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今天,建一个图书馆,肯定比苏轼建一个喜雨亭,难很多

裴亚莉 非虚构时间
2024-09-20

点击右上角「设为星标⭐️」,

第一时间看到「非虚构时间」推文。


对于一个爱阅读的人来说,看到一本书,它的标题是:《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这个没有问号的问句,其实是一个天问。


说它是天问,并不因为它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而是因为,它的答案之多,是难以穷尽的。不同的人,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多多少少,肯定会有不同。杨素秋也有自己的答案。


杨素秋的答案,其层次和含义也是丰富的;而她获得这个答案的过程,又是那样的曲折,充满着欢欣与困难的交织,因而,就特别的迷人。



写一本书,记录一座图书馆的诞生文 | 裴亚莉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在今天,建一个图书馆,

肯定比苏轼建一个喜雨亭,难很多


大文豪苏轼曾经在陕西凤翔县工作。


到任一年后,他为自己建造了官舍,并在官舍附近盖了一座亭子。亭子盖好了,恰逢当地久旱遇雨,官员商贾和农夫,个个开怀大笑又歌唱,于是苏轼给这个亭子命名为喜雨亭,并写下《喜雨亭记》,讲述了建亭的经过,于是中国散文史上有了最好的篇目之一,记述了一个心怀百姓之喜忧的地方官员,是如何将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到与天子造物以及太空同样的高度的。


杨素秋从陕西科技大学的教师岗位,来到碑林区文旅局挂职,恰逢碑林区要建设一座图书馆,而这件事情又归她分管,于是,一座区级图书馆的诞生,就和一个原本就是书虫的学院派知识分子的社会实践活动,紧密地联系起来了。


从在微信公众号“贞观”上发布《花了半年时间,我们在西安市中心建了一座不网红的图书馆》,到出版《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杨素秋的挂职实践和文学写作,和苏轼同属中国文学的优秀传统以及它的有力流传。



“政府做了很多事情,而群众往往不知道”,杨素秋认为,这个现象的原因,在于政务书写中的“党八股”在政务与群众之间制造了障碍,而“反对党八股”,则是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就明确提出过批评的。


所以,为什么要写在“贞观”发表那一篇广受关注的文章,目的最少有三:


第一,为政府所做的很多事情给予宣传;


第二,要用一种让百姓感兴趣的方式和语气进行书写;


第三,使用“贞观”这样的在西安地区以及全国关心陕西信息的读者群众当中备受信赖的新媒体平台,这是当代文学写作与传播的“切身性”和“当下性”的体现,是作者打开心扉乐于接受读者的批评和检验的诚意的体现,所以其意义,既是为政府工作服务的,又是真心为读者和百姓服务的。


就这一点而言,杨素秋和无数当代作家的写作,是超越了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因为当代作家的写作,只要写得真,写得好,是随时可以进入寻常百姓的眼底和心里的,但古代文学中大量的经典名篇,尽管对于我们每个读书人都至关重要,但就它写作的时代而言,寻常百姓,是难以看到的,是没有机会品评赏析的。


所以,关于《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首先让我感动的,是作者杨素秋写作的初心,那就是:如何让百姓用他们能够接受并且喜欢的方式,了解到政府工作乃是为民服务的那一个初心。


——“但是建图书馆这件事不能再拖,国家公共文化服务评定条例规定区县级图书馆必须到位。这是年度考核重要项目不允许出任何差错,各级领导要担责。”


看到这一段话,作为一个喜欢阅读的百姓,我有一种明显的“肠内热”的感受,如果不是替政府工作操心的挂职干部杨素秋的书写,我完全没有想到,政府会把图书馆的建设作为一项 “不允许出任何差错”的工作来抓。政府太好了。


所以我说,杨素秋的关于碑林区图书馆的建设的书和文章,其中蕴含的深厚情感,和苏轼写《喜雨亭记》是一致的,因为苏轼的喜雨亭的“喜”,在于他看到天降甘霖的时候,官员、商贾和农夫的喜,他为百姓的喜而喜。


碑林区图书馆建成并且对外开放,杨素秋发现很多百姓居然不知道图书馆是可以免费借阅的,她再次反思了自己作为挂职干部对于百姓深嵌在心里的“不敢奢求公共文化服务”居然能够“均等化”的自卑和怯懦的不了解,打印张贴上百张宣传海报,贴进碑林区辖区的所有社区,告诉百姓,图书馆的藏书,是免费借阅的。


——我感动的不是杨素秋和她的同事所张贴的宣传海报,我感动的是:她了解到的百姓心里的迟疑,并且带着对于服务均等和社会公平的笃定信念,解开了这个迟疑,和杨素秋一样的无数有为青年的忧,来自于百姓的忧。这个,就很感人。



