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者观点丨曾婷:中亚多语教育战略及其对中国语言文化传播的启示

曾婷 语言与全球治理 2022-12-06

中亚多语教育战略及其对中国语言文化传播的启示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曾婷

 


作者简介


曾婷,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俄语语言文学专业,分别于2012-2013年和2015-2016年在俄罗斯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担任访问学者。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和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出版译著1部,参编教材1部,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提要

 近20年来,中亚各国政府实施适合本国国情的多语教育战略,对中亚地区的语言状况产生重要影响。中亚多语教育战略加剧外部势力在中亚争夺语言空间,形成语言竞争态势,对中国的语言文化传播提出新的挑战。本文通过分析与解读中亚地区的多语教育战略,提出进行科学合理的外语教育规划、发挥区域性国际组织的纽带作用、进一步发挥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的平台作用等建议,希冀推动中国的语言文化传播与“一带一路”倡议顺利实施。


关键词

中亚国家 多语教育战略 语言文化传播 挑战 启示

引言

中亚是实现“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中心地带,中亚各国是“一带一路”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国家,中国的陆上“走出去”战略首先要通过中亚。中亚国家包括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中亚五国均为多民族、多语言国家,这些国家的官方语言哈萨克语、吉尔吉斯语(中国境内称为柯尔克孜语)、塔吉克语、乌兹别克语(中国境内称为乌孜别克语)和俄语均为我国跨境语言,这些语言传承共同的民族传统文化,成为连接跨境民族的纽带。

国内外学界对中亚语言文化的考察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评析中亚的语言政策和语言生态(B. Kellner-Heinkele etc. 2012,廖成梅 2011,张宏莉 2015,王新青、池中华 2015,朱晔 2016,王莉 2017),这类研究多立足社会宏观层面,对教育领域的语言政策、外语教育规划、语言博弈等内容关注不足;二是对中亚单个国家的语言政策与语言教育现状进行阐释(А. Кужабекова 2003,Ш. Жаркынбекова 2013,W. Fierman 2006,海淑英2013,吴爱荣 2014,马磊、周庆生 2017),该类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的语言教育现状进行分析,缺乏对中亚语言教育发展的整体认知;三是探讨俄语在中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С. Васильев 2013,К. П. Боришполец 2014, 张宏莉、张玉艳 2010),这类研究焦点较为单一,对中亚的多语战略与多语教育规划把握不够全面。罗伯特·库珀指出,语言规划必须关注人类语言习得和教育活动的规划,语言教育是语言规划活动中不可忽视的目标和焦点。(Robert Cooper 1989: 35) 从语言教育视角探究中亚多语战略的背景、内容和影响,分析中亚多语竞争现状对中国语言文化传播的挑战,可为我国语言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启示。

01

中亚多语教育战略述评

1.1 中亚多语教育战略背景

中亚五国均为地处欧亚大陆腹地的内陆国家, 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20世纪20年代苏联成立后,国内各地区、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高度“一体化”。俄语虽从未被确立为官方语言,却受到大力推崇以确保统一的苏维埃文化与身份认同。苏联民众通过说俄语实现同其他联盟国家的人民交流。(Schlyter 2003)整个苏联时期, 俄语都是中亚境内被普遍认同的重要语言工具,它既是党政机关的工作语言,也是学校教育的教学语言,更是各民族交往的沟通语言。

1991年,中亚各国先后宣布成为独立国家,进入新的民族国家建设和认同建构阶段。新兴国家着力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重新定义和塑造民族形象,这使传统的语言模式受到挑战。独立后,中亚地区打破俄语一统天下的局面,主体民族语言的作用和地位得到高度重视,从少数民族语言一跃成为国家语言。中亚各国高度重视国语发展,俄语由官方语言下降为“族际交际语”或“通用语”(见表1)。


表1  中亚国家语言人口情况简表


近年来,作为全球化市场、信息与通信技术语言的英语在中亚蓬勃发展。中亚地区英语教学的推广、英语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地位以及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传播都为中亚居民掌握英语创造条件,使英语在中亚具有了发展前景。中亚五国作为多民族、多语言国家,还有其他非主体民族存在,例如,吉尔吉斯斯坦共有90多个民族,使用90 多种语言,塔吉克斯坦有100多个民族和部族,使用近100种语言。多语现象成为独立后中亚国家的常态。

