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圳率先推出公益慈善职业能力认证机制,数字公益教育迈向新时代

CGPI 深圳国际公益学院 2023-07-02

2021年12月1日, “开启数字公益教育新时代”主题研讨会暨战略合作发布会在深圳举行。此次活动是在中国慈善联合会指导下,由深圳国际公益学院与深圳市慈善事业联合会联合主办,旨在探讨新时代中如何用数字技术打造公益职业化教育新生态的可能性,合作推动公益行业人才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并以深圳为试点,率先推出在线人才职业能力认证,这也是国内的首次尝试。


中国慈善联合会、深圳市慈善事业联合会、深圳国际公益学院、深圳市基金会发展促进会、腾讯公益、广州市汉达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等机构代表与会并发言。


主题研讨会暨战略合作发布会现场


“公益慈善行业能力认证项目”在深圳率先落地,对于公益慈善行业是一个开拓性的举措,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拟任中国慈善联合会秘书长胡小勇在发言中称,当前我国在公益慈善人才培养方面还比较薄弱,不仅缺少优秀的机构和公益项目负责人,也缺乏能力卓越的基层项目工作人员。他认为,推动能力认证机制建立,有利于促进慈善行业发展、革新;有利于提高行业整体素质;有利于后备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提高行业市场竞争力和服务质量;有利于推进行业质量管理和国际接轨,是实现社会组织现代化管理的重要途径。


拟任中国慈善联合会秘书长胡小勇


深圳市慈善事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刘国玲表示,人才是国家强盛的基础,是事业发展的根本,但慈善人才的匮乏已经成为制约慈善行业发展的障碍,与满足社会公共服务需求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社会工作专业学历教育发展较快的同时,公益慈善学历教育仍然滞后,非学历教育的培训逐步成为公益慈善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在中慈联、市民政局支持下,‘深圳市公益慈善职业能力认证项目’成功落地,以数字化教学模式培养适应新时代需要的慈善从业人员,有利于探索建立慈善人才培养体系,为深圳慈善行业发展培养更多的中坚力量。”刘国玲副会长说。


深圳市慈善事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刘国玲



《中国社会组织人才发展十五年》报告发布

据深圳国际公益学院现场发布的《中国社会组织人才发展十五年》报告显示,15年间,中国社会组织新增就业比例占全国新增就业比例年均值达到3.49%,远远超过就业规模占全国1.4%的比例;15年间,社会组织发展人才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其中2014年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民非贡献率比例超过50%以上,到2020年民非贡献率60%;截至2020年底,全国持证社会工作者共计66.9万人。


报告发布人、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副院长黄浩明教授详细梳理了2006年-2021年15年间中国各类社会组织在数量、增速上的发展变化、就业人数的发展态势,并指出:面对优质人才流失严重、人才社会地位低下、人才队伍储备欠缺等,成为中国社会组织人才发展的挑战。

报告发布人、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副院长黄浩明教授


据民政部《2020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社会组织 89.4 万个,比上年增长3.2%;吸纳社会各类人员就业1061.9万人,比上年增长5.2%。但受限于行业资源、机构发展阶段,线下培训高成本等因素,除机构代表和高级管理人员,大量基层与骨干从业者难以获得系统、持续、有针对性的职业能力提升培训,且因职业能力未有专业评定标准,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从业者提升自身能力和素养的积极性。


黄浩明教授建议从三方面着手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一是政策层面,建议将社会组织人才培养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形成职业教育规范,并且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组织人才培养;二是行业协会层面,建议创建职业教育认证,建立社会培训体系,倡导专业人才机制;三是社会组织层面,建议加大员工职业规划,建立员工内训机制以及增加培训预算投入。



“大数据+公益”助力公益人才专业化进程

深圳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不仅引领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是社会发展的排头兵。2020年12月,深圳市民政局印发《深圳市推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0-2025年)》,提出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深圳慈善领域专业人才信息库,推动慈善人才的行业认定。如何加快推动公益慈善的行业认定?“大数据+公益”赋能公益行业人才专业化培养成为解决行业认证的有效途径。

