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001:罗马国家博物馆
罗马帝国对于现代欧洲的影响无处不在。至今,人类仍然能够从那些宏伟的遗迹感受帝国文明的回响。整个地中海乃至西亚和北非世界都罗马帝国曾经辉煌的见证,但其中最为系统性展示古罗马文化成就的当属罗马国家博物馆。
罗马国家博物馆建于1899年,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古典艺术博物馆之一。博物馆收藏了自1870年起在罗马发现的大多数古代遗物,以及更古老一些的重要收藏品。
现在的罗马国家博物馆由主馆戴克里先浴场(Terme di Diocleziano)以及阿尔滕普斯宫(Palazzo Altemps)、八角形博物馆(Aula Ottagona)、巴尔比宫(Balbi)和马西莫浴场宫(Palazzo Massimo Alle Terme)共五个场所组成。
场馆概况
罗马是意大利的首都,全国最大的城市,是古罗马帝国的发祥地。被誉为“永恒之城”和“万城之城”。它建在台伯河之间的7座山冈上,所以又有“七丘之城”的别名。东罗马帝国于公元395年建立,1453年灭亡,而这一段时间,被定义为中世纪。
作为西方文明的顶峰之一,古罗马的遗迹则遍布全城各处。罗马被喻为全球最大的“露天历史博物馆”,有古罗马竞技场、威尼斯广场、西班牙广场、总统府广场、特莱维喷泉、万神殿,造型各异的教堂、形神兼备的人物雕塑和大街小巷无以计数的古城残垣断壁。
古罗马建筑的伟大成就就是创造了完善的拱券结构并发明了混凝土。没有这两个成就做为基础,那雄伟的单体大规模建筑是不可能完成的。而大斗兽场、万神殿和公共浴场就是古罗马建筑成就的“三个代表”。
罗马国家博物馆创建于1889年,成立于1890年。博物馆最初以戴克里先浴场(Terme di Diocleziano)及周边的回廊建筑为主要场所,展示德国耶稣会修道士收藏的公元前5世纪至3世纪的罗马文物。
戴克里先浴场始建于罗马皇帝戴克里先时期的公元298年,占地约13公顷,于公元306年建成,曾是古罗马最大、最奢华的浴场。浴场的中央的大堂长280米,宽160米,同时容纳3000人。
·戴克里先皇帝的浴场复原断面图。©巴黎国立美术学校
在很早以前,古罗马人就建造了许多极其考究的大型浴场,将沐浴温泉作为养生与享受的一种方式。到公元五世纪之初,罗马城内的公共浴室数量已经达到了856个。
·戴克里先浴场的冷水宫复原图。
古罗马人进入浴场后,会先脱掉衣服,做一些运动让自己出汗,运动前或后会在身上擦油。高温浴室的热水池中有引来的温泉水,为保持水的温度,在引水管下面还生着火炉。沐浴者坐在热水中,在蒸汽中出汗,离开水后,用金属将自己身上的油刮掉,使皮肤清洁光滑。然后他们会将自己泡在冷水中,使毛孔闭合。
·古罗马希腊人使用的青铜刮身板。
浴场在古罗马时期是综合体一般的存在,演讲厅,图书馆,会议室,礼堂,谈话间,运动场甚至是宗教圣地都能放在浴场的建筑里面。所以,公共浴场可是在当时建筑能、结构和施工技术最复杂的一种建筑群。
16世纪中期,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受教皇的委托,对整个浴场进行了改造,除了教堂,还增加了回廊和修道院。馆内的米开朗基罗回廊是罗马最大的回廊,四周陈列各种雕塑品。
在对教堂部分进行改造的同时,也对后面原来浴场的活动区域进行了改造,成为修道院,新增了一大一小两个回廊空间,小的空间占据了原来泳池(Natatio)空间的三分之一,而另外的泳池面积转化为室内空间。
