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夏之华

山西省,简称晋,位于华北西部的黄土高原上,地处黄河流域中段。全省地形呈东北—西南斜向的平行四边形,境内大多为山地丘陵,东、南两侧主要是太行山脉中条山,西侧主要是吕梁山脉,中间狭长地带,由南向北依次主要是运城盆地、临汾盆地、太原盆地、忻定盆地大同盆地等,黄河三大支流之一的汾河将多个盆地串联。不同的地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了灿烂、多样且对华夏文明影响深远的文化。



山西是华夏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上古“三皇五帝”传说中,有“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之说,大致对应的地点,均位于晋西南的临汾盆地运城盆地


中国传统史学体系中,记载的第一个有明确列王世系的朝代是夏朝,而据《左传》等先秦文献记载,西周时期晋国始祖叔虞(周武王姬发之子)分封于夏墟(即夏朝灭亡后留下的废墟),因此晋国所在的山西,在后世又素有“夏墟”之称。



山西,是全国省份中,保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大的基因库之一。山西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因相对封闭的特殊地形,遗存的古代文物,无论是地下还是地上,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



从博物馆里了解山西,除了去山西博物院,近期还可以到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特展“华夏之华”中去感受辉煌灿烂山西古代文明



这个展览展出了山西省11家文博单位,共计300余件古代文物,其中一级文物半数以上。文物的时间跨度从旧石器晚期明代




01

文明悠远


--- 文德幽明 ---


仰韶文化(距今5000年至7000年)曾长期是黄河流域、中原地区远古文明中的主流文化。1926年,在清华大学国学院研究人类学讲师李济的带领下,发掘了山西夏县西阴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这是中国学者最早独立进行的考古发掘


·庙底沟文化 彩陶罐。


该遗址后来被学者命名为“西阴文化”,又被称作“庙底沟文化”(距今约5300年至5800年),属于仰韶文化最为繁盛的中期。这一时期,以彩陶上绚烂的“花”纹为主要艺术特征,鼎盛期的影响范围,东至沿海、西至甘青、北至内蒙、南至长江,而且又在不同的地区演化出了多种新的文化类型。


·西阴文化/庙底沟文化 单鋬彩陶壶。


经历了庙底沟二期文化(仰韶文化晚期)的过渡阶段,临汾盆地发现了数百处中原龙山文化遗址,尤其是著名的襄汾陶寺大兴聚落遗址(距今约3900年至4300年),不仅有城墙、宫殿和高等级墓葬,还出土了大量绘制精美的彩陶、玉器、漆绘木器、铜器零件、礼乐器等。


·龙山时代 小口高领陶瓶。


陶寺文化的随葬品,多见东方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南方屈家岭文化、西方齐家文化陕西龙山文化、东南良渚文化的因素,似乎在多文化的交流中已然形成了一种核心地位


·陶寺文化 彩绘龙纹陶盆。


陶寺遗址是传统文献中记载的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前17世纪)建立之前,中原文明达到的第一个高峰,与一般所认为的夏代中晚期的都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交相辉映,成为最早的“中国”。


·陶寺文化 土鼓。



--- 瑞节信玉 ---


玉器在中国的起源可早至距今约8000年,是中国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最为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


·龙山时代 线刻神面纹玉戚。


晋西南的芮城清凉寺墓地、临汾下靳墓地、陶寺遗址等出土了大量龙山时代玉器,种类有钺、带孔石刀、璧、环、琮、饰品等,数量大、品类多、材质佳、制作工艺水平高,甚至成为身份等级的象征


·龙山时代 玉神面。


·陶寺文化 绿松石腕饰。

进入历史时期,山西地区玉器文化更是高度发达,境内出土了大量(灵石旌介商墓)、西周(天马-曲村历代晋侯墓)、春秋(太原赵卿墓、侯马祭祀遗址)和战国(长治分水岭、潞河墓地)等各个时期制作精美、工艺繁复、种类众多、组合多元的玉器,序列完整性在全国首屈一指,是体现先秦时期礼仪制度用语体系极佳的样本库。

