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现代主义大师的小女儿

苏州博物馆成立于1960年,它坐落于国内保存完整的一组太平天国时期的历史建筑物「忠王府」里。1999年,著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先生为苏博设计新馆,这位老人将封笔之作留给了自己的故乡。2006年10月6日,苏州博物馆新馆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



01

封笔之作


贝聿铭总将苏州视作故乡,这里也是贝氏家族600年的根基所在。他85岁才决定开始做苏州博物馆,并将它亲昵地称之为“我的小女儿”。


·苏州博物馆。©网络


一生众多明星项目中,苏博包含了贝聿铭更多的感情。他将对故乡、对自身的中国血统、对中国文化、对几何形体的热爱,都融合在了这幢建筑里。贝聿铭曾说,苏州博物馆是他的一部“自传”


苏州的园林是诗人、文人、画家做出来的,他们把做园当成是作画作诗一样。可是现在那样的人才几乎没有了,我也不是这种人才,可是我还想要试一试。

——贝聿铭



--- 灰白简雅 ---


做过很多博物馆类项目的贝聿铭清楚,建筑是为功能服务的,为了做好苏州博物馆新馆,他请来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前亚洲部主任屈志仁(James Watt),还有上海博物馆时任副馆长汪庆正,再加上前苏州博物馆负责文物的馆长,一起商量苏州博物馆应该展什么。他们讨论的最终结果是,将明清工艺作为未来展示方向,而且只做文物展陈,不做历史展陈



苏州博物馆的美,是公认的。这种美,很诗意,很舒服,很苏州。一窗一景,一门一山水。灰白简雅的博物馆本身就是一件极致的艺术品,让很多来这里的游客惊艳,成为来苏州必打卡之地。



苏州博物馆东邻太平天国忠王府,北依名胜拙政园不远处还有贝聿铭先生儿时的家——狮子林,白墙灰瓦、飞檐翘角,小桥流水,无一不在提醒着人们,这是江南。






博物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博物馆的主庭院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现代的诠释


·苏州博物馆。©维生素


在建筑大师心中,其实对新馆的设计早有预想。一般人所熟知的博物馆的形象大多是高大严肃,开阔雄伟的,而贝聿铭的设计却恰恰打破了人们这一认识。苏州博物馆所在地周围的古迹尺度偏小,高度较低,建筑体积比较亲近于人,而且建筑形式多为殿、亭、廊等古典园林的建筑符号,出于对博物馆周围肌理以及当地文化的考虑他想要做一出处园林式博物馆



园林式博物馆概念设计中,水池和庭院的面积高达42.4%,巧妙地形成了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控制地带,以保护拙政园和忠王府,通过水景中精心的“以壁为纸,以石为绘”的石景水景设计手法,使博物馆与拙政园有机融合,成为拙政园的现代延续部分。



贝聿铭关于苏博新馆“中而新、苏而新”,“不高不大不突出”的设计原则,让这座博物馆非但没有对那些历史遗迹造成伤害,反而令二者浑然一体、相得益彰。



--- 片石假山 ---


片石假山,是整个苏州博物馆后园的一个亮点所在。


贝聿铭曾提到,他的任务是《园冶·掇山篇》中提到的“藉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绘也”。所以,园内引借「拙政园」西部园古木参天,使山水景观呈现出清晰的轮廓和剪影效果.看起来仿佛与旁边的拙政园相连,新旧园景笔断意连,巧妙地融为一体。



而假山的意境,参考的是北宋的”米式云山“。


米氏云山又称“米家山水”,是由北宋著名书画家米芾所创,其子米友仁加以继承和发展一种山水绘画风格。米芾借鉴了董源的山水画法,又根据对江南山水的亲身感受,以水墨挥洒点染表现烟雨掩映树木,借笔作画不求工细。


米芾(传)的《春山瑞松图》,就以特有的笔触,描绘云雾掩映的山林景色,白云满谷,远山耸立云端,近处古松数株隐显于雾气中,松下有亭,空无一人。




·宋 米芾(传) 《春山瑞松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


米友仁米芾的长子,画山水点滴烟云,草草而成”,自题为“墨戏”,以落笳表现江南山川景色,不求修饰,崇尚天真。他承继并发展米芾的山水技法,奠定“米氏云山”的特殊表现方式,即以表现雨后山水的烟雨蒙蒙、变幻空灵而见称深得其“变态万层”的真趣


