的海上力量,一方面在陆地上要有一系列中型国家。每一个单独的中型国家都不一定能对付得了法国,但是可以拖延它、迟滞它,几个中型国家加起来的防线就足以控制法国了。

hhh这次安排对普鲁士的宪法和德国的宪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等于是把普鲁士切成了两半:普鲁士的核心领土,东西普鲁士——西普鲁士就是在现在格但斯克周围那个地方,东普鲁士就是在现在柯尼斯堡那个地方——本来是一直沿着波罗的海向斯拉夫人的地方扩张的,他们立国的基础是新教会,号召德意志各邦国的主要理由就是说他们是替代瑞典国王来保护德国新教徒的;而西部这些地方,一方面在宗教上基本上都是天主教徒,另一方面在经济上跟法国和英国的联系比跟德国的关系要密切得多,同时在军事上讲他们是软弱无力的,没有军事传统的,必须依靠东部的普鲁士人来保护。然而普鲁士军队要想跑到莱茵省来保护莱茵地区的臣民、抗击法国的话,就必须越过中部三十几个不同的邦国,这些邦国有一部分是普鲁士人的盟友,一部分是奥地利人的盟友,但是都不是实属于普鲁士人的,普鲁士军队要想通过这些地方,必须扩大他们的军事同盟体系,普鲁士的经济要跟莱茵省对接的话,也必须建立新的关税同盟。


关税同盟

hhh以后几十年,普鲁士的外交政策主要就是在折腾这些地方;在大欧洲的外交体系中间,普鲁士王国基本沉默了,大多数时候他们是听任圣彼得堡宫廷或者维也纳宫廷摆布的。这样做就更加强化了一般人的幻觉,觉得普鲁士人根本就不是什么像样的强国,他们要么是圣彼得堡的附庸,要么就是维也纳的附庸,可以不必把他们放在眼里了。甚至法国的外交家也认为,如果想要拆散德国的势力,不使德国成为法国的隐患,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扶植普鲁士人对付奥地利人,因为奥地利人在外交上比普鲁士人显得要积极得多。但是普鲁士的经济起飞其实就是在维也纳会议以后的这几十年、普鲁士搞关税同盟这几十年内实现的。①关税区的好处是很明显的,中部那些小邦自己构成不了一个独立的经济体系,但是在东西或者南北的经济来往之中,你则可以坐收渔利。

————

1、1818年,普鲁士政府在境内废除关卡,取消消费税和国内关税的征收,宣布商品流转自由,对进口工业品仅课征10%的从价税,同时允许原料免税输入。在普鲁士带动下,北德6个邦国于1826年成立关税同盟,取消参加同盟的各邦国之间的关税。1827年,南德两个大邦国巴伐利亚和符腾堡组成南德关税同盟,后来其他一些南德邦国也参加进来。1828年,汉诺威、萨克森、图林根各邦国和汉萨联盟城市组成了对抗普鲁士的中德关税同盟,但在普鲁士的压力下,它于1831年瓦解了。1833年,由普鲁士领导的德意志关税同盟组成,参加的各邦国订立了为期 8年的关税协定,协定自1834年1月1日起生效。以后每逢协定到期即再行延长。开始时,这一同盟联合了北德18个邦国,1835年巴登公国、拿骚公国和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加入后,领土共计 8.2万平方英里(超过当时德国领土2/3),人口2500万人,只有汉诺威等一部分邦国未加入同盟。


镜厅加冕时巴登大公腓特烈一世站在他岳父皇帝威廉一世身旁

hhh在这些小邦中间,最重要的就是巴登①。巴登本身地方很小,但是在德国宪法当中有一个特殊地位:巴登专出自由主义者。巴登知识分子的口号叫做,宁愿要自由而不统一的德国,绝对不要一个统一而不自由的德国。这里面有一定的经济因素,就是因为巴登一方面占据了衔接东部普鲁士和西部普鲁士的交通要道,同时又占据了连接北海和地中海的交通要道,它等于就是日耳曼世界中的香港。后来德意志第二帝国垮台的时候,为了安抚民心,选出的最后一任首相就是巴登的马克思亲王②,也就是因为当时普鲁士人觉得只有把巴登这个自由派推出来,说不定还能挽回人心,作为一个中间的妥协分子。但是在当时的德国,巴登像是现在汉语世界的香港一样,是凭着自己特殊的地缘地位和宪法优越性占了特殊便宜的地方,大多数德国各邦国占不了它这种便宜,也不赞同它这种远古邪恶式的宪法主张。