修道院下层为回廊,塔斯干式,上层为封闭空间,有壁柱,是16世纪末罗马典型的风格。修道院的设计也是由米开朗基罗完成的,但在他去世后一年,1565年修道院才建成。
戴克里先浴场遗址目前包含了三个部分改建的建筑:安杰利圣母教堂( Basilica of Santa Maria degli Angelie dei Martiri )、圣贝那多教堂(The church of San Bernardo alle Terme)和罗马国家博物馆(Museo Nazionale Romano, National Roman Museum)。
在1930年被改建为罗马国家博物馆的主馆后,这里的内部建筑逐步向公众开放,现在主要收藏和展览1870年在罗马考古出土的古代希腊、罗马时期文物,包括雕刻、铜像、镶嵌画等。
--- 安杰利圣母教堂 ---
戴克里先浴场虽然地处罗马市中心,但历经千年,其的主体架构并没能得到很好的保存。浴场的材料被大量拆毁作为周围建筑的基材,而其中的一部分墙体,则在教皇的授意下,由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米开朗基罗改造成了另一个有名的经典建筑——安杰利圣母教堂(天使与殉教者圣母大殿)。
教堂门口是波兰雕刻家伊格尔·米托拉吉(Igor Mitoraj)设计的两扇大门。左边一扇表现的是被十字架深深嵌入身体的耶稣和一些殉道者,他们仿佛要从青铜中挣脱出来一样。右边一扇表现的是圣母领报,玛利亚谦卑地面向天使。
教堂的正门并不是平面的,为了保护戴克里先浴场的原貌,米开朗基罗将它设计为半圆形。建在浴场的残垣断壁上主入口,看似很简陋,但内部空间其实是非常可观的。
这座教堂主体长90.8米、宽27米、高28米,除中间的主祭台外,两翼分别建有小礼拜堂。这是米开朗基罗设计建造的最后一座建筑,教堂在他86岁时完工。教堂内的主要空间利用了原浴场的高温浴室,温水浴室和冷水浴室空间。这里曾在意大利王国时期(1870-1946)成为正式的国家教堂,包括后来的国葬都在此举行。
教堂入口是位于最前端的高温浴室保留下来的一半,因此为半圆形。入口正对着的半圆形广场是原来的演讲交谈区,而其余区域则作为城市重建计划的一部分,被教皇西斯克特五世(Sixtus V)拆除。 教堂内有巨大的花岗岩柱,支撑着朴素的拱形白色屋顶。
在18世纪初,一条子午线被铺设在教堂内,墙壁上开了一个小洞,太阳光从这里照射进来,在地上的子午线上留下光线,用于观察太阳的移动轨迹,并将其与格里高利历相对比,以更正确的推算复活节的日期。
这条罗马本初子午线(Prime Meridian),它是当时罗马标准时间的原点,子午线旁刻着十二星座的图案。1884年10月13日被英国的格林尼治本初子午线所取代。
教堂内的一个小门通往纪念庭院,院内有著名物理学家李振道设计、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和世界科学家联合会,于2010年4月28日捐赠的近6米高的伽利略铜像,用于纪念曾在这里工作和生活过的伽利略。
02
阿尔滕普斯宫
阿尔滕普斯宫(Palazzo Altemps)始建于15世纪,设计师为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和建筑师美洛佐·达·弗利(Melozzo da Forlì)。这座建筑原本属于罗马Riario家族。1568年,红衣主教阿尔滕普斯(Altemps)买下了它,并委托建筑师马丁诺·隆吉(Martino Longhi)进行扩建。