·宋 米仁友 《潇湘奇观图》局部。©故宫博物馆


石片假山从构图到每块石头的选择,都倾注了贝聿铭许多心血。在挑选石头的时候,他并没有选择苏州的传统的太湖众所周知,太湖石以“透”“瘦”“漏”“皱”的特点,在苏州的诸多园林中都可以见到。问其原因,贝聿铭说,用太湖石再来堆一个苏州园林,永远也堆不过狮子林



最后,原材料终于选定山东的泰山石来进行加工切片,变成了现在眼前的这种小三角的样子。加工后的石头特地用火枪烧了一下使石片颜色由深入浅,可以更好的表现出水墨画中的那种在朦胧的江南烟雨笼罩中层峦迭嶂的场景。



对于几何形态,特别是三角形的处理,全世界没有人能超过贝聿铭。山水园的假山用片石来摆放,就是将浑厚的大石头切片,再高低错落排砌,营造出”米氏云山的意境



与片石假山相对应的是苏博自围一園的场馆建筑。墙垣尺度与周围相当,白墙灰瓦,几何简洁的设计,加上园中亭台、屏风及曲折的回廊,掩映着院内院外的树木,使整个博物馆以现代的方式展现了古典苏州园林的美




 --- 光影魔术 ---


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名言。光线与空间的结合,透过简单的几何线条来营造光影变化,使空间变化多端,让景色随脚步变化,随视角变化,随心情变化,让人在移步换景之间,借助光线的忽明忽暗,产生不同的视野与感觉。



苏博的廊道与旁侧的拙政园、留园的古典园林廊道有些差别,贝聿铭在苏州博物馆中运用的廊道是他重组后的廊,区别在于屋面的高低变化不带有地面的高低起伏变化,且在外部看不出廊的特质,只有在建筑内体验,才有游廊的空间感受。



·苏州博物馆 窗景。©张虔希


贝聿铭酷爱三角型与光线,这位“光线魔术师”对形式和光线的敏感与运用,使其建筑作品自成一格。当走进他设计的建筑物时,各种各样的、大小的、远近的、各个方向的等等几何形状展示在我们面前,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这些都具有贝氏设计风格的建筑,让人真实体验到什么是美。



02

吴门才子


苏州,在古代被称吴、东吴、平江、茂苑,吴门、姑苏、苏州府等。苏州古城最早建造是在春秋时期,距今已有2500多年。作为吴国国都,苏州的文明发展程度很高,隋朝开皇九年(589年),隋文帝将姑苏更名为苏州


·苏州城市格局。©傅鼎


吴中自古文化悠久,经济发达。以诗文论,吴中有四才子唐寅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中国明代中期的绘画派别,因其主要代表人物均属吴郡(今苏州)人,文徵明唐寅仇英、张宏等而得名吴门画派,亦称“吴派”。


贝聿铭 1917 年出生于广州,他的祖辈是吴中名门望族,在清朝时,贝慕庭为吴中巨富,与戈、毛、毕姓人家合称为当时的“苏州四富”。颜料大王贝润生是贝聿铭的叔祖;其祖父贝理泰是清末著名的金融家,父亲贝祖贻则是当时的中国银行行长。


贝润生1917年曾花费80万银元从国民政府手中购买了著名的苏州四大名园狮子林,并花费巨资和长达7年的时间对之休整重建,在解放后,贝氏后人将狮子林捐赠给了国家。


贝聿铭是贝祖诒与妻子庄莲君的第二个孩子,也是长子,“聿铭”的意思是“璀璨的雕刻”。


·贝氏全家福 贝聿铭为前排左一。©网络


贝聿铭在香港度过了童年,青少年时期大多在上海度过,放假时候会去苏州和祖父一起居住。在苏州,祖父的宗族观念、儒家思想都对贝聿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少时的贝聿铭与堂兄弟们在狮子林中玩耍,假山中的山洞、石桥、池塘和瀑布给了他无穷的快乐与幻想。


·少年贝聿铭(左一)与家人。©网络


1927年贝聿铭在上海读完初中和高中。那个时代,上海的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外滩的建筑群、建筑师邬达克设计的古典建筑都给贝聿铭带来了建筑方面的启蒙,也让他由此喜欢上了建筑。


·少年贝聿铭在狮子林。©网络


1935年18岁的贝聿铭负笈美国,先后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当时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率先对建筑的新流派敞开胸怀,引进了“包豪斯”派的建筑新思想,这也吸引了各地优秀的学生,使得哈佛设计研究院成为了一个很有活力的地方,这段求学经历让贝聿铭受益匪浅。


·贝聿铭在哈佛大学。©网络


1948年从纯学术领域进入实际建筑领域,贝聿铭开启与柴根道夫的合作。在持续了12年的合作后,1960年贝聿铭离开柴根道夫,自立门户,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在此后的半个世纪里,在世界各地创作了许多举世闻名的经典建筑。