————

1、巴登起源于12世纪的巴登藩国,统治者属于策林根王朝(Zahringer),经过若干次分裂后于1777年重新统一。1803年,巴登升为选侯国,1806年升为大公国,1871年加入德意志帝国。1918年一战结束后,君主制被推翻,末代大公腓特烈二世退位。

2、Max von Baden(1867-1929),全名Maximilian Alexander Friedrich Wilhelm,巴登大公腓特烈二世的堂弟和继承人。1918年10月3日至11月9日任德意志帝国第八任首相。11月9日,他宣布皇帝正式退位,并把权力移交给社会民主党主席弗里德里希·艾伯特。


马克思·冯·巴登,帝国第八任首相

hhh当时的德国的宪法理论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流派:普鲁士派、奥地利派和纯德意志派。所谓纯德意志派就是包括巴伐利亚、符腾堡、萨克森这些地方在内的德意志各邦国,它们所拥有的领土全都是讲德语的领土,没有包括斯拉夫的领土。普鲁士有一部分波兰领土,奥地利则有大片的匈牙利人、斯拉夫人和意大利人的领土,所以它们的外交政策都不是纯粹德意志式的。

hhh1848年革命给普鲁士制造了一部自由主义的宪法。这个自由主义的宪法,照现在看来基本上是一部等级宪法或者是混合宪制的宪法,但是按照当时德国的标准来讲,较之奥地利、巴伐利亚和德国中部各邦,普鲁士的宪法已经是自由主义色彩最强的一部宪法了。所以1848年的法兰西国民议会把德国自由化的主要希望寄托在普鲁士人身上,一方面是普鲁士的宪法是最自由主义的,另一方面,普鲁士的新教性也是最强的。在当时欧洲的观点来看,天主教哈布斯堡家族是反动和保守的代表,苏格兰人、英国人、瑞典人、普鲁士人的新教徒是立宪自由的代表。新教性虽然不是宪法的百分之百的绝对保障,但是至少是一个宪法的加分因素。


1848年革命

hhh耶稣会、天主教势力以维也纳宫廷为依托,他们的立场是,日耳曼邦联尽可能地保留梅特涅设计的那个现状,也就是保留一个不起作用的、基本上是只能守成不能够做任何创制的状态,这样最符合奥地利的利益。而纯德意志各邦呢,有各种天马行空的、属于梦想的空中王国的宪法理论,但是找不到任何人愿意支持他们的宪法理论。巴伐利亚人,有些人希望能够跟奥地利人结成联盟,有些人希望保持跟法国的联盟关系,有些人希望本着新兴的德意志爱国主义的理论跟普鲁士人结成联盟。而巴伐利亚的宫廷本身呢,为了跟柏林的宫廷竞争各种名士,花了很多钱去盖新天鹅堡、去聘任瓦格纳这样的艺术家,使它自己在宫廷一度获得了远远超出王国实力所能支持的声威,也使王室本身负债累累。海涅在当时写了很多讽刺诗①,嘲笑巴伐利亚国王和柏林宫廷竞争各种名士的种种努力。

————

1、如《欢迎更夫抵达巴黎》:“科隆的大教堂将要竣工,我们要对霍亨索伦表示谢意: 哈布斯堡也有布施,一位威特斯巴赫奉赠窗玻璃。”(威特斯巴赫即巴伐利亚王室,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一世曾给科隆大教堂捐赠五面玻璃窗。)又如《路德维希王赞》:“他爱好艺术,叫人给美丽的女人画像;他在美术的后宫里散步,仿佛是艺术阉人一样。……路德维希是一位大诗人,他一朗诵,阿波罗就要跪在他面前千恳万祷:‘得啦!不然我可要发狂了!’”


