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胜沧桑话点苍
有这样一位家世显赫的女性,她没有因为自己家族的身份,选择当时多数杰出女性们选择的文学、教育、艺术、医学等行业,却从古文字学入手,辗转英德自费留学,选择了连许多男性都望而却步的田野考古,以“教育服务无数人”为终身目标,最终成为新中国文博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01
官宦世家
1909年1月27日,清宣统元年,正月初六,一个女孩出生在湖南湘乡荷叶乡万宜堂一个官宦世家,这里是中国近代绵延两百年的世家大族——曾国藩家族的故乡。而这个刚出生的女孩儿,正是曾国藩的大弟曾国潢的长曾孙女。
曾国藩在治政、治军、治家方面均有独到见解,对于家风的培养和子女的德性也有严格要求。他对家族子女的学业与道德教育可以用劳、谦二字概之。“劳所以戒惰也,谦所以戒傲也。”
曾国藩之后,曾家历来以讲德修业、诗书传家为家风,受祖母郭筠(曾国藩次子曾纪鸿夫人、曾国藩同年郭沛霖之女)、母亲陈季瑛(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女、陈寅恪嫡系姑母)的影响,兄妹七人,一门才俊。
·1932年 曾昭燏家庭合影。©网络(中为曾昭燏母亲,后排站立者左四为曾昭燏。其他为曾昭燏兄弟姐妹)
作为曾家后代的曾昭燏,似乎一生也在用“劳、谦”这二字对自己以要求。在青少年时代,对于曾昭燏的成长影响较大的还有从美国留学回来的二哥、三哥,以及从英国留学回来的堂姐。
·前排左起:曾昭燏,曾昭杰夫人劳蔼如,曾昭杰长女宪韫,曾昭杰,曾昭懿;后排左起:曾昭承,俞大絪,曾昭抡,曾昭楣,谭季甫
曾昭燏的父亲曾广祚是清县学附生,江苏候补道。大哥早夭,二哥曾昭承,美国威斯康新大学经济学硕士,后在国民政府任职。三哥曾昭抡,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博士,著名的化学家,曾任中科院学部委员,高等教育部副部长。
曾昭燏的表姐曾宝荪,在长沙创办了艺芳女校。从十四岁起,曾昭燏就在这里跟随堂姐学习。可以说,曾昭燏当时在艺芳女校所受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对她后来选择的人生道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女性教育先驱曾宝荪(1893-1978)。©网络
早年,曾昭燏的三哥曾昭抡让妹妹从家乡到南京中央大学学习,接着又敦促她继续留学深造,并资助其留学费用,有了三哥的高瞻远瞩和经济支持,妹妹坚定地走上了学术道路。可以说是正是三哥的支持,促成了这位中国杰出的女文博学家的诞生。
·曾昭抡(1937年1月27日摄)©网络
1929年,二十岁的曾昭燏在二哥曾昭抡的帮助下,考入南京中央大学,先后在外文系、国文系求学。第二年转至国文系后,她就跟着中央大学教授胡小石先生,研究甲骨文、金文、商周铜器,这也奠定了曾昭燏将一生奉献于文博事业的基础。
·胡小石。©网络
除了受家庭的影响外,真正让她喜爱并走上考古文博这条路的,是她的授业恩师胡小石。遇到这位文、史、诗、词、书法无不精通的国学大师,是曾昭燏的一生的幸运。
02
出国留学
1935年,已在金陵大学念研究生的曾昭燏,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放弃国内学位,自费去伦敦大学攻读考古学。她与博物馆真正结缘是在去英国学习考古之后,她放眼世界,觉得可学的太多了。
毕业之后,按照考古学前辈李济先生指定的学习规划,曾昭燏前往德国国家博物馆参加什维希威格为期十个月的考古实习。
·曾昭燏留学时的学生证。©网络
1936年6月19日,她给时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的傅斯年写了一封长信。傅斯年与曾昭燏三哥曾昭抡是连襟,在曾昭燏的回忆中,自认为傅斯年对她的影响至深,傅斯年的学问与为人均为她树立了榜样。
在给傅斯年的信中,曾昭燏有这么一段话,语气很是迫切:“冒昧地写信麻烦您,希望您为我个人着想,为中国的考古学发展着想,我学什么东西最有用处,赶快回信给我,因为我在暑期中必须决定下学期的计划。您既然不惮烦地指教夏鼐,希望您也能不惮烦地指教我。”
然而她刚到达柏林,国内爆发卢沟桥事变。得知消息的曾昭燏大为惊骇,孤悬海外,她倍感沉闷激愤,而且开始“慎重地考虑自己能在这抗战中做些什么事”。她意识到,要以更加坚忍的态度,把分内的学业完成后再报效祖国,就是对国家与民族最大的帮助。
