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福寿文化

Emily 思迪爱逛博物馆
2024-11-26

颐和园是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于北京西郊,距城区15公里,全园占地3.009平方公里,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其中颐和园世界文化遗产区面积是2.97平方公里),水面约占四分之三。



01

颐和园


乾隆二十九年(1764),耗银480余万两的清漪园建成,乾隆皇帝将它作为崇庆皇太后的六十寿礼。园内建筑以佛香阁为中心,园中有景点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3555古建筑,面积70000多平方米,共有亭、台、楼、阁、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筑3000多间,古树名木1600余株。


·清《颐和园风景图》轴。©故宫博物院


清漪园内以中国古代神话中“海上三仙山”的构思,在昆明湖及西侧的两湖内建造三个小岛:南湖岛、团城岛、藻鉴堂岛,以比喻海上三山:蓬莱、方丈、瀛洲。清漪园的总体规划以杭州西湖为蓝本,同时广泛仿建江南园林及山水名胜,如凤凰墩仿太湖、景明楼仿岳阳楼、望蟾阁仿黄鹤楼、后溪湖买卖街仿苏州水街、西所买卖街仿扬州廿四桥等等。


·清《颐和园风景图》卷。©网络


清朝道光年后,由于国力衰弱,宣布撤三山陈设,清漪园逐渐荒废。咸丰十年(1860),清漪园被英法联军大火烧毁。光绪十年至二十一年(1884-1895),为慈禧太后退居休养,以光绪帝名义下令重建清漪园。由于经费有限,乃集中财力修复前山建筑群,并在昆明湖四周加筑围墙,改名颐和园,成为离宫。


·清 乾隆 徐扬 《玉带桥诗意图》卷。©故宫博物


光绪二十六年(1900)园内建筑及文物遭八国联军破坏, 光绪二十八年(1902)修复。颐和园尽管大体上全面恢复了清漪园的景观,但很多质量上有所下降。宣统三年(1911)十二月二十五日溥仪退位,颐和园作为溥仪私产,仍由清室内务府管理。


民国三年(1914)1月14日,清室内务府将颐和园改为售票参观。4月外交部、内务部、步军统领衙门和清室内务府商定:“于开放游览之中、寓存筹款之意”,提出《颐和园等处售券试办章程》。规定从5月6日开始正式对社会售票。




02

颐和园博物馆


清漪园时期,乾隆皇帝对文玩多有搜罗,商周铜器、唐宋元明瓷玉及书画很多,当时著录的陈设达四万余件,清廷内务府专门设立《陈设清册》,建档管理。


鸦片战争后,由于清朝国力转衰,清漪园陈设有所裁撤,至咸丰五年(1855)时实有陈设37583件。咸丰十年(1860),包括清漪园在内的北京西北郊的五座大型皇家园林,皆遭英法联军野蛮焚掠。据英法联军劫掠后的清册载,清漪园各处陈设物品只剩有530件,而且多残破不整。

·大火之后大报恩延寿寺。©颐和园管理处研究室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颐和园再遭浩劫,园藏文物又被毁掠一空。1902年,慈禧再次修复颐和园并大力充实园内陈设。


·大火之后的荇桥、寄澜堂。©颐和园管理处研究室


新中国成立后,颐和园园藏文物计有四万余件,品类涉及铜器、玉器、瓷器、木器、漆器、书画、古籍、珐琅、钟表、竹器、乐器、根雕、杂项等,几乎涵盖了中国传世文物的所有门类,并有不少外国文物。



从价值上看,国家级文物有二万余件,其中包括虢宣公子白鼎、三牺尊、缂丝长轴佛像图等国宝级珍品。




2021年9月28日,颐和园博物馆历时4年正式挂牌成立。博物馆位于昆明湖东岸文昌阁东侧,是一处具有皇家园林特色的文物博物馆,馆藏近4万件可移动文物,是全国园林系统收藏文物数量最多的公园。



颐和园博物馆的建筑为中国传统四合院形式,中央展厅面阔5间,前出厦3间,以回廊相连,通过游廊与四座独立的展厅相连,四周围以回廊,构成相对分离的四个院落,共有文物展厅2777平方米。



博物馆的前庭按照颐和园传统庭院风格设计,馆外著名景观文昌阁被借入院内。展厅内白底金线龙纹藻井天花,取材于颐和园的德和园,但通过简化处理,形成简洁淡雅对称工整的图案。



