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文明视角 | 包头,何以成就文明城市“四连冠”?

2017-05-26 文明内蒙古


  在4月上旬召开的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经验交流会上,包头所作大会发言引起关注,中宣部领导评价:


包头是边疆城市,确实名不虚传。

无论城市规划建设,还是今天的文明水平,都首屈一指。


  2005年,包头跻身首批全国文明城市行列。之后3次通过复审,成为连续四届保持文明城市称号的仅有的2个地级市之一。


那么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一个老工业基地,是如何获得文明城市“四连冠”的呢?


  包头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盖连玉表示,通过发挥地域文化资源优势,不断提升城市文明内涵,包头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宜居和谐的气质日益凸显。


打造“崇德向善”之城——

 “好人就像空气和水,无处不在”


  立夏,黄河边仍有丝丝凉意。河面两艘快艇上,五星红旗和“王三黄河救援队”的旗帜迎风飘扬。


  “虽然是枯水期,但这石头坝一下去就有2米多深。有放生的,孩子们去捞,很危险,总得盯着喊着。”尽管如此,今年从开河到现在,王三已救起4人。



  王三本名王金清。从17岁至今的29年中,已从黄河中救起200多人,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自治区道德模范和感动内蒙古十大人物。常年在冰冷的河水中救人,王金清的腰腿和胳膊都落下了毛病,经常被疼痛折磨,但却没动摇他救人的信念。


  在他的影响下,家里、村里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救援队伍中,让他觉得踏实:过去就我一个人,跳水的人远了,很可能救不上来。现在救援队已有正式队员13人,参与的有二三十人了。”


  从包头南部黄河向北,走进中国兵器北方重工特种机械厂,“尽责圆梦·诚敬北重人模范榜”上,展示着“镗刀大王”戎鹏强、数控尖子王士良等一批行业顶尖能手的事迹。


  “在北重,血液里一直流淌着兵工人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红色基因。”30岁就成为自治区和全国劳模的戎鹏强这样理解“诚敬”两字:只有敬畏产品,敬畏岗位,才能出精品。


  在镗工岗位33年,通过“摸听看量”,戎鹏强成为超长径比管体深孔加工领域的最强音。一根头发丝是6丝,产品允许误差为3丝,而他的误差达到1丝甚至半丝。


  今年“五一”节,钢城命名一批“包头工匠”。此前,还授予包钢等26家企业“百年老店”称号。“这是包头推进诚信之城建设的又一措施。”盖连玉介绍,包头市大力推进道德之城、诚信之城和志愿之城“三城”建设,推动形成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围。



  建设道德之城,以“德润鹿城·文明包头”系列主题实践活动为主线,大力选树先进典型,道德模范、最美军工人等评选活动已成品牌化、常态化,并出台一系列先进典型帮扶礼遇办法,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把核心价值观要求体现到文明创建各环节,渗透到生产生活各方面;建设诚信之城,突出制度化建设,建立征信信息平台,实施多部门联合信用惩戒机制和“红黑榜”发布制度,大力保护和促进老字号、老企业振兴发展,厚植恪守信义价值理念,涌现出戎鹏强、卢仁峰、菅瑞军等在全国叫得响、立得住的大国工匠;建设志愿之城,率先在自治区颁布了《包头市志愿服务条例》,成立首家志愿服务学院,把志愿服务纳入文明城市、村镇、单位、家庭、校园等各类创建考核中。目前,全市志愿者人数达38.3万,占全市人口的17%。


  坚守孝道31年,唤醒植物人养母的全国道德模范朱清章、52年传承雷锋精神的中国好人陈文学、几十年如一日扎根基层的最美乡村检察官张章宝……在钢城大地,可爱可敬之人处处可见,可歌可泣之事不胜枚举,一个个包头好人用自己的实践让道德的力量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传递着温暖和力量。


  对此,盖连玉深有感触:“60载风雨历程,20年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之路,老城包头,民风淳厚,好人就像空气和水,无处不在。”


建设“文化厚重”之城——

“包头大剧院平均每3.8天就有一场演出”


  5月5日,市民梁晓一家在包头大剧院观看了德国Vocaldente无伴奏合唱团音乐会:“第一次感受用这样的方式演绎的世界经典曲目,觉得非常新颖。”


