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校思政 | 福建农林大学:同上一堂“大思政课”,实现“三全育人”

FAFU学工 2024-05-06

福建农林大学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用好用活学校特色资源,通过“同上一堂大思政课”,以社会为课本,以时代为教案,以“大师资”“大平台”“大格局”,打造“大课堂”、培养“大视野”,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 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同上一堂大思政课”授课现场


建好优质“大师资” 打造品牌大课堂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植物病理学家、福建农林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谢联辉教授讲授主题为“坚持学性 不负使命——打好基础,迎接挑战”的大思政课。他结合自己从事教学、科研和生产服务60余年的宝贵经验,向2023级新生诠释了为人、做事、治学、成才的真谛,勉励大学生从学术、学研、创新、为民出发,真诚敬业,成就一名有大志气、有大特色的一流人才。


谢联辉院士讲授大思政课


新生入学不到两个月,这是第二位登上“同上一堂大思政课”讲台的院士。其他的授课老师也个个“来头不小”:他们中不仅有上过央视《开讲啦》的两位“重量级”专家:党的二十大代表、国家菌草工程技术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党的十九大代表廖红,还有中国科学院院士谢联辉、谢华安等名师,“三农”领域著名专家温铁军,优秀的青年教师秦源、帅李……

不久前,85后国家级青年人才帅李教授带领团队在《自然》在线发表“用未缩合木质素作为胶黏剂粘接木材”的研究成果,其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不小的反响。思政课堂上,帅李讲述了自己在国内外学习和科研的经历,分享了不断努力、克服困难的心得。他鼓励同学们坚定理想信念,明确短期和中长期目标,用好大学生活新起点,争取新的成功和胜利。全国人大代表、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秦源教授则动情讲述了一名青年研究者的成长故事,结合自己在每一个阶段的学习、工作、生活经历,勉励同学们坚定理想信念,积累真知真学,锤炼过硬本领。


现场座无虚席

“大师资”是“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保障。福建农林大学坚持打造高水平思政课,依托学校学科和师资优势,打造品牌“大师级”特色思政课,让众多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走上思政课讲台,让所有新生一入校就接受“最高规格”的教育。

这些精彩的“大思政课”为新生们指引了方向、激发出前行力量。老中青学者们心怀“国之大者”、勇攀科学高峰的强大精神力量鼓舞着台下的莘莘学子。同学们纷纷表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责无旁贷地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发扬艰苦奋斗、奋勇争先的精神,将满怀憧憬的青春梦想转化为健康成才的持久动力,把青春奉献在为党和人民奉献的火热实践中,真正做到不负时代、不负华年。



搭建“大平台” 拓宽“大视野”

思政课之“大”,在于拥有宏大宽阔的大视野、大格局。引导广大新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


同学们上台与林占熺研究员合影


林占熺研究员与师生交流


在题为“走向世界的菌草技术”的大思政课上,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动情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心关怀菌草事业发展的故事,系统展示了菌草“以草代木”栽培蘑菇、防风固沙保护生态环境、成为造福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幸福草”等重要成果。他带领一株菌草从福建走向全国、从中国走向世界的事迹令师生深受感动,他用自己大半生的实际行动向学生们阐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同学们纷纷表示,要把个人理想与党和国家事业紧密相连,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廖红教授主讲大思政课


党的十九大代表、根系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廖红在课堂上深情回忆习近平总书记在武夷山燕子窠生态茶园考察时的场景,介绍了她向总书记汇报的“高效生态茶园建设方案”,分享了她将科研论文从实验室“写”到了乡村振兴主战场上的故事。她勉励青年学子培养大视野、大情怀,成为可以服务社会、对社会有用的人,让青春在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在“同上一堂大思政课”的讲台上,这样的场景还有很多。“大师们”貌不出众、语不惊人,却在学生中“圈粉”无数,每次活动结束后,不少大学生现场“追星”,交流合影、签字留念,人群久久不愿散去。

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挖掘思政元素,让思政课具有亲和性和针对性,赋予学生们开阔的大视野、深沉的大智慧,使理论武装更具感染性,这样的思政课才能入脑入心。


胸怀“大格局” 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作为农林高校,福建农林大学长期坚持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为导向,把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作为“大思政课”的重要目标,筑牢爱农情怀教育思想根基,让思政课与现实紧密结合、与时代同频共振,激励青年学子成长成才。


谢华安院士讲授大思政课


“要实现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就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要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 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以人生与“稻”路作为主题,讲述了他是如何选择这条“稻”路,而后又从水稻的重要性、水稻育种技术发展和新时代水稻育种展望等方面介绍了如何研究三系杂交稻和超级杂交稻育种,研创育种新技术育成“明恢63”等恢复系和“汕优63”等杂交稻品种的经历。“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勇于攀登科学高峰,做一个矢志不渝的奋斗者”这是谢院士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广大青年师生的期许。

“聆听谢华安院士的大思政课,深深感受到谢华安院士爱农情怀,以及他为强农兴农付出的不懈努力。”农学院2023级植物科学与技术本科生邱思琪在课后深受触动,“作为学农的新生,我将脚踏实地,积极参与团队合作,跻身科技兴农行列,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

在历史发展新阶段如何走好乡村振兴的发展道路?新时代青年在“三农”领域有哪些可以逐梦的舞台?“三农”领域著名专家、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温铁军教授在“改造我们的学习——源于实践的知识生产”为主题的讲课中从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乡村振兴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策略,让同学们对“三农”问题和乡村振兴战略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和理解。不少学生表示,要好好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在实践中学习和领悟理论知识,把论文写在真实的田野中。

福建农林大学有着87年的办学历史,长期以来,学校始终坚守强农报国的初心使命,为“三农”事业和区域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其间涌现出的许多生动故事为“大思政课”提供了“源头活水”,激励着一批批刚跨入校门的“新农人”,培养出更多富有知农爱农情怀、强农兴农本领的新型农林人才。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当前,福建农林大学的“同上一堂大思政课”还在进行中,下一步,学校将持续搭建好“同上一堂大思政课”平台,邀请更多优秀的专家、校友走上讲台,让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其中,形成良好育人氛围和品牌效应,引领校园“思政课堂”走深走实。


往期回顾


活动预告 | 

新鲜出炉~第十四周活动来信

我校组织参加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

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视频会议

教育部发布26条举措,

全力促进2024届高校毕业生

就业创业




推荐关注


来源 | 福建农林大学

责任编辑 | 曹佳奕 罗菊熙 林跃佳 袁圆

排版 | 校易班新媒体部 文妍慧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