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一世

hhh俾斯麦在1848年革命刚刚开始的时候,是作为保守派普鲁士贵族的一个不起眼的角色出现的。他当时率领他领地上的农民,准备进京勤王。因为根据法国革命的经验,首都的市民阶级是靠不住的,是倾向自由主义的,而外省的农民则是保守的,是国王可靠的支持力量,因此他率领外省的农民进京勤王,希望把国王从首都那些受法国革命影响的可恶的暴民和可恶的辉格党贵族当中解放出来。但他进京以后内阁却告诉他,制定这部宪法本身就是国王本人的意思,国王和人民相处得很好,而且完全信任人民,希望俾斯麦不要来多管闲事。当时的俾斯麦还不是后来那个合格的马基雅维利主义者,他听到这句话以后就非常失望地回到自己的领地了。


1848年,俾斯麦觐见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

hhh经过了这次挫败以后,他对保守派的事业也就不再是完全忠实了。他的前半生可以说是为保守派的事业而牺牲自己,后半生就变成是玩弄保守派的势力来成就自己的事业。他凭借这次勤王的功劳以及各种公开的讲话,让格拉克①和其他的保守派贵族觉得他应该是保守派的一个合格的代理人;但是混进宫廷以后,他又让辉格党贵族相信他在政治上是一个实业党,是一个实用主义者而不是保守主义者,证据就是他愿意跟革命的法国和拿破仑三世发展灵活的外交关系,宁愿让圣彼得堡和维也纳的宫廷失望。

————

1、Ludwig Friedrich Leopold von Gerlach(1790-1861)普王军事上的左右手,俾斯麦早年的恩师、提携者。1860年,格拉克与俾斯麦决裂,因为他坚持对抗革命的正统原则,力主让普鲁士与奥地利、俄罗斯的结合更密切,并恢复神圣同盟以孤立法国。而俾斯麦却主张拉拢法国、打击奥地利。


提携俾斯麦的格拉克

hhh俾斯麦实用主义的一个重大成果,在当时基本上没有人注意,但是后来却变成了德意志第二帝国宪法的基础,就是北德意志邦联。北德意志邦联最初只是经济上关税同盟的一个延伸。它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普鲁士人这个大关税区和德国中部各诸侯国的小关税区有各式各样的细节的麻烦,双方都觉得,如果能够合并建立一个共同关税区,从经济上讲是对所有各方都有利的。但是从政治上讲,所有各方都害怕因为建立了这个关税区,会被最大的普鲁士人欺负。而奥地利人呢,因为它的经济区是面对的里雅斯特和亚得里亚海的(下图),它对加入是一开始就没有任何兴趣,也没有人希望它加入或者是指望它能够加入。

hhh俾斯麦设计的邦联方案主要是牺牲普鲁士人来迁就那些各小诸侯国。尽管普鲁士的人口和经济在整个北德意志邦联中间是超过三分之二的,但是俾斯麦只要求在邦联议会中给普鲁士人保留十七个议席,这个数额只够普鲁士人行使否决权,连多数都达不到;各小邦获得议席的比例都超过它自己的人口比例。北德意志邦联有四十多个议席,普鲁士人所占的十七席还不到一半,这样就有效地解除了萨克森和各中型邦国的疑心,使它们愿意在关税上跟普鲁士人结成联盟。


北德意志邦联

hhh普鲁士人获得的主要收获就是,在军事方面,北德意志邦联的成员只有普鲁士有军事传统,普鲁士国王常任邦联主席,各邦联的军事政策以普鲁士人为模板。对于其他各小邦来说,这与其说是它的损失,不如说是替它解除了负担。但是正因为替它解除了负担,所以它就更不愿意发展自己的军事传统了。结果北德意志邦联,就是美茵河以北的各德意志邦国,它们本国的贵族,像魏玛公爵这些人,都宁愿到普鲁士王国的军队里面去捞一个军衔,而不愿意在自己的本国培养本国的军队。南部的各邦国中间,只有巴伐利亚人还保留了自己的军事传统。邦联本身并不包括军事联盟,组成邦联的各个邦国仍然需要跟普鲁士签署具体的条约,但是邦联所造成的形式却使得这些各邦如果不跟普鲁士进一步发展成为军事联盟的话,就显得成本很高,很不划算,因此邦联实际上对后来的普法战争和德意志第二帝国都起到了铺路的作用。

hhh日耳曼邦联和北德意志邦联在其存续的基本过程中间,宪法问题和外交问题是没有办法区分的,帝国层面的宪法问题在邦国层面上就构成外交问题。等到普法战争结束,俾斯麦和威廉国王企图建立第二帝国的时候,内部的外交问题比对外的外交问题还要复杂。普鲁士和法国之间的外交问题可以用现实政治的方法来解决,而日耳曼各邦之间的外交问题就没有办法用俾斯麦喜欢的现实政治的方式来解决了。