相信苏轼建造一个官舍和一个亭子的难度,和当代社会中建造任何一个场馆楼舍的难度都不能比。


尽管古代社会的能工巧匠总要克服种种技术难题,但当代社会所要克服的,则是一个民主社会所需要的说服来自方方面面的意见的困难。杨素秋所经历的碑林区图书馆的建设过程,因而是一件特别曲折也特别有趣的过程,值得读者在书中探索。




“图书馆式的”写作



当代世界文学的图景,充满了图书馆式的意象和意趣。


博尔赫斯被称为是图书管理员式的作家,并不仅仅因为他几乎一辈子都在从事图书管理员的工作,而且更因为他的小说总是布满着迷宫一样的叙事路径,让喜欢挑战的读者爱不释手,让习惯于传统叙事方式的人一头雾水。


而卡尔维诺,他最有名的作品之一《寒冬夜行人》,写的是读者如何寻找阅读书目的“历险”过程,看完一本书,好像是看过了20世纪各种风格的小说的大集合,好像看了无数本书。


《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在这一本书里面,也隐藏着很多“有趣”的书。


关于如何让图书馆收藏到“好书”,“保卫书目”,这是这一本书非虚构作品中很具有戏剧性的构成部分,读者能够看出真实的工作和生活中,其实最不乏张力,所以这一本书在附录给出了“书中出现的书名”以及“书中出现的作者”两部分对读者而言特别有用的信息。


但我要说的,还并非这些。因为这两部分都没有包含杨素秋为了编纂馆藏书目,她是如何寻求身边堪称书虫的诸位师友的帮助的。在这个求助的过程中,她每面对一个人,就会获得一个完全不同的鲜活的因书而来的故事:


为了了解高中生读什么书,她来到了高中语文老师的课堂,看到了无比喧闹但充满了创造与想象之生机的少年;


有读者反映武侠书太少了,于是她去采访武侠小说家,不仅要听他讲关于武侠小说书目的建议(既要有名家,又要有虽然不是特别知名但确实值得一读的正在崛起的青年武侠作者),而且也听到了这位小说家关于武侠小说和时代人心之间的关系的讨论:之前的武林故事,是发生在农耕时代的武林故事,而今天,人们要面对的,则是资本和其他权力的追赶和压迫……这一场咖啡厅或者茶馆的讨论,好像是在展开一本面貌严肃、不容小觑的学术书;


为了了解碑帖的藏品应该怎么选,她不仅请教了书法老师,而且还帮助读者弄清楚了拓片是怎样得来的这个特别精细有趣的过程;


为了让书法活起来,她想要“编一部关于书法的戏剧”,而因为一台戏剧需要一个场地,所以她相中了“西安市委礼堂”……戏剧计划没有落实,但她发现,西安市委礼堂的设计师来历不凡,于是她顺带介绍了一下西安市中心城区几座特别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和这一位设计师之间的关系;


为了解决读者提出的有关宗教学的书目的问题,她请教了苏州大学研究宗教美学的王耘教授,并在获得大量的适合于一般读者阅读的宗教书目之外,尝试着获得了一种“理解宗教其实是理解一种人生路径”的开放性结论……



总之,这一本关于图书馆的书,行文无论走到哪里,作者都能让她的笔触和书、读书、找书相关联,这实在是太有趣了,杨素秋的迷宫,线索都很清楚,走进去以后,感觉路径很多,但一般不会迷路,而且枝叶横生,花草遍地,这就是好。


而且,一部以“图书馆”为关键词的书,具备一种鲜明的图书馆式的写作特征,这种运思的神妙和自觉,对于读者而言,如果能够领悟,那也是很让人豁然开朗并且感到开心的。




“醉能同其欢,醒能述以文字者……”



苏轼崇拜欧阳修,尊他为老师。欧阳修在他的名篇《醉翁亭记》的结尾处,无不得意地写到:“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字者,太守也。”欧阳太守,他不仅能将他的所见所感述以文字,而且还述得这样登峰造极,成为千古美文之一,这文学才华,也再没几个人了。


同样的,挂职干部有很多,但挂职期间能写公众号推文,挂职结束能将推文发展成一本如此有趣的书的干部,恐怕也再没几个人了。


所以,当我一边读这本书,一边不由自主地大笑起来的时候,我真希望杨素秋挂职时的同事们,也都能看一看这一本书,看完了,大家就会知道,这样可爱的一颗心灵,其实大家都可以有;有了可爱的心灵,就比较容易同频了,很多事,就不是事儿了。


杨素秋少年博学,十五岁进入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基地班就读,毕业后连续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一直自觉刻苦地锻造自己的文学写作能力。


