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文化盛典上倾听内蒙古故事

2017-08-28 文明内蒙古


犹如一场盛大的约会

在这个美丽的初秋

第十四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

如约而至

  

经过13年的成长与磨砺,草原文化节已经成为弘扬草原文化、展示文艺精品、推动文化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平台,逐渐发展成为内蒙古地区乃至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美誉度的文化品牌。


  经过13年的积累与沉淀,草原文化节的舞台群星闪耀,成为中国正北方的文化盛典。它见证着草原文化丰硕的发展成果,为建设民族文化强区注入强劲的力量。


 以艺术的形式保护传承和发展草原文化


  文化是根,文化是魂。草原文化节,用多样的形式梳理着草原文脉,阐释着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为人们奉上一场场精彩的文化大餐,为我区的文化强区建设注入了清泉活水。


  蒙古剧是内蒙古各地及蒙古族聚居区的草原民族歌舞剧剧种,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早期主要流行于内蒙古东部蒙古族群众聚居地,作为中国300多个戏曲剧种之一,具有强烈的民族特点和鲜明的地域特色,在反映民族风情习俗,展示民族文化艺术理念方面,有着独特的表现力。“在草原文化节的舞台上,蒙古剧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盛的一个过程。2014年,依托草原文化节,蒙古剧第一次在兴安盟进行了展演,召开了研讨会。这相当于对蒙古剧的一次检阅。”国家一级作家哈达奇•刚说。


  每届草原文化节都是一场草原文化的盛会,促进了草原文化的研究、整理、挖掘、创作、传承、弘扬、发展。


  自2009年以来,草原文化节展演新创优秀剧目40部,展演新创小戏小品100多部,全区75支乌兰牧骑和各大院团都参与了草原文化节的各类展演。尤其是2012年以来,内蒙古舞台剧艺术作品质与量加速发展,地方剧种百舸争流,全面繁荣,话剧、音乐剧、舞剧、蒙古剧、二人台、漫瀚剧如雨后春笋蓬勃而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汗廷音乐,原本属于宫廷音乐,几经历史烽烟,被深埋于故纸堆,经过抢救性保护,登上了第10届草原文化节的舞台,重新焕发出了活力,使这一文化形态不但得到了传承发展,还让曾经属于王公贵族专享的音乐回归到了人民群众中。


  2005年,蒙古族长调艺术被评定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中国和蒙古国首次联合申遗,开创了不同国家、跨境民族、同质文化联合申报的成功范例。也是在这一年,内蒙古把每年的9月6日设立为“草原文化遗产保护日”,在全国率先组织实施文化遗产保护日活动。多个民族民间文化项目的挖掘、梳理与草原文化节形成了整理与展示的循环,转化与创新的统一。


  第11届草原文化节演出的舞剧《白骏马》,结合蒙古族马文化习俗,展现了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时代精神;第12届草原文化节演出的民族情景歌舞剧《草原上的乌兰牧骑》,通过一个牧民家庭祖孙3代人眼中乌兰牧骑的发展变化,讲述了乌兰牧骑传承民族艺术、服务人民群众的深刻主题。这些充满草原气息的原创剧目,激活了草原传统文化基因,生动地诠释了传承和弘扬的内涵。


  走过13年的草原文化之旅,草原文化节先后推出包括电影、戏剧、美术等40多个门类的演出展览,为各族群众呈上了一场场赏心悦目的文化盛宴。


以精品内容带动文艺从“高原”走向“高峰”


  第9届草原文化节优秀剧目展演剧目《小村总理》是由赤峰市喀喇沁旗委、旗政府和赤峰市文化局联合打造的一部纪实话剧,作品以喀喇沁旗三道营子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王福春为原型,讲述了一个被老百姓称为“小村总理”的村官王福民一心为民的感人故事。


  为了把这部话剧打造成艺术精品,喀喇沁旗文体广电局成立了以3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辽宁省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宋国锋为艺术总监和总导演,第13届文华奖导演奖获得者蔡菊辉担任导演,国家一级作曲家呼格吉夫担任作曲、音乐制作,国家高级美术设计师赵文戈担任舞美设计,国家一级编剧王秀琴担任编剧的创作团队。主创人员先后数十次深入生活,了解王福春的先进事迹,融入了其他先进人物的事迹进行艺术再创作,数易其稿,精雕细琢,使情节更加感人,让一个血肉丰满、可亲可信的“小村总理”形象鲜活地立在舞台上。


  草原文化节以遴选、荟萃、展示、传播文艺精品作为基本定位,推出了一大批体现草原文化特色的文艺作品,这也成为其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重要支撑。