俾斯麦、罗恩、毛奇

hhh最后形成的德意志第二帝国宪法是北德意志邦联宪法的翻版和扩大。它形成的方式很像近代的马来西亚联邦。马来西亚联邦实际上是双重的联邦:首先是西马,就是大马的各个邦国,英国过去留下来的马来联合邦和海峡殖民地,结成一个较小的联邦,然后这个联邦呢,再跟东马的两个邦,砂拉越和沙巴签署特殊条约,所以东马这两个大邦跟西马各个小邦的宪法地位是不一样的,马来西亚联邦是双重的。德意志第二帝国是三重的,三重的最核心是普鲁士王国。普鲁士王国为德意志帝国提供了总参谋部和外交部。德意志帝国没有自己的外交部,只有国务秘书,没有外交部长。普鲁士的外交部,威廉大街的外交部,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外交部。德意志帝国的陆军就是普鲁士的陆军,德意志帝国的参谋总部就是普鲁士的参谋总部。

hhh德意志帝国只有海军没有陆军。之所以只有海军没有陆军,是因为普鲁士王国虽然从地图上看是有海岸线的,但是从港口和舰队的角度来看,它是一个跟波兰一模一样的内陆国。它一直到德国统一,没有像样的海军,而且在德国统一的最初十年内也不想发展像样的海军。对于英国这样的海上强国来说,普鲁士这样的内陆国对它没有任何威胁,所以它乐于看到普鲁士人战胜法国,这件事情本身就是俾斯麦的一个外交资本。帝国海军是在德意志第二帝国统一以后才建立起来的,所以帝国有海军部,但它没有陆军部。

hhh普鲁士自身有宪法缺口,就是说普鲁士这支军队,他们自身的财政方面的安排是不明确的。议会从理论上来讲应该掌握财政,但是实际上,俾斯麦通过宪法缺口的争论,使得普鲁士陆军可以通过援用原先财政的方法,绕过国会,继续享有王国本身的财政资源。这样一来,普鲁士陆军就变成了整个帝国中间除了巴伐利亚以外最靠谱的陆军,其他各邦在关键时刻都要依靠普鲁士人的陆军支持。像汉堡这样的自由市,它自己卸去了为自己培养军队的负担,在它自己需要军队的时候,就向普鲁士王国借兵。普鲁士王国是第二帝国的核心层。

hhh第二层就是北德意志邦联。北德意志邦联宪法也是俾斯麦自己制造的,它包括的各个一般性和专项的条款,也就是说普鲁士人和美茵河以北各邦集体谈判签署的条约,以及普鲁士和各邦单独签署的条约,在帝国成立以后仍然继续有效。美茵河以北的各邦多半是新教徒,它们是关税同盟的一部分,不仅实行了统一的税制,而且铁路系统、邮政系统也实行了高度的融合,所以构成了联邦的第二层。

hhh第三层就是南部的巴伐利亚、符腾堡和其他各邦,是在普法战争以后才跟北部的各邦通过单独条约建立帝国的。它们的地位就比较像是马来西亚联邦中间的砂拉越和沙巴,它们跟普鲁士人和帝国的关系是极度疏远的,它们不仅在铁路这些重要方面上缺乏融合,而且它们保留了自己的军队。它们的军队不像是北德各邦的军队一样,经常由普鲁士人指挥,经常自己本国的贵族军官到普鲁士军队任职,它们的军队在平时是由本国国王自己指挥,只有在战时才根据同盟条约支援普鲁士人。甚至在第二帝国成立以后,巴伐利亚的王室仍然没有忘记他们过去跟普鲁士王室长期形成的旧恨。俾斯麦下台、威廉二世皇帝即位以后,霍亨索伦王室想要跑到巴伐利亚来阅兵,巴伐利亚的宫廷就要断然拒绝。他们扬言说是,如果普鲁士人敢来检阅巴伐利亚的军队的话,巴伐利亚就要在帝国内部制造宪法危机。

