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图书馆
大英图书馆(The British Library),是世界上最大的学术图书馆之一。图书馆位于伦敦和西约克郡,由前大英博物馆图书馆、国立中央图书馆、国立外借科技图书馆以及英国全国书目出版社等单位所组成,前身是大英博物馆的阅览室,根据1972年颁布的《英国图书馆法》于1973年7月1日建立,成为独立机构。
图书馆从十八世纪中叶开始收藏图书,包括在伦敦的本馆和在约克郡的分部在内,其藏品数超过2亿,涵盖四百多种语言,包括书籍、杂志、手稿、地图、乐谱、报纸、专利、数据、邮票、印刷品、绘画和声音档案等。
01
世界图书馆之最
图书馆的前身是1753年成立的大英博物馆图书馆。图书馆于1900 年扩建,1973 年正式从大英博物馆独立出来。
原本新的图书馆要紧挨大英博物馆而建,但因所需空间尤其是地下空间太大,最终坐落在了当时伦敦市内唯一足够的空间,圣潘克拉斯(St Pancras)火车站旁。因此,大英图书馆也成了整个20世纪英国境内建造的最大的也是最昂贵的公共建筑。
图书馆的建筑师科林·圣约翰·威尔逊(Colin St John Wilson)曾在海军工作,因为他将整座图书馆建造成远洋客轮的样子,至今能够通过建筑的外立面和装饰辨认出船舱、窗户、救生设备等模样,而另一半的设计全部藏在地下,像一座冰山,没有人能见到。
图书馆所有露在外面的砖块都是手工制作,特别挑选出来,和旁边的因电影《哈利波特》曾在此取景而闻名古老的地铁站风格保持一致,并且所有砖面的裂纹都像人的笑脸,因为建筑师要求,所有的砖块都必须“微笑”。
大英图书馆的馆藏为世界之最,除了传统书籍、报纸和杂志,这里还有31万卷手稿,800万枚邮票及相关藏品,超过400万幅地图,26万本期刊,藏品跨越了数千年的人类文明长河。其中伦敦总部的地下藏书就达近2500万册,书架总长超过480公里,而且还在以每年16公里的速度递增。
在英国和爱尔兰境内出版的所有出版物(只要有 ISBN 和 ISSN 号码),都会收藏一册在这里,包括书、杂志、报纸、学刊等等,因此每个工作日,这里都会增加 400件左右的新藏品。
一进图书馆的大门就能看到国王乔治三世的藏书阁高耸于前。这些藏书都是这位热爱文化的“皇帝的心血”,可惜比起读书,更爱参加舞会,于是把便父亲的全部藏书都捐给了大英博物馆。
这位国王捐赠时还附带了几个苛刻的条件:一是所有的藏书必须集中收藏,不能分开,二是藏书必须供研究使用,与此同时,又必须向公众展示。于是,在这自相矛盾的要求之下,现在只能够通过玻璃外墙看到藏书的样子,但不能入内,即使是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也只有少数人才有进入权限。
整个图书馆内有六层地下室来储存藏书,还有专门的亚洲、非洲、太平洋馆藏。如此大量的馆藏,大概有1900位员工维护着整个图书馆的运营,他们承担着从策展、商业到管理员、守护者等等各种各样的工作。
图书馆内共有11个阅览室,1200个座位,其中人文学科阅览室最为壮观,因为这一侧的墙壁不能开窗,所以设计了一个复杂的结构来吸引自然光线,把整个大厅照亮。
这里可以同时容纳上千人进行借阅,印刷的、数字化的、声音化的及视频化的阅读方式多种多样,但更多的还是像书籍、报纸、版画、手稿等这样传统而珍贵的阅读方式。图书馆还有非常多的空间是给公众准备的,包括商店、餐厅、咖啡厅以及画廊。
据说,如果在大英图书馆一天看五件藏品,大概需要八万年才能看完所有馆藏,而每年又会新增三百万件藏品,要想“看完”真的是遥不可及。
大英图书馆拥有一份几乎影响了整个人类历史的读者名单,其中包括但不仅限于:孙中山、卡尔·马克思、奥斯卡·王尔德、甘地、拉迪亚德·吉卜林、乔治·奥威尔、萧伯纳、马克·吐温、列宁、弗吉尼亚·伍尔夫、阿蒂尔·兰波、阿瑟·柯南·道尔等等,而这个名单还会持续下去,因为直到今天,每天等着进入图书馆的勤奋的头脑们都会在门口排起长队,为了抢到自己最喜欢的位置,拿到自己最想看的书。
大英图书馆也是少数对中文读者极为友好的图书馆,他们开展的中国项目翻译了大量图书馆的收藏和研究成果,免费刊登在官网上,方便中文读者查阅。同时还开通了同名微信公众号、微博账户等社交媒体账户,可以随时能与中国读者互动。
