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全球语言治理论坛主旨发言专家简介及摘要之四:张四红|中国与周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跨境语言分类和治理
张四红教授简介
张四红,现任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高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社会兼职有安徽省翻译协会副会长、安徽省外文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类型学专委会副主任、合肥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第二届专家委员会委员等。工作以来,一直从事语言文化相关课程教学工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省部级以上科研、教研项目10余项。先后在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全英文专著1部,参编国家卫计委“十三五”等各类规划教材3部,获安徽省教学成果奖1项。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类型学、语料库语言学、语言政策与规划等。
中国与周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跨境语言分类和治理
中国与周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至少有30多种跨境语言,其使用人口在我国及周边邻国均有分布。这些同源异流的跨境语言具有双重主体属性,对其进行科学治理不仅关系到我国边境地带语言安全,还与跨境民族和邻国关系和谐紧密相连,因此,中国与“一带一路”邻国的跨境语言治理是“一带一路”沿线区域语言治理中最敏感、最复杂、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审慎对待和高度重视。如同社会治理,充分了解治理对象并对其进行科学、合理分类是语言治理的关键和前提。虽然“跨境语言”的概念最早由我国学者提出并逐渐为国际语言学界所接受,但是,对中国与周边邻国跨境语言的分类还值得进一步商榷。主要表现为:1)以“中国”为轴心看世界,没有结合全球跨境语言的普遍性和差异性特征进行思考;2)以“大小”、“强弱”来区分跨境语言,忽视了语言的全民性、平等性等基本特质;3)以不同视角来看待跨境语言,导致对其分类无法具有一致性和连贯性。因此,当前分类还处于感性、实证的阶段,没有升华到理论的高度,不具有普适性、系统性和简洁性,从而不利于跨境语言的治理。为此,结合中国周边跨境语言的境内境外使用人口数量、活力状况、语言地位等因素综合考量,将其分为区域对称性、国际对称性、区域不对称性、国际不对称性等四类,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治理规划和方案。总之,中国与周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跨境语言治理决不能搞“一刀切”,必须有针对性地、个性化地制定治理方案,才能促进跨境语言生活的和谐,才能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跨境语言治理目标。
点击下方标题查看近期热点消息
投稿请发送至邮箱:tjglobalgovernance@163.com
语言与全球治理
审核:沈 骑
编辑:康铭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