·商 玉立人、玉鹰、玉熊。

玉器分为佩玉礼玉两种。《礼记·曲礼下》中说“君无故玉不去身”,《礼记·聘义》也提到“君子比德与玉”,佩玉是玉器的基础功能,用于装饰、佩戴,从而比配君子的德行。

·西周 玉盘龙。

·西周 玉马。

礼玉则是玉更为重要的用途。礼玉,也就是礼仪玉器,是指古人在祭祀、朝会、交聘等礼仪场合使用的玉器,常简称为“礼器”或“礼玉”,主要包括玉璧、玉琮、玉珪、玉璋、玉琥、玉璜六种玉器,形状各异。

《周礼·大宗伯》中提到“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珪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西周 人首神兽纹玉戈。

1965-1966年,在陕西省侯马市晋国遗址的40多个祭祀坑内出土玉、石质盟书5000余件片,绝大多数为圭形,最长者32厘米,另有圆形及不规则形。辞文多以朱笔书写,少数为墨笔。文字可辨识者有656件,多则200余字,少则10余字。内容可分为主盟人誓辞、宗盟类、委质类、纳室类诅咒类等五大类。

·春秋 侯马盟书。



02

吉金光华



--- 道生器成 ---


商代,山西的青铜文明高度发达。位于黄河北岸的平陆前庄遗址,出土了多件青铜器,规制属于商代早期的王室重器


·商 兽面纹龙首提梁卣。


汾河以东至太行山区域内,有多个商代晚期的遗存和中大型墓葬,出土了大量制作精良的青铜器,表现出与殷墟出土青铜器较为一致的组合关系艺术风格,是商代贵族方国文化的重要体现。


·商晚期 龙形觥。


山西境内两周时期的文化遗存也极其丰富。《史记》中记载,周成王(约公元前1043-前1021年在位)将唐地封给了他的弟弟叔虞,“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国号初为唐,叔虞之子即位后,将国号改为


·西周 饕餮纹提梁铜卣。


曲沃、翼城两县交界处发现的天马-曲村遗址,已证实是西周早期晋都、晋文化,九代晋侯十九座大墓以及附属的陪葬墓、祭祀坑,出土了多件有铭文记载晋侯名号的青铜器和精美玉器。


·西周 晋侯鸟尊。


·西周 猪尊。


疆域原本不大的晋国,从春秋初期的武公(公元前679-前677年在位)开始扩张进程,到了献公(公元前677-前651年在位)时崛起,“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在这之后,文、襄两公和景、厉、悼公五代霸业,将晋国发展成为当时雄踞中原的超级大国


·春秋 晋公盘。


·春秋 刖人守囿车。


春秋后期,晋国的统治出现危机,国君实权由六家大夫把持,并最终分裂为韩、赵、魏三国,史称“三家分晋”,成为春秋、战国两个历史时期的分水岭,也是“三晋”的由来。


·战国 错金夔纹豆。


·战国 铜牺立人擎盘。



--- 万流归一 ---


自古以来,山西就是多民族、多文化融合之地,从西阴文化(庙底沟文化)时代,到陶寺遗址为代表的的中原龙山时代,晋西南就表现出了多元文化在此既汇聚融合,又向外扩张的特征。


·西汉 鎏金胡傅铜温酒樽。


三家分晋”之后,成为赵国都城的晋阳(今太原),成为中国古代北方著名的大都会之一。西汉时期,在中原与匈奴的拉锯战中,雁北边关既是向外出击的前哨,也是守卫中原的屏障


·北魏 鎏金錾花人物纹银碗。


东汉以后,南匈奴臣服中原,被安置在山西北部,曹魏又分其为五部,散置在山西各地。此外,羯、羌、氐、鲜卑等北方民族也陆续向中原地区迁徙,使山西成为当时多民族聚居地,是西晋、十六国北朝的300多年间群雄逐鹿的中心舞台,成为中国历史上华夏民族空前大规模融合的“熔炉”。


·北齐 青釉胡人舞狮纹扁壶。


虽然长期动荡,但从欧亚各地而来的使者商人云集于平城和晋阳,带来了缤纷多彩的异域宗教思想文化艺术,使得北朝时期的文化与艺术因其空前的多元融汇性而绽放出耀眼的光芒,并为盛唐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强大的基础。