1937年12月,她从报纸上读到南京沦陷的消息,以最大的毅力抑制住悲伤,按时完成实习工作。在凤毛麟角的中国女留学生中,她是唯一攻读考古学专业的,只花了一年时间,就写出了毕业论文:《中国古代铜器铭文与花纹》,并在其中详细列举了,从2082件古代铜器上,整理出的600余种徽识。这部颇见功力的力作,既为她取得了硕士学位,也让她,在国际考古学界初露锋芒。
·1938年 曾昭燏在德国柏林史前古史博物馆实习。©网络
1938年6月3日,伦敦大学举行盛大的毕业典礼,曾昭燏没有参加,而是选择在工作室里终日埋头苦干。她后来说:“祖国的人民正在浴血抗战的时候,我何必花无谓的时间参加这种为个人荣誉的典礼。”与此同时,日寇的已将战火燃遍半个中国,曾昭燏毅然决定,她要回国。
傅斯年十分赏识曾昭燏的胆识和气魄,在他的建议和推荐下,曾昭燏于1938年抗战时期辞去伦敦大学助教职位,应中央筹备处主任李济的邀请,到昆明担任该处的专门设计委员。
·李济。©网络
03
中央筹备处
刚回国不久,曾昭燏加入了中央博物院筹备处的工作,参与了文物收集整理与建筑修复筹备等工作。她利用自己的学识,投身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工作,参加了云南大理的苍山洱海境内考古发掘、龙泉遗址、白云甲遗址发掘以及四川彭山江口一带崖墓的发掘工作。
·1942年 曾昭燏 云南苍洱境考古报告。©网络
抗战胜利后,她回到南京,为筹建南京博物院主殿老大殿,她在国民党高层四处游说,筹措资金。她觉得考古不仅仅是发掘,更是要让更多人通过文物,去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
·南京博物院大殿。©网络
有同事回忆说:“当时南博老大殿还未封顶,她便开始办展览,甚至后来在战火频仍、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她还是扛着压力,接连举办了汉代文物展和院藏青铜器展。”
1941年2月,曾昭燏被任命为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总干事,她与李济等人夜以继日将博物院文物登记造册,装箱编号协助文物西运,连同运出的还有来自北平故宫博物院的一万多箱珍宝,避免了这些国之重宝沦入敌手。
·1941年发掘四川彭山崖墓人员合影(左起:吴金鼎、王介忱、高去寻、冯汉骥、曾昭燏、李济、夏鼐、陈明达)©网络
后来,曾昭燏随中央博物院筹备处迁返南京,参加了战时文物清理委员会、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和伪文物统一分配委员会工作,是当时联合国博物馆协会9个中国会员之一。
·胡小石先生(前排右五)与南京博物院徐森玉(前排左六)、曾昭燏(前排左四)两位院长的合影
1948年底,随着国民政府大量人员、物资运往台湾,一些人同时也在策划着将中央博物院的珍贵文物装运过去。听到这个消息,曾昭燏立刻站出来反对,她当即致函当时的筹备处主任杭立武:“运出文物,在途中或到台后万一有何损失,则主持此事者,永为民族罪人!兹对此事虽无责任,然为本院保管文物已七八年,对于诸物有浓厚之感情,知有各种危险,岂可缄然。”
·1948年蒋介石与司母戊鼎。(从左到右:杭立武、蒋经国、马衡、曾昭燏、蒋介石)©网络
为了保护留在南京的文物,她先是拒绝赴台,又频频拖延时间,冒着风险,悄悄把许多精品文物都截留。其中就有以太大太重、不好包装为理由,留在大陆的那件,惊艳世界的国宝级文物——后母戊鼎。
1949年4月,她又联同徐森玉、吴有训、陶孟和等人联名上书国民党当局。在他们的坚持下,三批运到台湾的852箱文物终于又全部运回了大陆。
04
南京博物院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博物院于1950年正式改为南京博物院,曾昭燏被任命为副院长,1955年升任院长。
·曾昭燏(右四)与部分同事出面欢迎解放军代表进驻博物院。©南京博物院
从1949年到1960年间,她共主持了十多次展览与陈列。她与李济合著的《博物馆》一书,是中国最早、最系统的博物馆基础理论专著,包含了她在德国、英国留学期间,学习、考察各种类型的博物馆后,结合实际国情而写成的。
·1950年3月9日 国立南京博物院成立典礼。©网络
在保管部的藏品整理方面,如何对文物进行鉴别、分类、登记、编卡,甚至包扎装箱等一系列琐碎具体的工作,曾昭燏都亲自动手,她认为这是博物馆工作必须掌握的基础。对于每一份藏品的来源、大小尺寸的测算、器物描写、时代鉴定,她都要求准确、详细地写在文物藏品登记卡上,并示范给年轻的同事们看,至今南博还存有她用娟秀工整的蝇头小楷写下的藏品目录。