  作为文艺精品的“打磨场”、重大奖项评选的“蓄水池”,草原文化节上聚集的文艺作品先后在国内各种文艺奖项的角逐中崭露头角,一大批精品佳作走出内蒙古,走向全国。


  民族舞剧《草原记忆》、二人台《花落花开》、话剧《拓拔鲜卑》等,先后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资助剧目;《草原记忆》、《拓拔鲜卑》等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话剧《小村总理》、《拓拔鲜卑》先后获得全国话剧最高奖——金狮奖;舞蹈《马背上的女人》、《戈壁沙丘》分别获得第8届、第9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戏剧《下河东》、《斩唐丹》获得第25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文学、摄影精品力作也不断涌现:《阿斯根将军》《阿尔泰蒙古风》《父亲与故乡》等作品获得第10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绿色毛乌素传奇》斩获第6届鲁迅文学奖,刷新了我区文学奖项的又一记录;摄影作品《中国游牧蒙古人》获得第9届中国摄影金像奖……


  草原文化节激发着创作活力,全区文化发展生机勃勃,实力有了整体提升。同时,培养造就了一支文艺大军,承担起了传递草原文化的重任。区直院团、盟市院团、旗县乌兰牧骑,国有院团、民营艺术团……参演主体涵盖了全区各级各类不同体制的文艺院团,特别是一大批扎根基层的基础文艺人才得到锻炼和提升,草原文化节的园地沃野千里,百花齐放,人才辈出。


  自2009年以来,在草原文化节上共展演新创优秀剧目40部,展演新创小戏小品100多部,全区75支乌兰牧骑和各大院团都参与了草原文化节优秀剧目和小戏小品的展演。一批体现时代精神、富有艺术内涵、充满民族韵味的文艺作品经过层层遴选,反复打磨,脱颖而出。


  草原文化节激发了各个门类和环节的创作活力,促进了打造与展示的循环,转化与创新的统一,草原文化节已经成为内蒙古艺术创作的风向标。


 以品牌的影响力提升文化软实力


  在草原文化节的引领下,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包头鹿城文化节、赤峰红山文化节、中国·额济纳国际金秋胡杨生态旅游节、锡林郭勒盟中国·元上都文化旅游节、满洲里中俄蒙三国旅游节等节庆活动亮点频现,发展至今均已经成为在国内外享有一定知名度的地域性节庆活动。


  辛勤的耕耘,草原文化节硕果累累。草原文化品牌在海内外知名度、影响力不断提升。


  以民族歌舞为代表的内蒙古文艺精品,在一次次对外巡演和文化交流活动中提升了草原文化的影响力。第6届草原文化节开幕式上演出的民族舞剧《草原记忆》和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的无伴奏合唱团在保利院线全国巡演36场,刷新我区当年优秀剧目全国巡演纪录;第9届草原文化节上演出的话剧《小村总理》在全区共计巡演96场;第10届草原文化节推出的音乐剧《阿拉善传奇》、话剧《黑骏马》等13台优秀剧目共展演18场,现场观众达2万余人次……


  《天堂草原》《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蒙古舞、无伴奏合唱等独特的审美体验,成为草原文化对外交流的响亮名片。北京、上海、浙江、青岛、广东,一串串坚实的脚印串起了草原文化“走出去”的铿锵步伐。农村、牧区、企业、矿场,一次次惠民演出奏响了文艺精品“走下去”的精美华章。


  政策引领,厚植土壤。一系列深化体制改革政策的出台为草原文化节繁荣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草原文化节也成为落实自治区文化事业、产业政策的具体实践和展示自治区文化发展成果的广阔平台。


  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着眼点的全区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评选、自治区文学创作“索龙嘎”奖、艺术创作“萨日娜”奖评选活动及颁奖活动,已经成为最近几届草原文化节常设的重要项目。


  鲁迅文学奖作家、荷花奖舞者、梅花奖得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3年来,一个个令人炫目的内蒙古文艺人才脱颖而出,从草原文化节的平台走向全国。


  从群众基本文化素质的提升到自治区民族艺术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草原文化节在提升全区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作为重要节庆品牌,草原文化节的影响力正在持续发酵。


  在第13届文化节上,首届内蒙古自治区文化产业博览会开幕,不断积聚的文化软实力正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300多家企业,手工皮艺、陶瓷艺术品、蒙古族饰品等2万多件产品推介亮相。尤其是文化创意和产品展示,引领着内蒙古文化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全力打造文化产品和项目交易平台,促进和拉动了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草原文化节深深扎根于草原文化的深厚土壤,走过13年的光辉历程。在每一届草原文化节的舞台上,都在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述着中国故事的内蒙古篇章。

来源:内蒙古日报

作者:赵丹

责编:妍妍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草原文化节精彩演出  喊你来领票啦!

大家都在看


《开学第一课》教育部和央视圈“重点”!

【观点】《二十二》:对漠视与歧视的一次反抗

【亮丽北疆内蒙古】壮美内蒙古奏响文化发展最强音


微信号:wenmingnmg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