  “今年,包头大剧院计划演出160多场,并将延续高端、多元特色,市民音乐会、国际青少年艺术节、儿童戏剧节等奠定了全年的演出节奏。”包头市国际会展中心副主任李静波介绍,2016年,大剧院演出141场,平均每3.8天就有一场,吸引观众15万余人次,营业收入上千万元,较运营初年的2014年接近翻倍。“以上指标领先于西北地区其它剧院,也不输给二线城市。”


  包头市文化局局长王松涛表示,草原文化、农耕文化、西口文化、黄河文化、工业文化、红色文化在这片土地交汇。我们不断挖掘整理地方文化资源,丰富城市内涵,丰厚着市民的积淀。


  如今,鹿城元宵文化节、鹿城文化艺术节、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等大型群众文化品牌深入社区和乡村,新年音乐会、民族音乐会、交响音乐季等演出贯穿全年,民间艺术团体百花齐放,大型交响乐史诗《草原》等经典剧目好评如潮。数字化升级改造后的568家“草原书屋”遍布乡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传技艺、展村史、讲故事活动深入开展。


  文化艺术最能体现一座城市的性格特征和气质魅力。


  鹿城处处诵读声。从4月到8月进行的“第六届鹿城读书节”正风生水起,诗词诵读比赛、故事比赛,主题征文、阅读讲座、草原蒙古语诗会、名人名家进高校等品牌项目在企业、学校、机关和乡村广泛开展。


  九原区沙河二小,一场“飞花令”正在进行,参与的6名学生对答如流。在这里,每天早上20分钟的经典诵读已持续12年。6年中,学生们轻松达到人均背诵10万字、课外阅读540万字的目标。学校开发的15册教材已被很多学校使用。


  观众71.6万人次、各类活动150场……2016年在包头举行的第26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包头以“相约鹿城读书节·共享精彩书博会”为主题,组织开展了历时4个月的全民阅读活动,让书博会成为一场全民阅读的盛宴。


  文化熏染与艺术熏陶,让越来越多的市民在城市文化品位的提升中增强着幸福感。


建设“和谐宜居”之城——

“市民5分钟便可走进公园绿地运动休闲”


  昆都仑河3公里水生态提升工程工地机声轰鸣。指着城市水生态提升综合利用工程规划图,包头市水务局局长周志刚介绍说:依托全市现有水网工程,包头将通过重点打造和提升100公里城区河道防洪工程、100公里城区景观水网工程、300公里“引水入白云入达茂”输供水管网,形成“四纵四横、四湖四库、三水网”格局。“3年后,包头将成为河湖连通、碧波荡漾的滨水之城。”



  这是依据包头市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又一项宏大工程。包头市城市规划是唯一经中共中央批准的地级市城市规划。建市67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按照“舒展通透、简约大气、宜居宜业”的城市定位,在北方干旱少雨地区建成一座“半城楼房半城绿”的现代化城市,整个城市舒展大气,成为中国城市规划的样板之一。


  包头市城建委主任吕惠斌说,“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如今,市民无论居住在哪里,5分钟便可走进公园绿地运动休闲。”


  如今的包头,钢铁大街、建设路和巴彦塔拉大街3条标志性道路融会贯通,在城市核心轴线形成绵延不绝的生态走廊,并集百里绿道、百里公交、百里景观于一身;亚洲最大的万亩赛汗塔拉城中草原成为城市的“绿肺”;大青山南坡绿化、境内G6高速、110及210国道生态建设、环境治理和庭院绿化等一批生态工程,使森林覆盖率由15.1%提高到16.9%,湿地保护面积超过140万亩,获批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不仅如此,优质服务不断增强着市民的幸福体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全国推广。作为全国健康城市试点城市,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实现同城待遇,50岁以上农牧民全部实行免费体检。普惠可及的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民生支出占比达86.6%。


  同时,市民还在优良的秩序中体会着公平正义。强化建设平安法治包头,拓展“四级巡控”机制,健全社会矛盾纠纷排查预警和调处化解机制,包头连续5次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城市。


  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激发了包头创新活力,增强了包头综合实力,提升了包头竞争能力。全市GDP从1997年的200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3868亿元,位居西部城市第5位,人均GDP突破2万美元。


来源:内蒙古日报

作者:吕学先

责任编辑:妍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