大英图书馆的“守门人”是一座牛顿雕像,巨人蹲在石座上用手中的圆规丈量世界的广度和文明的深度。大英图书馆的收藏绝非仅仅涉猎文学,还包括“现代民主基石”的《大宪章》(Magna Carta)、《古腾堡圣经》(Gutenberg Bible)、《金刚经》的早期印刷版、莫扎特的乐谱手稿、披头士的创作手稿、1315年的世界地图等。
十几次让诺贝尔文学奖产生“遗珠之憾”的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曾担任过图书馆馆长的他,留下了“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的名言。
他在作品《通天塔图书馆》中,描绘的“天堂模样”:书不再仅仅是装订成册,而是真正的知识海洋。而这也许正预言着图书馆的未来,未来图书馆就是充满创意的共享知识库。
02
马克思的脚印
关于卡尔·马克思(Karl Marx)和大英博物馆,有这样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据说马克思在图书阅览室写作《资本论》时,曾数年坐在同一个座位上,以至于在水泥地上磨出了脚印。
这个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或许只是人们美好的想象,马克思并不是固定地坐在某个订好的座位上,但马克思确实与大英博物馆缘分颇深,而故事中所说的阅览室指的就是大英博物馆的圆形阅览室,也就是大英图书馆的前身。
·1875年的圆形阅览室。
大英博物馆最初被称为图书馆,由于藏书量和读者人数不断增长,因此有必要筹建大型阅览室并增加藏书空间。新建的阅览室修好后,可容纳302名读者,环绕着中心的目录台共有38张桌子呈放射状摆放,四周环绕着一圈铁质书架。
更多的铁书架则以东西向或南北向排列在圆形阅览室之外,几乎填满了原来的中庭。因此这里也被称为“铁图书馆”(Iron Library)。
阅览室内部分的铁架构在二战时的一次空袭中被严重损毁,阅览室之外的建筑部分随之被拆除。之后虽有不同的重建,但圆形阅览室外围所有的建筑结构都在20世纪90年代末建造大中庭时被移除了。
·1950年代,围绕着阅览室的藏书架。
1973年图书馆正式从大英博物馆分离出来成为独立机构,也就是今天的大英图书馆,但是位置仍然处于博物馆内。直到1997年大英博物馆的藏书和手稿才迁移到了位于圣潘克拉斯的图书馆新址。
据说,1879年10月15日,当马克思的三女儿艾琳娜·马克思(Eleanor Marx)申请进入大英博物馆的圆形阅览室时,她写道,“我的父亲,卡尔·马克思博士,曾日日拜访这间阅览室将近三十年”。在无数光顾大英图书阅览室的作家、革命家、学者、政客中,卡尔·马克思或许是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
马克思于1850年6月12日申请到了他的第一张读者证。那个时候图书馆规定读者每六个月就要更新证件,并在帐簿上签上姓名和地址,以表示他们已经“仔细阅读过了规则”。尽管马克思也更新过自己的读者证,但他最初似乎并没有完全遵循要求,因为直到注册四年后的8月2日,帐簿上才第一次出现了他的签名。
马克思与弗里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往来的书信在1851年1月11日首次提到了大英博物馆,内容却是燕妮·马克思(Jenny Marx)在信件中向恩格斯打趣说自己的丈夫总是在图书馆“消磨打发时间”。
马克思最早去的并不是那个位于大中庭有着镀金圆穹顶的阅览室,而是另一间坐落于建筑东北角、偏僻又有些混乱的旧阅览室。马克思在那里饱览了大量博物馆所藏的珍贵手稿和多语种书籍,1851年,有人就注意到他几乎每天从早上9点到晚上7点都会出现在那里。
与大多数的读者一样,马克思对阅览室怀有一种“又爱又恨”的矛盾情感。在1852年,为了治疗痔疮他不得不暂别博物馆四周。到了1853年他又将自己不能如期交工的原因部分归咎于博物馆,尤其是因为“大英博物馆从来都没有星期日”。第二年九月,他又抱怨说博物馆明明是当月全伦敦最凉快的地方,可是却关门了。1855年,他因为一本自己很想读的书永远处于被他人借阅的状态而感到恼怒。
1858年他又强调自己借不到一卷文献,因为“新书总是在出版数月后才能在阅览室找到”。此外,时间总是不够用“只要在博物馆里就有太多的内容要查阅,往往我还没看多少就到了关门的时间”。
