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点】专家谈我国志愿服务的机遇、成就与发展

2017-10-11 文明内蒙古

  五年来,中央将志愿服务提升到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高度,形成了一系列的新思想、新举措,为志愿服务创造了新机遇。五年来,我国志愿服务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标志着志愿服务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一、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志愿服务迎来历史发展新机遇

  五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志愿服务成为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 十八届五中全会也明确提出“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开展社会救济和社会互助、志愿服务活动。”2016年,中央深改组24次、27次会议连续审议志愿服务议题,在一年内先后通过《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关于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的实施意见》,连续、密集地颁布志愿服务领域深化改革文件。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给志愿者群体回信、寄语(2013年、2014年分别给“本禹志愿服务队”“郭明义爱心团队”“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南京青奥会”回信)。他曾深刻指出:“中国青年志愿者事业是我们党领导的共青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新工作领域、服务社会需求的一大创举。”他在给青年志愿者群体的回信中,充分肯定了他们奔赴艰苦地区,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行为,鼓励广大青年志愿者“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服务人民、奉献祖国,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正确方向。”“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并号召更多青年人以他们为榜样“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

二、志愿服务快速进入法制化轨道

  首先,2016年9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以下简称《慈善法》)是我国首部慈善领域的专门法律,也是推动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重要法律保障。《慈善法》第八条规定,慈善组织是“指依法成立、符合本法规定,以面向社会开展慈善活动为宗旨的非营利性组织”,该界定将慈善组织范围扩大,志愿组织也被纳入其中;第六十一条将“慈善组织以及其他组织或者个人基于慈善目的,向他人或者社会提供的非营利服务”界定为慈善服务,因此志愿服务也是慈善服务。《慈善法》在第六十二条至六十八条中对有关招募和使用志愿者、保护志愿者权益等方面都有具体的规定。所以《慈善法》也成为了我国志愿组织和志愿服务发展的基础法律。

  第二,2017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志愿服务条例(草案)》(以下简称《草案》)。作为一部志愿服务领域的专门的行政法规,《草案》明确了志愿服务的基本原则和管理体制,确定了志愿者权利义务、服务对象权益保障、鼓励发展专业志愿服务等,并规定了扶持和保障措施,促进志愿服务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成为推动文明进步、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力量。

  五年来,省级行政区和较大的市专门规范志愿服务的法规从34个增加到37个。目前,31个省级行政区中,已出台志愿服务立法的有20个,其中出台地方性法规的19个;在49个较大的市中,已出台志愿服务立法的有20个,其中出台地方性法规的18个。尚未进行地方立法的部分省区市大多制定了行政规范性文件。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标志着志愿服务走向法治化。

三、全国性志愿服务枢纽型组织建立

  2013年12月,经民政部注册成立了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联合会是在中央文明委指导下,在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关心支持下,经民政部批准,由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自愿组成的全国性、联合性社会组织。联合会的宗旨是:普及志愿理念,弘扬志愿精神,培育志愿文化,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风尚。全国层面的志愿服务枢纽型组织从此建立。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大力加强体系建设,4年来,会员总数从创立之初的66个发展到120个,并且建立了6个分支机构,除港澳台外的省区市级建立志愿服务枢纽性组织扩大到24个,地市级扩大到26个,覆盖各级各类志愿服务组织24万个,形成了全国31个省区市、各领域、各类别志愿服务组织的有效覆盖。

  联合会成立以来倡导以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事业为目标,大力宣传“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精神,倡导践行“行善立德”理念,“邻里守望”品牌活动扎实推进,开展“志愿之城”活动初见成效,目前全国46个城市成为试点。依托“志愿云”技术,志愿服务的管理服务、保障激励、回馈嘉许等制度日益完善,志愿服务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服务建设日益成熟,随着中国志愿全国服务信息系统广泛普及使用,更加方便群众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获得志愿服务认同,使志愿服务时时可为、处处何为不再是一句口号。

四、促进志愿服务向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五年来,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志愿服务的政策文件,促进志愿服务向制度化、规范化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2013年12月,团中央颁布《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对注册志愿者、权利与义务、志愿服务、组织与管理以及激励、表彰等作了具体规定。

  二是2014年3月,中央文明委下发《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规范志愿者招募注册、加强志愿者培训管理、建立志愿服务记录制度,根据统一的内容、格式和记录方式,对志愿者的服务进行及时、完整、准确记录等。

  三是2015年3月,教育部印发《学生志愿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志愿服务作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举措,努力提升学生志愿服务管理水平,并规定了相应的志愿服务学分制度。自此,志愿服务正式成为国民教育的重要内容。

  四是2015年8月,中央文明办、民政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印发《关于规范志愿服务记录证明的指导意见》,明确志愿服务记录证明出具主体,统一志愿服务记录证明格式,规范志愿服务记录证明工作流程,建立志愿服务虚假证明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志愿服务记录证明工作的组织领导等内容。

