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考古博物馆
陕西考古博物馆位于西安市长安区郭杜街道,与唐代著名的佛教净土宗祖庭香积寺相望,项目总用地面积约250亩,总建筑面积约3.6万平方米。博物馆以科研和展示相结合的原则,建成“一馆一楼五中心”的总体格局,涵盖博物馆、科研楼、信息中心、科技考古中心、公众考古中心、游客中心及后勤动力中心。
陕西考古博物馆已于2022年4月28日试行开放,馆内收纳藏品10万余件,藏书20万册,其中包括古籍5万册,建成集考古科研、文物保护、教育展示、文化产业为一体的大型考古类专题博物馆。
01
场馆概况
陕西考古博物馆室内展陈面积5800平方米,室外展陈区域10000平方米,涉及项目138个、共展出文物4218组5215件,其中90%以上都是首次公开对公众展出。
博物馆共有三层展示空间,以考古历程展厅为主展示单元,展品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20余万件文物藏品中精心挑选。
除了基本陈列外,还设有文物保护修复常设展厅,约2000平方米的陶瓷、壁画、纺织品专项修复室,部分区域对外开放,游客可通过透明的工作间看到文保修缮全过程。
除了室内展馆,陕西考古博物馆室外还设有田野考古主题展示区、历代砖砌展示区、陶瓷石刻文物展示区等。
博物馆内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历年荣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考古发掘项目首次大规模、成系统向公众展示, 比如石峁遗址、杨官寨遗址、芦山峁遗址、梁代村遗址、刘家洼遗址、血池遗址、西汉渭桥遗址等。石峁的人头石雕、周原遗址的西周最豪华铜轮牙马车、宝鸡石鼓山商周墓地一大一小青铜牺尊、上官婉儿墓志以及近年考古发掘的汉文帝霸陵刑徒俑、颜真卿书丹墓志等珍贵文物集中亮相。
02
基本陈列
陕西考古博物馆内部展陈主要包括陕西考古史基本陈列和重要考古新发现陈列,系统展示陕西考古发展历程、工作理念、技术方法、学术成果以及考古工作者的学术成果形成轨迹,探索中国考古的发展方向和模式。
常设展览“考古圣地 华章陕西”,分为“考古历程”“文化谱系”“考古发现”“文保科技”四大篇章,以中国的金石学开端《考古图》为开篇,展示了1921年中国考古学在仰韶的诞生,着重讲述了1933年标志着陕西科学考古发端的宝鸡斗鸡台考古,和因此而创立、成熟的中国考古类型学。西安半坡、秦兵马俑坑、汉阳陵等新中国成立以来陕西重大遗址考古成果在这里展出。
--- 考古历程 ---
“考古历程篇”展示陕西考古的诞生、发展和成熟历程,分为三个单元。第一单元“金石稽古证经崇礼”,讲述中国考古学在金石学阶段的积淀过程;
第二单元“科学考古兴史救国”,在展示中国考古学诞生的基础上,着重讲述陕西考古的开端——斗鸡台考古,以及逐步确立的中国考古类型学和地层学;
第三单元“顺应时运考古扬帆”,以考古项目为依托系统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陕西考古的发展历程。涵盖了半坡遗址、周原遗址、秦陵兵马俑、法门寺、耀州窑等重要遗址的发掘以及汉唐都城、帝陵等“大遗址”考古工作新理念和新方法的介绍。
--- 文化谱系 ---
“文化谱系篇”以时间为序分五个单元,展示了陕西境内的考古学文化谱系。第一单元“旧石器时代”,着重讲述现代人的起源以及古人类的交流与迁徙;
第二、三、四单元“新石器时代”“夏商时期”“先周文化”,介绍了在陕西境内这一时段各文化类型,包括分布范围、文化特征和代表性遗址,同时穿插动物考古、植物考古等分支介绍;第五单元“周原遗址”,全面总结了60余年来周原遗址的考古收获。
此篇尾厅的贺家铜轮牙马车是整体迁移而来。这座西周时期车马坑,于2014年在岐山贺家村发现,内埋一辆精美的青铜轮牙马车。陕西考古研究院为此设立专门室内实验室,进行检测、研究和保护。
--- 考古发现 ---
“考古发现篇”分三个单元,主要介绍陕西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重点考古项目。第一单元“探源文明构建先史”,重点展示杨官寨、芦山峁、石峁三个都邑遗址;
第二单元“寻踪帝国盛世再现”,介绍陕西境内极具代表性的秦、汉、唐遗存;第三单元“追迹古都陶冶风雅”,主要展示以耀州窑址、吕氏家族墓等为代表的宋代之后的陕西考古发现。
--- 文保科技 ---
“文物保护篇”在总体介绍文物保护工作后,展示了对陶瓷器、青铜器、复杂遗存、壁画、纺织品和漆器等的修复、保护与研究,重点展示了新技术、新手段、新材料在不同质地文物保护中的运用,向公众展示了文物工作修复者“巧手良医”的责任和担当。
此篇尾厅陈列了在蒲城县洞耳村发现的元代壁画墓。陕西考古学家创新性地采用了更换支撑体的方法,经过两次发掘将它整体“打包”带回进行保护修复。
通过多维度的展示,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墓室壁画技术精湛的彩绘,包括“堂中并坐图”“献酒壮行图”“醉归乐舞图”“童子戏花图”“火焰珠图”“停舆图”“放牧图”等。
03
馆藏珍品
--- 唐昭容上官氏墓志 ---
