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来舔屏!这个有六块腹肌的80后,今日亲手敲响上市钟
看到标题请不要太激动,友情提醒,“80后”这个标签的内涵早从“年轻”转向“成熟”,最早的80后已经年近不惑,不折不扣的人到中年。这个小鲜肉横行的时代,80后的“大叔”并不稀罕。
2017年2月9日,拓斯达在深交所成功上市
但在公司上市同时,还能保持六块腹肌,同时熬得一手好心灵鸡汤的80后,就不能不说是“稀有”了。
吴丰礼,拓斯达(300607)董事长,创业十年,公司从50万注册资金到今天深交所敲钟上市。说话慢条斯理的他,内心却有着超越常人的坚韧。这份坚韧造就了他笔挺西装下的六块腹肌,和解放万千工人双手的雄心壮志。
一个“有韧劲”的80后
如果说有什么契机激发了吴丰礼“韧”的天性,那么应该和他当兵的两年经历有关。在部队的两年,吴丰礼是在充满对抗与竞赛的氛围下成长起来的。平时有训练,训练后有对抗,有竞赛。班与班、排与排、连与连,甚至军区大比武,军人的意志镌刻着,只要身在一个集体,就不能输给别人。
吴丰礼坚韧的性格在退伍后展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在外企工作期间,他是公司的销售冠军,而成为冠军的业绩,是他纯用双脚,一个客户一个客户跑出来的。
2004年,他辞职创业,和合作伙伴约定,半年不拿工资。公司的设施就是两张桌子一台电脑,睡觉在一张简易床上。床没睡上一周就断掉了,吴丰礼去工地捡来几块砖,垫起来继续用。
离职时,吴丰礼跟老东家承诺,3年内不会碰一个老客户。这意味着他这个销售冠军最大的优势化为乌有。但他不在乎,就如同刚工作时一样,每天跑五家客户,三个月磨穿一双皮鞋。老东家的客户多集中在东莞、深圳,他就往广州、珠海、中山去跑。
2007年,吴丰礼和伙伴重新投资,成立了拓斯达,当时的注册资金只有50万元。这样体量的企业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看来,都只能算一条小船,要闯荡制造业的大海,随时会被风浪吹翻。
黄代波(右)加入公司时留影
事实上,吴丰礼迎头就遇到了风浪。金融危机来临时,一个台湾客户破产,总额68万的订单违约,最终该客户破产清算,赔给拓斯达的只有3万多元,损失比注册资金还要多。但坚韧的吴丰礼还是挺了过来。他咬牙告诉自己,一个订单违约了,就用更多的订单来弥补;一个客户破产了,就创造更多的客户来合作。
实际上,吴丰礼创业时的大环境并不算好,相比今天自动化生产线和工业机器人大规模应用的市场环境,当时中国正值人口红利的爆发期,企业更青睐低廉的劳动力成本,缺乏更换自动化生产设备的意愿。
为了拿下客户,吴丰礼继续发挥他的韧性。他蹲在客户的车间,用心观察工厂的生产特点,记录下生产线的节拍。他不停地跟客户讲,投资自动化设备如何节省人工,如何提升效率,如何提高产品的一致性,如何提升品质,还做投资回报率的分析。他拿着机器人送给客户,请客户“试试看”。客户从一台开始试用,接着多要几台继续试,最后就变成了一百台的订单。
这套做法今天依然是拓斯达争取客户的法宝。拓斯达的工程师,都长期待在客户的生产线观察、记录、思考解决方案。吴丰礼自豪的说:“拓斯达是最了解客户的。”
“稳比快好”的智慧
“一个石匠敲击石头,当第一百下敲击落下,石头破裂,不是因为这一次敲击,而是前面九十九次的努力。”这是西方一则古老的箴言,毫无疑问讲述的是坚韧的意义,但这则箴言却被收录在《智慧》的分卷中,对此书中的解释是,“坚韧产生智慧”。
从创业初期的坚韧中,吴丰礼也获得了一项智慧,那就是面对拓斯达后来的爆发式增长,他保持冷静,坚信“稳比快好”。
拓斯达成立时定位在工业自动化的基础上,将各类工业机器人整合在一起,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经历了2007年的艰难,2008年开始市场逐渐变好,市场嗅到了人口红利下滑的气息,而工业机器人的解决方案愈来愈被生产企业所青睐。越来越多的客户在试用过拓斯达的工业机器人后决定下订单。
