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博物馆Vol.002 | 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代表国家收藏、研究、展示、阐释能够充分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代表性物证的最高机构,是国家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文化客厅



01
历史溯源

国家博物馆的前身可追溯至1912年北洋政府筹建的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当时的馆址仅有前国子监衙署一座,其设计目标比较宏大,但又生不逢时,一直未能开馆。


·1912年7月9日,民国政府教育部决定设立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以国子监为馆址。


·1918年7月,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迁址到故宫的端门与午门。


·1920年11月,国立历史博物馆正式成立。


1926年10月开馆时,已然北伐军兴,不复古物陈列所、故宫博物院(1925年成立)开馆时的盛况。而两年后北京改为北平,失去首都地位,这座不在首都的国立历史博物馆也就有些许尴尬。


·1926年10月,国立历史博物馆正式开馆。


相对古物陈列所、故宫博物院以清宫旧藏为主,国立历史博物馆收藏了中国现代考古发掘的早期成果,包括1920年河北巨鹿宋城遗迹及此后河南、山西、陕西的出土物。而各界有识之士的捐赠也构成了博物馆藏品的一部分。虽然有诸多不完善,国立历史博物馆已经初具现代博物馆的样态。卢沟桥事变前,馆藏文物已超过21万件。


·1949年10月,国立历史博物馆改称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


1949年10月,国立历史博物馆更名为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隶属文化部管理。1958年,著名建筑师张开济主持设计的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在天安门东侧开工,经过一年热火朝天的建设,1959年8月落成竣工,和与它隔广场相对而立的人民大会堂,共同成为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十大建筑之一



馆舍落成后,"中央革命博物馆"更名为"中国革命博物馆",“北京历史博物馆”更名为“中国历史博物馆”由午门迁入新馆。午门则成为故宫的一部分,对它的再次启用要到多年后。1959年10月,"中国通史陈列"公开预展。



当时的中国历史博物馆以收藏丰富文物等级高著称。例如仰韶的人面鱼纹陶盆、红山文化的玉龙、商代的后母戊大鼎、秦代的阳陵虎符、汉代的说书陶俑等等,这些既是历史教科书中的一幅幅插图,更是历史博物馆中的一件件文物。此外,建馆以来集合当时最重要艺术家为展览绘制的国画、油画作品,制作的历史人物和事件雕塑,而今也成了重要藏品。



2003年,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合并组建成为中国国家博物馆2011年3月国家博物馆的新馆建成开放。新馆建筑保留了原有老建筑西、北、南建筑立面。新馆建筑高度42.5米,地上5层,地下2层,展厅48个,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博物馆现有藏品数量140万余件,涵盖古代文物、近现代文物、图书古籍善本、艺术品等多种门类。其中,古代文物藏品81.5万件(套),近现代文物藏品34万件(套),图书古籍善本24万余件(册),共有一级文物近6000件(套)。


·从1912到2020,一图读懂国家博物馆。©国博君


目前,中国国家博物馆展览包括基本陈列专题展览临时展览三大系列,构成涵盖主题展览、基本陈列、专题展览、临时展览的立体化展览体系。其中,“古代中国”、“复兴之路”和“复兴之路新时代部分”为国家博物馆的基本陈列



专题展览主要以馆藏文物为基础,包括中国古代青铜器、佛造像、玉器、瓷器、国礼、现代经典美术作品、非洲木雕等十余个专题展览。临时展览包括自主策划展览和引进交流展览两大类,覆盖历史文化、精品文物、考古发现、经典美术作品、地域文化国际交流等多个方面,年均办展40余个




02

馆藏精品


作为国家级博物馆,国博收藏的“国宝”数量非常多,要想一次看完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有机会到国博去,以下这些馆藏精品还是不容错过的。



--- 远古时期 ---


新石器时代人面鱼纹彩陶盆于1955年在陕西省西安市半坡出土的,是新石器时代前期陶器,高16.5厘米,口径39.8厘米,由细泥红陶制成,敞口卷唇,口沿处绘间断黑彩带,内壁以黑彩绘出两组对称人面鱼纹。类似的彩陶盆多作为儿童瓮棺的棺盖来使用,是一种特制的葬具。这个彩陶盆是仰韶彩陶工艺的代表作之一,1995年5月25日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2013年1月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 夏商西周 ---