1979年,贝聿铭被授予该年度的美国建筑师学会金质奖章而于此前一年落成的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的设计,奠定了他作为世界级建筑大师的地位。


·美国建筑界宣布1979年是“贝聿铭年”,授予他金质奖章。Photo by Yousuf Karsh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 东馆。©网络 


1983年他获得了被视为建筑业诺贝尔奖的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审团对这位善用光线、空间和几何图形的大师的评价是: 他创造了本世纪最美丽的内部空间和外部造型。


同年,应法国总统密特朗邀请,开始卢浮宫翻修设计工作。当时卢浮宫玻璃金字塔还在他的脑海中酝酿。此后的贝聿铭走向事业的又一个高度。


贝聿铭曾说:“在香港我们是外人。直到回到苏州后,我才感受到我的根。这对我影响很大。” 1979年,受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的中国政府邀请,贝聿铭设计了香山饭店


·贝聿铭在香山饭店工地现场。©网络


·1982年10月,贝聿铭和陈从周在香山。


·香山饭店。©网络


移交香山饭店之后,贝聿铭搬到香港,他即将在这里为维多利亚港的天际线增添一座塔楼——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大厦。这又是一项他无法拒绝的项目,无论是出于建筑上的挑战,还是情感上的衡量


1918年,贝聿铭之父贝祖诒曾任中国银行香港分行总经理,当时贝聿铭只有1岁。


1982年,贝聿铭带着儿子贝礼中一起,设计了香港中银大厦。新的中国银行香港分行与汇丰银行毗邻,而当时随着1997年香港即将回归中国,这座新大厦所担负的使命不言而喻,它必须使作为殖民统治标志的汇丰银行相形见绌。它建成时是全亚洲最高的建筑物,也是美国以外最高的摩天大楼。


香港中银大厦在贝氏建筑事务所中陈列的最大的建筑模型,其竹节外形充分体现了贝氏建筑强烈的几何感。


·香港地标 中银大厦。©网络


87岁时,贝聿铭再次回到中国,开始创作苏州博物馆


”我的家族庭园历史,可追溯至元代的道僧。然而品味日益下滑,直到我叔公(贝润生)决定改变。他们在不远的太湖选了石头,然后养石,亦即把挑好的火山岩放在水中浸个十五、二十年。他们会在上面凿洞,再放回水中,让它继续浸蚀,直到石头变成美丽的东西。这就是石头的制作过程,在苏州很常见。石头在园林就和雕塑一样重要。元代的诗人与画家会造石园林,但后来已没有画家与诗人做这件事了……


·80年代贝聿铭在苏州狮子林。©网络


狮子林对于贝聿铭有着特殊的意义,几十年后,他仍对那种叫作“种石”的技术赞叹不已。儿时在苏州的经历让他发现了人与自然共存的道理:从建筑最初的设计,经过施工最后竣工需要几年时间,这漫长的过程如同庭园中的造石。



”我是到了后来,才意识到以前在苏州的时光让我学到什么。回顾起来不得不说,没错,那段时间影响了我,让我知道人与自然可以互补,而不是只有自然。人的手与大自然结合之后,就成了创意本质。 生活与文化的差异,势必影响博物馆的设计,以保存、展览其艺术品。


”我派了年轻建筑师到山东省的采石场,带四五十块石头回苏州。我选了大约30块,而在2005年,我去到那儿,看见石头全放在地上,于是我坐在桌子中央(现已是池塘),看着墙壁……那里有一台起重机,于是他们依照我的意思,把石头定位。我在那里呆了约1周,最后看起来还算不错。“



2009年,贝聿铭参与了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的设计。


九十高龄的贝聿铭仍旧自称是个“年轻人”,在古老的欧洲文化,日本和中东传统面前,他抱着“年轻人”般的热情,与他们亲密接触去感受历史的重量。


·日本 美秀美术馆。


·卡塔尔 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2019年5月16日,贝聿铭在纽约曼哈顿一家医院逝世,享年102岁



03

纸上光影


贝聿铭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后大师」,一生完成了170多个项目的设计和50多个项目的总体规划设计,作品遍布四大洲。他的建筑作品不仅能看到建筑技艺之精湛,光线运用之精妙;还能感受到,历史文学的实体呈现、古典艺术的美学风范、人文生活与建筑自然的和谐共处之美。


2020年,苏州博物馆为纪念建馆60周年,出版了《贝聿铭的建筑密码》立体解谜书。贝聿铭喜欢几何图形,青睐用光线做设计;执迷于独特的建筑材料,又千方百计地将每一栋建筑融入到当地文化中……这些,都是他建筑的灵魂,也是这本书提到需要读者去探索的“建筑密码”。


