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电影交流史|新生代电影比较研究
等你关注,都等出蜘蛛网了
20—30年代,欧美情节剧和好莱坞类型片诸如《秘密电光》 《旅客黑幕》 《怪盗窟》 《鹰面人》 《七心牌》 《半文钱》以及卓别林喜剧传入中国,对侦探片、武侠片、喜剧片、爱情片产生了重大影响,催生了《火烧红莲寺》 《滑稽大王游沪记》等。
在欧美唯美主义电影影响下,中国也产生了唯美主义倾向的“新派”电影,如《不堪回首》 《海誓》 《花好月圆》等。
30—40年代,在苏联诗意现实主义电影《战舰波将金号》 《生路》 《夏伯阳》等影响下,产生了著名的中国“左翼”电影和现实主义电影高峰。代表作有《狂流》 《渔光曲》 《马路天使》 《姊妹花》 《新女性》 《桃李劫》 《十字街头》 《一江春水向东流》 《万家灯花》等
50—70年代,前苏联的意识形态电影与中国革命电影在政治宣传方面达到了默契,如前苏联的《夏伯阳》 《列宁在一九一八》与中国的《赵一曼》 《南征北战》;前苏联的《一个人的遭遇》 《士兵之歌》 《第四十一》 《雁南飞》与中国的《董存瑞》 《柳堡的故事》 《战火中的青春》等。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中国电影界掀起了学习巴赞纪实美学的热潮,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罗马,不设防的城市》 《偷自行车的人》等对第四代电影《沙鸥》 《邻居》 《见习医生》 《小街》等电影影响颇深。
80年代以来,第五代电影《一个和八个》 《黄土地》 《红高粱》 《菊豆》 《大红灯笼高高挂》 《孩子王》 《边走边唱》 《霸王别姬》 《晚钟》 《五魁》 《炮打双灯》等叛逆精神的源头就是法国新浪潮电影《筋疲力尽》 《疯狂的比埃洛》 《芳名卡门》 《四百下》 《表兄弟》等。
《东宫西宫》
由于民族和传统的惯性影响是如此之大,对国外的借鉴都是就美学特征而言的。经过导演的筛选和文化的过滤,已经大大地改变了影响着的本来面貌,从而完全本土化和民族化了,主题和内容方面,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新生代电影的西方影响源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法国新浪潮电影、法国“左岸派”电影、法国新巴洛克电影、美国新好莱坞电影、回归传统的好莱坞电影、西方现代派电影、西方后现代主义电影,亚洲的越南、日本、韩国、伊朗和中国港台电影。
无论是20年代的唯美电影和类型电影、30—40年代的现实主义电影、50—70年代的意识形态电影还是80年代以来的纪实电影、文化批判电影,他们的影响源相对比较单一,而且所受影响以技术和拍摄手法方面的形式因素为主,至于主题、内容以及文化方面,则因袭中国电影传统居多。而新生代电影的影响源呈现多元混杂的局面,他们接受的不仅是形式层面,而且包括主题、内容、文化层面。
郝 建
“第五代的血管里流动的是黄河水;第六代的血管里流的是胶片——从他们的一部影片里可以看到50部以上的各种电影。”
北京电影学院具有以艺术电影为尊,以欧洲电影大师为典范的学院传统。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中国传人
王超 李杨 张猛
意大利现现实主义是一次从内容到形式的彻底的美学革命,它叛逆当时宣扬法西斯军队的宣传片、宣扬资产阶级家庭生活的“白色电话片”、远离现实的“书法派”电影,突破了传统电影,特别是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电影梦幻的传统和陈规,标志着现代电影的开始。
在内容上,它提出“还我普通人”的口号,影片的主人公是普通的工人、农民、小市民和城市知识分子,内容反映普通生活。
在形式上提出“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拍摄实景,使电影从呆板凝固的戏剧空间中解放出来,获得更为电影化的真实空间。
在电影结构方面,强调按照“日常性”的生活流程来结构电影,打破传统电影中的线性因果关系和情节的假定性,割断制造荧幕幻觉认同的心里线索。拒绝给影片主人公的命运指点出路,反对大团圆式的封闭结构。在表演方面大量启用非职业演员,反对明星效应。
王超:《安阳婴儿》
“中国底层社会人民生活的影像文献,对中国现实的体认。”
李杨:《盲井》
“黑色的、卑微的、邪恶的灵魂,以及正义所散发出的弱小的气息。”
张猛:《耳朵大有福》《钢的琴》
“对生活的戏谑和自嘲,对时代的缅怀和追忆。”
《安阳婴儿》
法国新浪潮和新好莱坞电影
中国弄潮儿
姜文 贾樟柯 张元
新浪潮以巴赞的纪实美学理论为基础,强调电影的本体——纪实本性,反对戏剧性效果和因果叙事的故事化。巴赞的的“场面调度理论”、“景深镜头”、“长镜头”,不切割完整的时空,尊重观众选择和思考的权利,展开开放式、可选择的、含义多样性的客观世界等美学观念是新浪潮的守则。
巴赞的理论是建立在分析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基础上的,因此以上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美学风格保持一致。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和法国新浪潮的不同之处体现在特吕弗提出的“作者策略”理论中。
新好莱坞与新浪潮的共同之处在于对内容真实性的追求,实景拍摄、凌乱破旧的房间、明暗不均的灯光、环境噪音等。他们的人物大多反抗环境, 打破传统的时空连续性和情节因果式连接。
张元:《东宫西宫》
“知识分子的焦虑与寓言。”
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
“多模态复调话语的狂欢。”
贾樟柯:《小武》
“致敬戈达尔的扛鼎之作。”
《阳光灿烂的日子》
非理性现代电影
章明 娄烨 毕赣
法国新浪潮后,出现世界性的非理性现代主义电影大潮流:
法国“左岸派”,
意大利的安东尼奥尼,
费里尼为代表的“心里现实主义”电影,
新德国电影,
伯格曼为代表的现代主义哲理电影
······
这些影片表现人存在的荒诞性和内在的精神困惑,着重表现中产阶级的精神痛苦。集中体现为生活流、意识流等手法。
章明:《巫山云雨》
“玄机与造幻的交织。”
娄烨:《推拿》
“【盲视觉】的感官体认。”
毕赣:《路边野餐》
“诗意与梦境的狂欢。”
《巫山云雨》
在全世界的新生代电影中,先锋派极端地沉醉于画面造型的探索,对表现人类的下意识领域的活动诸如梦境、幻觉、错觉、性压抑等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新现实主义通过长镜头再现“日常性”生活流,强调银幕书写贫困人生,批判现实。新浪潮和新好莱坞通过对穷街陋巷中的青少年生活的表现,表达青春叛逆的主题。非理性现代派着重表现中产阶级的生存困惑。
相对于主流社会的伦理规范,他们的生活方式呈现出极大的叛逆性,处在物质生活的边缘,处在精神生活和社会舆论的边缘。
在新生代眼中,青春叛逆、中年困惑、小资迷茫、贫困人生、同性文化、颠覆伦常······
还生活本真,叹人生无偿。