商后母戊鼎,于1939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又称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是商后期的铸品。它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器厚立耳,折沿,腹部呈长方形,下承四柱足 。器腹四转角、上下缘中部、足上部均置扉棱。鼎的器身与四足为整体铸造,鼎耳则是在鼎身铸成之后再装范浇铸而成。鼎身四周铸有精巧的盘龙纹和饕餮纹,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足上铸的蝉纹,图案表现蝉体,线条清晰。腹内壁铸有“后母戊”三字,字体笔势雄健,形体丰腴。


商后母戊鼎是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它的铸造工艺,充分说明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足以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2002年1月18日,后母戊鼎被国家文物局作为国家一级文物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西周大盂鼎,又称廿三祀盂鼎,是西周时期的一种金属炊器,“”是古代一些地方古人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是古代重要青铜器物种之一。大盂鼎高101.9厘米,口径77.8厘米,重153.5千克。铭文291字,记载了周康王在宗周训诰盂之事。由于鼎内的铭文真实地反映了西周的社会状况,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大于鼎于清道光年间(1849)出土于陕西郿县礼村,出土后便被贩卖至文物市场。之后辗转几代人购买收藏之后又辗转为躲避战乱复埋地下,最后于1951年由潘氏后人赠宝于国,被收藏于上海博物馆。1959年,大盂鼎转至中国历史博物馆,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 春秋战国 ---


春秋“秦公”青铜簋是春秋时期的祭器,1917年出土于甘肃省礼县红河乡西垂宗庙遗址王家东台的一个青铜器窖藏,1959年由故宫博物院拨交中国历史博物馆。 秦公簋通高19.8厘米,口径18.5厘米,足径19.5厘米。此簋为圆形,盖与器身相合成一略扁而圆的形体,盖顶有圆形捉手,面饰瓦纹,缘以细密的勾连纹。器侧为饰兽首的耳,无垂珥。口沿下饰勾连纹带,腹为瓦纹。圈足饰波带纹。铭文计123字,另有刻款18字。簋上的铭文是先墨书、后契刻模型、再翻范铸造而成,开创了中国早期活字模之先导。



战国铜冰鉴,是战国时期青铜酒器,1977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冰箱”。冰鉴是由一个方鉴和一件方尊缶组成的青铜套器,方尊缶置于方鉴内,其底部一侧有两个长方形榫眼,另一侧有一个长方形榫眼,安装时,把这三个榫眼与方鉴内底的三个弯钩扣合,其中一个弯钩的活动倒钩自动倒下后,可把方壶固定在方鉴里而不晃动。战国铜冰鉴为后人展示了中国古代青铜铸造高超技法先进水平,不仅成为了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证物,更是青铜铸造史上的的典范之作,堪称青铜时代的巅峰作品之一




--- 秦汉时期 ---


《琅琊刻石》是刊刻于秦代的一方摩崖石刻,又称“琅琊台刻石”等,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为“始皇颂诗”,用289字记述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功绩,刻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后半部分“二世诏书”刻于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用208字记录李斯、王绾等随从大臣的名字及议立碑刻的事迹。琅琊刻石传为李斯所书,残石高132.2厘米,宽65.8-71.3厘米,厚36.2厘米,存13行87字,属小篆书法作品,与《峄山刻石》《泰山刻石》《会稽刻石》合称“秦四山刻石”。



西汉彩绘雁鱼青铜釭灯为西汉青铜器,于1985年出土于山西省朔县照十八庄。釭灯高53厘米,釭灯整体作鸿雁回首衔鱼伫立状,由雁衔鱼、雁体、灯盘和灯罩四部分分铸组合而成。雁颈修长,回首衔一鱼。雁体肥硕,其身两侧铸出羽翼,短尾上翘,双足并立。灯盘带柄,位于雁背。灯罩为两片弧形板。灯盘、灯罩可转动开合以调整挡风和光照,鱼身、雁颈和雁体中空相通。 


”指的是导烟管,“釭灯”就是“带导烟管的灯”,是汉代新创制的一种灯具。汉代釭灯通常被做成人形、动物形和器物形,其导烟管有单管双管两种,都能将烟气导入灯腹内,使室内减少烟炱而保持清洁。釭灯的构思设计精巧合理,达到了功能形式的完美统一,为汉代青铜器中少有器物。



东汉击鼓说唱陶俑,1957年出土于四川省成都市天回山东汉崖墓,为东汉明器。说唱陶俑高56厘米,以泥质灰陶制成,头上戴帻,两肩高耸,着裤赤足,左臂环抱一扁鼓,右手举槌欲击,张口嘻笑,神态诙谐,动作夸张,活现一俳优正在说唱的形象。