可以说,《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的行文风格,集合了她学习写作以来所有她喜欢的文学趣味,也从侧面展现了新世纪成长起来的青年作家所吸收的种种古今中外的文学史养料及其周边。


但如果我们稍微仔细地梳理总结一下杨素秋写作中的文学性特征,那我们最少可以说,她的写作是勇敢真实,同时有趣的,而且不忘记自己追求诗性存在的职业理想。


素秋的勇敢表现在,她不仅在工作中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且在写作中,更能做到不隐瞒。公号文章发表,有领导不高兴,她对同事说:“文章是我实名发表的,所有责任我来承担。”


我得承认,这样的发表和这样的表态,我都做不到。勇敢讨论严肃的原则问题,勇敢裸露自己天真可爱的一面,对于自己工作职责没有完成好的事件,勇敢向相关人员道歉,这种写作,实际上对于读者是一种鼓励。



有趣。这本书里有趣的地方太多啦!


作为一个很喜欢生活中的情情调调的人,在政府大院里,可不可以弯腰捡起一片金黄的银杏叶?心里这样想了,这样激动了,但终于没有弯下腰去,欢呼雀跃地表达对于自然美景的“惊异”,这就有趣;而尽管没有去捡落叶,但却写进了文章,让读者看到她的心情可爱跃动的一刻,这也是很有趣的。


部门里面有科员小全,很尊敬“我”这个挂职干部,但是自从办公室进驻了几名年轻的大学实习生,小全变了,甚至在某一天部门集体参加活动的时候,忘记叫领导一起出发。当领导(作者素秋本人)坐着公交车,来到活动现场的时候,那个小全,正坐在活动入口处,等待领导责罚。而领导呢,只是用手中卷着的纸卷儿,轻轻拍了他一下。因为这个领导觉得,年轻人觉得年轻人好,这是多么有趣的事情!她并没有因为自己心里的小砝码,忘记了人间青春的美好。这就有趣,就可爱,就好。


 “我”和“宁馆”。在建馆之初的种种困难中,图书馆对于“我”和“宁馆”,是“两个人的图书馆”,因为她们两人在这一件大事上,所费心力最多,所担责任也最多,战友情,也更笃定,更感人;然而有趣的是:图书馆开馆,一开始可以供读者外借的碑帖,不能再外借了,因为宁馆说:“碑帖是我们的特色区,要保护,万一读者把墨水滴上去,不好看。


尽管“我”为了碑帖到底能不能借,征求了各方意见,大家的意见基本倾向于可以外借,但直到行文结束,这个不能外借的规定,并没有撤销。这就有趣。有趣就在于,建馆过程中的同心同德,并不能抵消因为见识和胸襟而来的根深蒂固的人的差别。然而,有差别,有冲突,有张力,这又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客观事实,必须全盘接受。


——而这本书中所写到的宁馆,到这里并没有结束。像金圣叹经常使用的高级评语“笔力矫健”所指涉的那样,在这一本书的“剧情高潮”部分“最后的阵地”一节中,叙事者“我”需要再次保卫她的书目,这时候,离开自己作为挂职干部的时间,只有二十天,在作者感到最无助甚至于梦到溺水的境况中,她写到:


宁馆确实靠得住,没有坏心思,关键时刻拿住了方向。我这个快要离开的挂职干部,又能给她带来什么好处?但她还是跟我站在一起。



对责任和正义的忠诚,以及拥有高超的工作能力和创造性才华,哪个更重要?


“我”和宁馆的并肩战斗过程和内在冲突的发生,说明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也难,也不难。这一份来自于“宁馆”的对于责任和正义的忠诚,让看故事的我们,重新相信这个世界。


最后说一下素秋这一本书的“文学性”,也就是我前面说过的她对于诗性理想的职业性追求。


古人认为好的文章,字法、句法和章法,都要经得起推敲,都得讲究。素秋的书里面,往往妙语惊人,让人不由得要勾勾画画,积累一些好词好句:她向师友们发出书目征集信件,然后在等待回信的时候,她写到:


“我的邮箱会落满回信,我只需静静地等……”


喝,“落满”回信,这样的措辞,立即让人眼前浮现古老的纸质信件时代,很多个信封汇集在一起的那种画面,有动感,有希望,能抓住;


当她看到一个说话的时候总是说“领导”如何如何的人的时候,她这样写:


“他说自己经常和领导吃饭,那些领导的名字从他的口里依次弹跳出来,漂浮在空中,簇拥着他的嘴角跳舞。”