hhh同时,巴伐利亚还保留了自己的独立外交。巴伐利亚人在巴黎、柏林和维也纳这些地方都设有自己的公使馆。请注意,德意志帝国不是一个真正的联邦国家,而是一种介于邦联和联邦之间的存在,就体现在这一点上。巴伐利亚和普鲁士都是德意志第二帝国之下的邦国,但是它们相互之间要派出外交官。慕尼黑的宫廷驻巴黎的公使、它驻柏林的公使和它驻维也纳的公使是同一级别的,而且它跟维也纳的外交纠纷好像比跟巴黎的外交纠纷还要更多一点。


俾斯麦与教皇庇护九世博弈

hhh有一次巴伐利亚的宫廷想要派一位著名交际花的丈夫到柏林去当它的公使,交际这件事情跟收集情报是很难区别开来的,尤其是在外交官只由贵族担任的情况下,如果你的妻子是一个著名交际花的话,那你在交际场就可以套到很多信息。柏林的宫廷认为,这位女士实际上是来替巴伐利亚人当间谍的,而且由于巴伐利亚人通过教会的关系跟罗马教皇和维也纳宫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这样做肯定是违反普鲁士人的利益的,于是它要求巴伐利亚宫廷另外换一个人来当公使。巴伐利亚宫廷则扬言说是,如果普鲁士人不肯接收它选的这位公使的话,巴伐利亚就要退出帝国,于是又引起了一场宪法危机。

hhh这种事情在1871年凡尔赛镜厅加冕的时候是根本没有考虑到的,俾斯麦制定帝国宪法的时候也是根本没有考虑到的。现在没有哪一个联邦,包括美利坚合众国的最喜欢闹独立的德克萨斯州,享有这样的特殊地位。巴伐利亚人以他自己的特殊方式,在帝国内部祸害普鲁士人,很可能比在帝国外部更加彻底一些。它在北德意志邦联之外跟普鲁士人做敌国的时候,它的军队如果得不到外援的时候,是不可能打败普鲁士人的;但是它在帝国内部,通过它在宪法方面的特殊地位和它在军事方面的特殊地位,把以普鲁士人为主的陆军给坑得很惨。


拿破仑三世兵败投降


镜厅加冕

hhh巴伐利亚人除了上述的特殊地位以外,俾斯麦为了争取它加入帝国,还在帝国宪法中间做出了另外一个十二分要命的让步,就是帝国联邦议会当中,外交委员会由巴伐利亚、符腾堡和萨克森三个邦国派出三位常任理事,像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一样永不撤换,永远是由这三个邦的宫廷——注意是这三个邦的宫廷而不是这三个邦的议会——派出外交委员会的三位代表。外交委员会一共由五位议员组成,其中有三位议员由上述的三个邦国派出,是固定的,不能选的,另外两个议席是由德意志的其他几十个邦国共同选举产生的。也就是说普鲁士的代表要当上外交委员会的委员,只有几十分之一的机会,而巴伐利亚人、符腾堡人和萨克森人百分之百都是外交委员会的委员。而帝国政府是只有国务秘书而没有各部部长的,最核心的职能是它的外交职能,俾斯麦能够当帝国宰相,主要就是凭借他的外交职能,然而负责领导他的这个外交委员会全都是他的敌人,而他在这种情况下居然还能够混得上二十多年,你就可以看出他的外交手腕真不是一般的好。

hhh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外交,远远不像巴黎的外交部或者是威斯敏斯特的外交部那样可以视为一种统一的外交政策,它首先就是一个内交部。俾斯麦除非把各国宫廷搞定——顺便说一句,在搞定南边这个宫廷的时候,他必须同时把维也纳宫廷和罗马教皇也给搞定,否则的话,他一般是搞不定巴伐利亚的宫廷的——把这些人统统搞定以后,他才能够在德意志帝国内部对外交政策达成一个勉强的共识,然后以这个极其脆弱的基础再去跟圣彼得堡或者巴黎打交道。在这种情况下,他居然能够变成欧洲公认的外交领袖长达二十年,这个难度就比当年梅特涅或者黎塞留要高得多了。在俾斯麦退休以后,继任的帝国外交大臣没有一个能够玩得了这一套,这一点也就很容易得到理解了。