在1868年,他说尽管自己想永远离开伦敦,却割舍不掉这座博物馆。事实上,在当时的馆长安东尼奥·帕尼齐(Antonio Panizzi,1797-1879) 与其同事的共同努力下,大英博物馆成为了全欧洲最卓越又便民的一家图书馆,让流亡伦敦三十年的马克思可以有地方撰写他的著作《资本论》(Das Kapital)。
1872年,马克思将德、法文版《资本论》前几章的复件送给了博物馆,这是他送给博物馆的第一批礼物,被记录在了博物馆“赠书(Book of Presents)”名录中,现藏于大英图书馆。
150年来,在这座阅览室里无数的学者、革命家、作家、诗人、音乐家、学生和抄写员曾来到这座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这间阅览室以及在它之前的建筑,为众多的政治流亡者和学生提供了避难所和精神的源泉。
马克思的理论吸引了一大批革命追随者,其中就包括列宁(Lenin)和托洛茨基(Trotsky)。这些新的革命政权往往以他的思想为纲,而这间圆形阅览室也成为了杰出革命家们到伦敦必须踏访的地方。
前苏联领导人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Mikhail Gorbachev)在1984年12月15日参观阅览室时就评论道,“如果人们不喜欢马克思主义,或许应该怪大英博物馆”。
03
藏品之最
大英图书馆的藏品的珍贵之处在于,它们大多都是原作、手稿和世界上仅存的孤品。例如1455年的古腾堡圣经(Gutenberg's Bible)、林迪斯法恩福音书(Lindisfarne Gospels)、《贝奥武夫》(Beowulf)手抄本(古英语史诗)、达芬奇的手稿、《金刚经》(Diamond Sutra,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品之一)、莎士比亚作品集《第一对开本》(First Folio)、西奈山抄本(Codex Sinaiticus,现存最古老的完整版《圣经》)、亨德尔的《弥赛亚》原谱、中世纪的《勒特雷尔诗篇》(Luttrell Psalter)、17世纪初的天球仪等等。
--- 克兰基地图集 ---
图书馆内如此多藏品,如果以体积最大而言,那一定是全球最大的地图集之一的《克兰基地图集》(Klencke Atlas)。整本书由37张打开后的尺寸有176 × 231厘米的巨幅铜板挂画组成,收录了英国国土以及部分欧洲区域的地图。
这本图集具有相当重要的历史意义。当时,为了庆祝英格兰国王查理二世(Charles II,1630-1685)复位,荷兰糖商首领约翰内斯·克兰基(Johannes Klencke)将此书作为礼物献给查理二世。他找到荷兰的制图大师琼.布劳(Joan Blaeu)负责绘制。
17世纪的荷兰,航海技术发达,继而推动了地图绘制行业的发展。所以翰内斯·克兰基打造的这本书,可谓是当时最先进、最完善的地图集了。
整本书用皮革精装,烫金装饰,书边还安装了3个金属别扣固定。装饰风格是典型的“小碎花风”(Seme),封面上重复规则地烫印上图案,这种风格流行于16、17世纪的欧洲。
该地图集收录了“荷兰地图制作的黄金时代”的地图,而作为业余制图师的查尔斯二世对这份礼物非常感兴趣。克兰基则从这个交易中,获得了爵位和一些选择性交易特权。
1828年,乔治四世将他的皇室藏书捐给了大英的“国王藏书室”,其中就包括《克兰基地图集》。上世纪50年代,这本地图集经过了一次全面修复。2017年,大英图书馆将《克兰基地图集》数字化,使其阅读起来不那么笨重。
--- 古腾堡版《圣经》 ---
如果以稀有程度,那古腾堡《圣经》(Gutenberg Bible)是大英图书馆之最。约翰·古腾堡(Johann Gutenberg)于1400年左右出生于德国美因茨,是与当地金属加工行业有联系的一个贵族家庭的儿子。他有一段时间住在斯特拉斯堡(在今天的法国),在那里他进行了用模具制作的金属活字试验。
到1450年代中期,他用活字完善了印刷系统并使用这套系统制作了世界上最著名的书,即翻译成拉丁文的《圣经》(拉丁文圣经),一般称之为《古腾堡圣经》。这个圣经是最著名的古版书,它的产生标志着西方图书批量生产的开始。
2000年全球调查的结果,现存古腾堡版的《圣经》共有49部,其中全本21部。意大利学者艾柯曾在《别想摆脱书》中开玩笑道:拥有一本古腾堡版《圣经》,等于勾引全世界的小偷。如果真是如此,估计唯有大英图书馆的安保才能保护这本书。
--- 《大宪章》 ---