——白描的手法,其目的并不是为了白描,而是为了写出人物的性格,这个满嘴“领导”的人,其样貌和性格,就跃然而纸上了。


类似让人惊异并喜爱的字法和句法,还有很多。


但一本书,只有好词好句是不够的。素秋在这一本书里,表现出了对当代中国非虚构写作在长期观察研究之后尝试着突破的努力,这个努力的方向,就是读出生活文本的戏剧性情境中的深层逻辑:尽管生活中充满着偶然,但这些偶然,也是有因果关系的,因而是一种情节性的存在。


《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由许多相对独立的篇章组成,这些篇章里面,有自身的戏剧性关联;而从全书来看,它围绕的是两次编纂书目过程中,所遭遇的“保卫书目”之战,叙事在帮手和障碍者之间来回借力转换,互相掣肘又互相推进,在即将到达了“胜利一刻”的时候,作者写了些什么呢?


她写到了一个她心仪的配书公司的工作人员,因为她做的书目“从未见过的详细”,于是就“永远忘不了”她,并且打算将她做的书目永远保留,作为纪念;而作者呢,她无不骄傲地跟这一位配书人说:“我今年做的书目比去年更详细,更多。”


——今年的书目和去年的书目,今年的“保卫”和去年的“保卫”,今年所遇到的人和去年所遇到的人,今年一起并肩工作的同事和去年的同事,所有人和事,都在面对困境并解决困境的过程中,更加强大,更加相信真理,这就是坚持的意义,这也是素秋挖掘非虚构写作中的戏剧性元素的意义,它告诉我们,斗争并不是为了某一次的单独的胜利,而是为了肯定为真理而“坚持斗争”的这一种行为和品质的意义,它是长远的,是能够召唤更多人的勇气的。


所以呢,只有情动于自然美景的一刻是不够的,只有写作过程中对字法和句法那一类的好词好句的锤炼也是不够,文学的抒情性,应该和能够面对问题并且解决问题的力量在一起,它才丰富、才全面、才真实,因而更有价值。这也是“戏剧性”作为一种全文构架的力量。


曲曲折折地看完整本《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最后作者来到了川西藏区草原上一个叫久美的爱书人建造的图书馆。杨素秋写到:


“只有从此处到彼处,才能认识新奇之物。……在全然不同的地貌中,土壤湿润而沉默,孕育着我想获知的信息。”


然后,全书结束了。亲爱的读者,您不能跳过全书看这一段充满哲理而且优美绝伦的结束语。只有完整地看完全书,才更能理解这一段话,它,不只是一段话,而是一段不容易行走的旅程,是心血,是从生活中汲取养分的强大的生命力。


*文中图片由杨素秋提供


《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作者:杨素秋

定价:58元

书号:9787532794133

出版时间:2024年1月

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简介

杨素秋,苏州大学文学博士,陕西科技大学副教授,美国华盛顿大学访问学者,公共阅读推广者,多次于边远山区开展文学阅读公益讲座。2020—2021年在政府挂职期间主导建设西安市碑林区图书馆,得到《央视新闻周刊》专题报道,被称为“公共选书人”。


内容简介

我是陕西科技大学的一名文学老师,有时会想:除了教书,我能不能走出校园,为社会做点什么?一次机会,我到西安市碑林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挂职,任副局长。碑林区是西安市的中心城区,却没有一家图书馆,让我错愕。更让我错愕的是,我即将接手的这个“西安市碑林区图书馆建设项目” 要建在地下!墙皮破损,电线裸露,没个好模样,人手就我和馆长小宁两个人。

小宁说买书的事情全听我的。书商纷纷发来书目,但我发现得自己动手编一个更适合本区读者的书目出来。我们的馆小,书少,这恰恰困难——稍微买偏了,就会大量被闲置。

碑林区是市中心商业繁华区,周末常有家长带小孩子来附近逛街,应该加大文学书和少儿书的占比。附近有全国最大的石碑博物馆,展出的不是绘画或者器皿珠宝,而是“字”。这个地方离我们图书馆步行只有几分钟,应该设立一个碑帖专区,大量地买,做成特色。要设立一个单独的外文童书区,在碑林区工作的外国人不少,如果他们的孩子在这里看见母语故事,一定很激动吧。还应该有一个漫画专区,把这个区域做好了,这几个书架也可能会成为漫粉聚集地, 也许周末会被读者挤满吧……

我求助各方朋友,要选出1万种图书来。不曾想,一个小小的书目触动了各方利益,一场“书目保卫战”就此拉开帷幕……


延伸阅读

译文纪实系列 | 2013-2023

“花了半年时间,我们在西安市中心建了一座不网红的图书馆”

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扫描下方二维码

添加“废墟狗”为好友
第一时间了解新书资讯与优惠消息



点击关注“非虚构时间”👇


👇👇 戳“阅读原文”·进入“译文纪实”专题页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非虚构时间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