  五是2015年7月,民政部出台《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基本规范》,这是志愿服务的第一个行业标准,对志愿者、志愿团体、志愿服务项目、志愿服务时间等志愿服务相关信息进行了规范。

  六是2016年7月,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民政部、教育部、财政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印发《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就加强志愿服务组织培育、提升志愿服务组织能力、深化志愿服务组织服务、加强对志愿服务组织发展的组织领导等进行了具体的规定。作为中央深改组的重要议题,成为指导志愿服务发展的重要文件。

  七是2016年12月,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印发《关于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的实施意见》,要求到2020年,基本建成公共文化设施志愿服务组织体系、志愿服务项目体系和志愿服务管理制度体系。公共文化设施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志愿服务组织充满活力,志愿服务活动广泛开展,成为全社会学雷锋志愿服务的品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

  从办法、规范到政策、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密集出台,让志愿服务法制体系得到进一步落地,使志愿服务资源得到进一步整合,形成了全社会推动志愿服务、参与志愿服务的新局面。

五、有力提升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和专业化水平

  五年来,志愿服务活动从传统的赛会拓展、深入到社会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据民政部统计,十八大以来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增长迅速,从2012年全国9.3万个到2016年的11.6万个,增长24.73%。以北京为例,志愿团体数量从2012年的1.67万个发展到2016年的5.69万个,增长241%,注册志愿者从2012年的206万人发展到2016年的371.63万人,增长80.4%。

  一是志愿服务深入到社区、邻里,成为社会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志愿服务对象从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等弱势群体逐步扩展到全体社区居民,服务领域也从社会救助延伸到再就业服务、卫生和计划生育、社区治安、文化教育、便民利民等方面。在关爱服务、绿色环保、应急救灾等领域开展了丰富的志愿服务实践。“邻里守望”志愿服务、“志愿家庭”、“学雷锋综合包户”、“三关爱”志愿服务等深入社区、社会、居民生活的志愿服务品牌活动深入人心、享誉全国。特别是围绕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推出的邻里守望志愿服务,形成了“阳光助残”“姐妹相助”“青春伴夕阳”等一系列子品牌,推动了志愿服务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一种生活新常态、时代新风尚。志愿精神蔚然成风,志愿者群体中涌现出郭明义、孙茂芳、吴天祥等一大批道德模范、文明楷模,志愿者成为全国文明建设和道德创建的重要力量。

  二是志愿服务优化了公共服务的供给。作为一种社会劳动,志愿服务能够创造社会价值,是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抓手和形式。根据民政部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全国有1293.3万人次在社会服务领域提供了3639.6万小时的志愿服务。2017年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投入应用之后,注册志愿者超过4526万名,注册志愿团体近40万个,记录志愿服务时间超过7.2万亿小时,均呈现出大幅提升的态势。根据《中国志愿服务经济价值测度报告》在北京的研究显示,2015年北京志愿服务的经济价值相当于北京当年GDP的0.51%,接近北京第一产业增加值。这些都标志着志愿服务事业已经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三是专业化的志愿团体纷纷涌现,志愿服务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随着志愿服务的精细化水平提高,大量专业志愿者参与到助残、助老、文化、城市应急等专业__性强的志愿服务活动当中,反过来有效提升了志愿服务本身的专业化水平。

  应急志愿服务是最具代表性的专业志愿服务之一,是专业化程度高、机动能力强的特殊志愿者队伍。2008年的汶川地震之后,随着防灾减灾、公共安全突发事件法律体系逐步完善,应急志愿服务快速兴起。五年来,我国的应急志愿者队伍蓬勃发展,形成了政府应急救援体系与志愿服务应急救援体系的有效结合,建立了社会化的应急救援机制和政府互动机制。涌现出北京市应急志愿者服务总队、蓝天救援队等一大批专业精湛、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经验丰富的应急志愿者队伍。以北京为例,截至2016年,共有注册应急志愿者14万余人,各级各类应急志愿者队伍537支,在国内外抗震救灾、公共安全等应急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各群团组织的支持下,有力推动了志愿服务专业化发展。2013年,在中国文联支持下,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成立并成为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的会员单位,凝聚文艺家、文艺工作者以及文艺爱好者积极投身文艺专业志愿服务,形成了“送欢乐下基层”等一批成熟的志愿服务项目,有力弘扬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2015年,在中国残联支持下,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成立,成为全国助残志愿者的组织,会上确定了50个“全国志愿助残阳光基地”和48个“全国志愿助残阳光使者”,推动助残志愿服务的标准化。各政府机关、专业服务机构、企事业单位纷纷成立专业志愿服务组织,作为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团体会员的大医博爱志愿者服务总队等专业志愿者,在各自的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六、重视志愿服务培训工作,有效提高志愿者素质水平

