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 成为品质生活新亮点

李凯丽 陆征 保定日报 2022-06-01

小区内增加、更新健身器材,小区外建小型健身场所、口袋公园,体育氛围 浓厚的保定,居民可享的健身设施由内而外得到显著改善提升——

“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 成为品质生活新亮点

通过健身器材,疏通腿部经络。

增强市民体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基础设施要先行。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更新健身器材,建小型健身场所、口袋公园……由内及外,健身设施、场所得到显著改善提升,初步形成了“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居民的生活品质得到极大提升。在部分小区、街角处的走访中,记者感受到市民们充满活力与朝气。

梅兰菊小区广场上,一对母子正在打羽毛球。

2日清晨,艳阳初露头,梅兰菊小区的健身广场上早已热闹起来。家长带孩子打羽毛球,寓教于乐;居民三五成群健步走,体态昂扬;兴趣相投的老人们组队打太极、练剑、做老年操……一幅蓬勃向上、和谐美好的画面映入眼帘。


记者从居民们口中得知,在这个老年居民众多的小区,使用率最高的还是成排的健身器材。正在压腿的樊大妈说:“我每天早上7点过来,拉伸胳膊、压腿、扭腰,锻炼一个小时再回家,长期坚持下来,效果挺好。”“我得过脑溢血,身体活动很受限,通过健身器材进行局部锻炼,灵活关节,防止肌肉萎缩,对我来说特别实用。”近20件不同的器械,令韩大爷感到颇为贴心。


梅兰菊社区书记刘志强说,2019年上半年,梅兰菊小区完成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原来杂乱不堪的花园变身成宽敞整洁的健身广场,健身器材进行了维护换新,居民满意度特别高。

体育公园内,市民们正在打乒乓球。


或从无到有,或由旧换新,我市众多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后,健身器材备受居民“重用”。记者从市体育局了解到,自2020年以来,我市每年投入近千万元用于老旧小区改造和行政村配建健身器材,累计为全市9个贫困县、68个异地搬迁区域修建健身广场20个、篮球场15个,全市1106个贫困村全部配建健身器材,实现了全市社区和行政村健身器材全覆盖。目前,全市429个城市社区全部建有小型健身场所,“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初步形成。


为满足多类型运动健身需求,我市体育设施、场所从小区内逐渐延伸到小区周边。自7月正式开放以来,坐落于莲池区凤栖街与腾飞路交叉口东北角的体育公园早已成为周边社区运动爱好者的火热打卡地。


傍晚,随着白天的暑气渐消,体育公园里来锻炼的居民越来越多。篮球区内,打球的年轻人们龙争虎斗地比赛着,不时发出笑声和欢呼声。碧绿草地间蜿蜒延伸的砖红色跑道上,从老人到孩子,多位不同年龄段的市民正在散步或慢跑。


公园一角的乒乓球区,四张球台中的三张同时有人在打球。打完一轮,40岁的市民张宇涵放下球拍,一边擦汗一边对记者说,体育公园建成开放后,吸引了附近很多居民来此运动,“我就在附近小区住,从小喜欢乒乓球,因为打球还认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现在有了体育公园,我们打球更方便了,只要不下雨,基本每天都要来这里打一会儿。”他高兴地说,一定要给体育公园的建设者、管理者和咱大保定点赞,建设品质生活之城,这种便民、利民的公共设施的提升必不可少,希望这样的惠民工程越多越好。


老人在单杠上做引体向上。


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全市全民健身经费计划投入约5亿元(主城区1228.94万元、县市区共投入49724万元),用于全市全民健身设施的建设和改造提升。目前,计划主城区新建体育公园1个,现已建成开放;新建小型多功能运动场4个,正在筹备签约中;改造社区、村庄建设健身设施1102处,目前已完成936处。

往期回顾


打造惠民工程精品工程时代工程 奋力构建“十四五”京雄保轨道交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叫响文旅品牌 绘就多彩画卷

本报评论丨民生实事为建设品质生活之城添彩聚力

补齐短板弱项 筑牢防控底线 扎实推动各项措施落地落实

北京“医疗种子”在古城落地生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