外交达人俾斯麦

hhh巴伐利亚人对普鲁士人的恶意态度,在阿尔萨斯—洛林问题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表现得非常明显。尽管他在普法战争的时候没有立下什么功劳,但他坚持说要瓜分阿尔萨斯—洛林的领土。大家都抢着要的结果就是大家谁都得不到。最后阿尔萨斯—洛林变成了帝国的直属邦,谁都没有捞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该怎么样处理法国和比利时被占领土的问题又引起了重大的争议。帝国这一方面是希望采取灵活态度,不要向法国人和比利时人提出过多要求,否则结束战争就会变得非常困难,尤其是因为英国人参加了法国人一方、法国要投降就更难的情况下,在领土方面就不宜提出苛刻要求。但是巴伐利亚人又站起来说,他们在普法战争的时候已经立下了很大的功劳,没有得到充分的补偿,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他要为了普鲁士人这些万恶的新教徒去跟法国天主教同胞打仗,这个牺牲又是如何的重大,所以最后总结说,如果不在领土方面给他一个极大的补偿的话,他老人家又要退出战争。而威廉大街的那些外交家没有俾斯麦那套软硬兼施的本领,拿他们没有办法,最后达成的协定就是,把所有得到的领土和阿尔萨斯—洛林放在一起一分为三,拿三分之一给巴伐利亚人,希望他们不要退出战争。

hhh结果德意志帝国内部外交达成了这个协议以后,战争就不可能结束了,因为这样的条款能够让巴伐利亚人满意,但是已经永远不可能让法国人和比利时人满意了,不能让比利时人满意就是不能让英国人满意。所以仅仅是因为巴伐利亚人加入了德意志帝国这个事实,就使德意志帝国永远也不可能跟英法和比利时达成和解。就凭这一点,德意志帝国就一定要失败,一定要流尽普鲁士军官的鲜血才行。巴伐利亚人流的血反倒远远没有那么多,因为天主教徒很明显对作战的热情远远没有放假和搞艺术活动、举行节庆活动来得大。俾斯麦如果能够活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那天,很可能会后悔,他当时如果不把巴伐利亚人拉进帝国来,可能帝国的日子还要好过一点。



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和他留下的海伦基姆湖宫

hhh第二帝国的宪法,简单地说,它是介于邦联和联邦之间的存在,它的主权不在德意志帝国的人民,而在德意志帝国的各邦。帝国议会相当于是众议院,“帝国”在德国的政治术语当中不是“一个有皇帝的国家”的意思,而是“统一国家”的意思,所以魏玛共和国的议会也照样称为帝国议会,它的法院也照样称为帝国法院,不是说魏玛共和国想要复辟帝制,而是说它要强调,它这个议会和法院是具有全德意志性质的,具有全德意志性质的,就必须加帝国这个头衔。帝国议会的权力是非常有限的,实际上是只能讨论,做出的决定对帝国和各邦都没什么约束力;但是联邦议会是有巨大的权力的。

hhh但联邦议会不是像美国参议院那样由各邦的人民产生,而是由各邦的宫廷派出。除了加入第二帝国的三个自由市以外,帝国的各宪法主体都是君主国,德意志帝国的联邦议会的代表是由各君主国的宫廷派出来的。而且尤其要命的是,这些代表的身份,他们不是“议员”,而是“外交代表”。这个词汇是从北德意志邦联继承下来的。北德意志邦联的议会,原则上讲是一个外交官会议,俾斯麦本人是作为普鲁士王国的外交官参加的,其他各邦的国君也是派他们的贵族外交官来参加的。后来德意志帝国的联邦议会也是这样的,他们的议员不叫做“议员”,而叫各宫廷的“特命全权代表”。特命全权代表,这本身就是一个外交官的头衔,而不是议员的头衔。所以德意志联邦议会是个外交官的谈判机构,而不是一个国家的议会。他们不对德意志帝国全国负责,而是对派出他们到德意志帝国联邦议会开会的各个邦国的国君负责。这样做就等于是把维也纳会议和后来的国际联盟直接给搬到德意志帝国内部了。