与此同时,“园说Ⅲ——文物中的福寿文化与艺术特展”作为颐和园博物馆的首展在颐和园拉开帷幕。



03

福寿文化


颐和园的前身是清漪园,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是乾隆皇帝为母祝寿而修建的,当时园子里有大量福寿文化玉器。后来由于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烧、劫掠,留存玉器锐减,直到颐和园重建,玉器才再度充盈。


·慈禧曾居住的颐和园乐寿堂陈设。


颐和园重建是为慈禧颐养天年之用,陈设玉器中福寿玉器也很多,且慈禧曾在颐和园举办了四次“万寿”庆典,每次大臣都进贡大量玉器寿礼,故留存玉器上多含有福寿文化,对于“福寿”的表现形式亦丰富多样。 



在颐和园博物馆开幕的同时,“园说Ⅲ——文物中的福寿文化与艺术特展”同步开幕。作为颐和园博物馆的首展,展览分为“福寿绵长”“寿山福海”“福寿万象”“福寿满堂”及“福寿攸同”五个部分,共展出286件/套福寿文化题材精品文物。



“园说Ⅲ”展出的展品,时间跨度四千年余年,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跨越至民国时期,展品涉猎丰富,包括了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西周青铜器、汉代瓦片、唐代铜镜、宋代瓷器、以及明清时代的家具、器物、字画,甚至还有从唐代开始的外销瓷器,全面地追溯了福寿文化的历史渊源、展现了福寿文化的深刻内涵,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质朴美好的审美意趣、精神追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福寿绵长 ---


在“福寿绵长”部分,通过文物,追溯中国福寿文化的历史渊源。中国的福寿文化萌芽于新石器时代,滋长于商周,壮大于秦汉,成熟于唐宋,至明清时达于极盛。上至帝王显贵,下至平民百姓,皆以福寿为求;举凡制度风俗、百货器用,常以福寿为用,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现世和以人为本的特质。



新石器时代“卍”字纹的产生主要是经由“蛙纹”演变而来的,也体现出先民向往“多福多寿”的思想萌芽。“卍”字在梵文中意为“吉祥之所集”,佛教认为它是释迦牟尼胸部所现的瑞相,有吉祥、万福和万寿之意。


·彩陶“卍”字纹双耳瓮、双耳豆。©古陶文明博物馆


唐代武则天长寿二年(693)采用汉字,读作“万”。用“卍”字四端向外延伸,又可演化成各种锦纹,这种连锁花纹常用来寓意绵长不断和万福万寿不断头之意,也叫“万寿锦”。


“福”、“寿”是最早出现的汉字之一。商代,“福”字已经出现在甲骨文中;西周之后,诸侯用于祭祀祖先、宣扬功绩、传于子孙的重要青铜礼器的铭文中也常常出现“福”、“寿”字,显示出福寿观念的重要地位。


·西周 敔簋。©河南博物院


 “延年益寿”铭文铜镜中,博局纹划分的四方八极内,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各据一方,四神左右配置体态较小的羽人禽兽,隙间装饰云纹。分别为:青龙配瑞兽,白虎配羽人,朱雀配鸾鸟,玄武配羽人、龟及羊。近缘处饰栉齿纹一周。


·汉  “延年益寿”铭文铜镜。©故宫博物院



--- 寿山福海 ---


第二部分“寿山福海”展览单元,由福寿文物,领略中国古代宫苑中的福寿文化。从秦汉时期追慕“海上仙山”的道家求仙思想,至清代宫廷标榜“知者乐,仁者寿”de的儒家价值观,中国古代园囿好似福寿文化在山河大地上的投影和物化,凡山水擘画、建筑题名、内外装修、瓦木砖石、莳花植树,无不彰显着对“福寿”的祈求和渴望。




秦、汉的瓦件作为开篇。其中,秦代的母子鹿纹双鹿瓦当,瓦当正中为大小两只仙鹿,成年鹿仰头站立,在它的胸前还有一只正在嬉戏的小鹿。鹿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祥瑞之兽”,因“鹿”与“禄”同音,所以人们将鹿视为福禄的象征,并赋予它祥鹿富贵的美好寓意。整幅画面妙趣横生、动静结合,充分体现了秦人工匠精湛的技艺。



一件汉代“飞鸿延年”瓦当展品,瓦面正中是一只“鸿鹄”,也就是天鹅。这只展翅飞翔的天鹅洒脱奔放,仿佛在翱翔中大声鸣叫。此在,在它夸张的长颈两侧分别雕刻有“延”、“年”二字。“延年”二字呈方形,与十字型的天鹅交叉排列给人以动静结合、对称稳定的画面感,充分展现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延年益寿的渴望。


