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攻壳机动队|“赛博朋克”与“人工智能”的前世今生

mikki 菲林计划 2022-03-15


等你关注,都等出蜘蛛网了



赛博朋克

        

前世今生

  

人工智能


请输入标题     bcdef

《攻壳机动队》的上映掀起了对人工智能多音汉字的热议,话题性与学术性齐飞~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攻壳机动队》自上世纪80年代诞生以来,其中的末日预言、生命哲学、赛博朋克美学,为后世的文艺创作提供了新的烧脑维度造型语言

   

从1989年士郎正宗的漫画版,到1995年押井守的剧场版,再到随后衍生开来的TV版。“赛博朋克”“人工智能”是《攻壳机动队》最鲜明的标签。


赛博朋克·错列世界

待人如待鼠,所有对鼠的措施都可以同等地施加给人。闭上眼拒绝思考并不能使这个惨不忍睹的画面消失。

——布鲁斯·斯特灵


前世

“赛博朋克”前身——菲利普·狄克

 

美国的科幻小说作家菲利普·狄克的作品中常见心机扫描、错列宇宙、VALIS拟像复制等元素,以呈现多重宇宙的概念。道德沦丧的现实社会和阴谋设定的虚拟世界是他的终极论题。


狄克也是电影改编界的宠儿,我们看到的《银翼杀手》《全面回忆》《强殖入侵》《记忆裂痕》《命运规划局》等都改编自狄克的作品。菲利普·狄克的作品就成为了赛博朋克类型的前身。

 

《银翼杀手》



“赛博朋克”之父——威廉·吉布森

 

美国科幻文学的创派宗师——威廉·吉布森被称作赛博朋克运动之父。他的处女作《Neuromancer》(《全息玫瑰图的碎片》)将科幻文学正式带进了“电子时代”,并同时创造出了被称为“赛博朋克”的全新科幻文类。


在威廉·吉布森的世界,跨国资本财阀的崛起、新兴科技泛滥的灾难、社会道德的茫然失措、个人存在对高压剥削的无能为力与消极抵抗等,都是常见的主题。并在作品中反思人与自然、人与技术、人与虚拟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与界限。 


今生

赛博朋克(cyberpunk,即cybernetics + punk),是科幻小说的一个分支,以计算机或信息技术为主题,小说中常见黑客、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型企业、基因工程、电脑生化、数字空间、恐怖主义等元素,与社会秩序被人工智能入侵的情节。

 

诡谲阴冷的氛围、高楼林立的都市、层叠魅惑的广告牌......这些反乌托邦的背景设置成就了赛博朋克的废墟美学。






人工智能·前世今生

我思故我在

——笛卡尔


“人工智能”并非仅存在于科幻世界的臆想,而是人类世界的智慧结晶。它伴随着我们人类历史的诞生而诞生,发展而发展。


神话时代

在神话故事中,就已出现了高仿人类的自动化工艺。


中国


早在《列子·汤问》中就有记载,中国古代的工匠曾利用“仿真技术”造出了“机器人”。

 

又传周朝有个叫偃师的能工巧匠制作的动物能叫会跑,为周穆王造了一个木头雕成的假人。假人样子跟真人一模一样,能随云板笙簧唱歌跳舞,歌声婉转悠扬。能执刀枪剑棍攻杀防守,阵势千变万化。其中一个木头人还向妃子挤眉弄眼,引得穆王震怒,下令将木头人斩首,发现只是用皮革、颜料、马尾毛、木头制成。穆王惊叹:“简直像神仙一样。”


中国古代最早的有史可查的“机器人”雏形,应该在东汉三国时期。东汉时的大科学家张衡,就发明了一种叫做“记里鼓车”的“机器人”,它能为人们报告所走的里程,车每行驶一里,车上的小人就击一下鼓,无需人手工测量计程。


传说在三国时,又出现了能替人搬东西的“机器人”。它便是由诸葛亮发明的,能替代人运输物资的机器——“木牛流马”,它的结构和功能与今天运输用的工业机器人相似。


此外,据说唐代的一位叫作马待封的能工巧匠,还发明出了能为唐玄宗的皇后梳妆打扮的“机器人”。宋代一位姓李的工程师,还发明了能捕捉老鼠的“机器人”。这个“机器人”能一手持诱饵,一手打老鼠。


欧洲

 

在欧洲,人形机械装置最早也出现在神话传说中。


一种自动偶人曾经流行一时,名字叫做“安德罗丁”,这个词在希腊文中就是“像人的”之意。算是外国早期“机器人”的雏形。


18世纪,瑞士有一位著名的钟表匠皮埃尔·德罗,他和儿子花了4年的时间,制造出3个安德罗丁:一个是抄写员雅凯,它可以用鹅毛笔蘸上墨水后,写下一个长句子;另一个是画家亨利,它能画4幅画;第三个是女音乐家,它在演奏时眼睛会随手指变化而转动,能演奏5首乐曲。


