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县红色革命的摇篮——记易县第一个党支部冯家庄支部
舞台上,易县冯家庄村车沟湾一圈墙内,大家用红布以及劳动用的镰刀、锤头拼成党旗模样。面对党旗,李洛创、李作舟等人举起右拳,庄严宣誓,中国共产党易县第一个支部——冯家庄支部正式成立。这是6月18日易县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中情景剧《根脉》的一幕。
“《根脉》是专门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结合易县党史而创作的。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易县党史的根脉在哪里?易县的第一个党员是谁?易县第一个党支部什么时候、在哪里建的?创作《根脉》的目的就是要让更多人知道、了解这些历史,不忘初心,勇担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根脉》创作者、易县作协主席李文通说。
6月18日,500余名观众现场观看了《根脉》首演,近4万人观看了线上直播。
据党史资料记载,易县第一个党支部——冯家庄支部于1927年11月,经中共完满县委批准,由刘秀峰、李永茂在冯家庄村建立,李作舟担任支部书记,支部受完满联合县委直接领导。李洛创、李作舟是中共易县地方基层组织的创始人。
1922年,中共保定地方党组织建立之后,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开始在易县传播马克思主义。1926年冬,经中共北方区委批准,中共完县特别支部建立。他们深入开展农民运动,派党员李永茂在他的家乡完县(今顺平县)鹞子岩村开办农民夜校,领导长工们进行缩短劳动工时、提高工资的斗争。
据李文通介绍,当时,李洛创正在李永茂家当长工。在李永茂的教育和影响下,李洛创在农民夜校里学到了穷人翻身求解放的道理,提高了思想觉悟,积极参加了完县特别支部领导的农民增资斗争。1927年3月,经完县特别支部批准,李洛创在鹞子岩村经李永茂介绍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易县贫苦农民中的第一名共产党员。
李洛创入党后,回到家乡易县冯家庄村积极开展工作。1927年7月,冯家庄村的贫苦农民李作舟、李凤鸣、李洛起先后加入党组织。11月,冯家庄支部成立。之后,李洛创继续以雇工身份回到完县秘密开展党的活动。至1928年初,易县的党员发展到13名。
1928年春,由李永茂和李洛创主持,在冯家庄村车沟湾(自然庄)召开第一次党支部会议,研究如何领导农民同地主恶霸作斗争、党组织的秘密联络方法、联络地点及工作任务。通过领导党员和贫苦农民投入土地革命战争,组织农民与恶霸地主斗争,到管头、岭西等地发动雇工掀起增加工资请愿与罢工斗争、打土豪、支持饥饿的贫苦农民吃大户等斗争活动,扩大了共产党在易县的影响。
李文通给记者展示了一幅易县第一个党支部第一次支部会议旧址的照片,车沟湾一处树木掩映下的半人高的圈墙内,是开展秘密活动的好地方。“可惜现在,遗迹没有保留下来。”李文通遗憾地说。
1930年8月17日,李洛创、李作舟带领冯家庄、周庄等村农民去完县参加“五里岗暴动”。暴动失败后,李洛创、李作舟冒着生命危险将暴动领导人及其亲属转移至易县予以救助,保存革命力量。
1931年,上级党组织派人深入易县联络党员,首先恢复冯家庄支部,后又在冯家庄支部协助下,到梨儿沟、七峪村重建党支部。同年,易县还先后在武家庄、桑岗、刘家台3个村建立党支部。1935年,又建立下苇场和张公铺2个党支部。自1927年11月冯家庄党支部建立至同年底,易县共在西南部山区(恢复)建立起了8个党支部,全县党员发展到56名。
至此,中国共产党的星星之火在易州大地燃起来了,易县党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后来的狼牙山五勇士等正是这一革命火种的延续。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易县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坚持人民至上理念,突出政治引领,围绕全县产业布局,持续推进冯家庄、太平峪等精品党建示范点的创建,形成“四区五路一带”示范格局,共建成市、县两级党建示范点50个。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积极在脱贫攻坚、疫情防控、乡村振兴中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基层组织、基层工作、基本能力建设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农村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记者 周亚梅 通讯员 冯英华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