从2008年到2013年,连续五年的时间拓斯达都是翻倍增长。2013年底,吴丰礼接到一个电话,福布斯通知他,拓斯达被评为“2014中国非上市潜力企业100强”第30名。在领奖的时候,吴丰礼看着身边的企业家同行,很多都是过去自己钦佩的对象,才猛然间意识到自己已经站在了怎样的位置。
此时,已经敲碎了石头的吴丰礼,并没有急于再次挥锤,而是回过头来,审视行来的足迹是否稳固。他提出“稳比快好”,不再继续追求爆炸式的增长,尽管事实上拓斯达完全可以做到媲美互联网企业的增速,乃至搭上“工业4.0”概念的快车成为产业的明星。但吴丰礼认为,技术需要沉淀,团队壮大需要时间。
沉淀下来的拓斯达走上了“持续成长”的道路。由一款机械手开始,工程师们从满足基本功能,到精雕细琢,从工艺、成本、精度、刚性、稳定性等方面不断的优化,不断地摸索。
吴丰礼还把技术骨干们赶出实验室,让他们到市场上去,到客户的一线去,了解自己的设计究竟使用在怎样的场景中,了解客户的真实需求究竟是什么。在客户的车间现场,拓斯达的工程师拿着秒表掐客户的工艺,比如原有的节拍是10秒,五个工人完成,工程师想办法优化成8秒,三个人完成。
“对工艺的雕琢+对客户的理解”能够创造什么?拓斯达是国内唯一一家可以实现全产业链整体自动化输出的厂家。通过拓斯达的制造本体,批量化的降低客户成本;通过对客户的了解为客户实现个性化的解决方案;通过上游的控制器,客户需要的程序变更、程序升级都可以及时实现。
在为客户制定的众多个性化的方案当中,吴丰礼找出它最大的公约数,把这些公约数标准化,然后模组化生产,大规模复制,这就是拓斯达独步江湖的“批量化订制”的绝技。
取舍背后是坚持
吴丰礼是一个懂得取舍的人。创业伊始,就有人想要给他投资,但他抵制住了诱惑,决心打造属于自己的民族品牌。当拓斯达开启A轮融资的时候,助理电话被打得滚烫,但他依然不急不忙的挨个调查投资人的背景,选择最靠谱的进行接触。
拓斯达生产车间
有“舍”就有所取,拓斯达的企业文化是“让工业文明回归自然之美”,这句话是吴丰礼创业伊始的梦想,也是他践行多年的理念。从第一份工作自动化行业开始,他就有感于工人在高温、多粉尘等恶劣环境下生产的辛苦,希望通过技术的革新,通过拓斯达设计的解决方案,把艰苦的,对人体有伤害的环境中的产业工人解放出来,从事更有智慧、更加安全的工作。
目前吴丰礼的愿望在各个领域不断被实现。拓斯达的客户群遍布家用电器、汽车、医疗、日用品等各个行业,成交客户有3000多到4000家,手握6万多家企业的生产大数据。
拓斯达在为这些客户创造个性化订制的方案基础上,掌握了客户的最大共性。所有的方案拓斯达都有底档,每一次制作方案的过程就是优化的过程。在每一个领域,公司有针对的项目组,每个项目组内,有电控、运动算法、结构、工艺等工程师组成一个团队。
取舍的本质,是对重要的事情的坚持,和对无关的事情的摒弃。吴丰礼在这一点上理智得有些不近人情。公司过会那天晚上,在微信群里,大家纷纷额手相庆,他却无动于衷,大脑里不断思考下一步的工作,同时就在微信群中讲接下来的工作安排,直到保荐人都出来叫苦:“吴总,这么高兴的日子,让自己休息一下吧。”吴丰礼的回答是:“我从未想过停下。”
吴丰礼坚持健身
时至今日,吴丰礼依然每天坚持跑步十公里。创业初期身体素质下降,他从两公里开始跑起,最多一天跑15公里;俯卧撑从每天20个开始做,最多一天做了1200个!(六块腹肌的来源……)
吴丰礼常说,懂一万个道理不如坚持一件小事情。认准一个方向,咬定青山不放松,创业的路上,永远有下一个台阶。尽管一直前进会很累,但累得有价值感。路上的每一分付出,都会转化成产品,转化成客户的认同,转化成团队的壮大,转化成对股东的回报。相比起劳累,吴丰礼更享受这份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