19世纪,阿尔滕普斯宫成为了罗马教廷的财产,在1982年被收归国有,1997年改建为罗马国家博物馆的一部分。阿尔滕普斯宫收藏了大量的古代雕塑和埃及文物。
这座博物馆内还保留了一些用水性颜料在铺上灰泥的墙壁及天花板上绘画的湿壁画作品。湿壁画的绘画方法是由工匠先在墙上抹几层灰泥,画家在上头勾勒出要画的模型,然后工匠再刷最后一层石灰浆。紧接着,画家用水性颜料,趁石灰浆未干之前,将颜料涂在未干的墙壁上。
除了古代的雕塑藏品,博物馆也有许多现代藏品,馆内还有一个小教堂。
--- 路德维希的王座 ---
阿尔滕普斯宫内收藏着著名的“路德维希的王座”(Ludovisi Throne),这是一件1887年于路德维希庄园(Villa Ludovisi )出土的,大约公元前460 年的古希腊作品。雕塑描绘的是维纳斯(希腊神话中称为Aphrodite)从浪花中升起时,两个侍女为她拉起一块帷幕遮挡。
--- 路德维希群雕 ---
名为“路德维希群雕”(Ludovisi Group或Orestes and Electra)的浮雕,出土于霍蒂·萨鲁斯迪安尼(Horti Sallustiani)花园,描述的是阿伽门农(Agamemnon)的儿子俄瑞斯忒斯(Orestes)和女儿伊莉克特拉(Electra)联手杀死阿伽门农的王后,他们的母亲克拉得耐斯特拉(Clytemnestra)的场景。
03
八角形博物馆
博物馆得名源自这个呈八角形,像壁龛一样的空间。据推断它可能曾是卡拉卡拉浴场的高温浴室。虽然这个空间在古罗马时期的准确用途目前还不得而知,但目前,它在城市规划中与建筑主体被道路隔开,形成独立的展厅,用于陈列展品。
04
巴尔比宫
巴尔比宫(Crypta Balbi)原本是罗马望族卢修斯·科尔尼乌斯·小巴尔布斯(Lucius Cornelius Balbus)为奥古斯都修建的剧院。在1981年的一次考古行动中,剧院被发现,这座建筑证实了早在耶稣之前的公元1世纪中期,希腊文化和剧场表演在罗马已经十分盛行。
在中世纪,剧场的房间被工匠们用来当作生产石灰、绳索和玻璃制品的工场。巴尔比宫于2001年被改建为罗马国家博物馆的一部分,主要收藏当时考古发掘的成果。
巴尔比宫的展览基于八十年代对古罗马巴尔比剧院与方庭建筑的发掘,多方面用新奇的角度探索罗马城两千年的历史变迁,它也是目前最系统的罗马城市史的博物馆。
05
马西莫浴场宫
马西莫宫(Palazzo Massimo Alle Terme)建于1883年到1886年,由马西莫家族最后的后裔,耶稣会神父马希米亚诺·马西莫(Massimiliano Massimo)在属于家族的土地上兴建的办公楼,建筑师是卡米洛·皮斯处思(Camillo Pistrucci)。
为了修建这座建筑,拆除了原址所在的属于西斯都五世的柏瑞迪宫。新建筑落成后成为了耶稣会学校的所在地,后来以其创始人命名为“马希米亚诺·马西莫学院”(Istituto Massimiliano Massimo)。1981年,这座建筑被意大利国家购买,1992年成为罗马国家博物馆的一部分。
现任意大利总理马里奥·德拉吉(Mario Draghi)和前任法拉利主席卢卡·克劳德洛·迪·蒙特泽莫罗(Luca Cordero di Montezemolo)曾在这里就读,他们还曾是同班同学。
作为古罗马的考古博物馆,马西莫宫地上三层,地下一层,共四层。地上三层展示了古罗马共和国末期到帝国晚期的雕塑、绘画、马赛克等艺术作品,包括罗马萨鲁斯特庄园(萨鲁斯特是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政治家、历史学家)收藏的希腊文物。地下一层是意大利规模最大的古钱币收藏。