墓志为青石质,正方形。顶面的墓志盖,正中阴刻篆书“大唐故昭容上官氏铭”,顶面四周和四侧减地线刻牡丹纹带,四刹刻有形象生动的瑞兽;志石高、广皆为74厘米,厚15.5厘米,划细线棋格,阴刻正书32行,满行33字,共计982字,四侧在整体联珠纹框内减地线刻十二生肖,衬以缠枝忍冬。在李明看来,从石质、刻工、书法、图案等诸多方面,都堪为盛唐晚期高等级墓志的上乘之作。
这块保存完好的唐代墓志,不仅因为记载了志主上官昭容的世系、经历、死因、葬地等具体信息,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本身也是一件精妙的艺术品,值得细细观赏。
--- 李倕冠饰 ---
2001年11月至2003年6月,考古人员在西安(西安理工大学曲江校区校园内)发现李倕墓,当时棺木已朽,尸骨尚存。考古专家发现了一件完整的头冠,这顶头冠在头颅遗骸上,虽然已经散乱,可头冠几乎用尽了唐代可能用到的所有装饰材料绿松石、琥珀、珍珠、红宝石、贝壳、玛瑙、金银铜铁等,很多金饰件下还有翡翠鸟鲜艳的蓝色羽毛,其色彩绚烂,极尽奢华。这件文物体现出了高超的文物修复技术。
李倕冠饰是国内第一个通过实验室微观发掘科学复原的冠饰。鉴于李倕墓的完整性和出土遗物材质种类的多样性,中德双方决定共同开展李倕墓出土文物的保护修复与研究工作。
中方的合作单位有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和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等,德方的合作单位有巴伐利亚州文物保护局、美茵兹罗马-日尔曼中央博物馆、慕尼黑工业大学等,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德方合作伙伴是美茵兹罗马-日尔曼中央博物馆。李倕冠饰的保护修复项目始于2004年3月,2005年6月结束。
--- 螺钿花鸟纹平脱铜镜 ---
唐螺钿花鸟纹平脱铜镜,直径25厘米,半球形钮,镜背及镜钮面髹漆,并嵌以蚌片制成的图案;钮面为六瓣花形,内区为八组小花图案,外区为四对展翅鸳鸯,间以四组较大的花朵图案,周围均镶嵌细小的绿松石片。
--- 商代青铜牺尊 ---
宝鸡石鼓山商周墓地出土的牺尊,头部似食草动物,而四足却长着食肉动物的利爪。从侧面端详这只“四不像”,前腿直立、后腿蹬地做弯曲状,一对鸟翼从腹部伸出,看姿势似乎要撒腿狂奔。动物背部塑造可谓匠心独具。除了背部布满精美的各式纹饰外,牺尊的臀部和腿部塑造得圆润有力,一截短小的尾巴收住了所有的力道,让视觉重回华美的纹饰。
宝鸡地区之前出土过牛尊、驹尊、鸟尊等动物形状的青铜尊,但还没有与这件牺尊形态一致的,特别是这件牺尊腹部有一对类似小翅膀的造型,更让其显得罕见。因其浓缩了多种动物形态,因此目前还无法为之命名,暂且称之为牺尊。
--- 铜轮牙马车 ---
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周原遗址的铜轮牙马车被称为西周“第一豪车”。这套马车遗迹由车体和4匹马的遗骸组成,整个车轮的外沿全部由青铜铸造而成,马车车厢装饰华丽繁复,有大量镶嵌绿松石的青铜构件、薄壁青铜兽面装饰以及玉器和彩绘构件。
考古工作者共发现了400余件青铜车饰,其中的大部分饰件上镶嵌有几十件甚至上百件绿松石。绿松石总数量超过万件,都是在青铜构件上铸造嵌槽后镶嵌上去的。
--- 青铜小罐 ---
出土于春秋时期刘家洼春秋芮国遗址出土的1件青铜小罐,残留物为水、碳酸钙和动物油脂,混合后有美白的效果,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男性面霜类化妆品。
--- 罗婉顺墓志 ---
“罗婉顺墓志”是唐代元大谦之妻罗婉顺的墓志。该墓志由唐汝阳郡王李璡撰文,由时任长安县尉的颜真卿书丹。该墓志也被认为是首例考古发掘出土的颜真卿所书墓志,被誉为“墓志界”艺术价值的“天花板”。
《罗婉顺墓志》是截至2020年国内唯一经由科学考古发掘出土的颜真卿早年书迹真品。作为经由科学考古发掘出土的颜真卿早期书迹真品,对于研究其本人及中国中古时代书法艺术意义非凡。
从此墓志看,相比颜真卿代表时期的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38岁时的颜真卿书风少了些雄浑,却多了些瘦硬秀逸。墓志所载葬地对研究咸阳地区地名变迁提供了新材料,武安乡应与秦武安侯白起相关,为进一步寻找秦咸阳城西部的杜邮提供了线索。
--- 星象图 ---
陕西靖边县杨桥畔镇渠树壕发现的东汉中晚期的前后室砖墓,墓内前室四壁和前、后室墓顶均绘有壁画。其中前、后室墓顶合为一体,主要绘制了一幅十分系统而精美的星象图,包括中宫和二十八宿等许多重要星官。
这是中国考古首次发现的具有星形、星数、图像、题名四要素的二十八星宿图。星象图布局系统、内容丰富、表现生动,反映了不少当时人的天文星象学知识。
--- 立柱石雕像 ---
石峁遗址出土的20多件石雕人头,为中国首次发现。石峁的立柱形的石雕像是一个双面神的形象,两面近椭圆形的石柱上刻了两个非常丰满的人面,纵目、阔嘴、长须。
这种石雕代表了石峁王国的英雄或者王的形象,它是一种信仰和观念的传递,像这样大体量的石柱,类似于图腾柱的使用方式,体现了中国北方地区在距今4000年前后非常波澜壮阔的发展状况。
◇ 本文部分信息来源于文博头条、文物陕西、新华社等
◇ 本文未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