hhh这样一来,德意志帝国虽然号称拥有巨大的经济资源和军事资源,但它实际上能够运用的资源远远不像它表面上那么多。普鲁士人必须做出片面的牺牲,如果他们不牺牲的话,帝国就维持不住。其他各邦不断地威胁普鲁士人,要他做出各种特殊的让步,要求他,如果不做这个让步的话,帝国本身就不一定能维持住。这种情况很像是美国在北约中的地位。可以说从普鲁士人的角度来看,普鲁士以外的各邦都是在不同程度上揩普鲁士的油,搭普鲁士的便车,但是普鲁士为了顾全大局,还必须让他们搭便车,否则会在地缘政治方面和其他方面引起非常不妙的反应。

hhh帝国在财政方面也是极不健全的。原先比较早期产生的各种税种继续由各邦国自己去征收,帝国只能征收关税。关税是外交性质极强的税,也就是说,最初的帝国是以普鲁士为核心的那个北德关税同盟的直接继承者。用俾斯麦本人的话来说,什么是帝国呢?帝国就是各邦国的搭伙人。它不像是美国的联邦政府那样,美国国会不是向各邦要求分税,也不是仅仅依靠关税,美国国会有权直接向美国人民征税,而不是向美国各邦要求分税。向人民征税和向各邦要求分税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能够向人民直接征税的联邦是强大的联邦,只能要求向各邦分税的联邦是软弱的联邦,如果分税程度还要依靠各种外交上的特殊考虑的话,那就是一个尤其软弱的联邦。俾斯麦建立的这个联邦就是这样一种尤其软弱的联邦。不用说,最不妥协的又是巴伐利亚人。巴伐利亚作为一个天主教地区和农业地区,同时又是一个文学艺术传统很强的地区,它永远是花钱多而入钱少的,要让它对帝国财政进行支援,那是基本不可能的事情。


1890年,新天鹅堡

hhh在法律上,自然,各邦仍然是用各自制定的法律。由于涉及天主教和新教的问题,这方面的危机就更加严重。最核心的法律,关于财产、婚姻和继承的法律,都是跟你自己的宗教信仰和所属的教会社区组织密切相关的。结果就在德意志帝国内部就出现这样荒谬的现象:一个普鲁士家庭如果跑到巴伐利亚去的话,他们的子女会被视为是私生子。因为在巴伐利亚的天主教会看来,所有新教徒的婚姻都是不合法的,所有新教徒生出来的子女都是私生子。他们如果在巴伐利亚购买土地或者其他的产业的话,他们的子女继承不了这个产业,因为他们的子女在巴伐利亚的教会法院看来是私生子。

hhh德意志帝国后期的财政状况稍微有点改善,是因为后期发展的很多事业是当初联邦条约签订的时候大家想不到的,例如邮政、铁路这些,这些后来的产业,帝国可以实行比较大的影响。但是帝国财政真正的力量,还是后来建立的帝国银行。帝国银行虽然严格上讲,它不是一个政府机构,但是它发行的钞票是不受各邦国界的约束的。尤其是经济上比较孱弱的天主教各邦,不管它们在政治上闹独立闹得多么厉害,但在经济上,由于市场经济的基本作用,谁的钞票信用好,大家就自然会用谁的钞票。德意志银行和英格兰银行一样,它是私人资本家出资组建的,不是政府部门。它发行的钞票无疑是以北德经济区为基础的,但是仍然能够通行于南德乃至于德意志帝国各地。于是依托德意志银行,不仅可以发行钞票,而且还可以发行公债。①

————

1、在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之前,德国境内有31家中央银行,每一个独立的邦国均可发行他们自己的纸币。在1870年时,为了方便日后的统一工作,曾有法令禁止再增加中央银行。1874年德国的银行法送入德国国会辩论,在一连串的转变与折衷后,银行法在1875年通过。大多数的邦国不得再发行自己的钞券,除了四个邦国之外,全部使用统一的德国马克,至此完成了德国的货币统一工作。这四个邦国分别是巴登大公国、巴伐利亚王国、萨克森王国与符腾堡王国,这四个邦国独立发行国内通货,直到1935年。