一层展品记录了罗马征服希腊之后被罗马社会急剧希腊化的历史演变,从肖像、马赛克、碑文到雕像无一不向人们展示帝国创立之初的社会风貌。
雕刻陈列室内主要展出希腊原作和大量的罗马时代复制的希腊雕刻。其中希腊原作有《西林尼的维纳斯》、《瓦伦蒂努斯躯干雕像》、《许普诺斯头像》等;罗马复制品有《花园中的阿芙罗蒂德像》、《自杀的高卢人》、《拳击师》、《掷铁饼者》等。
博物馆二楼展品多为装饰性的雕像,充分彰显了帝王行宫的品味,深刻地影响了从拉丁文的尼禄金宫到蒂沃利哈德良别宫的历代帝王行宫。馆内还特别展出了内米湖出土的尼禄沉船铜制残件以及一些精雕细琢的石棺。
新陈列室主要以罗马原作为主体,有《奥古斯都·彭特菲克像》、《哈德里亚努斯帝头像》、《维斯帕夏努斯帝头像》等著名作品。
三层展出了古代罗马市区及周边豪宅绘画和马赛克,包括来自卢加拉的法内西亚罗马别墅所装饰的壁画和泥塑,以及利维娅在普利玛波塔别墅地宫的整块湿壁画。
壁画陈列室复原有1953年发现的《利比亚别墅壁画》和《法尔涅吉纳壁画》。此外,还陈列有表现神话题材的灰泥塑像。马赛克和湿壁画结合的罗马时期贵族府邸的场景再现。
莉薇娅·杜路莎·奥古斯塔(Livia Drusa Augusta)是罗马帝国早期最有权力的妇女, 多次以实际执政的身份主宰帝国政治,她也是奥古斯都的忠实顾问。
罗马帝国室内装饰艺术巅峰的当属大理石镶嵌画艺术。与马赛克镶嵌画相比,大理石镶嵌画的材料更为珍贵,包括贝母和各类珍贵宝石,材料形状、色块以其天然纹理更需要匠人的灵感和机变,而不像马赛克,可以有统一规格和颜色的“预制件”。
镶嵌画陈列室有各地发现的镶嵌画残片,生动地表现鱼、鸟等动物画面。罗马帝国留下的大理石镶嵌画并不多,一般只见于皇室和贵族府邸的重要房间,自中世纪以后,大部分可见的镶嵌画都被拆解用作装饰基督教堂。
地下一层的古钱币藏品来自原罗马学院珂雪博物馆、聂奇以及萨伏依三世维克特·伊曼纽尔。除了展示的藏品,马西莫宫还收藏 20400枚钱币和纪念章。
--- 掷铁饼者 ---
《掷铁饼者》是希腊雕刻家米隆于约公元前450年雕刻的青铜雕塑,原作已经丢失,马西莫宫展出的这件为复制品。《掷铁饼者》取材于希腊现实生活中的体育竞技活动,刻画的是一名强健的男子在掷铁饼过程中具有表现力的瞬间。
雕塑选择的铁饼摆回到最高点、即将抛出的一刹那,有着强烈的“引而不发”的吸引力。虽然是一件静止的雕塑,但艺术家把握住了从一种状态转换到另一种状态的关键环节,达到了使观众心理上获得“运动感”的效果,成为后世艺术创作的典范,也是研究古希腊雕刻的重要资料。
--- 密涅瓦像 ---
这尊巨大的密涅瓦雕像(Colossale statua di Minerva)制作于两千年前的奥古斯都时期(Augustan period 40BC~14AD),巨像被后人修复过,并非100%原装。她的脸是石膏复原的。胸前的小人脸也是后加上的。此像是在罗马阿文丁山(Aventine)古迹废墟内被人发现的,据推断曾是神庙内的神像。
罗马人使用世界上不同产区,不同颜色的石料来制作塑像,而这座女神像就是古罗马彩石像的代表作。女神的穿的袍子叫希顿(chiton)是雪花石制作的,之后再贴上一层金箔。女神的头发是巴尔干玄武岩(Basalt),脚是卡拉拉大理石,胸前那块最值钱,紫红色的“斑岩”来自于埃及,现在自然界已经很难发现。
--- 象牙雕刻神像 ---