·汉 “延寿万岁”瓦当。©古陶文明博物馆



木质蝙蝠式横匾,清光绪年制,悬挂于乐寿堂西配殿西向外檐。匾身呈蝙蝠形,底部雕刻为蝙蝠头,两侧分别饰有万字、团寿和盘肠结。匾心刻有描金楷书“景福来并”匾文及篆书“光绪御笔之宝”印文额章。

·清 光绪御笔“景福来并”蝙蝠形木匾。



--- 福寿万象 ---


在“福寿万象”展览单元,了解中国古代的福寿文化形象。中国福寿文化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形象生动、寓意鲜明、内容丰盈的符号表达系统。仙界翁姑、历史人物、传说故事、祥禽瑞兽、名树奇花、福寿字样等,均被人们赋予了扶手的灵性和祈愿,并以饱满的情感和精湛的工艺倾注于一切生活器用之上。


蝙蝠的“蝠”与幸福的“福”谐音,梅花鹿的“鹿”与俸禄的“禄”谐音,寓意“福禄”“官禄”“俸禄”及“禄位”等。“禄”即古代官吏俸给之谓,就是古代官吏的工资。梅花鹿的“鹿”被视为古代之瑞兽,有千年为苍鹿,又五百年为白鹿,复五百年化为玄鹿之说。



其他还有与“寿桃”合为一体者,组成福禄寿,其中蝙蝠象征福,桃子象征寿。这梅花鹿的“鹿”与俸禄的“禄”谐音,所以,雕蝙蝠、桃子和鹿,就象征福禄寿了。这种图案,在金元以后尤为盛行。


“福寿”寓意吉祥语是古代过寿常用祝词,以“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最为常见。颐和园所藏含“福寿”寓意吉祥语如意仅有一对——清光绪百宝嵌三多纹青玉如意(图3)。如意玉柄上青金石嵌篆书“南山千载瑞,沧海万年春”。“南山”出自《诗经·小雅·天保》:“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沧海”是我国古代对东海的别称。“千载”对仗“万年”,“瑞”指吉祥,对仗“春”指生机。文字蕴含了福寿双全,吉祥长久的祝福。



据现颐和园留存玉器数量统计,颐和园现存玉器1600余件,其中清代如意1103件,占玉器总量约70%,藏玉器类九九如意,约126件套,数量庞大且种类多样。因颐和园重建是为慈禧颐养天年之用,且慈禧在光绪二十三年、二十八年、二十九年、三十年在颐和园举办四次“万寿”庆典时,大臣进贡大量玉如意作为寿礼,其中数量最庞大的为九九如意。 


故宫博物院的剔红锦纹嵌牙骨桃实纹福寿字形盒,曾是宁寿宫遂初堂旧藏。此盒成对,一作福字形,一作寿字形。均通体饰剔红万字锦地,浮粘染色牙骨桃树一株,枝头结满蟠桃,寓意万福万寿。下有随形紫檀雕花木座,嵌染色牙骨夔龙纹饰片。


金漆梅花树八仙过海槎形盆景,以梅花树为主景,树干为木制,表面涂金漆,花瓣以料石、珍珠制作而成,底部呈槎形。八仙环布,何仙姑握橹使船前行;四周用珊瑚等料模拟海水、植物,因海水翻涌而出来查看的精怪藏于其中。



展出的清代紫石雕“海屋添筹”人物故事紫檀嵌牙插屏,是件海外回流文物,不仅文物价值高,所承载的历史鉴证意义更大。在这件屏风的主体上,工匠们采用浅浮雕的手法,刻画出深浅不同、过渡自然的山峦、楼阁、仙鹤与神仙,在表现仙山琼阁的缥缈境界时,给人一种屏外有画、画外有音的感觉。同时,使用紫檀木制作的边框与底座则雕满了繁缛的卷草纹,在下方还能看到镶嵌有象牙雕刻的三条卷草纹龙,更加烘托出紫檀屏风深沉稳重的皇家风范。



插屏有一段不同寻常的经历:1860年,颐和园的前身清漪园遭到英法联军的破坏并被掠走大量珍宝,其中这件插屏落在了一名叫哈丁的军官手中,从此一直在其家族中代代相传。1975年,哈丁家族的后人,哈丁女士经过数次辗转才终将这件文物捐还给了颐和园。