  志愿者培训形成特色体系。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发布了《中国志愿服务培训工作“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2016-2020)》,这是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颁布的第一个“十三五”规划,建立了通用培训、专业培训、岗位培训的培训体系框架。五年来,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打造了《中国志愿服务大辞典》等一批志愿服务专用教材,建立了全国志愿服务培训总部基地,并在青岛市志愿服务学院、河北志愿服务学院等专业志愿服务培训机构挂牌建立了一系列分基地,在湖北百步亭社区建立志愿服务实践基地;形成了北京“阳光阶梯计划”、广东“社志沙龙”、等一系列志愿服务培训品牌活动。同时,积极支持、孵化社会专业志愿服务培训机构,形成了多元化供给态势,志愿服务培训逐渐形成了政府示范引导、民间专业运作、多远合作共赢的趋势,有效推动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

七、志愿服务呈现国际化发展趋势,有效提升我国国际形象

  五年来,志愿服务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就是中国志愿者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走出国门,成为国家公共外交的一张崭新的名片。中国志愿者服务的国际化是国力上升的标志,是新时期履行大国责任、国民自信心提升的标志。

  在国内的外交场合,志愿者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在APEC会议、G20峰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重要外交舞台上全面展露中国志愿者的风采,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赞誉。

  在国际舞台上,我国志愿者的海外服务实践具有光荣的历史。从2002年开始,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打造的海外服务计划,累计选拔派遣近700名青年志愿者到亚非拉的23个国家和地区;孔子学院自2004年建立以来,在13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00所学院和1000个课堂,学员总数达190万人,其中志愿者是重要的师资来源;持续了53年、我国最早的对外援助项目的援非医疗队,由多位医疗志愿者组成,也是海外志愿服务的一支重要力量。

  近年来,中国志愿者在海外更加活跃,在厄瓜多尔、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国抗震救灾中,中国志愿者奉献了中国爱心、讲好了中国故事、传递了中国声音、发挥了中国作用。继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之后,近期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中国扶贫基金会等中国志愿服务组织也被联合国经社理事会授予特别咨商地位,这是对中国志愿者的高度肯定。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框架下,我国与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UNV)等国际志愿服务组织合作持续深化。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通过南南合作促进可持续发展多边会议、二十国集团民间社会会议(C20)等多边平台,有力传播了中国志愿者的声音。北京市志愿服务联合会与UNV合作于2016年启动了“通过南南合作与‘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中国参与国际志愿服务发展项目”,北京项目办派出2名志愿者参与泰国、缅甸UNV办公室工作;在合作框架下,与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合作外派缅甸、尼泊尔等“一带一路”国别共10名志愿者,开展长期志愿服务活动。这些海外志愿者项目打开了我国志愿服务国际化的新局面,在国际社会面前展示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八、发展展望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五年来的志愿服务举措和成就表明,志愿服务正在实现总目标的重要内涵。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注定是一场史无前例的伟大实践和深刻变革。新时期,我们需要坚持“四个意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发展志愿服务不动摇,助力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实现。

  一是通过志愿服务创新治国理政新途径。志愿服务是新时期有效社会动员、创新基层治理的一种良好形式。“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注册志愿者人数占居民人口比例达到13%”,这意味着全国志愿者将接近1.8亿。要发动、引导如此庞大的志愿者队伍,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是一项紧迫任务。我们应当加大对志愿服务的投入,持续优化志愿服务管理运行水平,推广志愿者保险、完善志愿服务嘉许制度,有效提升公众参与志愿服务水平,加大志愿服务覆盖,从而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以及促和谐保稳定的能力。

  二是使志愿服务成为公共服务提供的重要力量。通过志愿服务提升公共服务获得感。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补充,《意见》明确了志愿服务的出发点是“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社会服务需求”,“要把志愿服务组织的工作重点放在扶贫、济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残、救灾、助医、助学方面”,这体现志愿服务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方面的重要作用。要完成这些任务,必须有效提升志愿服务组织的能力,“形成布局合理、管理规范、服务完善、充满活力的志愿服务组织体系”。要通过志愿服务完善公共服务供给,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三是重视志愿服务组织的培育和能力建设。落实《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的精神,从志愿服务组织的孵化、培育以及组织管理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在资金、项目等方面支持志愿服务组织的发展,通过培训等方式提升组织能力,通过建立第三方评估等制度使志愿服务组织健康发展。

  四是通过志愿服务打造和谐社会新风尚。志愿服务是精神力量,是道德塑造、和谐社会的有效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要注重志愿服务的精神带动和教化作用,广泛开展志愿家庭等志愿服务活动,巩固志愿服务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推动形成和谐友善、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气,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之际,全面深化改革也已经走过了四年历程,并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进一步促进志愿服务的健康协调发展,提升志愿服务的时代价值,共同朝着“两个一百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奋勇前进。

来源:《中国志愿》

作者:魏娜

责编:郭慧文

大家都在看

七集政论专题片《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第三集《攻坚克难》

【文明的力量】文明之花绽放大美内蒙古

【内蒙古好人】赵坤利:多年热心公益 乐于助人的好税官


文明加油站

武汉一位老太在公交车上忘记目的地,司机周杰临时停车将她送到附近警务室,又一路跑回继续开车,被誉为“武汉最帅跑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