--- 德国历史博物馆 ---

1987年为纪念柏林建城750周年,德国历史博物馆成立,其前身是建于1695年的柏林军械库。2004年,由贝聿铭设计的博物馆新翼完成2006年,军械库建筑修复后,永久展览对公众开放,主题为“两千年德国历史的图像和见证”。



--- 香港中银大厦 ---

这栋大楼是中国银行在香港的总部大楼,整座中银大厦由四个不同高度结晶体般的三角柱身组成,呈多面棱形,以玻璃幕墙及铝合金建成,在当时的香港算得上是一座非常摩登的建筑,到现在也是香港有名的地标建筑,贝聿铭把它比喻为“向上生长的竹子”。





--- 法国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

在卢浮宫金字塔各个版本的故事里,1984年1月23日举行的历史古迹最高委员会会议,永远是故事的最高潮。整个会议十分吵闹,氛围充满了敌意。委员们疯狂地批评着贝聿铭的设计,不懂法语的贝聿铭并不知道对方说了什么,但他身旁的女翻译却已经含着泪水哽咽着没有再翻译下去。

而在1989年3月29日剪彩的时候,人们为贝聿铭鼓掌,全世界的媒体都为他的作品叫好。第二天,公众蜂拥而至,以前的争议和羞辱被人遗忘了。


卢浮宫改造项目的整个过程中,贝聿铭做了很多建筑设计以外的事情。面对法国的悠久文化传统、行政体系和社会舆论,他始终知道自己应该站在历史与现代艺术与政治的平衡点。他采用了普通的几何图形、透光的玻璃材料,不仅可以折射出巴黎不断变化的天空,还能为地下设施提供良好采光,创造性地解决了把古老宫殿改造成现代化美术馆的难题而在争议声中,贝聿铭也从名流蜕变成大师





--- 日本美秀美术馆 ---


美秀美术馆是位于日本滋贺县甲贺市的一座私立美术馆。创办人为小山美秀子,由贝聿铭联同日本纪萌馆设计室设计。馆藏包括日本、中国、南亚、中亚、西亚、埃及、希腊、罗马等古文明的艺术品。


美秀美术馆别具一格之处在于,除了它远离都市之外,最特别的是建筑80%的部分都埋藏在地下,但它并不是一座真正的地下建筑,而是由于地上是自然保护区,在日本的自然保护法上有很多限制而采取为要保护自然环境及与周围景色融为一体的建造方式。这一设计清楚体现设计者贝聿铭的概念:创造一个地上的天堂,这里就是现实中的桃花源




--- 美国国家美术馆 ---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由著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设计,于1978年完成。博物馆造型新颖独特,平面为三角形。既与周围环境和谐一致,又造成醒目的效果。内部设计丰富多彩,采光与展出效果很好,是70年代美国最成功的建筑之一。贝聿铭因此项目而蜚声世界建筑界,并获得美国建筑师协会金质奖章

当时的美国总统吉米·卡特说:“这座建筑物不仅是美国首都华盛顿和谐而周全的一部分,而且是公众生活与艺术之间日益增强联系的艺术象征。




--- 苏州博物馆 ---

苏州博物馆新馆由贝聿铭设计,于2006年建成,新馆整体一黑白色调为主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师贝聿铭秉承“中而新,苏而新”理念,以粉墙黛瓦的苏州传统建筑和精美的苏州园林为设计元素,并用现代建筑技术进行诠释。

新馆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博物馆的主庭院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通过巧妙地利用光线作为设计,将自然光融入建筑的典雅气质,在保证结构精致牢固,外形美观的同时将风土人情、中华风骨、山水意趣淋漓展现,将文化如山水画一般的呈现在观者眼前。


整本书在制作时有超过600道手工工序,集齐6大建筑学科主题,在欣赏和探索这本《贝聿铭的建筑密码》立体解密书时,还可以学习和感受空间、光线、几何、化学等建筑科学奥秘,增加知识涉猎的维度和广度。


最美的建筑,应该是建筑在时间之上的,

时间会给出一切答案。


——贝聿铭




参考文献:

《百年聿铭》 李菁 

《Conversations with I.M.Pei》 Gero von Boehm

《筑梦天下——贝聿铭》纪录片

《贝聿铭:一个世纪的现代主义大师》 三联中读

 


◇ 本文部分信息来源于苏州博物馆、贝氏建筑事务所等

◇ 本文未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End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思迪爱逛博物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