--- 福寿满堂 ---


第四部分“福寿满堂”,展现皇家园林中的福寿艺术。清代皇家园林中,收藏了大量的建筑内部装饰性书画,这些书画内容以福寿主题最多,而且贴挂位置,无所不在,装裱形式多种多样,题材内容丰富多彩,将园林殿堂渲染出浓厚的吉祥喜庆气氛。



展出中有一幅画慈禧手指画,这幅书画作品是慈禧太后51岁时用手指画出的菊花图,指画就是用手指和指节、手背代替画笔作画,用这种方式来画画,更能体现出作画人高超的绘画水准。



同时,这幅图使用反向拓印的方法,将原本的图案的留白用朱墨填满,原图的图案就成了这幅图的留白,形成一种高度对比的图案,这种方法别具一格。同时,画风细腻,菊花象征着高尚的品德,也是千百年来人们共同追求的人格理想。




--- 福寿攸同 ---


第五部分“福寿攸同”,体现中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位于德和园扮戏楼主要展出“海上丝绸之路”之中的外销瓷器、珐琅器、银器与折扇等带有中国古代的福寿文化相关文物。



紫地粉彩庆寿图垂云瓶,瓶翻口垂云,长颈,溜肩,圆腹,矮圈足,造型俊逸挺拔。瓶身紫地为衬,满绘缠枝番莲,并点缀磬、仙桃等吉祥元素图案。主体画面一面为西王母骑凤凰从天而来,八仙在楼阁间为其庆寿;另一面绘众仙为驾鹤寿星庆寿之景。画面逼真细腻,做工精湛,为嘉庆官窑上乘之作。


唐宋以来,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中国福寿文化与艺术形象随外销器物漂洋过海,流播亚欧;至清代中外通商规模进一步扩大,中外文化交流融合不断加深,携带着福寿文化符号的中国外销商品风行海外,扩大了中国福寿文化在海外的影响力。

·清 青花洞石花鸟纹盘。©中国园林博物馆

·清 铜胎画珐琅开光郭子仪祝寿图螭耳瓶。©广东省博物馆

克拉克瓷,主要是中国明朝万历年间生产的外销青花瓷,有盘、碗、瓶、军持等,其中盘的数量最多,最具代表性。克拉克盘盘沿内壁图案常见有三开光、八开光、十开光等形式,开光中绘有对称的向日葵、杂宝、暗八仙、扇子、花鸟、人物等图案

·青花暗八仙纹克拉克盘。©广东省博物馆


·清 黑漆描金广绣花卉纹折扇。©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



象牙雕刻的信插用料较大,四面分别用花卉作装饰透雕开光山水人物故事图,信插中间用牙板作间隔,中空部分用以放置信件,中间留孔便于悬挂。牙板上雕刻一对天使手执缠枝莲纹枝,正面雕刻中国传统花鸟人物纹作为装饰,兼具实用与观赏功能。


·清 象牙雕天使人物故事信插。©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


·清 寿桃纽象牙编织提篮。©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


展览中展出的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藏品折扇,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藏品,清代的寿桃纽象牙编织提篮等等都是非常精美。这些文物的福寿文化寓意符号也和之前看到的其他福寿文物一样。这些外销文物,真的把中国的传统福寿文化传播到了海外。



04

展览信息


“园说Ⅲ——文物中的福寿文化与艺术特展”是颐和园博物馆的开馆之展。展览以大量的中国福寿题材文物为载体,系统、深入、全面、生动的展现追求福寿这个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源远流长、无所不在的文化主题。


从福寿文化的源流和沿革,福寿文物在古典皇家园林中的体现,材质多样、内涵丰富的古代福寿纹样、故事,清代皇家书画中的福寿意象,中国福寿文化的海外传播与影响等五个方面,讲述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福寿文化。


本次展览聚集18家文博单位精品,展出文物数量达286件/套 ,其中三级以上文物达到展品数量的一半左右。展览设于颐和园博物馆三处展厅以及德和园扮戏楼,共有5个福寿主题单元。



除了“园说Ⅲ——文物中的福寿文化与艺术特展”外,颐和园博物馆还设有“宝树琪花——颐和园藏清宫工艺盆景展”、玉器厅、瓷器厅“慈晖懿祉——慈禧时代的瓷器展”等常设展。






◇ 本文部分信息来源于颐和园、颐和园微览、博物馆中国、弘博网等

◇ 本文未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End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思迪爱逛博物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