为适应国内语言生态现状,缓和语言矛盾,同时破解经济社会发展僵局,与世界接轨,步入国际化发展道路,中亚除土库曼斯坦外的各国政府都提出适合本国国情的多语教育战略。多语教育战略旨在构建多元文化及国际化社会,提升本国青年的竞争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养成对多元价值观的理解和包容心态。中亚多语教育战略是当代语言资源观的重要体现,标志着中亚各国在语言实践中积极融入人类语言日益多样化的语言生活现状、缓和语言矛盾、维护语言生态、避免语言冲突的语言教育规划新方向。

 

1.2中亚多语教育战略内容

哈萨克斯坦是中亚最早实施多语教育战略的国家。2006 年,时任总统纳扎尔巴耶夫(Н. А. Назарбаев)提出“三语政策”构想,即哈萨克语是国语,俄语是族际交际语,英语是顺利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语言,2007年在国情咨文《新世界中的新哈萨克斯坦》进一步提出分阶段落实哈萨克语、俄语、英语“三位一体语言”文化项目。2015年, 哈政府发布《哈萨克斯坦2015—2020年三语教育发展路线图》,目的是在2020年实现掌握三语的学龄前儿童达到30%,小学生75%,初中生90%,高中生95%,三语学校数量达到700所。

2011年,吉尔吉斯斯坦时任总统奥通巴耶娃(Р. И. Отунбаева)提出本国应务实推行多语政策,发展多语教育,同时确定第一批实施多语教学的10所试点学校。2013年,政府颁布《2014—2020 国家语言和语言政策发展纲要》,提出掌握不同语言(母语、国语、官方语言、外语)是促进个人成长、提高竞争力和社会融入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同时要求扩大试点规模。《2017—2030年多语教育实施规划》要求以“吉尔吉斯语+俄语”教学模式,保障学生的国语达到满足社会需求的水平,以俄语作为有效辅助工具谋求个人发展;母语教育促进个人对本族文化认同,实现对不同民族文化多样性的有效保护;英语教育帮助学生获取世界信息和寻求更好职业发展。到2017年底,吉国已有78所中小学(约占学校总数的3%)、17所幼儿园和5所高校共376个班级、10144名学生和500多名教师参与试点项目。

在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实施多语政策的积极影响下,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也走上多语教育道路。2016年,塔教育科学院提交《塔吉克斯坦共和国多文化和多语言教育发展构想》草案, 决定于2016年9月1日在七所学校启动多文化和多语言教育试点计划。该计划旨在考虑不同语言群体对母语、国语、地区语言和国际语言需求的同时,促进公民对多语教育的积极认知,巩固国家的统一教育空间。乌兹别克斯坦的多语发展尚处起步阶段, 政府正制定法律文件,确定多语教育规划目标、任务和阶段,学习多语教学国际经验。

由于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多语教育发展都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以相对成熟和完善的哈萨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多语教育规划为例,阐述中亚多语教育战略内容。语言教育规划是指制定宏观政策,采用具体方法和材料,支持个人和社区语言发展,实现不同语境中语言的多样化功能。语言教育规划包含七个方面:准入政策(确定教育规划对象)、课程设置政策(确定课程)、教材教法政策(确定教材与教学法)、资源配置政策(确定教育资源投入)、师资政策(确定师资供给)、评估政策(建立评估体系)与社区政策(反映社会需求)(Kaplan 2003)。哈萨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多语教育规划内容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中亚国家实行的多语教育规划贯穿从幼儿园到高等院校的所有教育阶段。在发展多语教育过程中,国语教育始终被放在首要位置。多语教学目标与教学大纲并不针对语言课程, 而是要使用不同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教授不同专业课程,同时努力平衡不同语言在教学媒介语中的比重,协调不同语言在教学媒介语中的地位。