汉代俳优大致以调谑、滑稽、讽刺的表演为主,并以此来博得主人和观赏者的笑颜。他们往往随侍主人左右,作即兴表演,随时供主人取乐。表演时,他们一般边击鼓边歌唱。当时的皇室贵族、豪富大吏蓄养俳优之风甚盛。在四川东汉墓中先后出土多件形象类似的击鼓说唱俑,这说明当时蜀地说唱表演颇为流行。东汉击鼓说唱陶俑被称为“汉代第一俑”,是一件富有浓厚民间气息和地方风貌的优秀雕塑作品,属国家一级文物。




--- 三国两晋 ---


西晋青釉镂空香薰,1953年出土于江苏省宜兴市周处墓墩一号墓。香熏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是球形熏笼,下部是圆形承盘。球形熏笼上部是三层三角形镂孔,下部有一椭圆形进香口。笼上有一展翅欲飞的鸟形钮,笼下是三只直立躬背的熊形支足。承盘为平底浅腹,下面装有三只熊足。全器造型独特,制作精致,是贵族使用的熏香用具


香熏,是熏炉的一种形式,主要用于燃放香料。当炉内香料点燃时,香气就从炉上的镂孔中飘出,使室内香气扑鼻。战国时期,我国就已使用熏炉进行熏香,汉代则流行青铜和陶制的熏炉。三国时期,瓷熏炉出现,它们多呈罐形或盆形,器腹部有几排小圆孔,以便空气流入和香气流出。两晋南北朝时期,瓷质薰炉成为日常用品。特别是东晋南朝时期贵族士大夫盛行“熏衣剃面,傅粉施朱”的生活方式,各种小巧精美、玲珑剔透的香熏也应运而生。





--- 隋唐五代 ---


隋嵌珍珠宝石金项链,1957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这位九岁名叫李静训的女孩,既是北周、隋代显赫的李氏家族的千金,又是北周宣帝与皇后杨丽华的外孙女,也是隋文帝杨坚与独孤皇后的曾外孙女,是一位地道的金枝玉叶、帝胄王孙。她的墓不仅丧葬规格极高,还随葬了不少具有异域色彩的物品。其中最为令人瞩目的,莫过于这条精美无比的金项链了。


项链由28个金质球形链珠组成,每个球形链珠均由12个小金环焊接而成,其上又各嵌珍珠10颗,珠光闪闪,璀璨夺目。项链上端正中为圆形,内嵌凹刻一花角鹿的深蓝色垂珠。项链下端居中为一个大圆金饰,上镶嵌一块晶莹的鸡血石,在鸡血石四周嵌有24颗珍珠,左右两侧各有一圆形金饰,上镶嵌蓝色珠饰,周缘亦各镶嵌珍珠一周。鸡血石下挂一心形金饰,上镶嵌一块长达3.1厘米,极为罕见的青金石。整条项链鲜红的鸡血石、宝蓝的青金石交相辉映,再配以洁白的珍珠,在纯金的烘托下,显得格外鲜艳夺目,雍容华贵,堪称是举世无双的艺术精品。


由金项链的多面金链珠及其焊接工艺、蓝珠饰上的凹雕工艺、青金石和饰环状珍珠边宝珠垂饰等方面可以推断其原产于巴基斯坦阿富汗地区。



唐三彩釉陶骆驼载乐俑,1957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鲜于庭诲墓。骆驼昂首挺立,驮载了5个汉、胡成年男子。中间一个胡人在跳舞,其余4人围坐演奏。他们手中的乐器仅残留下一把琵琶,据夏鼐先生研究,应该是一人拨奏琵琶,一人吹筚篥,二人击鼓,均属胡乐。骆驼载乐陶俑巧妙地夸张了人与驼的比例,造型优美生动,釉色鲜明润泽,代表了唐三彩的最高水平


载乐骆驼陶俑表现的应该是长安百戏中的一个杂技节目。唐代百戏留下记载的有盘杯伎、吞剑伎、猕猴缘竿伎、透飞梯伎等。当时,在长安城的东市和西市都有专门的百戏班子,他们除自主演出外,也可让人们花钱雇演。唐玄宗曾“召两市杂戏以娱贵妃”。




--- 辽宋夏金元 ---


宋钧窑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此花盆口呈海棠式,晶莹的天蓝釉色中映现出宛若玫瑰般的紫红,极其斑斓。外底刻“重华宫”、“金昭玉翠用”等楷书题字,为清宫旧藏。


