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3月4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莎士比亚,杂芜之海 | 冬川豆

刘仲敬 冬川豆种子不死 2020-01-21

本文出自冬川豆问答。添加冬川豆客服微信号dongchuandouclub2,可向刘仲敬老师提问并获得完整回答。冬川豆会员80元/问,非会员120元/问。

公告:冬川豆支付宝PayPal账号已改为dongchuandou1109@gmail.com

他身上既有英格兰的新教和沙文主义的狂热,又有当时最流行的文艺复兴文化,他本人是一位肆无忌惮的抄袭家和改编家,任何人的东西他都敢拿来改头换面、生吞活剥一下子。他所搞出来的东西基本上是每一部都有这样或那样的毛病,真正完美到像拉辛那样精炼的东西简直找不出来,但是正因为如此,他才有一种洪水或者海洋那样的丰富性。


:您如何评价莎士比亚?总的来说,他的作品反映了怎样的价值观,您最欣赏的又是哪一部分(作品或价值观)?

刘仲敬:莎士比亚(1564-1616)显然是一个英格兰沙文主义者,代表了当时贵族阶级所不齿的市民的狂热爱国精神。从他描写的圣女贞德和约翰王就可以看出,即使是英格兰的坏人,也比法兰西的好人要好,英国人是无论如何不会打败仗的,无论什么事情都是英国人有理。这种赤裸裸的沙文主义是当时伦敦市民和改革派的英国人所特有的。他们对伊丽莎白女王怀有一种单方面的爱,也就是说,他们想要把女王改造成为一个自豪的英格兰的象征,而女王本人一点也不喜欢他们这么做。这种表现的极端形式就是,有一位清教徒因为清教立场过于极端被女王判了刑,但是他在行刑时还要高喊女王万岁。因为在这些人的心目中,女王是对抗西班牙腓力二世和专制的欧洲大陆的象征,也是他们渴望缔造的一个民族主义化的英国的最大机会。但是女王心目中,这些民族倾向、沙文主义倾向很强的人简直是令人讨厌的下层阶级,跟女王本人的贵族身份不符,也跟女王本人极力推行的中庸之道不符。女王本人非常讨厌那些想要把她推到极端新教一边的人,她的基本政策就是,一定要在新教改革者和天主教之间搞平衡,不希望任何一方面占绝对的上风。莎士比亚写的《亨利八世》那个剧本特别强调亨利八世和安妮·博林的婚姻,从中就可以看出他的基本倾向了。这种做法就是向新教的党派和伊丽莎白本人效忠,强调伊丽莎白的母亲是合法的婚姻,因为天主教一派强调她的婚姻是不合法,因此只有玛丽女王才是正宗的继承人。莎士比亚本人的价值观也就是这个样子的。

伊丽莎白一世,1600年

《亨利八世》插图

hhh但是他本人的价值观和他作品体现出来的价值观那又是两码事。莎士比亚作品的特点就是芜杂,他是无所不包的,所谓海洋一般的莎士比亚。后世的作品,即使是极为重要的作家,一般来说都是有某种特点,属于某种风格或者属于某种流派的。英语文学当中符合这个海洋式无所不包的特点的,好像也只有圣经和莎士比亚。一面是《皆大欢喜》、《爱的徒劳》、《第十二夜》那种轻灵的东西,一面是《暴风雨》那种神秘性质的东西,《仲夏夜之梦》那种文学游戏式的东西,另外一面又是《维洛那二绅士》、《罗密欧与朱丽叶》那种天真的爱,再往下则是《泰特斯·安特洛尼克斯》那种拜占庭式的残酷的风格和《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那种成年人的情欲,福斯塔夫爵士和麦克白在心理上的深刻是后世作家没有办法超越的,李尔王和他的那几个女儿,除了照例要宣扬一下英格兰的沙文主义以外,背后实际上是重复出现了旧约和文艺复兴意大利小说家经常使用的那种冷酷无情的主题,一种经过修饰了的马基雅维利主义。