1.3 中亚多语教育战略影响

不同语言共存于统一的社会,必然出现竞争, 这是由于语言功能不同引起的语言之间的矛盾。中亚多语教育战略积极支持国语、改善俄语、扶持母语、发展外语,以更加包容的态度接纳不同国家、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导致教育领域的强势语言之间、弱势语言之间、强势语言与弱势语言之间竞争乃至冲突更为激烈,加剧独立以来在中亚并存竞争的多种文化力量的复杂化,尤其是中亚各国国语与作为国际通用外语的英语和作为区域性通用语言的俄语在中亚国家互相角力,进一步争夺教育功能空间。少数民族语言在竞争中日渐式微,艰难生存。教育领域已经成为一个语言竞争频繁与语言矛盾突出的主战场。(李宇明 2016)

在发展多语教育过程中,中亚各国始终将国语教育放在首位。独立前夕,中亚五国相继通过语言法,赋予主体民族语言以国语地位,开始全面普及国语教学。我们以吉尔吉斯斯坦为例,1989年《语言法》规定吉尔吉斯语在社会生活各领域发挥国语作用;2004年新《语言法》规定从幼儿园到大学所有阶段都以吉尔吉斯语为基本授课语言;《2017— 2030年多语教育实施规划》再次提出,国家财政支持作为国语的吉尔吉斯语在社会生活各领域普及与应用,使国语发挥保护、传承各民族语言文化的功能。吉政府成立“国家语言全国委员会”和“专门术语委员会”,推动国语发展。但是,官方语言俄语深厚的社会功能积累使吉尔吉斯语在语言竞争中面临巨大挑战。俄语的最大竞争优势在于其长期作为苏联时期地区通用语和吉国最主要族际交际语所累积的强大社会功能。目前,俄语仍然在科技、高等教育、网络媒体等领域占有优势。俄语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优势最为明显,2006年吉国高等教育机构中,67.9%的学生接受的是俄语授课,接受吉尔吉斯语授课的学生仅占30%。(Brunner 2007: 34)

吉尔吉斯斯坦1992年《教育法》规定,俄语和英语都是学校必修课程,2003年《教育法》对英语地位做出调整:“所有学校保证教授作为国语的吉尔吉斯语、作为官方语言的俄语及一门外语。” 根据新《教育法》,学校对外语语种的选择更加多元,主要包括英语、汉语、朝鲜语、日语等。但是,英语一直居于第一外语的优势地位。近年来,随着吉国国际化进程加深,英语教育水平不断提高,英语学习人数大幅增加,英语又被重新规定为幼儿园到大学所有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同时, 由于高校对俄语与俄罗斯文学师范人才培养力度减弱,吉国中小学的俄语师资遭遇严峻考验,俄语在教育领域的地位正受到英语的严重冲击。

2012 年,吉尔吉斯斯坦教育科学部启动一项依照欧洲课程模式,旨在优化中学课程体系的改革, 取消独立以来开设过的所有少数民族母语课程,在教育界引起巨大震荡。后经政治家、知名学者和社会组织的积极争取,教育科学部签发将少数民族母语课程纳入中学教学计划的第 719 号命令,重新批准将少数民族母语作为民族中学母语课程,从二年级起开设,每周1课时。(马磊、周庆生 2017: 61)

02

中亚多语竞争现状对中国语言文化传播的挑战

中亚多语教育战略为中国文化走向中亚带来机遇,但是,中亚多语竞争现状也对中国语言文化传播提出新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英语冲击

在当今国际交流各个领域,英语绝对是一门强势语言,在话语权方面占据巨大优势。中亚国家的多语教育战略都一致提出,英语是顺利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语言,英语教育帮助学生获取世界信息和寻求更好职业发展。哈萨克斯坦的“三语政策”除要求公民掌握国语哈萨克语和官方语言俄语外,重点发展的第三种语言就是英语。塔吉克斯坦的《2004—2014年完善俄语和英语教学国家纲要》与《2015—2020年完善俄语和英语教学国家纲要》都提出要保障英语教学质量。2012年底,乌兹别克斯坦政府通过“关于进一步完善外语学习制度的措施”,规定英语学习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土库曼斯坦政府也要求从二年级开始学习英语。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英语在中亚语言教育中的地位上升到新高度,极大程度挤占汉语在教育领域的发展空间。吉尔吉斯斯坦《2017—2030年多语教育实施规划》要求在试点学校使用第三语言(英语或汉语)教授经济、人与社会以及信息技术等科目,但在分阶段实施规划中仅重点提及英语,如第二阶段(2022—2025年)规划内容提出要将英语加入从幼儿园到大学所有层次的多语教育项目中,第三阶段(2026—2030年)要实现包括英语在内的多语教育项目系统、全面实施。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州二道沟村东干中学的英语和汉语课程从小学三年级起开设,每周2课时,但是英、汉两种外语并非对所有学生同时开设,而是每个班级在尊重学生选择意愿前提下一分为二,一部分选学英语,一部分选学汉语,两种语言在同一时间分班授课,英语的强势语言地位使汉语面临巨大竞争压力。