钧窑遗址在今河南省禹县境内,现已发现窑址100多处,其中钧台八卦洞窑是北宋末年建立的官窑,专门烧制宫廷陈设的花盆、洗、尊等瓷器。钧窑瓷器属北方青瓷系统,釉色以青蓝为基调,因釉料中含氧化铜,烧成的瓷器可于青蓝中呈现紫红色,人们称其为“窑变”。钧窑的另一特点是烧制的瓷器釉面往往有“蚯蚓走泥”纹,这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釉层发生干裂,低粘度釉在高温作用下流入裂口,形成这种特有的纹路


传世钧窑瓷器中带铭文的不多,都是北宋后期宫廷用瓷。刻有“重华宫”、“钟粹宫”、“景阳宫”、“养心殿”等字样者,是清代造办处玉作匠后刻的。清代宫殿之内陈设的文物都有档案,专门记录清代宫殿陈设文物的名称、件数及动态。宋钧窑瓷器在底部刻上列宫殿名,表明它们是分别陈设于各殿的文物。



元铜壶滴漏是中国古代的计时工具,由广州人冼运行杜子盛等铸造于元延祐三年(1316)。整件滴漏由四个铜壶组成,分别是日壶、月壶、星壶、受水壶。也有一种说法称为日天壶、夜天壶、平水壶和受水壶。日壶壶壁铸有圆形太阳图,月壶壶壁铸有月形图,星壶壶壁铸有北斗七星图,受水壶壶壁铸有八卦图。使用时四壶自上而下依次安放,最上为日壶,最下为受水壶。在日、月、星壶的底部各有一个出水的龙头。受水壶壶盖正中立一铜表尺,上有时辰刻度,自下而上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铜尺前放一木制浮箭,木箭下端是一块木板,称作浮舟。壶身刻有关于制作年份和人员的文字。


这是一件浮箭法复式漏壶,使用时,日壶的水以恒定的流量滴入下层的月壶,月壶之水滴入星壶,星壶上部有一个小洞,如果月壶滴下的水多了,多余的就会从这里流出,使星壶的水量保持恒定,以便均匀地滴水给受水壶。受水壶中的水逐渐增加,浮舟便托起木箭缓缓上升。将木箭的顶端与铜表尺上的刻度对照,就可知道当时的时间。这件铜壶滴漏从制成之日一直被使用到公元1900年前后,历时将近700年,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大、最完整的铜壶滴漏。




--- 明清时期 ---


明仿宋针灸铜人。北宋不断发现针灸新穴位,多由不同医生发现,难以交流验证。为防止混乱,医官王惟一于大圣四年(1026)铸造了两个空心铜人体模型,其全身标注559个穴位,其中107个是一名二穴,故全身共有666个针灸点。铜人既是针灸医疗的范本,又是医官院教学与考试的工具。考试时,铜人外层涂蜡,穿上衣服,体内灌水;学生根据命题以针刺穴,针入水出,方为合格。两具铜人分别放在医官院和大相国寺。金灭北宋,相国寺的铜人毁于战火,仅剩医官院内的铜人。


元灭金后,将此铜人运至大都。因长期使用磨损,不堪再用。于是尼泊尔人阿尼哥奉命按样仿铸了一个新铜人。明灭元后,这个铜人仍然继续使用。但到明英宗时,又因磨损而无法再用,于是再仿铸一个,此即现存者。此仿铸铜人忠实于宋代原物,准确反映了宋代针灸学的水平。



清乾隆霁蓝釉粉彩描金莲花纹双燕耳尊景德镇御窑圆明园海晏堂烧制的陈设品。此尊工艺高超,外壁施霁青色釉,以金彩绘蕉叶、缠枝花卉等纹饰,近足部饰粉彩仰莲纹及联珠纹。外底有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霁青色”象征河清,燕子与“”谐音,整件器物蕴含海晏河清四海承平之意。乾隆时期粉彩瓷器的生产工艺达到了高峰,品种齐全,装饰技法丰富多样,绘画水平高超,器型制作精美,这件瓷尊就集中体现了这些时代特点。


由于圆明园这一世界名园连同海晏堂于公元1860年惨遭英法联军野蛮的劫掠焚毁,最终沦为一片废墟。当年海晏堂内的实情实景后人已无从得见,这件霁青釉金彩海晏河清尊也因此愈加显得弥足珍贵