帝国银行发行的钞票

hhh这给德意志帝国提供了一个难能可贵的财源。因为你向各邦要钱,随便你怎么要都会搞成宪法危机,各邦之间的相互猜忌会使这件事情变成没完没了的外交谈判,而联邦议会的结构会使你永远也谈不出结果来。但是在联邦原有的结构之外另外发行公债,表面上讲是不向任何一邦要钱,但实际上所有各邦都会出钱,因为所有各邦的公民都会出钱来购买帝国银行发行的公债券。结果就搞成这样:帝国政府没有钱,它不能像英国人和法国人那样去征税,它最简洁的办法就是向帝国银行借钱,帝国银行把钱借给帝国政府以后,然后把它的债券向帝国各邦的人民直接出售,这样就可以绕过帝国各邦的宫廷和政府,让愿意出钱想要赚钱的人去赚钱。后来使英国人感到非常头疼的无畏舰和帝国海军,都是用这种发行债券的方法搞出来的。


拿骚级无畏舰

hhh如果依靠帝国议会的话,恐怕是什么事也搞不成的。首先在民主的帝国议会当中,尽管帝国议会来自于帝国人民,比帝国各邦的宫廷更倾向于统一,但是帝国议会中最大的党派是社会民主党,另外还有一个强大的天主教中央党,在这两个万年反对党的捣乱之下,建设性反对派民族自由党或者是支持政府的保守党永远得不到足够的多数,而且得到多数也没有什么用处,因为帝国议会是个不大管用的机构。至于联邦议会这个外交官机构的话,俾斯麦就算是跟圣彼得堡的宫廷打交道,都要比跟这个议会打交道来得容易些。对圣彼得堡,跟沙皇和戈尔恰科夫亲王①两个人商量好就可以做出结论,而联邦议会的议员是永远也达不成任何结论的。如果在法国,议会长时间达不成任何结论的话,就可能发生军事政变,但是德国毕竟是继承了神圣罗马帝国的传统,所有德国人都认为联邦议会达不成任何协议是件理所当然的事情,所以事情就只能是这样了。

————

1、Alexander Mikhailovich Gorchakov(1796-1883),俄国首相(1866-1882),在克里米亚战争战争以后的25年中任外交大臣,曾准确预测了1848年的维也纳革命、弗兰茨·约瑟夫一世的登基,预见到英法将参加克里米亚战争而劝告沙皇尼古拉一世不要无谓牺牲,但没有得到采纳。他使俄国和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建立了松散的防守同盟(三皇同盟,1873年)。他和俾斯麦打了将近20年的交道,是俾斯麦时代唯一能和俾斯麦抗衡的外交家。


戈尔恰科夫

hhh英德后来的海军预算对比,以及德国在财政方面斗不过英国,这跟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宪法结构是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的。后来新设的铁路、邮政和所得税这些收入,给帝国增加了一点财源,但它永远不能像英国那样果断地对财产征税,而德意志帝国发行的公债也没有像伦敦这个世界市场、世界金融中心发行的公债那样,能够支取全世界的资源,德意志帝国银行只能够支取中欧的资源,所以它一开始相对于英国就处在相形见绌的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德意志第二帝国宪法的失败。

hhh可笑的是,德语世界以外很少有人了解德意志帝国的宪法结构,普遍的看法还认为普鲁士是一个非常专制的国家,德意志帝国是一个极其专制的国家,德国皇帝拥有比英国国王大得多的权力,blabla如何如何。但无论德意志帝国的皇帝在理论上享有多大权力,但是帝国政府绝对是不能跟英国内阁相比的。英国内阁所有的大多数部委,在德意志帝国都是没有的。从来就没有哪一个世界强国像德意志帝国这样只有一个海军部,外交部和陆军部都要向普鲁士王国去借。俾斯麦如果不是因为个人的外交手腕高明,以及他长期在担任帝国宰相的同时还兼任普鲁士王国的首相,可以让普鲁士王国做出特殊的牺牲,他也是混不了这么长时间的。


1890年,威廉二世将俾斯麦免职


· 未完待续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