中亚国家的英语扩张还受到西方强烈干预。欧盟的三大高等教育对外合作支持计划“坦普斯计划”“伊拉斯谟世界计划”与“伊拉斯谟+计划” 既是欧盟影响和塑造中亚的重要方式,也是实现价值观输出与利益共享的主要工具,最终目的是加强欧洲高等教育在世界的中心地位。1997年建成的美国中亚大学是中亚第一所采纳美国课程风格、依照美国模式运作的高等学府。2010年创立的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同样实行全英文授课,外教人数占学校教师总人数的77%。托尔夫森指出,英语已被卷入新的经济资源分配与政治权力分割的斗争。在新斗争中,某些集团可能会利用英语的经济优势,打着英语推广政策有利于大众的幌子,实现自身利益。(Tollefson 2016: 313)莫洛伊也将英语培训视作美国软实力政策的重心,“一国允许或限制英语语言培训对美国都有重大影响,英语语言培训等同于增加软实力”。(Molloy 2003: 101)在多语发展新形势下,中亚在教育领域的语言规划已不仅仅涉及语言教育问题,更关系到语言安全,这些都对中国在中亚地区的语言文化传播带来新考验。


2.2 俄语影响

中亚的俄语优势主要来自历史依赖。历史上, 民族语言—俄语双语制的社会环境和俄语居民数量上的优势都为俄语在中亚的稳定发展奠定基础。苏联时期,俄语一直是中亚境内被普遍认同的重要语言工具,具有深厚社会基础。独立后,俄语在中亚国家的地位虽逐渐下滑,但是出于交际、就业和学术研究等需要,中亚公民对俄语的需求仍然很强烈。俄语作为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官方语言,始终保持学校教学语言地位。乌兹别克斯坦的所有高校中,俄语都是必修课。塔吉克斯坦《2004—2014年完善俄语和英语教学国家纲领》明确要求大力发展俄语,从幼儿园开始不间断开展俄语教学。

恢复俄语在中亚影响力、实现俄语复兴也被俄罗斯视为促进俄罗斯在中亚“软实力”发展的重要手段。俄政府积极支持中亚俄语学习与研究,力图提升俄语在中亚的地位。2010年《俄联邦国际人文领域合作基本方针》指出,要用文化作为“软实力”拉近与原苏联加盟共和国的关系,恢复大国地位。俄罗斯举办声势浩大的“俄语年”活动,成立“俄罗斯世界”基金会,建立国际人文合作署与独联体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基金会,在中亚设立分校, 积极推广俄语。目前,哈萨克斯坦有7所俄罗斯高校分校;乌兹别克斯坦已成立3所分校,并计划开设12个地区俄语中心;塔吉克斯坦已有多所高校建立俄语中心与“俄罗斯世界”基金会中心。吉尔吉斯—俄罗斯斯拉夫大学是俄罗斯在吉创办的分校, 是一所同时受吉尔吉斯斯坦和俄罗斯联邦双重领导的国立高等学府,在教育界影响巨大。

尽管现在中亚国家的汉语学习者迅速增加, 但汉语学习动机还只是出于就业和工作。在俄语和英语两种强势语言的影响下,汉语在中亚语言教育领域仍处于弱势语言地位,并与其他第二或第三外语,如土耳其语、德语、朝鲜语、日语、阿拉伯语、伊朗语等激烈竞争。


