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校党委书记王建南:增强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文化自觉

FAFU学工 2024-05-06

编者按

8月1日,《中国教育报》客户端刊发我校党委书记王建南教授的理论文章《增强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文化自觉》,现原文转载如下。


中国教育报(2023-08-01)客户端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也是新时代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中指出:“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大有可为。”涉农高校要自觉担负起新的历史使命,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推进文化建设守正创新,通过思想价值引领、人才培养体系优化、实践能力锻造,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一、以“知农爱农”为导向,强化思想价值引领

一所高校的发展,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需要很多力量来推动,价值观是其中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正确的价值观能有效整合高校社会意识,引领高校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发展壮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用大历史观,科学回答了“三农”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重要支撑。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铸魂育人,是涉农高校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首要任务。

善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培育新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农业农村农民的基本原理,又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相贯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铸魂育人,引导涉农高校学生进一步深刻领会、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善用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开创的重要理念和重大实践培育新人。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17年半,始终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作出一系列开创性的重要理念和重大实践。他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强调“经济相对落后地区抓好农业是脱贫致富的前提”;坚持从实际出发,大力倡导“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精神,探索出一条摆脱贫困、乡村振兴之路;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强调“党对农村的坚强领导,是使贫困的乡村走向富裕道路的最重要的保证”等。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理念和重大实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孕育和发端。要善用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开创的重要理念和重大实践,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价值逻辑,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中原理性理论成果,深刻感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善用学校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振兴道路上的优良传统和科技成果培育新人。新时代赋予了涉农高校新的重要使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涉农高校重任在肩;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涉农高校义不容辞。涉农高校要发扬扎根“三农”的优良传统,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优势,主动担当服务农业强国建设的历史使命。1936年,福建农林大学的前身福建协和学院农科创办,1940年福建省立农学院在抗战的炮火中诞生,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老一辈农大人高举“重农尊学、兴农报国”的旗帜,开始了“以研究、教学、推广为三大任务”的办学实践,形成了“为造就具备实际工作能力与切合社会需要之人才”的办学理念,传承衍化为知农爱农的优良办学基因。新中国成立后,学校不断探索农业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农业科教事业蓬勃发展,先后孕育产生一批农业科教机构。进入新世纪,原福建农业大学与福建林学院合并组建新的福建农林大学,知农爱农的办学基因深度重组融合。20多年来,全校师生牢记习近平同志重要嘱托:“成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知识创新的研究基地、关键技术的攻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基地”,积极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系统构建强农兴农的人才培养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学科融合体系、社会服务体系,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新时代新征程,在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振兴道路上,学校将科学把握未来农业的发展趋势,加强内涵建设,在服务“三农”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学校的高质量发展。

二、以农耕文明为本底,深化文化育人体系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涉农高校因农而生,因农而兴,有着深厚的农耕文明本底。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涉农高校担负着培养更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人才的使命,要通过建设崇高的精神文化、严谨的制度文化、求实的行为文化、优美的环境文化,把农耕文明融入人才培养全方位全过程,激发师生建设农业强国的强烈向往和不懈追求。

以崇高的精神文化滋养学生心灵。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灵魂和核心,体现着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精神追求。涉农高校要坚持继承与创新、共性与个性、形式与内容、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融入大学精神,加强校风、学风和教风建设,深化校训内涵,把大学精神贯穿到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等各个方面和教师、学生、干部、后勤等各个群体,构筑共同的精神家园,形成全校师生员工共同遵循的理想信念、价值准则、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

以严谨的制度文化塑造学生言行。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农业生产中形成了一系列有形的制度和无形的乡风民俗,体现了特有的制度文明。涉农高校的制度是大学文化在制度层面的反映,体现了涉农高校的办学目标、发展战略、社会基础、历史使命和时代特征。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要在完善制度文化上高度自觉。着眼于最大限度调动和发挥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着眼于更好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积极探索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改变现有大学制度中不合理的因素,让一切制度都围绕着大学形成优良学术环境,围绕着为学者和学生健康发展提供服务来确立,以制度规范行为,以制度保障和谐,以制度促进发展。要积极探索建立“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科学制定大学章程,健全完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规章制度,确保学校依法办学、依法行政、按章办事。要把以师生为本作为治校理政的基本理念,学校制订的每一项重大决策、颁布的每一项管理制度都要听取师生意见,尊重师生意愿,真正做到想师生之所想、急师生之所急、办师生之所需。