《仲夏夜之梦》场景,亚瑟·拉克姆(Arthur Rackham)画

《李尔王》场景,塔塔尼可夫(Pavel Tatarnikov)画

hhh很难说有哪一种人物是莎士比亚无法创作或者说是他没有创作的,所以才会有很多人怀疑莎士比亚这个人是不是存在,或者他是不是培根或者是其他什么人的代笔。但真实的原因可能更简单一些:莎士比亚不是一个有意识的作家,他是随着文艺复兴时期的时代潮流而展开的,在他身上既有英格兰的新教和沙文主义的狂热,又有当时最流行的文艺复兴文化,他本人是一位肆无忌惮的抄袭家和改编家,任何人的东西他都敢拿来改头换面、生吞活剥一下子。他所搞出来的东西基本上是每一部都有这样或那样的毛病,真正完美到像拉辛那样精炼的东西简直找不出来,但是正因为如此,他才有一种洪水或者海洋那样的丰富性。

想象中的莎士比亚家庭生活场景

莎士比亚时代的环球剧场,1599年建造,1613年毁于火灾;1614年重建,1642年关闭

hhh喜欢莎士比亚的人有两种。一种其实是郢书燕悦,并不知道他真正的价值在哪里,他们喜欢的地方其实大多数都是出于误解。但是由于他们本人往往是很有才能的人,这种误解经过他们发挥以后会形成新的传统,施莱格尔(浪漫主义者弗·施莱格尔(Fridrich von Schlegel,1772-1829)和威·施莱格尔(August Wilhelm von Schlegel,1767-1845)兄弟是莎剧的德语译者,他们和歌德、赫尔德一道重新发现了莎士比亚)和德国浪漫派就是这一类型的典型。他们爱莎士比亚,但是实际上是建立在误解的基础上的,把莎士比亚剧本中某些其实是属于提词性质的东西都当作他独创的天才了。他们产生出来一个跟莎士比亚完全不同的传统——德国的莎士比亚传统,后来这个传统长得比英国本身的莎士比亚传统更加强大。另外一种人喜欢莎士比亚,就是像本·琼森(Ben Jonson,约1572-1637,莎士比亚的同行和友人,擅长写讽刺剧)那样,喜欢的就是莎士比亚本身。他们不用知识分子和文学家的标准来衡量莎士比亚,而是用一个有常识的、对周围的信息洪流抱着浅薄但是生动的好奇心的人的那种标准来看待莎士比亚,像对待沃尔特·雷利爵士(Walter Raleigh,约1552-1618,“拿着书本的海盗船长”,杰出的探险家,女王的宠臣,同时也是诗人、史家)和伊丽莎白女王本人那样对待莎士比亚。他们从莎士比亚身上能够看到充满着缺点、但是每一个缺点都像经过切割的钻石一样折射出这个充满矛盾的大千世界的某一个角落。

1778年,在柏林剧院上演的《哈姆雷特》“戏中戏”场景

本·琼森在1623年问世的《威廉·莎士比亚先生的喜剧、历史剧、悲剧》(通称“第一对开本”)的序言中说,莎士比亚首先是属于他那个时代的,是“这个时代的灵魂”;但他又不属于某个时代,而属于千秋万代”

问:请推荐一些您认为能够显著提高人类理解力的书籍、电影、文学作品或者其他什么都行。

刘仲敬:莎士比亚的《尤里乌斯·凯撒》和《科利奥兰纳斯》。我想,读任何关于政治和历史的经典,都不如读这两部剧本来得有意思。可以说是,符合共和主义、平民、贵族、精英主义和民粹主义的所有问题,到现在,和几千年前仍然没有什么大的差别。而且哪怕是亨廷顿也好,没有任何当代的杰出学者能够写得像莎士比亚一样生动。这些内容都是中学生就能懂的。我记得十九世纪,英国还是以私立公学为主的时代,中学生辩论的题目就是这两部剧本。而我想当时的英国学生肯定能从这些剧本中间看到英国混合政体在古代的投影。这样的理解其实比干巴巴的读学术著作要好得多。

莎剧人物群像


· 全文完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