--- 近现代 ---


清朝宣统皇帝溥仪退位诏书武昌起义后,清政府起用袁世凯镇压革命。在帝国主义支持下,他以威逼清帝退位诱迫革命党妥协议和,最终南北双方达成协议: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革命党人同意让出大总统职位,并达成优待清室条件。1912年2月12日清帝颁布了退位诏书,宣布接受优待条件,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宣告结束。退位诏书由张謇拟稿,经南京临时参议院讨论后,由袁世凯转交清廷公布。2月13日,孙中山辞去大总统职务。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银印林伯渠于1959年9月捐赠。1931年11月2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选举毛泽东任主席,项英、张国焘为副主席,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这枚印章由此开始启用。长征时,由于轻装的需要,锯掉了印章的木柄。西安事变后,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1937年7月8日,中共中央郑重声明:取消苏维埃政府,改称特区政府。印章交由林伯渠任主席的陕甘宁边区政府保管。1947年,中共中央撤离延安前,要求轻装,林伯渠烧掉多年的日记,却留下这枚印章。他说“革命的印把子,是永远不能丢掉的”。



开国大典时毛泽东升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面国旗,这面旗帜由北京市人民政府1951年7月1日拨交给国博珍藏。虽历经风雨国旗边角和旗裤已略有残破、旗面略有褪色,但仍富有光泽,它是中国历史新篇章开端的见证。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按动电动装置电钮,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广场中央的旗杆上冉冉升起。这面国旗由5幅红绸拼接轧制而成,5颗黄星由黄缎制成,“大星位于左边(正立),四颗小星位于右边环绕大星,每颗小星均有一个角尖正对大星”,“象征中国革命人民大团结”。  


经过负责拟制国旗方案的第六小组组员和专家审阅,从收到的国旗图案稿件加上修改稿共3000余幅中,评选出38幅图案供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们讨论。经过全体政协代表的激烈分组讨论,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五星红旗。五星红旗的设计者是来自上海时年31岁的曾联松。 




--- 现当代 ---


邓稼先领导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用的手摇计算机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前身为二机部九院)于1999年拨交。这台手摇计算机为上海通用牌(第34695·号),201型。邓稼先(1924~1986年),安徽怀宁人。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50年在美国获物理博士学位后回国。曾任第二机械工业部九院理论部设计部主任等职,领导该部用手摇计算机等对原子弹爆炸时的物理过程进行了九次模拟计算和分析,完成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迈出中国独立研制核武器的第一步。



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时用的国产台式英雄金笔,这是香港问题和平解决的历史见证,由外交部礼宾司于1985年12月25日拨交。


1984年12月19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西大厅,中国总理和英国首相分别代表本国政府正式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确认中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收回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并设立特别行政区,维持其现行社会制度、经济制度、生活方式50年不变。香港问题的解决是“一国两制”构想成功的实践,为顺利解决澳门问题和实现台湾回归祖国提供了范例。 



世界贸易组织第四次部长级会议主席宣布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用的木槌,又被称为“入世槌”。它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这一历史时刻的见证。


世界贸易组织,简称世贸组织,英文缩写WTO,成立于1995年1月1日,其前身为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加入世贸组织是中国改革开放和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世贸组织本身的需要。中国自1986年提出重返关贸总协定时起,为复关和加入世贸组织进行了长达15年的不懈努力。


1995年7月11日,世贸组织总理事会会议决定接纳中国为该组织的观察员。在先后完成加入双边谈判和多边谈判后,2001年11月10日,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以全体协商一致的方式,审议并通过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决定。会上,大会主席卡塔尔财政经济和贸易大臣卡迈勒敲响手中木槌,宣布通过《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决定》


会议结束后,北京晚报的两位记者经会议主办方允许将卡迈勒先生宣布中国“入世”的木槌带回中国。2001年12月12日,也就是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第二天,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将“入世槌”捐赠国博。



2020年,国家博物馆共举办展览41个,包括基本陈列、专题展览、临时展览和巡展,其中新举办展览26个。基本陈列包括“古代中国”、“复兴之路”、“复兴之路·新时代部分”。专题展览有“中国古代钱币”、“中国古代玉器艺术”、“中国古代佛造像”、“中国古代书画”等正在展出。临时展览包括主题展4个、地方精品文物展2个、历史文化展7个、考古发现展4个、地域文化展3个、经典美术展6个。巡回展览共4个,分别在上海、四川、澳门深圳展出。


如果有机会去北京,一定不要错过中国国家博物馆





延伸阅读:

「国家一级博物馆巡礼」之一——博物馆Vol.001 | 故宫博物院





◇ 本文部分信息来源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国博君等

◇ 本文未标注图片来源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End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思迪爱逛博物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