在“特别对话:数字化发展下的公益行业人才培养”环节,主持人、自媒体“共益资本论”创办人、《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中文版编委黎宇琳与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副院长、教授黄浩明、深圳市慈善会执行副会长房涛、深圳市基金会发展促进会执行会长陈行甲以及腾讯公益项目总监张帆就“当前中国公益行业人才培养的困难和挑战”和“数字化背景下公益行业人才培养的机遇”展开对话。对话嘉宾一致认为,解决公益人才困境需要突破边界、跨界合作,共同推动行业发展,放大社会效益。

 

特别对话:数字化发展下的公益行业人才培养

 从左至右为 黎宇琳、房涛、黄浩明、张帆、陈行甲


为推动数字化时代公益慈善行业人才体系的专业化建设,深圳市慈善事业联合会联合深圳国际公益学院,依托公益网校在深圳率先推出首个在线公益慈善职业能力认证课程。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公益网校执行副校长叶婉介绍了本次合作背景和能力认证课程建设情况,“课程内容以问题为导向,从实践行动出发,完成职业入门和成长必修课。核心课程得到道·安基金会的支持,师资涵盖了行业专家、资深从业者和行动者,计划2022年1月正式上线推出。”


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公益网校执行副校长叶婉


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和深圳市慈善事业联合会此次建立的战略合作,第一,通过公益网校提供系统的线上通识课程和职业能力课程学习,参加培训并通过考核的学员,可获得由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和深圳市慈善事业联合会共同颁发的一级认证证书;第二,在申请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其他进阶公益教育项目时有优先获得奖学金支持机会;第三,优先获得由深圳市慈善事业联合会提供的学习培训、行业交流、慈善资源对接、慈善宣传的机会。该战略合作将逐步探索基于行动力和领导力的二级、三级职业能力认证内容,以及公益慈善行业岗位职业认证内容。


作为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发起的在线公益教育平台,公益网校2019年起至今在道·安基金会的支持下,发起公益新人成长计划,相继开发并推出公益通识、传播与筹资、公益平台运营、项目管理等核心模块,也是本次即将推出的在线能力认证项目的核心必修课程。同时增加党建引领、社会组织运营和管理、社会创新等模块。面向公益慈善从业者提供专业、系统、可及的公益职业入门与成长学习服务。


作为核心课程的讲师代表,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助理教授梁镗烈在发言中表示,“深圳市公益慈善职业能力认证项目”是一个示范,在推动专业化的进程中,认证制度的建立是最重要的第一步。“希望今天的认证项目,未来能够在不同的城市,在更高的层次,得到国家以及一些大的企业的认可,进而推动认证制度的不断发展。”梁镗烈教授说。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助理教授梁镗烈



公益慈善职业能力认证落地深圳

深圳市公益慈善职业能力认证项目启动暨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上,黄浩明代表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刘国玲代表深圳市慈善事业联合会签署了合作协议,正式开启公益慈善职业能力认证机制的探索和实践。


深圳市公益慈善职业能力认证项目启动暨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同时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公益网校邀请第三方专业机构代表,如广州汉达、上海复恩、上海方德瑞信、北京墨德瑞特、益两等,共同开展课程建设和知识生产。


广州市汉达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理事长陈志强作为数字化公益教育内容共建战略合作伙伴代表出席并发言。他表示,广州市汉达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作为PM4 NGOs 国际项目管理课程训练及考试认证的合作伙伴,与公益网校合作,共同开发系列国际发展领域(公益领域)项目管理网络认证课程,将系统性的国际项目管理培训和认证体系,Project DPro引入到国内,既为国内的公益人士提供全面系统的项目管理知识,和大量实用的项目管理工具,同时为公益慈善从业人员提供职业发展的路径。

广州市汉达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理事长陈志强


在与公益慈善行业的一站式百科平台——益两YiLigh达成的战略合作中,将联合为宣传职业公益人概念和提高职业公益人素养推出系列通识内容词条,组成职业公益人新手词条包裹和职业进阶词条包裹,并将实现平台的互链跳转。





扫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观看直播回放



源自:深圳国际公益学院

统筹:公益传播中心



点击在看分享更多公益教育前沿资讯

 点击长按扫码了解详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