古代希腊人通常用木材搭构巨像,之后再用黄金装饰神像的衣饰。而人皮肤的颜色最难用艺术方法复制,古希腊人发现最接近肤色的自然材质就是象牙了。马西莫宫里的镇馆之宝中就是一个古希腊象牙制人面像。
“象牙雕刻的希腊-罗马神像”这个概念一直存在于古希腊的典籍和传说中。当时的象牙一般来自非洲殖民地,神像体量大,象牙的直径却有限,虽然象牙材质是表现人体肤质的最佳选择,但实在是过于珍贵,因此在希腊-罗马的传统中,象牙只用作最高等级的神像。
有历史统计表明,直到公元4世纪罗马帝国时代晚期,全境尚存的象牙塑像不超过70座,可见其珍贵性,流传至今的造像更是罕见,即使是那些以希腊罗马文物收藏见长的知名博物馆也无幸得藏。
--- 古希腊青铜塑像 ---
除了几近绝版的古罗马象牙雕塑,纪年明确、铸造于古希腊世界的青铜雕塑原件也是世间罕有。青铜雕像的工艺复杂,材料珍贵,最能体现古希腊雕塑家的技术精湛与艺术大成。罗马征服雅典后,大批位于古希腊世界的青铜雕像被运往罗马,但在其后的历史风云中,大多被熔化锻造为武器。
·古希腊青铜塑像“仰慕希腊的君主”。
目前公认的青铜雕像不超过10件:其中6件在希腊(4件藏于雅典比雷埃夫斯博物馆,1件藏于雅典国家博物馆,1件藏于德尔斐遗址考古博物馆),另外4件在意大利——其中有2件就位于罗马国家博物馆的马西莫宫。
·古希腊青铜塑像“拳击手”。
·1885年“拳击手”出土现场。
--- 内米湖沉船残件 ---
豪华的游船,早在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罗马时期,就已经在皇宫贵族间流行了。最早煽动这一浪潮的应该是古埃及的国王,人们能古埃及的壁画中看到大型的游船。
有明确史料记载建造大型“浮动宫殿”的是两位希腊化时期的君主于公元前270年至前215年统治西西里岛的锡腊库扎的希埃罗二世,和公元前221至前204年统治埃及的托勒密四世在公元2世纪的古罗马文献中对他们的奢靡行为有着丰富的记述。
·内米湖“行宫”沉船的残件桅杆包铜柱。
内米湖沉船本是古罗马皇帝卡里古拉建来想要用于航行于大海的,但却最终沉没于内米湖。16世纪,当地的王公贵族经过不断打捞,发现了船只所用的铅制排水管道,并由铭文确定是属于卡里古拉皇帝的遗物。1927~1932年期间,人们抽干内米湖的湖水,找到了两艘几近完整的沉船,规模巨大,长达70米,宽18米左右。
·内米湖“行宫”沉船的残件“美杜莎头”。
湖中的其中一艘应该是皇帝的行宫,与陆上宫殿相呼应,另外一艘则为“戴安娜-伊西斯女神”神庙。伊西斯女神原是古埃及的主神之一,埃及被并入罗马帝国后,该神祗的信仰和原来的戴安娜女神合并。这也体现了古罗马文明对古埃及奢华艺术的传承。
·内米湖“神庙”沉船的残件“手型饰物”。
--- 波多纳西欧石棺 ---
波多纳西欧(Portonaccio)遗址发现的石棺,是迄今为止发现体积最大,最完整,画面最为繁复的石棺。公元1世纪到2世纪,装饰性的石棺开始流行。此类石棺的浮雕生动的描绘了古罗马人与蛮族战斗场景,带有极强的纪念性和对胜利的赞美。描绘战争的血腥残酷,中央部分的细节,可以看到野蛮人在战斗中死亡。
公元二世纪制作的Portonaccio的石棺,被用于埋葬参与马克曼尼战争(Marcus Aurelius)阵亡的一位罗马将军。大理石浮雕记述了这位将军从出生、成长、战斗等场景中的形象。
◇ 本文部分信息来源于Museo Nazionale Romano、Rome-museum、Tripadvisor、ROME.INfO等
◇ 本文未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