2.3 文化竞争

语言的强势与弱势主要针对语言功能而言,其决定因素不是语言本身,而是语言之外的社会经济文化因素,即“语言的综合竞争力”,包括政治竞争力、文化竞争力、经济竞争力、人口竞争力和文字竞争力。(徐杰 2007: 3)就文化竞争力而言,俄罗斯和西方国家在推广本国语言的同时,都相当重视本国文化在中亚的渗透。俄罗斯一直把俄语地位变化作为外交政策重要参照,并通过合作办学和举办活动等形式积极推动俄罗斯文化在中亚的传播。美国驻阿斯塔纳大使馆设有针对青少年的“英文访问”微小奖学金项目,目的是向未成年人介绍美国文化和历史价值。位于吉尔吉斯斯坦的美国中亚大学将“基于美国人文教育最优传统培养受教育的新型领导人,为中亚地区带来变革”作为办学宗旨。

就目前汇集于中亚地区各主要文化的影响力对比现状而言,中国文化较之其他国家文化在中亚的认同度及竞争力还相对较弱,中国文化在当地整体缺乏亲和力。尽管作为传播中国文化重要载体的孔子学院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发挥了巨大推动作用,但与俄罗斯、美国在中亚都开设大学并具备稳定师资相比,孔子学院主要推行非学历教育,教师流动性较大,尚未形成本土汉语教师培养体系,缺乏本土汉语教材,从而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及要义在中亚传播力度有限。中亚是连接欧亚大陆的重要枢纽,也是中国推进汉语传播的重镇,但是面向中亚的汉语师资明显不足。如何培养面向中亚国家具有国际化视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汉语教育人才,成为目前中国语言文化传播面临的重要任务。此外,中国在国际上声音较弱,话语权及影响力仍显不足,亟需提升国家话语权,构建或重构国际话语体系,以此推进中华文化的国际表达和本土知识的世界传播。

03

中亚多语教育战略对中国语言文化传播的启示

语言是交际工具,任何基础建设、经贸交往都离不开语言沟通。同时,语言又是文化载体和文化要素,是经济资源,是当代科技创新的要素,这都决定了“一带一路”建设在不同层面都需要语言支持。(赵世举 2015: 37)中亚国家现行的多语教育战略顺应世界多元文化发展潮流,也为我国语言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启示。

 

3.1 进行科学合理的外语教育规划

外语教育规划作为语言规划重要分支,本质是通过组织和协调国家、机构、学校和个人在一定时期的外语习得规划,增进个体对世界语言文化多样性的精通和熟悉程度,以提升不同规划对象的外语能力。(沈骑 2017: 13)顺应中亚多语潮流,我们必须因势利导,重新进行科学合理的外语教育规划,拓展第一外语选择范围,加快中亚相关语种专业人才培养。

历史和现实的发展,使中国在同中亚国家的交往与合作中通常使用俄语,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过程中俄语同样是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在新型语言政策与多语教育环境下,俄语在中亚地位下滑, 年轻一代公民在本民族语言外,对第二语言甚至第三语言的掌握更加多元化。从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和全球治理等国际化使命看,为适应中亚语言政策变化与当前语言多元化的现实,我国应切实加强外语的语种建设,积极拓展第一外语选择范围,加快培养俄语以外的中亚各国各民族语言人才,结合地缘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外交发展的实际情况设计规划语言教育的语种,加强对中亚国家国语或民族语言的使用或掌握,有效解决当前我国中亚语种外语人才稀缺问题,实现我国高校多语发展新局面。哈萨克斯坦高校近年来开设的德语、维吾尔语、波兰语、土耳其语、朝鲜语、阿塞拜疆语等专业都是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实行“订单式”招生和人才培养,学生人数不多,但与国家语言需求总体契合。中国同样需要开展“战略语言”教育规划,由国家负责调控,利用政策杠杆向“战略语言”教育发展倾斜,在外语院校实行“订单式”招生计划,制定合理培养计划。(沈骑 2015: 13)


3.2 发挥区域性国际组织的纽带作用

在中亚国家实施多语战略背景下,俄罗斯与西方国家以成立研究所、基金会、大学分校等形式,通过推动本国语言在中亚发展,潜移默化地实现自身文化与价值观的输出,从而进一步实现自身战略安排与国家意图。例如,俄罗斯用于推广俄语的语言管理机构就包括总统俄语委员会,独联体事务、俄侨和国际人文合作署,“俄罗斯世界”基金会,俄语教育促进基金会,国际俄语语言文学教师协会等。