陈列展览方面,从设计大纲、选择藏品、编排辅助材料,到提取文物、写文字说明以及现场布置等每一道工作程序,曾昭燏都要与同事们商量、斟酌再三,甚至每每面对陈列展览的文字说明都要诵读出声,力求文字既要简明扼要,又要通俗易懂,以便让不同文化层次的观众所接受。
曾昭燏所主持的陈列、展览在当时都受到了大众和专家学者的好评。在繁忙的博物馆日常工作中,她还主持了两次考古发掘:南唐二陵的发掘(1950年)和山东沂南汉代画像石墓发掘(1954年)。
发掘工作结束后,一部大型专著《南唐二陵》在她主持下出版了,赢得国内外史学界的高度评价,此书至今仍是南京博物院最重要的学术著作。
·1950年3月19日 南京博物院与南京市有关专家联合调查南京近郊六朝遗迹。©南京博物院(右三为刘敦桢,右四为朱偰,右六为曾昭燏,右七为金仲华,右八为贺昌群)
同时,她与尹焕章合撰了《湖熟文化》和《江苏古代历史上的两个问题》等文,是后人研究湖熟文化和江苏古代文化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
·“土改”时期在农村改造的曾昭燏。©网络
在五十年代的每年春节,曾昭燏都会让时任博物院行政科负责人的梅晓春将她的私房钱或二元、或三元、五元地装入一个个信封,写上名字后,然后一家家去拜年,有小孩子的会另外附上红纸包的压岁钱。平常,遇到多子女员工孩子交学费有困难,或者员工有了难处,曾昭燏总会竭尽所能地帮助。
·1954年11月,曾昭燏(右一)与侄子曾宪洛、郑秀琴夫妇及侄孙曾宁合影
据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高仁俊回忆,解放前夕,他受命押运文物去了台湾,而他的未婚妻尚留在南京。曾院长考虑到这种情况,特意写了一封信,让他交给她在台湾的二哥昭承。信中大意是:要是持信人欲返回大陆时,一定给予必要的帮助。最后,在大家的帮助下,其未婚妻终于去了台湾,与高仁俊有情人终成眷属。
曾昭燏一生未婚。据说,50年代曾有苏联专家在来访时善意地问:“曾小姐准备何时出嫁?”曾昭燏意味深长地回答道:“我早就嫁给博物院了。”
年轻时,曾昭燏受堂姐曾宝荪影响极大。作为留英归国的中国早期教育家,她一生的格言是:“做事要负责认真、做人要勇敢坚强,有是非心、有正义感,要爱人如己,牺牲自己帮助别人……一个人如果结婚,只能教育服务一家几个人;如果不结婚,便可教育服务无数人。”
05
有香如故
曾昭燏一直居住的单身宿舍就在她的办公室旁边,她的生活与工作几乎是连成一体的。在办公室墙上,长期挂着一张蔡元培照片及毛公鼎的拓片,这是她一生事业追求的缩影。曾昭燏认为博物馆应该具有教育的功用与蔡元培的“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不谋而合,这也是她早年“教育服务无数人”的志向。
然而,家庭出身成就了曾昭燏在考古界的成就,也给她带来了悲剧的结局。50年代,《中国近代史》出版,曾国藩被盖棺论定为“汉奸刽子手”。在“反右”运动中,曾昭燏的三哥昭抡被打成右派分子。
后来,对她影响最大的二哥曾昭抡也被打入另册,这对于曾昭燏来说,无论如何也想不通。逐渐,她自己也开始经常遭到一些非议。于是,事事对自己要求尽善尽美的曾昭燏得了神经衰弱症住进了医院。
1964年12月22日,曾昭燏背负着一身压力与痛苦,在司机的陪同下,来到了南京东郊灵谷寺。在茶室里,她将一包苹果连同脱下的大衣交给身旁的司机,轻轻说:“我去塔上散散心。”大约十几分钟后,曾昭燏从66米的高塔上一跃而下,以这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收敛遗体时,人们在那件大衣里找到了她最后的笔迹:我的死,与司机无关。
陈寅恪于1965年1月作诗,题为《乙巳年元夕前二日始闻南京博物院院长曾昭燏君逝世于灵谷塔追挽一律》:
论交三世旧通家,初见长安岁月赊。
何待济尼知道韫,未闻徐女配秦嘉。
高才短命人谁惜,白璧青蝇事可嗟。
灵谷烦冤应夜哭,天阴雨湿隔天涯。
她是中国最早到西方进修学习博物馆学的女性
她参与撩开了西南史前文明的神秘面纱
她冒着风险把后母戊鼎留在了大陆
她是中国的第一女考古学家
她也是中国的第一位女性博物馆馆长
她是中国文博史上最不可多得的伟大传奇
参考资料:
《文史天地·文博大家曾昭燏》第168期 梁丽君
《不胜沧桑话点苍——纪念曾昭燏女史》 李霖灿
◇ 本文部分信息来源于南京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等
◇ 本文未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