在差不多同一时代,俄国有一位举世闻名的机械大师库里宾,制造了一个“卵形钟”。它由427个零件组成,是当时最复杂的一种自动机械装置。每到整点,这个小钟就会有一系列的动作:首先是打开两扇小门,出现一位天使,这时守卫的士兵会伏地迎接;半分钟后,又出来两个女人,同时响起报时声,并奏起教堂的音乐;报时钟声停止后,两扇小门会自动关上。


1893年,加拿大人摩尔制造了一台利用蒸汽驱动行走的自动偶人。


由此可见,当时的机械装置都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由于条件的限制,这些成果没有能够普及,没有走进人们的生活,但却大大拓宽了人们的视野。

 

与之同时出现的文学创作,特别是科幻小说,对“机器人”进行了充分的构想和描写,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的美好设想。


未来主义

史上第一部科幻小说即是“造人”的故事。


1818年英国诗人雪莱的妻子玛丽·雪莱创作的小说《弗兰肯斯坦》,被认为是世界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故事讲述了科学家弗兰肯斯坦将不同人体的器官拼合成一个人体,并用电流将其激活,可以看作是“生化人”的雏形。

  

20世纪初,科幻作品进入到了第一个黄金时代。经过工业革命的洗礼,以未来主义为代表的美学观念和生活方式崇尚近代科技和工业成就,认为工业化改变了人的物质生活和的精神生活,认为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的时空观念。从此,冷冰冰的人形机器充斥艺术作品。


这时,诞生了一个词——Robot


1920年,捷克的剧作家卡维尔·查佩克,在剧作《罗萨姆万能机器人》中首先提到Robotnik这个词,情节设置和场景描绘已基本接近今日的赛博朋克。因此,Robot一词来自捷克语Robotnik,是指奴隶、仆人或那些被迫服侍别人的人。


1927年,放弃执导德国表现主义里程碑之作——《卡里加里博士》弗里茨·朗,拍摄了根据他妻子小说改编的德国表现主义大片《大都会》,成为史上造价最高的默片。影片让机器人首次登上了银幕,而且还是一个身穿紧身衣、36C的美女。女机器人玛利亚充当了劳资纠纷的催生物,它用魅力诱惑工人们,挑起了人类的大暴动。



《大都会》 1927


人工智能

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1936年,人工智能之父——阿兰·图灵便首次提出机器能否像人一样思考的问题,并设计了著名的bombe机。而“人工智能”一词直到1956 年才被约翰.麦卡锡正式提出,英文缩写为AI。当机械机器人被赋予意识、自我、思维等,则上升为“人工智能”领域。


从此,机器人不再只是冷冰冰的“人形钢铁”,开始成为人类的敌人。


随后,“科技恐惧”伴随着科幻电影的第二个黄金时期而诞生。这一时期的科幻电影主题普遍转向悲观,人们认识到这些“人形钢铁”是有智商的,而且正在超越甚至侵犯我们。其中最著名的当属《2001:太空漫游》中的HAL-9000。


《2001:太空漫游》中,人工智能HAL在人类错误指令下为了确保任务顺利完成,选择杀掉宇航员。



60年代后,人类对人工智能的认识有了长足的进步,娱乐指数颇高的科幻作品取代了之前晦涩的科技寓言,越来越多的智能机器人出现在大银幕上。科技恐惧并没有消除,但对人工智能的态度也变得多元化起来。

 

这一时期的科幻片中,类人同盟伪装反派并存。前有星球大战》中的C3-PO和R2-D2,《银河系漫游指南》中的马文;后有《终结者》中的T-800,《异形》中的仿生人艾萨。


《银河系漫游指南》中,怀才不遇而患上了忧郁症的御宅“公仔”马文。



《终结者》中的T800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工智能都是以这样非黑即白的形象存在。让故事中的智能机器人真正具有灵魂,真正“活”了起来的影片是《霹雳五号》。机器人在遭雷击后“活”了过来,它正直、幽默、热爱生命,十分可爱动人。


霹雳五号——《机器人总动员》中瓦力的原型



瓦力


90年代的人工智能开始考虑自己的出身问题了,这便是“命运”,以及Ghost in the Shell。直至《银翼杀手》的出现,复制人对自己的命运有了哲学思考。


《我,机器人》中自我进化的桑尼,《机器管家》中与人类对调情感的安德鲁,《人工智能》中传承几近泯灭的人性的机器男孩戴维......

 

随后,将人工智能的思考上升到哲学神学层面的,即是《攻壳机动队》的诞生。


人工智能电影从《大都会》时期的“碳/铁对立”,到阿西莫夫的“三大定律”之后的“碳/铁和谐”,如今转化到了“碳/铁相融”的时代


赛博朋克的阴郁与神秘将虚拟现实、电脑生化、基因灾难、恐怖主义深化又神化。


究竟什么是“存在”,什么是“生命”,什么是Ghost?什么是“人”?忧伤的辩题。

 

真实与虚幻、存在与虚无的关系,人类尚且“混沌未分天地乱”,可望Ghost in the Shell先行渐悟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