·北齐 青釉兽面纹尊


公元617年,李渊父子从晋阳起兵,攻入长安;690年太原被定为“北都”,742年改为“北京”,成为唐代五京之一。


·唐 鸳鸯石榴纹金盒。

·唐 六曲狩猎纹高足金杯。


宋辽金时期,山西是汉、契丹女真等各民族融合的平台。而元明清时期,北迁的山西人打通了中原腹地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


·金 绞釉玉壶春瓶。

·明 黄绿釉琉璃莲蓬蹲狮香炉。



03

民族熔炉 



--- 汉唐奇迹 ---


起源于南亚次大陆的佛教艺术,融合了古希腊、古波斯中亚等多文明元素,伴随着佛教的东传,并逐渐在中国流行。在南北朝期间,近两个世纪内中国的造型艺术,被深深打上了西方元素的烙印。


中国人开始接触到佛教修行中的“”,也就是冥想观识,通过参拜佛像,在脑海中幻想出佛陀生动的情节景象。


·北齐 石雕释迦说法像龛。

文成帝和平初年(460)起,北魏皇室命人开凿大同云冈石窟,一直延续至孝明帝正光五年(524),造就了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的巅峰。533年,权臣高欢控制北魏朝政,晋阳成为随后东魏(534-550)和北齐(550-577)实际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在高氏的推动之下,佛教艺术成就达到了新的高度,从而实现了中国式审美的完全转换。

·北齐 石雕观音菩萨像龛。

·北齐 石雕菩萨头像。

山西境内,地上地下均保留了大量的古代雕塑文物,清晰地反映出南北朝后期隋唐时期中国北方佛教艺术的发展历程,展示了从“希腊奇迹”到“汉唐奇迹”的演变过程。这些文物系统地展示了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最高的成就,是书写中国古代雕塑史的关键资料。

·唐 石雕贴金彩绘菩萨立像。


--- 画妙神通 ---


中国古人将绘画视作具有某种神力的媒介,因此,在南北朝时代,无论是佛教艺术还是世俗艺术,都体现了当时的人们通过图像转化的“观”来体现对儒、释、道的精神追求。


·北齐 朔州水泉梁北齐壁画墓出土牛车出行图之一。


·朔州水泉梁北齐壁画墓出土牛车出行图之二。


因为年代久远,能保存下来的,唐代以前的绘画作品极为稀少,基本只能从文献记载中去想象当时艺术的真实相貌。


·北齐 太原市王郭村娄睿墓出土壁画鞍马游骑图。


山西保存了大量唐宋明清时期的寺观壁画,而随着20世纪考古学的发展,山西境内又出土了众多的汉代、北朝、唐代以及宋金元壁画墓。这些珍贵的图像资料,完美再现了中国古代艺术家高超的绘画技巧,为重新书写中国古代绘画史提供了重要实物依据。


·明 阳间主病鬼王五瘟使者众像水陆画局部。


·明 天龙八部诸神众水陆画局部。



04

展览信息


此次“华夏之华——山西古代文明精粹”特展的展览时间为2021年9月28日-2022年1月9日,展览地点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四层12-14号展厅。


展览主题定为“华夏之华”,其中第二个“”字寓意深刻。其一,华,花也,美好,亦可借喻西阴文化之“花”。其二,华,精华,华夏文明的精华。其三,《书·舜典》记:“曰若稽古帝舜,曰重华,协于帝”,孔传:“华,谓文德。言其光文重合于尧,俱圣明。”华就是文德,即礼乐教化,与帝尧相关——传夏族兴起于晋西南,“尧都平阳”,即今山西临汾,有学者将陶寺遗址与之对应。


展览通过精选的相关文物,以实物的证据,呈现辉煌的山西古代文明,无愧是华夏文明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优秀代表,让观众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华夏文明看山西”。






延伸阅读:

博物馆Vol.026 | 山西博物院





◇ 本文部分信息来源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山西博物院、山西省文物局、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等

◇ 本文未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End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思迪爱逛博物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