以求实的行为文化引领学生风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拥有灿烂悠久的农耕文明,必须确保其根脉生生不息”。涉农高校要将农耕文化纳入教育课程体系,让更多学生增长农业知识、培养爱农情怀。面向农业农村现代化,要积极倡导数字赋能新农科、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推进学科交叉提质增效。近两年,福建农林大学大胆探索成立未来技术学院、海洋学院、碳中和学院、乡村振兴学院和数字经济学院等5个新型学院,增设生物育种科学、智慧林业等6个“四新”专业,增设农业人工智能等5个目录外二级学科以及生物育种、生物制药等2个交叉学科,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积极倡导严谨笃学、敢于创新、追求卓越的学术精神,使广大教师和科研工作者真正潜下心来搞学术、做学问、出精品。学校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林业与草原局重点实验室1个。实施服务乡村振兴“八大工程”“十大行动”,围绕茶叶、蔬菜、食用菌、再生稻等福建特色产业开展重大农技推广试点,累计在全省建设5个科研试验基地、37个产业区域示范基地、69个基层农技推广站点,建设农技推广信息化服务平台1个,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10个地方产业研究院、9个乡村振兴研究院,在全省8个设区市、42个县建立47家科技小院。积极倡导“以学为先、以学为荣”的优良学风,使广大学生养成善于独立思考、敏于质疑创新、勤于博览群书、乐于学思结合的优良品格。学校入选全国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首批试点高校、教育部首批创新创业50强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积极倡导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合作共赢的对外交流文化。扩大对外开放办学,大力传播中华文化,在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上增加国际元素,积极搭建“一带一路”国家学术和科技交流平台,以开放姿态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和文明成果,展示当代中国文化的世界性和包容性,为在国际舞台上塑造中国文化形象作出应有贡献。积极倡导“相互尊重、和谐相处”的良好人际关系,同事之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共同创造幸福工作、快乐学习的人际环境。

以优美的环境文化陶冶学生情操。环境文化是大学教育理念的一种物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要将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提升环境改造内涵,展现现代科技与传统农业智慧的有效融合,使校园里的楼宇、设施、景观乃至一草一木等物化形态都能够起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思想、愉悦身心的功能,在以文化人、文化育人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校园文化景观建设规划,着力建设具有与精神文化相符、以风格独具的建筑空间和充足的教学科研设备为基础的环境文化,建设特色鲜明、恬静雅致、宜教宜学、宜居宜业的美丽大学。

三、以“强农兴农”为目标,优化乡村实践育人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生回信中指出:“走进乡土中国深处,才深刻理解什么是实事求是、怎么去联系群众”,他强调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实践活动是学生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的重要路径,也是劳动教育的重要方式。涉农高校要不断优化乡村实践育人模式,提高实践育人成效。

系统推进乡村实践基地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阐释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命题。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既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厚滋养,也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大力传承弘扬农耕文明,不断推动农耕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涉农高校要依托遍布广大乡村的农业文化遗产地、农科教基地和现代农业产业园等社会资源,以及校地共建的乡村振兴研究院、产业研究院、科技小院等,统筹推进乡村实践教育基地建设,让学生在广阔田野感受稻鱼共生、旱作梯田、无人播种、智慧农业等农耕技术,领会顺应自然、节气更替的农耕智慧,领略传统村落、田园庭院的农耕景观,理解耕读为本、守望相助的农耕文化内涵,在乡村实践中增进重农爱农认同,练就强农兴农本领。

大力开展乡村研学实践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农业强国、实现的农业现代化,既有国外一般现代化农业强国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所谓中国特色,就是立足我国国情,立足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农耕文明的历史底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要求,走自己的路,不简单照搬国外现代化农业强国模式。” 涉农高校要发挥专业优势,发挥全员育人作用,广泛开展乡村研学实践活动,引领学生从学校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在“三农”实践中检验育人成效。

探索智慧化乡村实践教育。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以数字化赋能教育事业发展是时代所需、改革所向。涉农高校的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同时也具有较强的办学惯性,要逐步引入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技术,通过社会实践进步推动高校专业建设,通过高校专业发展引领社会实践变革,实现校内外教育、科技、人才的互联互通。在校内建设VR虚拟仿真体验教学中心,在校外搭建网络学习平台,建设校内校外结合、线上线下融合、教师学生聚合的智慧乡村振兴大课堂,推进传统专业改造升级,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强农兴农新型人才。

作者王建南系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福建农林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往期回顾






筑梦榕城一心为你——福州打响高校毕业生就业攻坚战






“宿”说美好 “寓”见青春 | 材料工程学院文明宿舍风采展






起猛了!假期已经过了1/2

推荐关注


来源 | 党委宣传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