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持续深刻的幸福从何而来?

美塑 2022-04-02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书闲时间 Author 陈旖璇

一起看世界

2021


与叔本华有关:


叔本华与母亲之间还有过一段著名的对话。多年以后,叔本华把这段对话吿诉了他的好朋友威廉·格温纳:


母亲:(捡起儿子的哲学著作《论充足根据律的四重根》)这肯定只是给药剂师作包装之用。

儿子:甚至在破烂收藏室里也找不到一部你写的那些书时,仍然会有人读这些著作。

母亲:你的那些书,印出来以后也将堆放在仓库里。


母亲和儿子的预言事后都证实非常准确。


叔本华自小就跟随父母周游列国。在上大学之前,从15岁到17岁,他更专门游历了欧洲国家,在各种不同的语言、文化氛围中实地接受熏陶,而不是像其他的学者那样从一开始就只是接受书本知识。


他对这段经验的体会是,“一般来说,在孩子们从生活原型中了解到生活之前,他们不应该从生活的复制件中认识生活的任何方面。


因此,不要匆匆忙忙只是把书本放在孩子们的手中。……让他们直接从现实世界里提取槪念。”


而哲学家的眼睛则更是“应该永远注视着事物本身,让大自然、世事、人生,而不是书本成为他思考的素材。”


 

 

我们首先看看那些精神思想力量并不那么显著突出、但却又超越了泛泛之辈的人

 

当缺少外在的快乐源泉,又或者,当那些外在的快乐渠道再也无法满足他们的时候,这一类人就会学习和练习某一门优美的艺术,或者进行其他的自然科学的学习。例如,研究植物学、物理学、天文学、历史学等等,并从中得到消遣和乐趣。对于这样的人,我们可以说,他们的重心是部分地存在于自身

 

但是,这些人对艺术的业余爱好,与那种自发的艺术创造力之间,仍然存在一段相当的距离;又因为单纯的自然科学知识只停留在事物表面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所以,这些人无法全副身心投入其中,被它们所完全占据,并因此整个的生命存在与这些东西紧密地纠缠在一起,以至于对除此之外的任何事物都失去了兴趣。

 

只有那些具有最高等的精神禀赋、我们称之为“天才”的一类人才会进入这样的状态,因为只有这些人才会把存在和事物的本质,完全而又绝对地纳入他们的课题。在这以后,他们就尽力把自己的深刻见解,以适合自己个性的方式,或通过艺术,或通过哲学表达出来。

 

因此,对于这一类人来说,不受外界的打扰,以便忙于自己的思想和作品,实在已经成为迫切的需要。孤身独处正是他们求之不得的,闲暇则是至高无上的赐予。其他别的一切好处都是多余的——如果真有其他别的好处的话,那通常只会变成某种负担。



只有这种人我们才可以说:他们的重心就在他们的自身当中由此,我们可以解释清楚为何这类极其稀罕的人物,就算他们有着最良好的性格脾性,也不会对朋友、家庭和集体表现出其他人都会有的那种强烈的休戚与共的兴趣。

 

他们拥有自身内在,就算失去了其他的一切也能得到安慰。在他们身上有着一种孤独的特质,因而他们无法视别人为自己的同类。

 

的确,当彼此的差异无处不在的时候,他们也就慢慢地习惯了作为另类的人生活在人群当中。

 

真正的财富只能是灵魂的内在财富;

其他别的东西带来的烦恼多于好处。

——卢奇安

(约120—180,2世纪希腊修辞学家、讽刺作家。)

 


一个内在丰富的人对于外在世界确实别无他求,除了这一否定特性的礼物——闲暇他需要闲暇去培养和发展自己的精神才能,享受自己的内在财富。他的要求只是在自己的一生中,每天每时每刻都可以成为自己。

 

当一个人注定要把自己的精神印记留给整个人类,那么,对这个人就只有一种幸福或者一种不幸可言——那就是,能够完美发掘、修养和发挥自己的才能,得以完成自己的杰作。否则,如果受到阻挠而不能这样做,那就是他的不幸了。除此之外的其他别的东西对于他来说都是无关紧要的。

 

因此,我们看到各个时代有着伟大精神的人物都把闲暇视为最可宝贵的东西,因为闲暇之于每个人的价值是与这个人自身的价值对等的。

 

狄奥根尼斯告诉我们:“苏格拉底珍视闲暇甚于一切。”

 

“幸福好像就等同于闲暇”,亚里士多德的说法与之不谋而合,他把探究哲学的生活称为最幸福的生活。他在《政治学》里所说的话也与我们的讨论相关,他说:“能够不受阻碍地培养、发挥一个人的突出才能,不管这种才能是什么,是为真正的幸福。

 

歌德在《威廉·迈斯特》中的说法也与此相同:“谁要是生来就具备、生来就注定要发挥某种才能,那他就会在发挥这种才能中找到最美好的人生。”

 

但拥有闲暇不仅对于人们的惯常命运是陌生的、稀有的,对于人们的惯常天性而言也是如此,因为人的天然命运就是他必须花费时间、精力去获得他本人以及他的家人赖以生存的东西。



人是匮乏之子,他并不是可以自由发挥智力的人。因此,闲暇很快就成了普通大众的包袱。

 

如果人们不能通过各种幻想的、虚假的目标,以各式游戏消遣和爱好来填塞时间,到最后,闲暇就会变成痛苦。

 

基于同样的原因,闲暇还会给人们带来危险,因为当一个人无所事事的时候总是难以保持安静,甚至惹是生非。

 

但是,在另一方面,一个人拥有超出常规的智力就是反常的,也是违反自然的。如果真的出现这样一个禀赋超常的人,那么,闲暇对于这个人的幸福就是必不可少的。因为缺少了闲暇,这种人就犹如被套上木轭子的柏加索斯(希腊神话中有双翼的飞马,被其足踩过的地方涌出泉水,诗人饮之可获灵感。)那样闷闷不乐。

 

如果拥有闲暇属于外在的特殊情形,那么具有超常禀赋则是内在的反常情形。如果上述的两种特殊反常的情形碰巧结合在一起,那就是一个人的一大幸运。因为他的生活免除了人生两个对立的痛苦根源:匮乏和无聊。

 

换句话说,他再不用为生存而忧心忡忡地奔忙,也不会无力忍受闲暇。

 

虽然如此,在另一方面,我们却要考虑到:一个具有优异禀赋的人由于头脑超常的神经活动,对形形色色的痛苦的感受力也大大加强了。



另外,他那激烈的气质——这是他拥有这些禀赋的前提条件——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对事物和形象的更加鲜明、完整的认识,都使被刺激起来的情绪更加强烈。一般而言,这些感觉情绪总是给这种人带来痛苦多于愉快。

 

最后一点就是巨大的精神思想禀赋使拥有这些禀赋的人疏远了他人及其追求。因为自身的思想、精神、内心越丰富,他对外在世界和别人的需求就越少。大众引以为乐的、花样繁多的事情,在他眼里既乏味又浅薄。


 

配图:德国艺术家Catrin Welz-Stein超现实主义插画作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