曾经在的“国际书店论坛”中,大英图书馆出版部负责人曾提到:“如果说大英图书馆的镇馆之宝,首先是《大宪章》,由国王约翰发表,它是作为政治自由的标志出现,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次表明个人的权利得到保护,国王的权利得到了限制,世界各地的人民都会来大英图书馆来看一下《大宪章》。”
西方人对权利的敏感,除了追溯至古希腊,《大宪章》也是一个重要的节点。1215年 6月15日,51岁的英格兰国王约翰(King John)与起兵造反的贵族和主教们和解,签署了《大宪章》。
《大宪章》是一个停战协议,同时也是国王对臣民做出承诺,承认臣属的权利。《大宪章》的效力并没有随着签约双方的离世而消失,没有因时代变迁而封存。它持续得相当久,它的基本原则影响至今,不仅影响着英国,还影响了全世界。英格兰《大宪章》的签署被认为是宪政的起源。
《大宪章》当时共抄写了13份,这些抄本由在场各方人士带回各地保存,现仅存4份,其中2份保存在大英图书馆,另外2份分别保存在英国的林肯大教堂(Lincoln Cathedral)和索尔兹伯里大教堂(Salisbury Cathedral)。
《大宪章》的拉丁文原文共3655个词,整个文件浑然一体,没有标题,也不分段落。1759年英国法学家布莱克斯通(William Blackstone)给各条款加了序号,共63条,这些序号沿用至今。
《大宪章》的英译本最早出现在1534年,当代译本中以戴维斯(G. R. C. Davis,1989)翻译、大英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Magna Carta最为权威,该译本属于公共领域,可在大英图书馆网站上下载。
--- 敦煌星图 ---
《敦煌星图》(甲本)是迄今为止存留的最古老的星图,大约绘制于唐中宗时期(705-710)。曾入选“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榜单。此卷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标示了几乎所有中国地域可见星座的星图,也是迄今发现的第一张用不同颜色的点来区别星表所列星的星图。
敦煌藏经洞共出土了两幅古代星图。这一幅被斯坦因盗走,后来送到伦敦大英博物馆,现藏于伦敦大英图书馆。而大英图书馆馆藏的敦煌遗书主要是于1973年脱离大英博物馆独立时转移过来的。另一副现藏于敦煌市博物馆。
除了拥有非常珍贵的流传自中世纪的古代手稿,大英图书馆还收藏有近代当代的文学,比如《艾丽丝漫游奇境记》的手稿;披头士的歌词手稿等。图书馆中还有来自中国的450个用于占卜的胛骨收藏。
04
展览
除珍贵的书籍收藏外,大英图书馆每年都会邀请国际知名策展人针对现有藏品进行展览策划。呈现给观众的展览集文化、艺术、知识于一体,丰富而跨界。
例如2017年,作为庆祝《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出版二十周年纪念活动的一部分,大英图书馆举办了《哈利波特:魔法史》主题展。
展览共展出100余件带有深深的神秘气息和魔法色彩的手工艺品,重点展示了以“古代魔法”为中心的各种收藏品,例如有关魔药制作的画作、百年前的古老珍宝、罕见书籍、原版手稿及与魔法相关等物品。
这些展品全都是来自大英图书馆、纽约历史协会、其他众多博物馆、出版商甚至是作者J.K.罗琳的私人收藏,有些手稿或艺术作品甚至是首次公开在大众面前。
展览的展品是以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课程做为规划的主题;其中包括魔药学与炼金术、草药课、占卜课、魔咒课、天文课、黑魔法防御术、保护神奇生物课等类别,让参观者彷彿瞬间成为现实世界中霍格沃茨的学生。
这个展览不但可以让哈利波特迷们看到作品在创作前多年的酝酿过程,更是一把连结虚构故事与真实历史上、魔法世界大门的钥匙。
延伸阅读:
大英博物馆的藏品——住在英国的埃及女神
参考资料:
《清话书林:图书馆的故事》 吴晞
《8 个理由告诉你,天堂应该是大英图书馆的模样》 单读
《马克思在大英博物馆》 Marjorie Caygill
◇ 本文部分信息来源于大英图书馆官网、
◇ 本文未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