我国同样应积极发挥现有区域性组织的纽带作用,增强与中亚国家的凝聚力和文化交流能力。上海合作组织是中国倡导的第一个区域性国际组织,活动空间主要集中在后苏联欧亚大陆。作为历史地理枢纽“心脏地带”的中亚是上合组织施展外交的最重要舞台。(焦一强 2013: 82)中亚五国中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均为上合组织正式成员国,对上合组织的支撑作用不言而喻。2002 年,上合组织召开第一次文化部长会晤,签署《文化部长会晤联合声明》,正式启动多边文化合作机制。2007年,俄罗斯时任总统普京又倡议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大学,以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为主要合作模式,合作高校82所,优先发展方向7个。上合组织大学联合培养框架下的“区域学”研究涵盖作为上合成员国的中亚四国,研究内容涉及中亚语言、历史、文化、文学、宗教、生态、经济、政治、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等,具有极强的跨学科性。鉴于中亚之于上合组织的重要性及中国文化在中亚传播的局限性,积极发挥上合组织及其框架下的上合组织大学纽带作用,对中国与中亚文化的相互融通及“一带一路”倡议顺利推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3.3 进一步发挥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的平台作用

在多语战略实施过程中,中亚国家为国民积极创造多语实践环境,提高国民的多语掌握程度,促进多语主义形成及多元文化与国际化社会的构建, 给汉语与中华文化的中亚传播带来新机遇。中国与中亚的互联互通离不开语言人才,既需要懂当地语言的中国人才,也需要懂汉语的中亚人才。国外学习中国的优秀文化主要通过学习汉语完成,汉语传播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了解和学习“一带一路”沿线中亚国家语言文化的同时,也需进一步加大对中亚汉语教学的扶持力度,提升汉语与中国文化在中亚的地位、影响力和通用性,以期在中亚多种语言与文化力量的角逐中占得一席之地。

作为在海外设立的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已经在增进中亚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了解、加强中国与中亚教育合作、发展中国与中亚友好关系、促进中亚多元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重要的作用。目前,哈萨克斯坦已有5所孔子学院,吉尔吉斯斯坦已成立4所孔子学院和22个孔子课堂,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也分别拥有2所孔子学院。各地孔子学院积极开展汉语教学,培训汉语教师,提供汉语资源,开展汉语考试和汉语教师资格认证,举办丰富的中外语言文化交流活动,成为中亚人民学习中国语言文化、了解当代中国的重要场所。但是,除开展汉语教学和传播中华文化外,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还应进一步超越现有框架,创新语言交流与文化交往形式, 推动新技术运用,推进区域文化交流合作产业链发展,打造多层次、多主体、多类型的合作格局(邓玲、王芳 2018: 196),确保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的战略布局更好顺应“一带一路”在中亚的发展目标。2020年,为适应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发展需求, 教育部设立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简称语言合作中心。该中心负责统筹建设国际中文教育资源体系,参与制定国际中文教育相关标准,支持国际中文教师、教材、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等。这将为中亚民众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提供更优质服务,为中国与中亚文化的互学互鉴搭建更广阔平台。

04

结语

语言已被视作重要战略资源和战略工具,世界各国都从国家战略高度规划语言发展,并通过强化语言教育、培养语言人才等措施,全面提升国家语言能力。(赵世举 2016)纵观中亚多语教育战略发展现状,其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多语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参与学生、教师、语言学者和教学专家人数不断增加, 在国家语言政策支持和各基金会大力资助下逐步进入稳定发展阶段。多语教育战略是中亚的长期发展战略之一,该战略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掌握多门语言的新一代中亚公民的形成,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提升国际竞争力。

中亚国家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地位独特,中亚地区多民族、多语言交替并存的人文环境决定了“一带一路”建设语言外交与文化外交的多元性和复杂性。这就要求我们把握并研究中亚语言政策特点与语言发展现状,以语言为先导,深化文化交流与合作,推进“一带一路”区域特色文化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提升“一带一路”建设的凝聚力、亲和力,改进文化软环境,最终提升中华文化在中亚地区的国际地位和话语权。

文章来源

曾婷.中亚多语教育战略及其对中国语言文化传播的启示[J].中国俄语教学,2021,40(03):85-95.

参考文献及英文摘要略。

点击下方标题查看近期热点消息

投稿请发送至邮箱:tjglobalgovernance@163.com



语言与全球治理

审核:沈 骑

编辑:康铭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